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环境报》刊发头版头条:甘肃重绘祁连山苍翠底色


祁连山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甘肃省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巍巍祁连山,却曾伤痕累累。过去近半个世纪的“黑色增长史”,造成冻土破碎、植被稀疏,局部生态受破坏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

2016年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甘肃,直指祁连山矿产资源违规开发、水电资源无序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整改不力等问题。

2017年2月12日至3月3日,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7月,中办、国办专门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

历经5年整改,从索取到守护,巍巍祁连恢复得如何?绿水青山回来了吗?



省市县三级联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显著


近年来,甘肃全省上下勠力同心,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从黑色到浅绿,再到深绿的底色之变。

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祁连山腹地调研指导,推动探采矿设施、水电站、旅游设施分类处置,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工作。省政府成立整改工作推进组,由分管副省长挂帅,推动各专项整改任务落实。省直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牵头专项任务落实。相关市县落实主体责任,实行定期报告机制,推动形成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

自2017年开始,甘肃通过卫星遥感比对、无人机航拍观测、生态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人员现场核查等方式,连续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监测数据。2021年,甘肃省又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宗探采矿项目已全部关停退出,通过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围栏封育、加固护坡等措施,矿山环境全面治理恢复;42座水电站持续开展分类处置及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保障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25个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整改,并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对于保留运行的已完成手续补办工作;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208户701名农牧民全部搬迁,迁出区住宅及棚圈全部拆除……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经过省市县三级和有关部门的努力,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显著。



加强监督管控,打好政策法规“组合拳


为从根本上减少人为活动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出台《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祁连山地区生态治理修复列入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发生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被国家通报的市州实行“一票否决”。

同时,出台《甘肃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实施方案》,完成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出台《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针对拥有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严禁发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

在强化规划管控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出台实施规范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项目审批建设监管、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文件,确保各类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合规依法。制定《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省市县各级政府将清理整治祁连山地区违法违规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不断加强督导检查,持续跟踪推进。组织开展祁连山地区森林、草地、湿地、冰川等生态系统监测,对保护区人类活动现象定期进行卫星遥感监测,严防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发生。不断加强祁连山外围保护地带及周边企业环境监管整治,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建立台账、分类施策,督促按期完成整改,确保整改工作扎实见效。

一系列政策法规“组合拳”的打出,为进一步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开发利用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构建常态化保护修复治理机制提供了有力依据。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资金支持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重要保障。2017年以来,甘肃省持续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共落实祁连山地区各类生态保护资金近200亿元,支持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

在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制定印发《甘肃省贯彻落实〈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甘肃列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通知》,在张掖市肃南县、酒泉市金塔县等三市7县(区)开展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补偿试点。

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试点方面,积极争取将张掖市肃南县列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有序开展试点工作。同时选定武威市古浪县、张掖市肃南县,开展祁连山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试点。

系统修订完善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差别化关停退出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受损区域应急人工修复结合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探索当地居民有序参与生态治理,构建生态环境科学长效监管机制……一系列因整改整治倒逼而来的科学治理、协同管护、系统修复经验和实践,将为甘肃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提供重要借鉴和参照。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汪蛟

责任编辑:王倩

审核:汪蛟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全文实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宣部“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甘肃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获评全省政府系统优质政务新媒体账号

《甘肃日报》专版刊发我们这十年·生态环境篇:追青逐绿共绘生态文明新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全文实录│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2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

从这里看见美丽中国(13) · 甘肃临夏

关注生态环保,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