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张无为的《从诗歌根本说起》(总219期)

张无为 诗眼睛 2021-10-07

赏读

与点评


理论园地TO BE


从诗歌根本说起(提纲)


(作者:张无为)


一、诗性维度


诗歌是什么?总是根本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谈得上其他,不过,说清诗的根本又谈何容易。也可以说,不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就是追求不可能,诗歌之路没有终点,只有驿站。终极永远在人类的远方,而人类总是在可望而不可即中穷追不舍,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值得相信的是,我们在不断接近终极。诗歌的根本也同样。

我认为,从“言志”说到“缘情而绮靡”;从诗的“兴观群怨”到唯美主义;从诗作为一般艺术的概括到诗是艺术殿堂顶端的花环;从诗在雅与俗之间频仍波动到诗学多元化的个案探索……诗的理念至今可谓斑驳陆离。

我认为,诗是追问和感悟智慧生命的终极本色。这里的智慧生命不仅仅是指人类,即不仅仅指地球人,不排除地外的智慧生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临路歌》解读的多义性。

文学的3种功能:审美、认识、教化功能等,本来并不错,错就错在长期以来被我们歪曲、误解。其恶果是无法弥补的。

例如,审美诉诸于情感,但必须超越欲望,即使欲望可能是出发点,也须被升华。再如认识功能,我们所看到、听到,所感到的一切都是浅层的,而在诗歌中,这些仅仅有被利用的价值,最终诗人抚摸他们的目的是追求形而上价值。至于教化,也决不是以狭隘的功利性和单薄的道德感为目的,而应该以完善人的类的人格为旨归。

可见,诗歌的境界至少有四个层面,呈阶梯型向上排列:

第一层、物质手段: “作诗只为稻粱谋”;

第二层、成为工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第三层、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最高层、人类忧患:“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所以,诗歌与浪漫主义有关,但又不是简单的浪漫,而且她绝对不是现实主义。任何有现实意义的大诗指向的都是环节层面。

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最大的悲哀就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问题,而最关键的则是诗性的缺失。其根本结果是创造力全面下滑,是这个民族的素质老化,是未来发展令人堪忧。这在多年之后会得到证明的。

因为诗性的基本表现就是想象力、创造力,而我们从小学开始,甚至从孩子出生开始,对他们展开的教育却一次次限制,是被体制化的教育者不顾孩子的天性,甚至违背人的天性,自以为是地去施教。最典型的例子是,上过大学未必能成才,难怪有识之士宁可把孩子锁在家中,也要拒绝上学。而许多成才者都是被放归到大自然中得结果。诗歌的智慧与大教育有关,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道法自然。

按照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观点,诗人是天才的创造,譬如这与工匠的技艺不同不。工匠的制造,需要依据别人提供的蓝图,而诗人必须自我创造,必须另辟蹊径。而且创造力是不能直接传授的,一经传授它就不再是创造。那么,诗歌如何学习?只能靠培养感受力,更靠个人的悟性。因此,指导诗歌乃至指导文学的老师必须明白,有感而发是必由之路,但是也仅仅是前提;诗的语言指导也同样如此,诗到语言为止是另一个课题。

可见,诗歌是什么?难有权威,只看维度。而我所理解和感受到的诗性维度——

诗是透视百叶窗后面光怪陆离,并能发现清一色的秘密(关注生活,从幽微个案到普遍);

诗是阐释炮弹在驱散云之前,感悟到它怎样化作另一种云(关注时代,由感悟生发预见);

诗是验证出灵魂24克之外的分量,即使抚摸的是日常毛茸茸(关注灵魂,自形而下至形而上);

诗是感受冰冷微茫的星群中,生命千姿万态、烁烁燃烧之况味(关注生命,倚想象叩问终极)。


二、诗歌创作现状

那么,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如何评价汉语诗歌?如何考察诗歌的过去、现状、以及诗歌的未来走向呢?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特别是古代诗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几乎是一统天下的,一直到明清以后,才渐渐出现被取代的趋势。

而现代诗歌从上世纪初生成,至今已近百年,不过,严格地说,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并没有什么衔接关系,因为他们分别属于两种类型,就像是两个民族、两种语言的文学体裁,正如叙事诗不应该属于诗歌。

现代诗歌在百年发展中可谓三起三落,

(一)现代诗歌在辛亥革命后到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因为借鉴西方,所以很快能摆脱幼稚,20年代就有小成(多种风格形成,民生、浪漫、唯美新月、象征派等);30年代出现了七月派,40年代出现了九叶派、大众化诗歌,讽刺诗等。

(二)建国27年,诗歌以昂扬而单调的政治抒情为主流,例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等,后来出现了红卫兵诗、语录诗、小靳庄诗等;现代派诗歌没有立锥之地,干预生活的诗歌在昙花一现之后就转入的地下。就是说,诗歌在成熟后又进入多年的波折乃至沉沦,这是文学被政治化、狭隘化的必然结果。

(三)1970年代末接续食指、黄翔一脉,以《今天》为阵地,朦胧诗“崛起”,才真正标志着诗歌向自身的大幅度回归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北京知青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人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形成“白洋淀诗群”,北岛参与了这一文学活动,“朦胧诗”群体的核心,北岛、芒克、多多、舒婷、食指、方含、江河、杨炼、严力、晓青、顾城、林莽等。

(四)80年代中期,即1986年10月,由《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三代诗歌”进一步多元化,或指向艺术本位,或走向后现代。

1.“非非主义”

2.他们文学社

3.海上诗群

4.莽汉主义

5.撒娇派

6.大学生诗派

7.四川的整体主义

8.圆明园诗群

9.星期五诗群

这期间,诗歌既神圣而又令人瞩目。应该说,朦胧诗、第三代诗人分别为现代诗歌筑起了两个里程碑。

(五)但90年代以后,诗歌和所有艺术一样,一方面既走向自由、多元,也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既有被大众文化所浸淫的炒作,也有在后现代理念下默默无闻的严肃探索。到世纪末的盘峰会议,知识分子立场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间交锋、分岔。

(六)新世纪以降,平静中努力,主要在民间:

1、诗歌报网站

(03年一届) “高山流水杯”诗歌报网站年度诗人奖:老英在野

(04年二届)“高山流水杯”诗歌报年度诗人奖:兰逸尘《纸上的字》

(05年三届)“高山流水杯”诗歌报年度诗人奖:得票最高者白鸦

(06四年届)“高山流水杯”诗歌报年度诗人奖:

(07年四届) “高山流水杯”诗歌报年度诗人奖:官儿 (胡茗茗)

(2008年四届)《诗歌报》年度诗人奖获得者:低处的迷雾

2、第三代诗发展:

周伦佑提出的“白色写作”与“红色写作”概念:白色写作具有逃避当下现实、玩语言、玩诗歌的“闲适”倾向,自朦胧诗起至今,无论是中国体制内诗歌还是体制外的民间诗歌,都逃不脱白色写作的大染缸。“红色写作”则相反,是具有主动介入当下生存现实,“深入骨头与制度”,拒绝和解与被体制内文学招安的深度写作,《非非》第九卷“非非主义流派专号”,不仅充实、完成了红色写作的全面建构,而且,已经再次提供了精彩的红色写作实践:《遁辞》和《诗歌白皮书》。

 “红色写作”和“继续非非”

3、先后出现以“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可能阵线”、 “卡丘主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或解构、或建构的思潮……

如:2000年,沈浩波和朋友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写作《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地震般的反响。

2003年,垃圾派出现,创始人是皮旦。出版有《北京评论》网刊。他们的三条原则是“还原、向下,非灵、非肉;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粗糙、放浪,方死、方生。”

垃圾派是继“下半身”之后另一个引起争议的诗歌群体,在网络诗坛上有“北有下半身,南有垃圾派”的说法。

代表诗人: 皮旦 管党生

2004年《低诗歌》论坛宣布开坛,倡导“破坏即建设”。以形而下(民本思想)、解构(批判)、新文化(建构)为三原则。坚持平民立场和“崇低”信念,对盛行于世的“假大空”给以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以审丑的观念介入现实,以反饰的诗学主张使诗歌为大众理解。

2005年,可能阵线诗群.白鸦与荣令在网上展开关于“叙述策略”的专题讨论,荣令提出诗歌的“叙述、生活、诗意”三要素。白鸦在命名可能阵线诗群的同时,提出“可能性”诗学理念以及叙述策略的两个前提:当下性原则与汉语立场。

2008年,卡丘主义“生理反应”、故意的“有趣”:

周瑟瑟的诗(《中关村的乌鸦/鬼故事/花花公子》),还有朱鹰、夏志华、海啸的诗。

•“当代文学六十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09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龙慧萍 冯雷),由首都师大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文艺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关于当代文学“三分天下”的观点:一是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性文坛;二是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市场性文学;三是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其实这样分类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每一个类型中都很复杂。

不过,北大邵燕君从“文学生产机制”着眼指出:当前“新旧分制”的格局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转。传统机制面临着老龄化、圈子化、边缘化的趋势,而“80后”“90后”、网络、博客等文学力量的繁荣已经成为事实。

至今,诗歌虽然比其它文艺样式依然更沉寂,也倍受冷落,但是,包括在座的诗歌同人一直在努力寻求是的根本,探索诗歌的新路。

所以,我认为,本次诗歌论坛肯定有独特的新理念。

蓝冰现代主义诗人,上世纪90年代后回归东方传统,宣扬“中国人写中国风格的诗歌”、“中国人要用意象作诗”、“朗诵的诗歌才能走得更远”等“落后”诗学观念,并身体力行倡导古体诗歌写作,认为“古体”是中国人是表情达意极为有力的工具。

张凡修诗观:

(一)寻觅,捕捉不易人察觉的细节,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易被人不屑的土话;

(二)呈现时嘎然收拢,平叙时突起波澜,收尾时悄悄落地;

(三)越激昂越冷静,越高潮越降温,越有钱(素材)越节俭(克制);

(四)复杂简单化,繁琐清晰化,迷团拆解化,大词口语化,枝杈主干化;

(五)起切迅速,景情过渡,恢宏吞吐,内蕴入骨;

(六)贴近内心远离玄忽套,贴近真实远离不着掉,贴近生命远离圈子闹; 

(七)引领,不说教;低吟,不高蹈;深入,不虚飘;

(八)低处起笔,细处着眼,疼处下手。

张永渝:什么样的诗是好的(现代)诗呢?——我以为,那些具有原创性的,词汇丰富、技巧纯熟,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好看好听,典雅平和、雅俗共赏的诗是“好”的(现代)诗,其中,原创是他的核心词,好看好听是他的基本要求。确立这样的标准,对我的写作是有意义的,它可以使我从容面对当下的驳杂与日常的丰富,可以使我创造性的发现或发明各种语言材料中的诗意,可以使我自省,力避在蜗角里争光、大粪里挑渣。我实在看不出古典诗词与现代诗(自由体白话诗)关于“好”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王楚:内蒙古青年诗人,诗歌活动家,无主义写作精神的倡导者,“后一代”概念倡导者之一。创刊内蒙古第一本以评论为主的民刊《省。评论》;衡山诗会,提出了当代诗歌写作应该确立价值标准等问题,认为诗人是精神事件的陈述者。

董辑,1969年,非非主义诗人,《非非》《非非评论》副主编、编委。中间代诗人。第三极写作同仁。《什么是诗歌,什么又是垃圾:青春诗会批判》、《为什么偏偏是她——简说“赵丽华事件”兼谈新世纪以来三大反诗歌写作》

格式认为,诗是人性的一种努力、边界和希望。

 

三、多元化诗歌思考

•自我定位——

•各种二分法:宫廷文学、民间文学;纯文学、俗文学;精英文化,平民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三分法:传统性文坛、新媒体文学;市场性文学、

(一)介入与抵抗: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门”

10 月8日晚,有消息从瑞典传来: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由于“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写了那些被剥夺者、被驱逐者的境遇”,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颁奖辞,这样的“爆冷门”,应该使我们恢复了几分对老诺的敬意。

赫塔·穆勒的介入与抵抗

(二)层次跋涉——超越欲望化与清浅

北大陈晓明(《幸存与“渐入佳境”—对当代文学现状及可能性的思考》2009年08月) :

其一,对中国人的生存历史与现实有真实的穿透;

其二,立足于本土生活,对人性有更丰富的洞察,开掘人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其三,依然有能力发挥出汉语的表现力,汉语在小说叙述或诗性写作方面的独特意味。

三者各居其一就是好作品,而要有更结实可靠的生命,则要三者都达到。

(三)历练与实践

1、逆向思维

•1、武汉大学浪淘石倾城诗社社长赵成帅:好的诗歌并不是华美,它传达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和独自的体验,是不可言说若即若离的一种感觉。

2、逆向思维实例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徐萧诗—《不如做个渔民》

•                                ——给海子的童话

2、神秘性

难以捉摸;高深莫测。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各种奇闻怪事,神秘事件。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不得不反思人类的渺小和无知。

自然、社会、人自身中有很多我们至今用科学仍无法解释的神秘事件。

神秘,不仅存在于生产力和科学都落后的古代,它将伴随整个人类。

文艺的审美需要:在中国文艺中比比皆是

何不言:《写在十九岁之前》

何不言,原名何兴中,1985年生于广西,时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03级中文系本科。

张枣的诗《镜中》

3、执着探索

拒绝纯粹 对抗异化——白鸦复旦演讲录

                      (《诗歌月刊 下半月》2008年6月号)

80年代后的诗歌构成:

一是第三代诗人的影响仍在延续,余波未息;

二是后现代思潮入侵后,出现了各种解构风潮,比如以“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为代表的消极解构,以“可能阵线”、“卡丘主义”等为代表的积极解构;

三是被统称为“神性写作”的那一类庞杂的阵营,他们的实验也是现象之一;

四是女性诗歌几个阶段的写作;

五是代际写作现象,比如中间代、八零后;

六是大学生诗歌写作群体的深刻转型,其实关注这个群体更重要,你们的集体转型,将直接影响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诗歌发展。

21世纪的变化

和八九十年代相比,21世纪初的大学生诗歌创作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代大学生诗人已经不再纯粹,甚至拒绝纯粹,并集体呈现出对“异化”的觉醒

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中国人民大学诗歌节、武汉大学樱花诗歌节等,都定期举办,学校也给予一定支持,

不过,诗歌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就像跳舞、唱KTV、户外拓展运动、DV自拍一样,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这种不“纯粹”,也就意味着大学不再是先锋诗歌的摇篮,主要原因将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因素、二是立场因素。

关于立场:充斥于90年代中后期的“民间”与“官方”的诗歌立场对立问题,在当前的大学生诗歌创作中已经很不明显,加上批判力的不足,娱乐性有余,当前的大学生诗歌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已不再具有强烈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了。

大学诗歌诗歌写作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的抒情诗歌泛滥,缺乏实验性;二是很多大学生诗人陷入了海子的精神旋涡;三是娱乐化和多元化倾向。

所以有句话要送给在座的同学们: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诗人,怀着正直的悲伤,热爱生活,对抗异化,关注当下,成为将来清算中国体制文学史的中坚力量!

诗的义务:怀着正直的悲伤,与时俱进,勇于承担收拾大众心理残局的责任。

大众心理残局表现为“传统迷失”、“移民情结”、“信仰危机”“感情麻木甚至扭曲” ,比如“剪辫子”是进步的,但一代人就有了“传统迷失”的心理残局;再如“改革开放三十年”肯定是进步的,但一代人就有了“移民情结”的心理残局。

我们反对盲目对抗意识形态,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既有成果,也有恶果;恶果并不可怕,但需要收拾。

四、启文艺同仁书

结语:寻求校园、民间、正统诗歌的重新整合

北岛《民族文化复兴之梦—致2049年的读者》

2009年10月3日在香港——回首与展望,让我深感悲观甚至绝望:中国这一百年的进步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最大的还是创造力的代价。

大幕正在拉开,舞台徐徐转动,那些为民族文化复兴做梦的人开始行动。

一、对中华文明遗产的疏理与重新定位,包括对“废黜百家”的矫正,让诸神复活,成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新动力;

二、以推动汉语现代转型为目的,修订中小学语文,让基础写作成为大学必修课。同时成立非官方的最高权威机构——汉语文学院,重写文学史;

三、废除由国家豢养作家的体制;

四、扩大以民间为主的国际文化交流;

五、建立专业的文学翻译队伍;

六、配合民间文学刊物建立独立的文艺批评机制。

这六点是基本条件。青年一代最终会厌倦或摒弃以物质主义为代表的时代潮流,集体反抗将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新转机。




附:


“月咖啡”杯赤峰首届 青春诗会“一等奖”诗歌解读

             ——《我和岁月之间》

                             张无为

这样的诗歌活动很好,有意义,应大力支持!为表现支持,现就获得一等奖的《我和岁月之间》进行初步解读,欢迎引起讨论,交流启思,碰撞增益。

该诗有两句可谓有诗意(首句与“我和岁月之间隔着你”)。标题头大倒可以,但须围绕“岁月”与“我”去开掘,否则就像四肢不全的小矮人戴着大礼帽一样别扭。譬如该诗中仅有几个回忆性的意象(仅有风、光、冬日,“你”的温暖,没有“岁月”气脉),就难免过于单薄贫弱。该诗主体只是写青春期(17岁)的“我”对“你”(异性)一见钟情式的一次单方面感觉,尚远远支撑不起“岁月”;后面提到的“十年”,可以是岁月的一个小小的阶段,却被作者以“十年尔尔,我不曾长进”抵消了,难道就是因为“仍沉醉于飘渺的光”的结果吗?那么,只能说这是失败的青春。

当然,关注失败的青春也并非没有意义,或可以为同侪提供人生教训与思考,但前提是须触及到症结,显然不能一带而过即了之;即使是自谦也难从审美向度奏效。而诗结尾“热爱少年”陈旧又游离于题外了,因为前面没有一句涉及到少年况味。

另外,现代诗不宜夹杂古文;有几处用词不当(“辅之深情”“蒙了和煦的光”);有的关键词是错别字(“躺进血液”)。

以上解读仅供参考。


附:我和岁月之间

 

17岁的单车在我心里穿过

辅之深情,以路以“?”(此字看不清)

以远方

衬衫浸了阳光

在风中舞

吮甘饴躺进血液

你从冬日而来

抵消北方锅炉房沉闷的废气

蒙了和煦的光

别样温柔

我和岁月之间隔着你

摇曳的风里

仍沉醉于飘渺的光

十年尔尔,我不曾长进

我和岁月之间所隔千山万水

 

我始终热爱少年








张无为,籍贯河北,现为赤峰学院汉文系教授。作品散见于《赤峰日报》《诗歌月刊》《参花》《百柳》《中国文学》等报刊,出著有诗集《缪斯O点值》、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3部,与人合著6部。

 



欢迎关注《诗眼睛》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1248424054@qq.com或happy2008poiuyt@qq.com

平台微信号:ZhongGysyp

主编:王恩荣(微信号:a1026874138)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