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法研究初探
文/熊昌进(特级教师)(许兴华数学/选编)
教学中的苦恼:付出了不少精力时间,收效不太。实际凡教师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困惑,可能一直都会有,这将是尾随我们教师一辈的事,是促进我们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是一复杂的系统,这个大系统中存在诸多矛盾关系,教与学,信息知识(教材文本、资料、电子媒体等)与学生,环境与学生,家庭与学生,社会与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与习,知与行,知与情,学生个体与班级集等等。在这乱麻一团的矛盾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认识它,就决定了我们对教学的理解,表现在外部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
个人认为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最主要的矛盾。学生学习的知识最主要是人类千百年积累的文化知识,对他们来说是间接经验。人类文明历程中,人们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知识的增长历时长、过程曲折复杂,如数学上认识复数经历了三百多年时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甚至几节课时间学习复数,就不能再象人类那样的方式、途径来认识复数了。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文本(课本等)、媒体信息,接受这些间接经验,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通常称为学习。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认识和继承已有文化成果,这并不是排斥学生的创新和他的直接经验。其实间接经验的获得,更需他的直接经验和他的“再创造”,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甚至可以说是血肉相连。学生在学习他人的认识并转化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不是一次就完成,有渐进,有曲折,有突变,有低迷,有高潮,有峰回路转……要过程,要时间,要耐心,要等待,要创造实现学生的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这是教学的智慧所在。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有高人称教育象种庄稼的农业(叶圣陶),一两次学生成绩不佳,不要急。
教学的行为、评价、目的都指向学生的学,学会了吗?会学了吗?而不是教,虽然教与学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有这样一种现象:课上得相当好,学生的成绩出不来,追究原因发现,课后没有落实。教师讲得精彩,学生也相当喜欢听,参与也热烈,课后复习、作业没有落实到位。所以可以看见,课讲得不精彩学生成绩不错的教师常在我们身边;虽课讲得不如老教师好,但教学成绩突出的年轻教师异军突起。归根结缔,要关注学生的学,想法让学生学,并指导学生学会、会学。所以我们教师要研究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专门开设学法课往往流于空洞,最好结合各自学科进行学法指导,这种结合具体学科的学法指导更有效。学法的指导不是一蹴而蹴之事,是一个伴随学习的全过程。可集中讲基本的方法原则,可点滳渗透,也可具体到一章一节的学法,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內容都应有不同的方法。以我对你的了解,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你没有问题,教法是你的强项。课后的作业这个环节你也没有什么问题,题的数量质量、批改、评讲都做到位了。要更提高学生的成绩,就谈谈课后的复习吧。
课后复习这一环节是我们教师最难撑控的,学生复习不?复习效果如何?最难落实,也最说不清,也就成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久而久之,我们就不太管这个环节,自然,课后复习成了学生提高学习的“未开垦的处女地”。有难度、有挑战,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机会。
课后复习始于我们对它的认识。为什么需要?为什么必要?
知识(间接经验)要成为学生的认识,最终需要学生将这些间接经验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复习就是学生自主去建构自己知识最常用的方式。复习涉及对已学过內容的梳理,今天所学知识与章节的联系,与学科系统的关系。复习是学生把所学消化融入自己的原有知识结构中,丰富、优化着自己的知识结构。预习、听课更多是知识的储存,复习的追根溯源、找来龙和去脉的过程,就是知识的有序化、结构化、融合化,决定着知识的提取及应用。不少学生局限于完成作业,作业中做对的题,考试中原题或稍变一点,就做错或做不来,追究原因,作业中做对是因对比作教师课堂所讲,属于模仿、复制。没有真正理解,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记不准,记不牢,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可能。
如何复习?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步,重新阅读今天所学知识。由于是重新看,这一步容易流于肤浅和形式。除了全面通读,更要思考今天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重点处多用力。
第二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思维加工所学知识,这就是自己对知识的“重构”,用自己的语言讲出知识。听老师讲懂了是一回,能把别人讲懂了是另一回事。这就要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对待今天所学知识,搞清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联系、地位,要提炼,要把“厚书读薄”,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整体高度。
第三步,应用。用今天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完成作业。但不仅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指导学生自己去找相关问题做,当然有相当难度,需提供相应资料。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好问题好解法还可写成论文,这是更高层次的事。
套用一句老话结束:教是为了不教。
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