查看原文
其他

提醒丨央视曝光!这两种常用的退烧药,孩子最好别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普中国 Author 张明珠

点击“重庆药品监管” 可以订阅哦!


发热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经常面对的病症,也是很多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毕竟宝宝的表达方式只有一种...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这让人头疼的发热,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退烧宝典”,其中退烧药就是大家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


但近日,央视曝光了关于退烧药的一些新闻,据报道有些退烧药可能会导致儿童肝脏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不建议使用。

 

新闻截图


作为宝宝发热处理的第一人,下面这些错误的示范,你可能做过,但以后请尽量避免!


发烧超过多少度就要用退烧药?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的正常体温在一天中都会有波动,浮动范围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数值,不过在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温度就要用退烧药!



对于2-6个月的宝宝,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适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等症状,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6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为什么最好不用安乃近和阿司匹林?


安乃近的不良反应,最主要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使免疫力大大降低,增加感染几率,此外还可能导致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阿司匹林常使患儿体温骤然下降,并伴有大量出汗,易导致患儿虚脱,还可能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风险,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概率。


此外,最主要的是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也叫雷耶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药源性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脑、肝脏等多器官衰竭,多发于儿童。


虽然退热效果比布洛芬明显很多,但一般还是不推荐安乃近和阿司匹林用于儿童退烧!


那儿童能用哪些退烧药?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常用的儿童退烧药为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布洛芬混悬液或滴剂等。


但两者的使用也会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布洛芬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15%),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其胃肠道刺激。



另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胃溃疡、消化道出血、头痛、嗜睡、肾功能不全、皮疹、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及粒细胞减少等,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图片来源网络


重点提醒: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慎用退烧药。


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哮喘、血友病或其它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前必须咨询医生。

 

儿童退烧药剂量按成人减半?

 

儿童退烧当然要用儿童药!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建议6个月以上儿童退热的首选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布洛芬混悬液或滴剂,两者退热效果相似,安全性相对较好。


图片来源网络


对乙酰氨基酚1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5m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布洛芬的1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m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8小时。


建议具体以药品说明书为准,特殊情况咨询医生后用药。



那这两类退烧药可以长期使用吗?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这类药只是对症治疗,不能解除病根。


需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超过4次,用于退热不超过3天,用于镇痛不超过5天,超过这个时间或者症状恶化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退烧药可以交替使用?


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或与布洛芬交替使用,不能改善发热宝宝舒适度,而且还可能导致发热恐惧症、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我国和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诊疗指南中均不建议对乙酰氨基酚交替或者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除非高烧持续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那如果一天用4次药后还是发热怎么办?


如果出现持续高烧,精神萎靡,反复哭闹甚至惊厥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查找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退烧药+物理降温效果更好?


当发现宝宝发烧时,很多家长会选择一边用药,一边用温水、冰水或酒精擦浴,认为这样的效果更好或者能减少用药。


然而研究表明:在服用退烧药的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的方法只是在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佳,但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


因此,不建议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可以用冰水或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家长在使用退烧药的时候要小心谨慎,服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做到科学用药,科学退烧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



END


▼往期精彩回顾▼药盒上有这10个字的,别乱吃!《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全文来了!夏季这种“毒虫”频繁出现,一旦被咬千万别打!否则…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作者:张明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