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心卉:她用陶瓷艺术,为孩子讲好故事 | 文艺人才故事

松湖文艺 2022-01-09


用手赋予它灵魂,待它来诉说

没有煽情,没有理论

只有属于它们的美丽静谧

所有的一起都无需被附加太多

那些陶碗们如此,生活也如此


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陶瓷艺术承载着深厚的东方文明底蕴

那是在淬火中诞生的美好

陶艺师的梦想在等待中涅槃而生

陶艺师的成长轨迹在纹理中浮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山湖第一小学

感受陶艺老师钟心卉的艺术人生!


钟心卉

工作于松山湖第一小学,范崇岩名师工作室成员。陶艺作品《隐》展出于2016年景德镇陶瓷大学“贺新年”优秀陶艺作品展;陶艺作品《林间》展出于2017年景德镇陶瓷大学“釉色表达”瓷板画展;陶艺作品《融·生》展出于2018年景德镇陶瓷大学毕设展览。


“陶瓷本就是一块泥巴,通过72道工序,变成了一个可观赏的容器。”中学时是一位美术生的钟老师,在缘分的指引下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陶瓷艺术设计,而今作为一名陶艺老师的她,在这片古老朴素的土地上寻找古代文明的璀璨,也为未来创造出属于现代陶瓷的文明。


如土的朴实与坚韧,陶艺在等待中述说故事


泥土与水混合会拥有冰凉、湿润的触感,缥缈无形的想法在手掌的揉拉塑造下变化成形体,陶瓷古老而变化莫测的气质,与喜爱手工的钟老师一拍即合。



“这种宁静纯洁的感觉,使整个人可以平静下来”。学习陶艺需要一颗质朴、纯粹的心,安静沉稳的钟老师喜欢用双手捏造,用上十多个小时的等待,窑火灼练出时间的故事。


而钟老师也喜欢坐在陶瓷前侧耳倾听,让光在它的表面反射出语言,从而了解它的故事,那是陶艺匠人之间的窃窃私语。



若水的灵性与温柔,在方圆中寻得自由


制作陶艺作品要有水的开阔和包容,能在不变中找寻万变的风向。因为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紧密而不松软,便拥有了被塑造的自由,但泥土的特性不像石头般坚硬、不像棉花般柔软,以致于在塑造过程中有很多考虑因素,且在高温下易变形,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它的外形能不能经过高温的烧制。


作品《林间》


“陶瓷要不断试验,还要考虑窑的条件,有的窑能够烧到高温度,有的窑达不到,不同温度呈现出来的釉色变化也会不一样。”钟老师的作品《林间》就是在不断试验下,在偶然间出现了最满意的样子。


作品《融·生》


作品《融·生》是钟老师在参观完遗址“御窑厂”后,灵感之花在她的脑海里荡漾,最终她创作了作品《融·生》,用蝴蝶破茧而出的形象展示了器物从古代穿越到现代,从黑暗的土地里重现光明,重新拥有饱满生命力的姿态。


似火的热烈与奉献,弘扬陶瓷艺术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美术里快乐地学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困扰的事情,孩子们可以动手动笔在手工上绘画,在创作中找到快乐。”



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的钟老师,她用自己的行动普及、弘扬陶瓷艺术。现在的她来到松山湖一小,在学校的支持下开设了陶艺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用手感受陶艺的美丽与奇迹。



孩子活跃的思维给了钟老师很多想象的空间,她和学生在教学中相互学习和成长。也在慢慢地筹划,将学生们的创意集合起来,用陶瓷回顾、见证学生的成长,她相信在艺术的教育下,学生的想法会愈加的开阔。



在狭小的空间里,闷热的空气碰撞摩擦,由泥和水混合在一起的器物饱受炙热,但它从不焦躁,它知道会有一双手会将它捧起,它会拥有欣赏和赞叹。同样的不骄不躁的钟老师,在陶艺的路上步调悠然,她会继续学习陶艺、弘扬陶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陶艺!



2019年松山湖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统计工作持续开展中,望大家积极提供相关信息,让我们共同推动松湖文化艺术界的欣欣向荣吧!


如果您是在

园区工作、生活、居住的

各类文学艺术人才(含文学艺术团队)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下载文件填写您的人才信息

发送至邮箱78839967@qq.com


文艺人才登记表

文艺作品登记表



文稿:松山湖文联

图片:钟心卉

编辑:松山湖文联

【松山湖文联热点索引】

帅倩:播下音乐的种子,让孩子与美为伴 | 文艺人才故事

朱文坛:摄影是职业,更是生活的常态 | 文艺人才故事

何雯娟:驻守于生活的美妙遐想中,她过着诗意人生 | 文艺人才故事

更多活动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