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诗眼睛||面面观||争鸣:曹伊之争及关于“口语诗”大论战 汇编之七(总680期)
向以鲜:口水诗泛滥成灾,极大伤害了语言和诗歌本身
向以鲜:属兔,四川万源人,现居成都。诗人、四川大学教授。有诗集及著述多种,获诗歌及学术嘉奖多项。八十年代末与同仁先后创立《王朝》、《红旗》、《象罔》等民间诗刊。
向以鲜:答中国诗人调查问卷
(发卷人:杨雄)
一、诗歌书写题材是否有大小之分?或者说个体琐事、故土族群、江河海洋、社会现状这些题材之间,是否真存在所谓的层级?
向以鲜:题材当然有大小之分,有宏大的题材,有琐屑的题材。但题材并无高下或层级之分,一首诗好不好,与题材之间并无必然关联。不是说你选择了大题材,就一定能写出好诗,反之也不是。但是,一个人始终纠结于过分琐碎之物上,也一定是有问题的。古人为什么会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呢?我个人认为,一个负责任的诗人,或者说一个有所抱负的诗人,他的诗歌至少应该指向三个方向:首先要指向现实,诗人应该对时代的发展有预见性和敏感性,诗人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应该指向历史,指向民族记忆的深处;最后,当然还要指向我们的心灵。如果一个诗人不关注现实、不关注民族的命运,不关注人的灵魂,一定不是一个好诗人。
二、如何看待地域性写作?譬如以省、市、县行政地理直接命名的诗群,以“越人、越地、越文化”为主题的越人诗群。
向以鲜:法国艺术哲学家阿道尔夫·丹纳(Adolphe Taine)认为,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当然包括诗歌写作,都受到种族、时代、环境三大要素的制约。我们这儿可以将这三要素缩小一点,换成地方人、时代和区域。诗歌写作一定会有地域性特征,但这种地域性是由其文化属性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行政区划来决定的。比如,老四川包括成都(蜀)和重庆(巴)两大版块,从行政区划来看是一个地方,但是行政区划的统一并不能抵消巴蜀之间的差别。重庆诗人和成都诗人的写作,存在着迥然不同的风格。行政区划可能人为地加深或加强这种区别性,重庆后来从四川分离出去成了直辖市,重庆诗人的独立意识亦由此而得到不断的强化。江南一带的所谓越人(文化中的吴越比地理上的吴越要广阔得多)诗歌写作,和巴人或蜀人的诗歌写作,当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貌和气息。其实,刘勰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注意到“东音”与“西音”之别,“南音”与“北音”之异。
三、如何看待十几年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的此起彼伏对诗歌的影响,或者说,在新媒体(诗歌类型化复制)时代,诗歌和诗人何为?
向以鲜:我称之为自媒体的狂欢——以微信、微信公号、微博以及各种APP(如有道云、简书等)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到来,让诗歌的写作,尤其是交流与发表、传播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自媒体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中国诗歌生态的固有格局,甚至具有重新洗牌的能量。但是,好事也可能成为坏事,自古世事难两全。现在来评估自媒体给诗歌写作所带来的影响如何,还为时过早,还需要时间的充分检验。就已经呈现出来的景象来看,我们既要欢呼,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繁荣之下,潜藏瓦砾和灰烬。在万众为诗歌狂欢之际,诗人们热血沸腾,举手投足之间,一首诗或评论就诞生了,就发布了,就传开了,甚至就流行了。无数的诗人以速成的方式,以压缩的方式,以火箭助推的方式,闪电般告别了,不,是跳过了、舍弃了本来属于诗人或作家所必不可少的,且十分重要的失语期或写作的黑暗期:一个个貌似才华横溢却腹无诗书的诗人们,无须粉墨,即刻闪亮登场,即刻成为大师——在一个大师频现的喧哗时代,我强烈怀疑大师的真实性。我以为,什么时候真正安静了,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出现大师的身影。
四、如何统筹诗人的现实感和其诗歌的现实感之间存在的分裂甚至巨大反差?或是否保持诗人角色和诗歌角色的当代统一?
向以鲜:诗人的现实感和其诗歌的现实感之间,真的存在着巨大的分裂吗?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诗人的现实感和其诗歌的现实感之间,应该达成高度的一致性。布莱希特(Brecht)说,所有伟大的诗作都有历史文献的价值。怎样来理解这句话,或者,我们怎样理解诗史杜甫的诗歌价值?在陈寅恪看来,诗歌的真实,在很多时候远远超过了史书的真实。当然,诗人的现实感和其诗歌的现实感之间所出现的分裂,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有的诗人,在生活中是一个弱者,在诗歌中却是一个王者(风的君王),这也是一种分裂与反差。至于所说的诗人角色和诗歌角色,这好像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古代,想分也难以分开。
五、如何评价当下的汉语译诗?你认为存在所谓的“翻译体”吗?
向以鲜:早在民国年间,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就说:“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虽然是一句十分偏激的话,却也道出了新诗与外国文学尤其是外国诗歌脱不开的干系。有一个现象有目共睹,那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迄于当下,几乎所有的诗歌翻译家都会写新诗(其中很大一部分如梁宗岱、冯至、穆旦等本来就是优秀的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毫无疑问,之前或当下的汉语译诗对新诗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汉语新诗的一片强劲羽翼。是的,所有写作新诗的人,对于汉语译诗(我指的是那些优秀的忠诚的翻译作品)都应该心怀感恩之心。翻译体一直存在,大多来自于外语出身的诗人或翻译家,他们本质上不是诗人,又禁不住诗歌的诱惑,于是仓促上阵,囫囵吞枣,成为一群半生不熟的讲汉语的外国诗人,或者是讲外语的黄种诗人。
六、在新诗的历史和现实中,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诗学追求,往往会被强加为某种普适性的“标准”,譬如所谓的“什么之争”,对此你怎么看?
向以鲜:你主要指的是所谓什么口语之争吧?我不反对口语诗,但坚决反对口水诗。从语言史或词汇史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与书面语之分——所有的书面语都来源于口语;几乎所有的口语,都有书面语的根源。在书写文字形成的早期,口语大于、多于书面语;随着文字的不断成熟和书写条件的便利,以记忆、传承与叠加见长的书面语,便开始大于、多于口语。今天中国诗坛所强调的口语书写,更多的是一种口水话写作,一种段子式的,日记体式的,流水账式的写作。
口语和口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动的,极具表现力的,带着一种原生的力量;后者则是浮躁的,缺乏内核的,被庸常生活冲淡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前者像是沉香木,后者更像是随波逐流的浮材或散材。口语诗的本质是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包括方言)进行直面的,直接的, 短刀相接的写作,剔除一切伪饰与矫情,返回诗歌和内心深处,从而达成天籁之音。而我们所看到的口语诗人,除了极少数诗人之外,大部分口语诗人都是口水诗人,他们自说自话,絮絮叨叨,裹挟着牢骚、新闻和粗口,一天可以吐出十几首甚至几十首——以口水话的唾沫构成的分行文字。
一国一族的诗人及其诗歌作品,应该成为其母语的发动机和心脏,他们肩负着不断拓展、丰富、创造其语言文化空间的重任!只要想一想:但丁、歌德、维吉尔、沙士比亚、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为自己的祖国和和民族,贡献了多少鲜活的甚至取之不尽的语言财富!我们今天的诗人可还有值得骄傲的资本?!但是当下的中国诗歌,口水诗歌泛滥成灾,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话和垃圾之污。这样的写作,随意的、没有难度的写作,虽然极大地迎合了众多人的浮华写作欲望,消解了诗人与说话者的界限,但是却极大地伤害了语言和诗歌本身!如果我们的诗歌写作,仅就词汇量而言,局限于纯粹出于简单交流沟通之需的、屈指可数的日常口语或口水话范围之内(其单字量不超过一千个),我们的汉语诗歌,必将日益瘦弱枯萎!
七、“新诗”超过百岁了,它有很多“名字”,自由诗、现代诗、现代汉语诗歌、当代诗歌、先锋诗歌等等,你觉得哪一个命名最合适?请简要说出理由。
向以鲜:我更喜欢自由诗和先锋诗歌的说法,尤其是喜欢自由诗。纵观中国诗歌史,从四言到五言、七言、杂言、长短句(宋词),再到元散曲,再到新诗(自由诗),中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音韵限制,但仍有一条隐秘的线索可以追索,那就是不断解放,不断开放,不断奔向自由。一部中国诗歌史,也可以理解为一部从束缚走向自由的诗歌史。自由(从形式到内容到诗歌生态),是诗歌的灵魂。有时候,我也使用先锋诗歌,我有句口头禅:不先锋,勿宁死。
八、每个自觉的“新诗”作者都是一个或显或隐的批评家——你认同这句判断吗?请简要说出理由。
向以鲜:我认可这个说法,一个诗人,至少是自己诗歌作品的第一个批评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嘛!古今中外的诗歌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几乎所有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无论是歌德还是布洛茨基,都无一例外的是伟大的诗歌批评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卓越诗歌鉴别与批评能力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
——2018年冬至 成都石不语斋
西川,生于1963年。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2002年美国艾奥瓦大学国际写作项目荣誉作家,2007年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9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奥赖恩访问艺术家。现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著有诗集《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个人好恶》、诗文集《深浅》、散文集《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水渍》、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米沃什词典》(与人合译)、挪威诗人奥拉夫.H.豪格诗选《我站着,我受得了》(与人合译),编有《海子的诗》《海子诗全集》《撞死在挡风玻璃上的蝴蝶:中国当代诗选》(德语有声读物)。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庄重文文学奖(2003)、1999年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奖修金(2000,2005)、美国/意大利拉涅利城堡基金会奖修金(2006)等。
我痛恨这要了命的没完没了的杂耍
西川
中国有没有世界级的大作家、大诗人,我们关起门来自己说了不算数,那些来路不明的约翰、詹姆斯说了也不算数,得是中外大头脑、大心灵的共识才行。
在我们文化势利眼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地图”。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晚清头脑的不同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我在柏林一家大书店外面的处理图书的摊子上见过中国著名作家的德译作品(而且还是德国出版社出版的),一欧元一本也没人要。
我痛恨官员们的海外公款旅游,我也痛恨那些所谓艺术家的海外公款杂耍展示。这要了命的没完没了的杂耍,杂耍,杂耍,庄子也痛恨,孟子也痛恨,屈原也痛恨,荀子也痛恨,韩非子也痛恨。
谭克修:1971年生于湖南隆回,199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曾主持多项省市重点工程规划设计,并多次获省市科研成果奖。系湖南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城市规划》杂志编委,长沙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湖南方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 80年代末开始写诗。曾在《诗刊》、《芙蓉》等杂志发表过组诗。主要诗歌作品有《落向西安的雪》、《某县城规划》、《海南六日游》、《还乡日记》等。2003年创办《明天》诗刊。
写给伊沙
(《回伊沙:吴公公,你把西安变成诗歌的东厂西厂》)
谭克修
你和你的新诗典朋友们昨天在微信上对我进行了小文革式的批斗,朋友不明所以,问我怎么批他了,怎么网上找不到批他的文章。我说,没有批,只是转评了大头鸭鸭批他的文章。一位朋友说,感觉回到了暴秦时代。但在以先锋诗人自诩的你这里,别说自由精神,我会因言获罪到这种程度,出乎意料。本不打算回复,因为怕钻进你提前设定的套子:蹭你和曹谁、大头鸭鸭的热度,但还是该交代几句。
你说我去年不敢和你开战,是因为拍别人马屁拍到蹄子上了,顺便也对你认怂了。这里面有两个错误:一,拍马屁主要属于脏活,不属于技术活。只要是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者,如果诚心拍马,都会一拍一个准,不存在找不到屁屁的问题。何况这种低劣的有罪推定,与我的个性冲突明显,也不值一辩。二,我从来没接过你什么招,不存在后来再认怂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会对你认怂,谁也不愿意与你这位当今诗坛最大的苦主为敌。你以当代李白自居,拿手的却是长安唐僧的碎碎念功夫。每天会对其他诗人不停念咒语,就算真来了孙悟空,也会被你咒死,谁敢不怕?你突然把咒语对准我念,你给出的理由是算旧账,前年给十来个诗人写过简评,说你认为我夸了天下人,独批你。这个理由,对了解我的人,读过那些文字的人而言,基本没什么说服力。我最大的错误在于,对你我过往的交情估计过高,对你对批评的容忍度估计过高(我以为你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成熟诗人)。
对你认怂,不只怕你个人,更怕那个围绕新诗典建立起来的诗人组织。里面有些诗人充当类似眼线,打手角色,会搜索任何对你不利的议论,集体扑过去群殴。甚至连谁转发了大头鸭鸭批你的文章,谁点赞、评论了,都截屏存档,记录在案。在这个年代,这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和惊悚,尤其来自一个自诩为中国最先锋的诗人团体,不以追求精神自由为核心理念,却彻底走向了其反面,把西安变成了诗歌的东厂西厂。诗人对诗歌的言论都完全没有自由了,你和那些喜欢骂体制的诗人朋友们,真觉得这样合适吗?你们不是在自建一个更恶的组织吗?你或许认为全世界都欠你的 ,觉得大家有眼无珠,不认识你的伟大,认为全世界都骂你,自己是受害者。至少,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你对别人的骂,应该远远多于别人对你的骂吧?
我认真想了想,如果和你开战,会怎么发展呢?比如你可以说,我只写了百多首诗,是便秘,我可以说你写了一万多首,是拉稀。这分不出胜负。你骂我江湖戏子,我可以骂你江湖骗子,差不多吧?你给我起外号坦克休,谭精卫,我可以送你外号吴文革,伊公公。最后甚至可能会演变到问候家人了。这种骂街路数,不完全是比谁阴损,狠毒和没有底线,还得比谁对痛苦的忍耐指数更高。这个昨天已经在你的群里已经热身了一下,我没有回骂任何人一句,应该算完败,虽没多少痛苦,但对你也没有胜算。何况,你我无利益冲突,更无深仇大恨,又不是虐待狂或自虐狂,为何要蠢到损人不利己,让彼此痛苦?既然我骂不赢你,何不认怂了事?
谭克修,2019,1,7
沈浩波,诗人、出版人。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为世纪初席卷诗坛的"下半身诗歌运动"的重要发起者。2004年,受邀到荷兰与比利时举办专场诗歌朗诵会。出版有诗集《心藏大恶》、《文楼村记事》、《蝴蝶》、《命令我沉默》。曾获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中国首届桂冠诗集奖;首届"新世纪诗典"金诗奖;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等。同时,作为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创始人,是国内最著名的出版人之一。
我承认,当代中国诗歌最大的问题,就是口语诗!
沈浩波
这几天看到了这么一个言论,说当前中国诗歌最大的问题,就是口水诗泛滥成灾。我觉得说这话的人太客气了,太羞羞答答了,你还不如干脆说,当前中国诗歌最大的问题,就是口语诗的问题。对此,我举双手赞同。
但我还想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当前中国诗歌最大的成就,也正是口语诗的成就!
难道不是吗?正是因为口语诗充满活力,一直在创新,一直走在美学革新的最前沿,并且写作口语诗的诗人越来越多,早就不是星星点点,而是已成燎原之势,所以它才成了当代中国诗歌最大的现象,逼到了所有人的眼前,对此心怀厌恶者,尚难适应者,担心害怕者,当然觉得口语诗已经成了大问题,都泛滥了,这问题还不大吗?太大了;暴露出的问题能不多吗?太多了。但反过来,自新世纪以来,快二十年了,口语诗一直就是中国当代诗歌最大的现象,口语诗引发的争论一茬接一茬,口语诗的美学创新不断发生,新锐诗人如雨后春笋,90后00后的诗人出手即口语,已成常识!这么大的现象,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这么多的年轻诗人涌入,请你用脚趾头想想,当代中国诗歌的最大成就是不是口语诗的成就!
话不能讲半句,只讲半句者,要不是真傻,要么是真坏!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最大问题,就是口语诗;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最大成就,就是口语诗!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最大现象,就是口语诗,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最大话题,就是口语诗!
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作为一个多元论的拥护者,我其实特别关心和期待中国当代非口语诗歌的发展,简直操碎了心。我是真希望那么多非口语诗歌的写作者,多少也能争口气,写出点儿像样的东西,丰富中国诗歌的生态,别让口语诗一家独大,建设一些新鲜新锐的美学,多少也能出现一些锐意创新的诗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几位呢?在哪里?学院派全面沦陷,知识分子写作越写越像骗子,有些著名诗人声称只会写长诗,不会写短诗,只会写大诗,不会写小诗,这种人绝不是诗人,一定是骗子!凡是声称自己只会写长诗,不会或不怎么写短诗的,都一定是骗子。他们长诗 就是一种文化行骗的道具,太好用来行骗了,而且只要骗住一些学院里的学者教授就行!扯远了,对于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中的非口语写作,我确实有些恨铁不成钢,我经常忍不住想替他们写,替他们完成他们应该负起的汉语责任。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当代的非口语诗歌写作,能够不争馒头争口气,把自己写成当代诗歌的真正问题和真正成就,别在文本上自我边缘化,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写不过就哭鼻子,或者用各种文化策略自我包装,你就是全身上下裹满糖纸,剥开一看可不还是一堆稻草吗?
鹰之,诗人,批评家。(1969--),山东淄博人,现居大连。中国立体派诗歌发起人,著有诗集《美好是疼的》。
谈谈沈浩波先生的“口水诗”与“学院屎”
鹰之
最近偶然读到沈浩波先生《我承认中国诗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口语诗》的小文,感觉很有趣,随口说几句。沈浩波说,“写得不好的口语诗,被骂为“口水诗”,我同意。那写得不好的书面语诗呢,我觉得应该叫‘书面屎’”。沈浩波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也同意,既然写得不好,被读者称作“口水”、“屎”自然无可厚非,但我更奇怪的是,为什么诗坛曾经呼风唤雨的代表官方、民间的两个最大最红帮派,怎么这么快就突然变成了腌臜之物呢?中国的名牌标签就这么不值钱吗?这的确令人深思。那笔者就试着分析一下,“鸡犬升天”与“一地鸡毛”之间究竟什么是因果关系。
“民间”不是没文化的代名词
我曾说过,诗歌既是情商的产物,也是智商的产物,但归根到底却是情商的产物,因此我始终坚持好诗在民间的观点不变,因为民间诗人拥有更直接的生存体验,但汉诗百年以来,真正代表民间出场的杰出诗人却少之又少。“民间诗”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因为皮相过于粗糙,内涵过于肤浅,始终上不得台面,只能羞答答地蹲在大众文化层面的某个角落里。这便令我想不通,为什么古代诗人出产好诗的时间大都是在行走于民间时的人生最落魄时间(比如陶渊明、苏东坡),有的甚至在社会底层挣扎一生(比如柳永、李清照),而现代民间诗人怎么就如此不争气呢?至今也很难见到那种无论影响力和权威性都能显著凌驾于体制内诗人之上的杰出诗人出现。我想一个最根本原因就是“学商不足”,学商不足不是因为没文凭造成的,恰恰相反,我并不认为一个初中生诗人就一定比一个博士生写得差,比如高尔基、布罗斯基等等,恐怕没几个博士、院士诗人能及得上。但诗人没文凭可以,却不能没文化!没文化便决定了你的创作没有思,或者你的思没有高度,上不去档次,把你的感慨宣泄完毕便万事大吉。这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种短命的本能写作,也可能有人会如此坚持一辈子,但这又如何,充其量一个老年马拉松健身者罢了,重复自我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早已经死了。
当前的“民间写作”大致分两个阵营,一种是以诗学主张来确认的“民间写作”,即依托于日常生命体验博取话语资源,这一类诗人身份跟学院派诗人差不多,如韩东、于坚、伊沙、沈浩波、杨克等等,可称作“知识分子型的民间派”。另一种是以身份确认的“民间写作”,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民间诗人,可称作“草根型民间写作”。这其中又分作两派,一种是得到体制认可的“打工体写作”,如郑小琼、张二棍、余秀华等等。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的垃圾派写作,如皮旦、管党生、小月亮等等。不过,尽管身份有别,这些诗人除了极少数诗人(如于坚、杨克、郑小琼)外,大部分清一色口语化写作。
针对第一种“民间写作”,可以说诗学主张没什么错,只是没执行到位,教授本就天生生存体验稀薄,却极力高产,这便造成了逻辑自悖,结果自然是“离开茅房进厨房”,粗制滥造泥沙俱下。针对第二种,无论是被体制认可,还是“破罐子破摔”,目前都未脱离“本能写作”范畴,仅终止于感慨和牢骚,基本没有思。
伊沙、沈浩波的“抚摸式口语”
这类口语诗普遍给人“浅尝即止”的印象,因为他们小日子过得实在很甜美,单纯靠想象得来的生存体验还是靠不住,总少了点苦涩味儿,虽说有时候靠来点荤话、黄段子来显示其重口味,但仅涂漆抹油还是遮不住诗歌内在分量不足的缺陷。最终“诗性”来自诗本体逻辑反差的戏剧化,语言层面的戏剧化只是“诗性”的毛细血管罢了。总的来说,这种靠吃喝拉撒拼凑起来的所谓“口语诗”大都是肤浅平庸之作,他们大概以为靠接吻、抚摸就能让思想生出孩子,实际上距离真理的骨头远着呢。
伊沙天分平庸,但很勤奋,且属于书呆子里面少有的老于世故者,因此很善于把握机会,若再碰上几个天生诗盲的教授掌管话语权,没准就能入史入典,比如类似《车过黄河》这样的垃圾诗便因此进了教科书。但这并不是伊沙的错,他的错误在于把一句话剪成几段的所谓“伊式口语体”几乎当成了“口语诗”的全部,并且老是在“离开茅房进厨房”的小圈子里打转,充其量就是为个小标签奋斗终生的堂吉诃德式人物。
沈浩波天分比伊沙高一些,且具备一定的思想格局与体量,但基本功太差,且不求甚解好大喜功,凡是一本正经创作的意象诗,基本漏洞一堆,即便如此,凡是能拿得出手的少数几个还是典型的非口语诗。总之,一座大楼盖得多高不是设计师的宏伟蓝图决定的,而是地基挖得多深决定的,一个连意象和伪叙述都不懂的人又能走出多远呢?所以,沈诗人一会儿马雅可夫斯基,一会儿布考斯基,但到头来都是黑瞎子掰苞米,只剩下一个下半身斯基的标签。下半身你玩明白也行啊,写了个叫“意象”的宣言,却搞了一堆叫“物象”的诗,唉!
管党生的天分比皮旦略高一些,有一股诗言志的苦涩味儿,但没文化限制了他的思考深度,皮旦是典型的抽象和形象分不清,还在拿杂文的象征替代诗歌的象征阶段,至于他的口语诗作为文本基本可忽略不计。
学院化”也不是“去体验化”
如同我对民间诗人写不出好诗感到怀疑,我对学院派所取得的所谓国际影响力同样感到怀疑,经常看到著名学院理论家(也包括他们自己)们说,xxx诗人被翻译成了N国文字,获了多少xxx诗歌节大奖,取得了多高的国际影响力,我总感觉可信度不高。首先,目前学院诗在国内便基本没有市场,难道经过翻译对中文的打折后反而反打正着被老外看好了?其次,学院体本就是对西诗的模仿之作,他们对自己的经典都不感冒,能对二手货趋之若鹜?我真的很怀疑,更大的可能是,你对他们模仿的越像,人家可能越是瞧不起你,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让他们感到陌生化的东西。再次,至于诗歌节的所谓诗歌奖,我觉得跟我们鲁奖差不多,都是些诗歌活动家搞得“面子奖”,类似一个人参赛你得了冠军,俩人参赛你得了亚军,你要真的当真,那可真是十三点了。至于你的诗集在国外出版,并译成多国文字,也同样含金量不高,充其量镀了点钛金,你千万不要真的认为这就是影响力了,连他们本国名家的诗集都没人要,你的真能卖出去?我真的怀疑。
我不看好学院体的原因是,这些诗基本见不到一丁点生命体验的影子,基本全是顶真格词语游戏,这便让诗歌失去了抒情性,诗歌一旦失去抒情性,便彻底失去了让读者共鸣的可能性。诗歌与哲学的区分主要是,诗歌具有可感受性和抒情性,而哲学只具有可认识性,你可以在怎么写层面上“拒绝抒情”,也可以不写抒情诗,专写哲理、智性诗,但你无法根除这首诗内容自身的抒情性,否则就是非诗,因为抒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属性。
西川是唯一基本功过关的学院化诗人,属于最早显露大家气象的诗人之一,早期写作便基本没有什么漏洞,这一点远远超过海子。但后期写作太“甜”了,过度地幽默、揶揄、调侃,让他的大家气象丧失殆尽,只能归到“甜点”系列,基本与正餐无缘。
杨炼是唯一一本正经写作的学院体写作者,他就像一个勤奋的诗歌挖掘工那样,使劲写,再使劲写,但越是用力动作越是夸张变形,漏洞越多,越是离天人合一的境界更远。在我看来,这还是因为没能了悟诗歌的天道,诗歌终归不是“人定胜天”的产物,上帝给了那么多现成的物象关系,你为啥不用呢?为啥不轻描淡写,搬山填海呢?
欧阳江河的语言天分国内屈指可数,但他的天才并未用到悟道上,更多还是建立在词语层面的“术”的范畴,因此,他的长诗和短诗差不多,都是没头没尾没答案,但可作为后现代学院化写作的一道风景线也未尝不可,只是长诗的重量打折了。
“口水诗”VS“学院屎”哪个胜出?
沈浩波先生还说,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最大成就,就是口语诗!一看到学院体,就有些恨铁不成钢,就忍不住想替他们写,果真如此吗?我想,究竟是口语还是“口水”,学院诗还是“学院屎”,最终还是文本说了算。但本人又想,若真把“口水诗”和“学院屎”拿来比照,于这些著名诗人面子也不好看,并且也没啥可比照性,还是把他们发表在官刊头题的“经典”作品拿来PK一下吧:
《蝉》/伊沙
北京的夏夜
夜蝉听起来
的确要比
日本的蝉
焦躁
比伊豆山中
修善寺的蝉
森之汤的蝉
我住的地方
长安之南
少陵塬上
不闻蝉鸣
月光如水
这就是伊沙自命不凡的口语诗吗?怎么看也不像,看来人家口语诗是用来玩的,书面体是用来发表的,这叫卖油做缸两不误。这也没啥,只是不知道何时起,伊沙也跟着学院派玩起半截话,究竟北京的夜蝉比伊豆山中、修善寺的蝉、森之汤的蝉怎么了?咱也没看明白,不知道读者看明白没。我感觉,除了这几个半截句让人感到突兀外,实在没啥大意思,如果翻译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大概是,爱咋咋地/我做的口语体/就是天下/最好吃的。
《买西瓜》/伊沙
这半辈子
很少给家人买西瓜
似乎老有心理障碍
买一个太大了
拎不动
买回去也吃不完
买半个吧
买切开的半个
不太新鲜了吧
挑一个切两半
买走一半
挑不好怎么办
当我终于想通了
不就是买西瓜嘛
半辈子过去了
这个倒是比较典型的伊式口语,真不容易啊,过了半辈子,总算明白了一句话,买西瓜/这事/难度/太大了,俺长安伊沙/知难而退/不买了。
我们再看看发表在另一本官刊头题的一首学院诗:
《完美的山楂入门》/臧棣
风味独特,酸甜到
从最初的童年,你的成长
比邻它的生长,一直到
虽然隔着一堵墙,也无法阻断
它生长在你的成长中。
果树的陪伴培养的是
天性中的友善,我觉得
我很少会像在院子里种下它那样
赌对了一点什么东西。
伞状花序稍一撑开,
春雨就及时到绵绵;
果木之中,它的姿态偏于朴素之美。
人体之中,元素之谜
始于它知道如何在温火之上
慢慢搂紧荸荠和冰糖。
它是忠于记忆的果实,
通红到游戏即测试:橘子和山楂,
如果让你选,你会选山楂。
换一组,多增几个选项,
香蕉苹果桂圆和山楂,
如果让你选,你依然会选山楂。
冬枣脆甜,口感十足,
但如果二者必居其一,
你还是会选山楂;因为事情简单到
其他的水果都是买来的,
只有山楂,是我抱着你——
倾身向前,胳膊伸得直直的,
你终于从悬空的事物中把握到
原来好吃的红果果是可以
亲手采摘到的。
看了半天总算明白了,原来臧棣大诗人小时候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山楂,所以,毫无疑问,我家的山楂,是天下最好吃的。只是不明白,费那么大劲,把一堆简单的废话复杂说究竟意义何在,难不成“你吃饭了吗?”换成“饭被你吃了吗?”就显得有文化?还是再换成“饭吃你了吗?”就显得更先锋?
实在懒得分析这些绕来绕去的词语里格楞,这些地球人都知道的破事,本身早已无任何诗性可言,我们可怜兮兮的教授只能在词语的小空间里抖抖机灵,耍耍花招,不评也罢,还是把他们原作完整奉上,听听大家意见吧。
附口语帮与学院帮最近发表的经典作品:
《诗潮》十二月头条诗人:伊沙
2018年12月第4期(总第129期)
诗人简介
伊 沙,诗人、作家、评论家、编选家、翻译家。196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自幼在西安长大,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已出版著作90余部,获多种诗歌奖项,应邀出席国内外众多诗歌节。
伊沙近作(组诗)
伊 沙
蝉
北京的夏夜
夜蝉听起来
的确要比
日本的蝉
焦躁
比伊豆山中
修善寺的蝉
森之汤的蝉
我住的地方
长安之南
少陵塬上
不闻蝉鸣
月光如水
咏 竹 林
竹林深处
清凉渗人
斑驳的阳光
闪烁着
失传的
《广陵散》
指
车出镇巴县
见一屠宰厂
我指给聋哑诗人左右看
他指给我看
山上的大佛
杂 音
北冰洋汽水的商标上
有一只北极熊
喝的时候我心中有杂音:
“听说你快绝种了”
买 西 瓜
这半辈子
很少给家人买西瓜
似乎老有心理障碍
买一个太大了
拎不动
买回去也吃不完
买半个吧
买切开的半个
不太新鲜了吧
挑一个切两半
买走一半
挑不好怎么办
当我终于想通了
不就是买西瓜嘛
半辈子过去了
长安之夏
雨水多如江南
八水绕长安
昔日又重来
都到七月中旬了
我家的空调
还没有开过一次呢
在这凉丝丝的早晨
重新换上长衣长裤
望一眼窗外的山影
在心底
叹一声:唉
终南山下好作诗
天 意
老天爷也是
讲平衡的
让你碰上
多少坏人
就让你碰上
多少好人
让你碰上
多少小人
就让你碰上
多少贵人
盖因如此
我不抱怨
重庆音乐
朝天门码头
高高台阶尽头
一位残疾人
在吹笛
吹得我
七窍呜咽
黄河与长江
在遥远的东方
有一位蒙面的
神秘的耍蛇人
自带两蛇
闻鸡起舞
竹 叶 青
在首尔
老全请我喝竹叶青
等于把一条蛇
塞进我怀里
咏 而 归
洗尽一身
旅途疲倦的
是家中阳台上的
风浴
擦
伸手去擦座钟的背面
抓了一把时间的骨灰
木偶剧团
西安有西安的木偶剧团
北京有北京的木偶剧团
但在我的记忆中
它们所在的街是同一条
那条街除了走木偶
只有一个人骑车而过
是我高中的地理老师
一个帅气的卷毛
他妻子
是木偶剧团的演员
在我的记忆中
他娶了一个漂亮的木偶
然后是高考前的一天
我们正在上地理课
他刚徒手在黑板上
画了一个标准的世界地图
自己便仰面倒地
四肢抽搐
口吐白沫
不省人事
事后我们得知
那种病叫癫痫
我总觉得那是木偶身上的病
传给了我们的帅老师
雨
水针疚
倒插秧
秋 虫 赋
秋虫声声
蟋蟀入家
并不是什么
新鲜事
但自有家以来
也才三次
千 年 雨
我从日本归来
长安大雨如注
一路未用的伞
终于撑开了
从伞下
我一眼瞄见的
乱云飞渡的长安
是一千年前
遣唐使从斗笠下
瞥见的天堂
又一首不正确的诗
谁有这个女人命硬
专克男人
克死情人
克死丈夫
克死两个儿子
自己一辈子
福禄寿俱全
到了晚年
孑然一身
有人看见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她会把上述男人的衣物
挂出来晒晒
上班高峰
地铁车厢
密不透风
有个壮汉
在打手机:
“医生说我
有精神病
对他人
有侵略性”
他的四周
迅速形成一个
圆形的空地
足 迹
一个人
生哪儿
待哪儿
去哪儿
不去哪儿
去哪儿多
去哪儿少
从哪儿
搬哪儿
死哪儿
一生足迹
全是命运
梦(1352)
一个晚上
我在教研室授课
讲的是诗
课间休息时
人都走光了
只剩下艾蒿父女俩
我说:“这么晚了
干脆不讲了
你们快回吧”
他们走后
我在地板上
铺了一张凉席
准备睡觉
梦(1362)
梦中得句:
“道路被烧成
香烟的余烬”
《十月》杂志2018年7月头条诗人——臧棣。
诗人简介:
臧棣,1964年4月生在北京,198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获珠江国际诗歌节大奖(2007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8年度诗人奖”(2009);并入选“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2005), “1979-2005中国十大先锋诗人”(2006)。“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2007)。“当代十大新锐诗人” (2007)。出版诗集有《燕园纪事》《宇宙是扁的》《空城计》《慧根丛书》《小挽歌丛书》《骑手和豆浆》《必要的天使丛书》等。
《我的眼泪就是我的膝盖入门》
臧棣
垂柳的感激入门
擅长发侧芽,令早春朦胧于
我们有时可以逃离
已变形的铁屋,将天真
消化为天真的计谋。荷塘边,
它们是安静的伙伴,安静到
时间也无法出卖它们的安静。
不管你使多大的劲儿
将它们拽向你的好奇,
它们仍会弹回到风景的摇篮之中。
它们的蒴果小得令你奇想到
紫燕的口粮。为了秀一秀
父亲的榜样,我确实用它们的枝条
编织过一个简陋的篮子;
但好在这样的事,你拥有
最终的衡量权。尽管你刚吃了
半个苹果,它依然是
世界上最伟大的篮子,
绝对盛得下心爱的一切。
你准备把你的所有宝贝
都放到里面,过一过瘾;
至少要让玩具熊抱着布老虎,
体会到从未有过的震颤。
完美的山楂入门
风味独特,酸甜到
从最初的童年,你的成长
比邻它的生长,一直到
虽然隔着一堵墙,也无法阻断
它生长在你的成长中。
果树的陪伴培养的是
天性中的友善,我觉得
我很少会像在院子里种下它那样
赌对了一点什么东西。
伞状花序稍一撑开,
春雨就及时到绵绵;
果木之中,它的姿态偏于朴素之美。
人体之中,元素之谜
始于它知道如何在温火之上
慢慢搂紧荸荠和冰糖。
它是忠于记忆的果实,
通红到游戏即测试:橘子和山楂,
如果让你选,你会选山楂。
换一组,多增几个选项,
香蕉苹果桂圆和山楂,
如果让你选,你依然会选山楂。
冬枣脆甜,口感十足,
但如果二者必居其一,
你还是会选山楂;因为事情简单到
其他的水果都是买来的,
只有山楂,是我抱着你——
倾身向前,胳膊伸得直直的,
你终于从悬空的事物中把握到
原来好吃的红果果是可以
亲手采摘到的。
刺猬向导入门
草丛的幽暗中,秘密小径
不交叉宇宙之谜,反而
从人生的死角里抽出
一条窸窸窣窣的线索——
我搂着你的影子,盲目于
我们竟然可以非凡地走向
盲目竟然比死亡还奢侈。
在我们身边,它羞怯犹如
你先于我们在它身上发现了
一个小小的向导。而在成人世界
太多的偏见令它的敏感垂直于
美德的匮乏。更深的沉溺
将我们带到它的刺面前——
不多不少,每一次触摸,
都会留下不止一个教训。
受惊时,它浑身卷成刺球,
给宇宙送去一个强硬的礼物;
但你一点也不怕,好奇如
我们本应是神秘的受益者。
放生之前,它蜷缩在阳台上
用了七天时间竭力扮演你的宠物。
小小的主人身上竟然埋伏了
那么多膨胀的责任。你最初的
平等意识来源于:全身布满尖刺,
它居然和我们一样也是哺乳动物。
安静的旁观中,照耀在它身上的星光
一直在美丽的黑暗中加班,
而黑暗在星光的歌唱里仿佛已失业。
它是你的灵感,僭越了童年的边界;
但更难得的,它也是我们共同的灵感,
僭越了世界的破产。它完美的警惕性
如同一具带刺的王冠,肉感于
可能的话,我们只想站在它那一边。
我的眼泪就是我的膝盖入门
僻静的落叶,将我积累
在陌生的覆盖中。如果冷的话,
就让我听到那抓紧的声音。
或者,假如我们的倾听
最终并不以我们自身为
倾听的边界,那么,最后的虫鸣
也在加紧润色大地的安魂曲——
金色的记忆涌向你锋利的影子,
就好像在附近,幽亮的湖面
刚刚制作好一个宽大的刀鞘;
秋风中,人性的污点已开过刃;
无底洞算什么?当我从野鹅的叫喊中懂得
个人的悲痛不仅仅是无法测量的,
它并不屈从于故事的逻辑。
它也不浅薄于任何可能的比较。
事情的另一面,作为归宿,
大地和时间同样有限;
你深埋在纯粹的碧蓝中,
从另一群野鹅的叫喊里得到
新的催眠。悠悠浮云
如同洗白的靠垫,塞向你的软肋。
哦。时间的软肋又有何不同?
你的告别竟如此富有弹性,
将人父的悲伤垫高到
我必须坚硬成新的世界台阶。
跪下,我的眼泪就是我的膝盖。
跪下,我的心跳就是我的膝盖。
跪下,我的呼吸就是我的膝盖。
假如还有奇迹,今生今世,
我的悲伤就是你的道路。
天蓝得就好像真实终于有了新的边界入门
一抬头,人生如戏
怎么沉默,都不如
碧蓝更入戏。忙来忙去,
原来一切都还需要秋风的点拨。
刚洗过的碧蓝,像新推出的
超级冷却剂,令悲伤无边到
木星仿佛又有了一道新光环。
舞台已移向秋日的天空,
难以想象碧蓝竟然替宇宙
过滤了这么多的台词:
譬如,我挣脱了我的角色,
但面具并未蒙上新的灰尘。
你的死,把人父的孤独
重新介绍给神圣;但新的情况是
时间比时光还偏僻。
我是我的新生,真的
就这么绕不开因人而异吗?
或者,从今往后,我是我最陌生的骨头,
真的还需要给试金石留点面子吗?
阳光很秋高,我将我
一点点喂给无边的碧蓝;
哦,亲爱的孩子,我能感到
你的胃口突然变得好大。
多么春秋入门
北方的秋雨下出了
南方的感觉。潮水和泪水
在你的影子里交流
如何缩影于天若有情。
燕园深处,灰喜鹊刚一展翅,
悲伤就在我身体里
飞快地换了一个姿势。
借幽灵一用,时光的线索即使断了,
萧索仍将辽阔地慰劳孤独,
就好像光荣属于起风时,
石头已不再是对象,
我最想踢的是死亡的屁股。
并且我不再担忧人父的愤怒
是否已出离神秘的力量。
多么春秋,从我身上
掉落的东西,假如你想知道
它像什么的话,
它介于落叶和刀光之间。
童心学入门
天坛东门对面,天堂的出口
仿佛也低调过一回。自然博物馆里
有一颗童心,像刚刚洗过的
时间的球茎,随着标本
突然换成巨大的恐龙骨架,
开始忽大忽小起来——
大的时候,像我中有你,
小的时候,像你中有我。
从节奏上看,变换很随意,
似乎毫无规律可循;
除非长大后你会追踪到
爸爸曾经的感触:自然的奥秘
并不害怕我们将它们陈列的
就如同仿真玩具店刚刚开张。
石斧的记忆带着狼牙上的小孔
涌向你睁大的小眼睛。
新的空间里,全是陌生的东西
原始到了自然的真相
只能靠自然的历史来想象。
身为人父,我更看重的是,
你的兴奋已构成纯粹的
超越年龄的人性经历,光滑得
近乎不断向未知的边界滑动的
一条单轨。有一瞬间,
我几乎想断定:世道如此晦暗,
最大的幸福莫不就是还有
一颗不知疲倦的童心
可供亲人们秘密地分享。
壁虎学入门
你的第一只壁虎
将我们重新带入古老的夜色。
仪式是临时加进来的,
你一点也不紧张,你的神色
新鲜得如同大象的背上正驮着
一只刚赢得了比赛的乌龟。
除了童话,什么都可能是
世界的漏洞。但是别着急,
看不见的缝隙环绕着
还没有来得及讲述的故事;
它是暧昧的闯入者,却正确于
家也可以是小小的生物博物馆。
它潜伏在想象的角落里,
从不担心角色的大小
会耽误它的疗效。它专治
成年人不相信分身术。
比好奇还专注,你看它的样子
就好像它是一小截专门用来
疏通特殊管道的工具。
只有一种可能,成年后,
我被我死死堵住了。
而宇宙不过是后遗症。
但是,天真自有天真的秘诀;
你的问题永远都是我的出口——
爸爸,它真的会吃蜘蛛吗?
文章已于2019-01-23修改
陆渔:臧棣:何为先锋诗歌?主要看盲人怎么闯灯!
陆渔:什么是先锋诗歌,为什么总有人称自己为先锋诗人?
臧棣:何为先锋诗歌?主要看盲人怎么闯灯!
陆渔/臧棣
什么是先锋诗歌,为什么总有人(伊沙)称自己为先锋诗人?
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金斯堡在创作《嚎》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在创造先锋诗歌,当时的他纠结于同性恋和吸毒,痛苦彷徨。梵高的《星空》完全在自残和自卑中完成。他们内心都没想过要当什么先锋,这都是后人的评价。
当今诗坛却有大把的诗人自称先锋,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评价别人是否先锋。真扯!活脱就是几个推广保健品的“假医生”,和聚在身边的一群长期服用保健品的无知老人。
我从来就对这些拉帮结派的人士怀有警惕。
诗歌是灵魂高处,没有独立精神哪有灵性呢?
陆渔2019.1.9
臧棣:何为先锋诗歌?主要看盲人怎么闯灯!
伊沙:一种“姿态写作”的畸形巨婴
大头鸭鸭
伊沙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诗歌写作,受惠于第三代诗人开拓的语境及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但伊沙只是略得皮毛,几十年来,伊沙的诗写从来没有进入一种生命体验,既没有进入自身深处,也没有抵达存在的真相。既不纯粹也不诚实,都与生命的境况无关。伊沙的诗写,属于一种“姿态写作”。而姿态算个屁!任何一位有基本素养的诗人,都不会满足于此。至近十年来,伊沙的写作,确实口水化了,甚至涎水化了。连起码的气息、感官都丧失了,像要断气的人一般呼吸困难。所谓的诗作,几乎都是干巴巴的几坨。只剩下一副扭曲的“嘴脸”,还猪鼻子插大葱——装大师,把自己的“小算盘”吹嘘成大智慧。
“姿态写作”是我对伊沙类诗歌的一个命名。都能意会,我就简略地给它定义一下:姿态写作,是指借助或宣扬某种观念、靠摆姿势、依照某种套路而进行的写作。是一种外在的、教条的、套路化的写作。具有浅层化、简单化、同质化等特点。
伊沙所谓的名作《车过黄河》《饿死诗人》《结结巴巴》,无一不是“姿态写作”,纵观伊沙几十年来的写作,都属于一种“姿态写作”,并无丝毫长进。“解构”是他的一招鲜。他经常夸耀的《车过黄河》,完全是对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和李亚伟的《中文系》,进行的一次学徒式“混仿”。虽不算抄袭,但也是不甚光彩的嫁接。
伊沙的作品中,还有部分写亲情的诗,与父母妻儿有关的,诗是成立的,但只是普通的诗,80%的诗人都具备的水准。至于长诗《唐》、《蓝灯》系列等,都是“姿态写作”的劣质品。近些年来的作品,我已经说了:只剩下一副扭曲的“嘴脸”。《梦》系列、《点射》系列等等,典型的口水诗了。而伊沙最善于鼓噪,已经是口水了,他还要“单方面宣布”是杰作。这完全是对母语诗歌的糟蹋,他心里没有点B数吗?
总的来说:伊沙还没有写出一首真正够分量的诗,他始终处于一种外化的书写状态。他算一线诗人,但绝不是一流诗人。顶多,只能算三四流诗人。
所谓“事实的诗意”,当然可以有,在一千条抵达诗意的途径中,它仅是其中的一条。但它更容易导向外化,无法写出内心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如果仅仅陈述事实,讲述事情,无论多么荒诞多么富有戏剧性,都与“存在”无关,都是一种外求性质的写作,算不上诗歌真正的建树。这种外求性质的写作,反倒会误导一些年轻诗人和盲目的诗人,走向歧途。
“事实的诗意”根本上是一个伪概念,是一个诗学谎言。完全不能与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杨黎的“诗从语言开始”等对垒。诗歌在事实和虚构之间,是自由翱翔的。诗歌归根结底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心灵产物。近来一本叫《人类简史》的书,提出是人类的想象力和虚构力,把我们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事实”同样无关“存在”,“事实”也不是“真实”,艺术需要一种“主观的真实”。
伊沙嘴里的“前口语”与“后口语”,只是一个伎俩,他把那些当代诗歌史上辉煌时期最闪光的诗人,全部归于“前口语”,他来占据“后口语”标签,目的是遮蔽同时代的优秀诗人、为自己强行进入当代诗歌史骗取筹码。而事实上那些闪光的诗人比如于坚、韩东、杨黎等,仍在创作与创造,仍在开拓与提升。诗人诗人,诗与人是不可分的。这个人就是诗人自己、自我、自身。口语,即是诗人个体的声音。你敲击锅碗瓢盆,它们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如此平常和正常的事情。我们说“口语诗”,是便于谈论与“书面语”的区别。根本没有“前口语”与“后口语”这回事。在新词不断的今天,如果要说“后口语”也可以,我认为的“后口语”是指对“口语诗”积弊和短板的克服——而最需要克服的就是伊沙这种可耻的“姿态写作”。
何况伊沙本人,医不治己。人生的境界与人性的边界,他一头都不占。却总是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嘴脸,拧巴几句,便自称杰作。他甚至都没法把自己安置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去诗写。诗人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他没有勇气去直面自己人性的幽暗;也没有勇气去正视淋漓的鲜血;更没有勇气去追求诗歌的自由精神。他的心灵,耽搁于小鸡肚肠,为利欲所熏。近二三十年来,伊沙骂人无数,又老虎屁股摸不得,从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不容商榷,自为神汉,实已成业障。一个魔症患者,他被自个的诳语和妄念给绑架了。
伊沙的诗约等于垃圾——在业内这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他的某些见识,只言片语,或许还能给人诗外的触动。但作为文本,已经不叫诗。伊沙自称写诗一万多首,已成最大的污染源。他写得越多,污染就越严重。伊沙写诗,只能当成一种拙劣的行为艺术。诗人中曾出现过下跪、吃蛆、裸体、卧轨、跳河等等行为艺术的表演,本质上,伊沙和他们是一致的,无贵贱之分,无高低之别。只不过别人偶一为之,伊沙却入戏太深。
早在十几年前,伊沙就该主动退场,还能算体面。哪怕封笔,也比现在底裤褴褛的样子强。如果哪个后学,被人说“你写的像伊沙了”,那绝对是一种讥讽和侮辱。“曾经的先锋已成流俗”,以伊沙作为“后口语”诗人代表,那是对“后口语”的辱没。伊沙制造,砸得是“后口语”的牌子。应该由更好的诗人来举旗声张。
在所谓的“后口语”阵容之外,有建树的诗人更多,不胜枚举。“沉舟侧畔千帆过”,一批一批的诗人,早就甩伊沙十八条大街了。特别是90后诗人,天生具有诗歌的自由精神,几乎所有的90后诗人,一正式出场,就把伊沙撂在了故纸堆里了。而近十年来,各路诗人相互交融,各种诗学相互渗透,已经呈现出一种“整合意识下的非风格化写作”状态,面对绝大部分优秀诗人,你很难划分口语和非口语。唯有自由精神是诗歌永恒的指引。
“大师”“大诗人”是伊沙多年的梦呓,但他却把自己写残废了。近五十年来,北岛已经体面的谢幕(令人尊敬),顾城海子已自杀,第三代诗人的大佬们,正在更高层次上努力完成自己,新世纪以来的杰出诗人们,处于一种参差多态、百舸争流的状态。谁将成为新的旗手?我想他首先,绝不会是伊沙现状的拥趸者。世无英雄吗?有一匹黑马,“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批伊沙,也得批下“新诗典”。因为“新诗典”是伊沙的一根拐杖。纵观整体,我认为60%的推荐,都不是好诗,30%的根本不叫诗。不是伊沙毫无鉴赏能力,是因为伊沙一开始就把“新诗典”平台,当作一个拉关系的工具。没有标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无法信任。伊沙历来党同伐异,矮化群内诗人的人格,对群内诗人的多元化审美进行无情打压,一些“新诗典”诗人,连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不敢自由表达,个人的好恶也不敢真实流露,连与其他诗人交往交流也不敢自主。对他认为沾了他的光的诗人及他圈划的二三十个核心成员,推行一种“邪教”般的洗脑与限制自由,不是限制人身自由,而是限制他们的思想、审美、创作与交流的自由。比如开展的“口语诗人为什么必须要战斗”运动,实质就是“保伊”运动,他不断地逼迫那些“新诗典”诗人表态、站队、出列,对那些不表态、不参与、参与不积极的诗人,他分门别类一一写“诗”进行嘲讽、激将、鞭笞与侮辱,这不是活生生的“文/革”套路吗!?竟然在今天的诗人群落中上演了。我认为,所有参与“保伊运动”的诗人,都该反省。否则就将钉在耻辱柱上,他们已不配称为诗人,只能叫“伊卫兵”小将或者“伊卫兵”老将。凡有自尊和人格的诗人,都应该尽早从伊沙的“邪教”阴霾中撤离出来,首先做一个自由的人。伊沙口里的“典人”,那不是荣誉,是一种阉人般的耻辱。
伊沙是一种“污点证人”的人格,时刻准备戴罪立功。他既没有后现代的平民意识,也毫无民间立场,更缺乏诗歌精神。他是现代犬儒主义、利己主义、极权主义的杂交。他的立场,只跟一根骨头有关。他的“姿态写作”中,有一种姿态,就是巴结和跪附于权贵。他精于算计,翻翻历年的《新诗典》目录,所有的诗歌官员、刊物主编、主要刊物编辑等,凡是有话语权的诗人,他是一个不漏地网罗,利用“新诗典”平台献媚。凡是他骂过的刊物,只要一发表他的,马上由贬转褒。凡是他骂过的奖项,只要一颁给他,马上屁颠屁颠。凡是他骂过的诗人,只要杯酒当面,马上用“新诗典”推荐,过些天两人稍有抵牾,马上又说对方的诗是狗屎。人还是那个人,诗还是那些诗,不增不减。伊沙是典型的两面人和看门狗性格,如果他曾对你狂吠猛咬,那么恭喜你,你至少是一个公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文明礼仪和崇尚自由平等的现代人。
伊沙的出路。一个诗人要靠煽动几十个诗人来帮忙维护自己的诗名,可见伊沙的诗歌已经衰败到了何等程度。它已经无法靠自己站立了,是一个畸形巨婴。“姿态写作”都难以为继,现在只能靠一副“嘴脸”写口水诗。写作的难度,难倒了他。以伊沙的聪明劲,他不应该无计可施呀。我建议他面壁思过,抛弃杂念,安静思考下自身的写作问题。我的认识是,这几个要素必须考量:诗歌的自由精神、美学立场和审美趣味、语言、性情、生命经验、真实的勇气、意识、投身的程度。伊沙言必称李白,但显然李白他学不来,“性情”不够,有云泥之别。伊沙伉俪合译过布考斯基,显然,布考斯基他也学不来,在“生命经验”与“真实的勇气”上,伊沙望尘莫及,何况布考斯基的“意识”与诗歌技巧,伊沙也学不来。伊沙何去何从?如果他洗心革面,耳顺之后或许还能找到一点诗歌的门径。落叶满长安,伊沙当自强。
大头鸭鸭2019年1月于潜江
注:本文引号所引用的话语、概念、诗句,未一一注明出处,致歉。但都可以搜索得到。
对伊沙控辩的思考
——大头鸭鸭和李东泽文章读后
奉一
批评的本意包括对前路的展望,我是这样读的,不觉得是彻底攻击。有某些东西在前面,或者后面,应该被我们感到。东泽的文章反驳的点没有整准,也没有提供高于大头鸭鸭的价值。辩论的要点在于,你的逻辑和判断在某个范围内,比他准确。或者你的视野比对方更开阔。不是赢在举例说明,而是赢在更大的反思和反作用力。否定,能打开视野和广度,对否定的反动,则必须更有深度。 大头鸭鸭说了他的觉知,并且很有启发意义。李东泽没有提供新东西。要有新东西或者更精确的衡量。而不是反击大头鸭鸭本人。应该找到恰当的理论武器。 就像嫌疑人辩护律师搜集了很多证据,但不在点上。说嫌疑人学了很多雷锋,但是直接论断和支持证据使不上劲。把这事说清可能还要冒点风险。 伊沙一定是有价值的,但是价值在何处? 大头鸭鸭攻击的是他的问题和失误。但是你不能把伊沙先生设定为完人。他恰恰不是完人,而是污点证人。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污点。 整个中国先锋诗人都有回归自然人的倾向。从英雄到平民。反英雄这股潮流还没有真正展开,就似乎被抑制住了。 我倒觉得这时候真的应该挺下伊沙。 我们不能够抛开参照系来孤立的看问题,站在一个所谓的大诗歌史和大思想史等等这样一个广角度上去无条件衡量。每一个时代,有它独特的和微妙的语境,伊沙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在这种微妙的语境当中成立的——他就是伊沙。他把第三代诗人当中的某一些东西推向更极端的地步,这恰恰是一种嵌入的价值。他的价值不在于所谓诗歌文本的完美,而在于他引领这个潮流,向更深入的一个地方走。 说到口语诗歌问题,重点不是口语和不口语的。我们为什么要用口语书写,为什么要用口语来说话,这里面有非常深刻的价值取向。整个先锋诗的潮流,就是反叛。你如果没有反叛精神,你就不是一个先锋诗人。如果你没有突破自我往前走的勇气,也不能叫先锋诗人。牺牲掉完美,或者是牺牲掉那种已经沉淀在过去的词语当中的固化的东西。去捕捞一个新的,没有被我们完全注意到的和重视的方向。这就是第三代 诗人曾经做的。他们反英雄,反理想主义,平民化。你们说什么,我就反着来,你们提倡什么,我就不接受,就搞反的。但是,这里面也同时带来了一个灾难,这种灾难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对诗传统中某些东西的消解,原本属于诗的部分价值被牺牲掉了。也就是说,这潮流泥沙俱下,裹挟着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这东西你说它没有价值吗?显然,是有价值的,但物极必反,它走向了某一个极端,却有一个力量要把他扯回来。 当初伊沙的作品带给我们非常大的兴奋。那就是对沉淀在旧知识分子的写作中的虚浮无力的现实感的突破。知识分子写作已经变成了一种什么东西了呢?变成一种近似自我欺骗的写作。在这个态势下,第三代诗人,就是口语诗人,和口语诗人倾向的,以韩东为核心,于坚,伊沙,沈浩波,徐江,等等在这个方向突前的诗人,他们的写作和言论在那个时期对诗歌的发展产生巨大震荡。艺术的发展就应该是一种震荡。这条道不是一条直线往前走的。有一帮人拼命往某一个方向跑,其他人往另一个方向跑,还有人四散奔跑着,大家互相撕扯着,都想占据主流话语。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主流话语被另一个资本大屁股压得死死的。 我们这个时期不会出现完整大师,这点已经被限定了。包括诗歌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都已丧失,一种尖锐性和认知的群众基础没有啦,被破坏得非常厉害。我在学校里面教书,那些学生青年们,他们大多都不懂诗,也没有插着自我旗帜的思考土壤。你说这个时代能出什么大师呢?都是局部的零星战斗,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战役。 我们这年头,一种共识的东西破碎了,没有新思想,都是在消费历史,有的人在消费西方思想,有的人一头扎进古老传统里。 诗人本应该引领我们向前走的。但是如今诗人都不知道我们向哪儿走了。我觉得目前最有力量的诗人,就是骂人的诗人,逮什么骂什么,哈哈哈。在叫骂中,我们的才华已经被现实消磨掉了。这就是今天,诗的处境。倾诉欲望强烈的诗人们都有这种悲凉的独自高潮的体验,在一个空洞的广场,只有自己的回音。越是清醒的诗人就越像一个真实自慰者。时代的大屁股,此起彼伏着,各种假呻吟,越来越装得很嗨。
(以上皆网络转稿。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林中路》中这样写到。“只有诗人才能愉快地感受一件事物的美,感受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美的神秘规律。除他以外,谁也不能给我们传达美的魅力。”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在他的《论美感》中这样写到。“诗人喜欢夸张,但无论如何他的嗅觉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法国诗评家勒内·夏尔在他的《诗论》中这样写到。他们都无不道出了诗人的天职:保护好自己的嗅觉,誓死捍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