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渐渐地优雅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雨来时,有些阴郁。它不似初春新雨,伴着阳光,洒出宽容的雨露。也不似盛夏骤雨,来得快去得快,有雨过天晴的爽朗。秋雨过后,便是层层寒色,满地狼藉,没有落英缤纷的惋惜,只有道不尽的愁绪。
愁绪在别离。是这堪冷落清秋节里,暮霭沉沉,有情人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每每读起这样的词,总艳羡古人是天生的导演,景色、氛围、情感、情节、故事浑然天成,还是如此凝练的。
不似现在的我们,即便是秋雨淅淅沥沥落下,也只有冷漠应对,更难堪多情自古伤离别呢?现代人的离别,悄无声息,后知后觉,早忘记了秋雨的温柔提醒。也难怪有人说,“有些人能感受雨,有些人只是被淋湿。”
秋雨带来的愁绪还在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秋去也,无可奈何春太远,无可奈何不能再有成长的放肆。
辛弃疾那首词不知击中了多少无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凉是秋雨带来的,但词人无法怨怼秋雨,愁滋味已尽在秋雨之中了。抒发愁绪,那是少年人独有的可爱;消解愁绪,才是芸芸众生应对纷扰的能力,无可奈何,只能道“天凉好个秋。”
别离也好,无可奈何也罢,秋雨最终化为孤寂。也许幻声凋零之后,更容易窥探到真实的自己。而孤寂异常,也不过是在提醒着,无论如何,都要和自己站在一起。孤寂深处,欢喜成灾。
很多时候,秋雨好似若有无的琴声。
秋雨的琴声,也许是古琴的低吟,创造出一个极为古朴的欣喜。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场秋雨,将秋山洗涤,明月、清泉、竹喧、莲动,干干净净的欢喜。
秋也不止于别离,还有念想。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光交错,老友与诗人谈天一整夜的欣喜,在巴山夜雨中得以重现。人生难得几知己,都交付在这秋雨之中。
对物的感知,我们总是麻木的。而秋雨不仅是季节的信号,也重新唤回了我们对物的感知。
张爱玲说,“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在秋雨的帮助下,张爱玲接连地发现了物的情绪。
在城市里,秋雨又化为楼间的小提琴声。
飘过独自撑伞回家的孩子,飘过在咖啡店躲雨的情侣,也飘过办公楼里正在加班的人们……它是城市的多重奏,奏出生活百态。
秋雨的优雅,渐渐地穿透古今。
秋水伊人、望穿秋水,怎么言怎么道,秋水都是一汪清澈的琥珀,尤其在秋雨的浸染下。也正是这般清澈,秋成了最宜思索的时节,因此,作家都喜欢在秋天写作。
史铁生喜欢在秋天写作。他说“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写作在萧索中重获希望的勇气。
林清玄同样喜欢在秋天写作,他欣喜地发现,“每天都在垦荒种地,身上带着泥土与溪水的芳香,因为一切都是珍贵无比的,希望人人都能品味芳香。如同秋声,我也想向人说:你听见秋声了吗?”这是与自然同频的收获。
的确如此,秋日适合来整理自身与周遭的关系,春天美好过盛,夏天生机过盛,冬季苦涩过盛,唯有秋,刚刚好。
秋雨清洗后的清澈,慢一点可以看风景,近一点可以审视自身,大自然恩赐的镜子。
面对秋雨,无疑有些遗憾。
秋雨不过寥寥几场,却渐渐生出不同的空间与氛围,愁绪净化成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发生了欢喜,欢喜过后,清澈透明。当我们意识到它时,却已不是昨日的雨了。当我们还没开始厌倦它时,却已经成了秋天的过往。
如若再遇一场秋雨,那就缓缓感受它的音乐吧。如若遇不上一场秋雨,那就回味它的绵长吧。
年年岁岁,今日之我要比昨日之我有长进,这是秋雨渐渐的故事。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