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结束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以下简称“阿拉斯加会谈”)绝对是近期以来最大的新闻。实话实说,我之前没有想到场面会这样火爆,相信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第一场会谈之后,我印象里一些平时不甚关注政治新闻的朋友也陆陆续续来问我对此的看法。
人民日报的几张图片,更是被好几位朋友转发。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词:提气。
网上的分析七七八八的我都看了,许多朋友说得比我快,比我好,这两天我就在想,我还能讲些什么呢?
好像还有些边边角角可以补充的。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阿拉斯加会谈的情况、意义;第二部分描述会谈后美国及其盟友的反应;第三部分介绍一个长得像花边新闻但其实不是花边新闻的严肃消息——前任国务卿蓬佩奥在汉尼提的节目上大骂现任国务卿布林肯,这件事背后藏着一些有趣的东西。
第一部分会引用其他朋友的一些观点,第二和第三部分相对原创性会高一些,算是真正补充的部分,我觉得加上后面两块,对阿拉斯加会谈的理解才算是比较完整。
01
阿拉斯加会谈到底意味着什么
—
阿拉斯加会谈是一个中美双方互相试探底线、同时向世界展示姿势的舞台。
关于阿拉斯加会谈,有以下十一点事实值得注意:
第一,邀请是美方发出的,中方是应邀赴会,这点在双方陈述中都有所体现。
第二,地点选在美方主场。
第三,中美会晤前,美方做了许多小动作。比如拜登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三国领导人开会,给中国施压;比如布林肯等人访问了日本、韩国,与日本发布了联合声明,给中国施压;比如中美会晤前一天,美方对中方官员发起新的制裁,给中国施压;比如欧盟对华发起三十年来首次制裁,为美国摇旗呐喊;比如加拿大特鲁多等人发表讲话,说相信美国会帮加拿大发声。应该说川普喜欢搞的“极限施压”那一套,拜登政府全学来了。
第四,高层会谈前肯定是先有低层级外交人员沟通的工作会的,用来设置议程等等。这次阿拉斯加会谈,原定流程是各方各2分钟开场,用来阐述主旨大意,这符合外交礼仪,但是,美方想玩花样。
第五,首先美方开场白严重超时,布林肯跟苏利文讲了六分钟以上,而且包含大量对中国的攻击,不符合外交礼仪,也没有谈话的诚意。
第六,杨洁篪主任抓住美国违规在先,发表了十五分钟的讲话,从阐明中国的立场,到直击美国的问题。与布林肯等人不同,杨主任在指出美国国内问题时,特别强调信息来源都是美国国内媒体与民调。
第七,王毅外长的讲话着重强调了一点,美方在会谈前一天发起新的制裁,可见毫无谈判诚意。
第八,按照外交礼仪,双方各发言一轮后应该是闭门会议,记者这时拍完照,了解了双方主旨,已经可以写报道了,应该离场。但中方第一轮发言结束后,布林肯等人招手让记者们留下,说要再讲一些。
第九,布林肯等人回应了杨主任与王外长的批评,承认美国有问题,说会改,还说这是美国长期以来的优点(容我吐一句槽,应该说“总说会改但总也改不了”是美国的长期缺点才对,试看两百多年历史的种族歧视问题)。说完,布林肯就让中国记者离场。视频显示工作人员在驱赶中方记者。
第十,杨主任、王外长与中方记者都表达了抗议:为什么美方说两轮,中方只能说一轮?为什么只驱赶中方记者?杨主任问了一句:美国不是倡导民主吗?记者在场,你们怕什么?
十一,抗议之后,中方记者留了下来,这之后,才有了杨主任那句:“我们把美国想得太好了。”这句话既可以理解成指责美方不遵守外交礼仪,也可以理解成指责美方的双标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更可以说是对美方长期以来霸权行径的总体否定以及表达中国人长期积累的不满。
我把事实分成十一点,因为文章第二、第三部分要用。先一个一个编好号,下面行文方便。
从左至右:布林肯、苏利文、杨洁篪、王毅
客观地说,美方的溃败是从第五点布林肯和苏利文的超时与违反礼仪开始的,你不守规矩,就不能怪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杨主任脱稿的炮轰之后是布林肯等人的懵圈和陷入被动。本来,从布林肯苏利文的开场白看来,他们大概是想杀中方一个措手不及,然后让记者回去写一写:看,美国老大哥当面斥责了中国,小弟们,大哥回来啦。但从现场录像看,布林肯等人显然被中方反杀了,面对美国的刁难,中国反手一个巴掌,说,等等,谁承认你是老大哥的?杨主任的发言节选
结果布林肯自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打蒙了。本来想向中方强调“打狗还要看主人”,结果“主人”自己被一记抱摔。所以布林肯招手让记者回来,其实是要挽救剧本的意思。可是不管他怎样挽救,原定的“老大哥回来了”的新闻已经泡汤了,变成了“主人被打了”的新闻。谋篇布局,反守为攻,斗智斗勇,姿势之战的意义首先是在这里。
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提到的“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国和西方不代表国际舆论”、“少数人制定的规则不是国际秩序”、“美国是网络攻击的冠军”,本次会谈中中方可谓金句迭出。
有趣的是美国及其盟友,对中方的强硬姿态,缺乏据实报道的勇气。
先来说美国。会谈结束两天后,我在《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等美国传统政策期刊的网站上,没有看到一篇专门针对阿拉斯加会谈的分析(除了《外交政策》的每日简报里有一个简短的新闻通报)。对这么一件大事,这种沉默是反常的。
报纸方面,我以三大报之一的《华尔街日报》举例。在会谈前夕,诸如美日印澳四国领导人峰会、美日会晤等准备性的工作以及对中方诉求的猜测,都被放在头版头条或者头版显眼的位置。
3月17日《华尔街日报》头版
可正式的第一、第二轮会谈,却根本没登上头版,只在A8版上占据着一个小豆腐块。
这个小豆腐块写得也很鸡贼,上面十一点事实里的一、二、三、四、五肯定是避而不谈的,这点不让人意外。从第六点开始,《华尔街日报》发挥传统艺能,开始选择性叙述。
相比一些美媒将布林肯的超时说成“略长于2分钟”然后指责中方超时,《华尔街日报》选择压根不提超时这事。在我看来这是《华尔街日报》比其他媒体高明一点的地方,因为如果写了,不仅选择性叙事太明显,而且无异于直承美国现任最高级别的外交官缺乏经验,水平不高,送给谈判对手借题发挥的机会。关于“美国和西方不代表国际舆论”,《华尔街日报》倒是记了,但是没写后半句中国不承认少数人制定的国际规则,更没记隔了几句之后中方强调的中国只接受国际法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美方的心虚处。布林肯招手让记者留下来,多加一轮发言,以及讲完后驱赶中方记者的行为,《华尔街日报》当然也没有记录。这一点跟CNN在第一轮会谈后的报道类似,为了维持美国老大哥斥责了中国的形象,《华尔街日报》和CNN的报道都只到布林肯的第二轮发言为止,不讲为什么加第二轮,谁要求加第二轮,以及中方第二轮如何回应的。CNN的新闻在油管上刚挂出来的时候,就有网友留言问为什么把中方对美方的斥责截得七零八落,为什么一点都不谈中方第二轮对美方更猛烈的炮轰。然后就有网友将杨主任“我们把美国想得太好了”这句话写在了评论栏里。
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报道阿拉斯加会谈时,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这种姿态也被美国的小弟们学了去。比如BBC,删节剪辑的方法跟美国国内媒体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BBC加了一大段对中国新疆、香港事务的抹黑,都是老生常谈,旧事重提,大概是为了给自己加油鼓劲。
又比如德国《明镜周刊》,我不懂德语,但油管上有up主全文翻译了相关报道,看样子跟英美媒体一样,也是装疯卖傻,尽可能地将美国的失败写成老大哥又成功指点了江山。
美国、英国、德国媒体不约而同的裁剪,说明了一件事,对不能把美国在中国面前吃瘪这件事如实报道,已经成为一种默契。我想他们都意识到,变天了——除了那些后知后觉的,以及冥顽不灵的,应该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西方尤其是美国民间,许多人并不买主流媒体的账,这一点已经有许多朋友介绍了。从“布林肯他们像是去挨训的”,到“美方的翻译怎么顶着紫色脑袋”,种种评论反映出来的是不管西方主流媒体怎么装点门面,基本的态势已经掩盖不住了。
“紫色头发?难怪中国抱怨我们毫无诚意。”关于这位美方翻译,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其翻译的水平广受质疑。
《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引用美国与会官员的话,指责中方“表演”,美国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也一口咬定中方对美国的抨击是一种“内宣”,但其实从上面的梳理可以很轻易地看出来,整场会谈很大程度上是拜登政府精心安排的一场秀。在表演失败后,反过来给中方扣帽子,这非常讽刺。更讽刺的是“都是中国内宣”云云,让人联想到长期以来台湾省民退党政府面对大陆、无能狂怒时的一贯说辞。都说印度是美国民主的未来,实际上看下来,中间可能还要宝岛模式过渡一下。
这两天美墨边境关于移民的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亚特兰大6名亚裔女性遭枪杀的案件在美国没有愈合的种族矛盾伤口上又深剜了一刀,拜登充当救火队长之际,忙里偷闲接受采访,说对布林肯和苏利文等人在中美会谈上的表现,感到“骄傲”。
而布林肯和苏利文会后绷着脸发表了简短讲话,打肿脸充胖子,说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我们早知道中方会如此强硬,我们希望表达对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的关切,我们希望表明我们和盟友站在一起,这两点都已经清晰地传达给中国了,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上到拜登政府,下到大多数的西方媒体,似乎都已经陷入了一种自我安慰式的自我催眠,嘟嘟囔囔地告诉自己:“无甚大事,天下太平。”
上面已经分析了阿拉斯加会谈带给拜登政府的第一重打击:美国想在小弟面前重拾大哥威严,宣布王者归来,结果立刻遭到打脸。阿拉斯加会谈对拜登政府的打击还有第二重,关于美国国内政治。阿拉斯加会谈还没有结束,FOX新闻台的肖恩·汉尼提(Sean Hannity)就迫不及待地采访了蓬佩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我最近看的所有美国节目里,这是唯一一个部分走出自我催眠、部分正视了美国在阿拉斯加会谈中失败的节目。“汉尼提秀”不仅指出了布林肯等人的种种失误,而且还放出了杨主任说“我们把美国想得太好了”那句话。《纽约客》曾经写过,如果用10分制来给FOX的各个主持人对川普的忠心程度打分,汉尼提是一个“妥妥的10分”。
作为川普的铁粉,汉尼提也很反中,我们首先要认清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真相,而只是为了让拜登政府难堪。但这种差异性还是让我感到惊讶。站在美国的角度,事情已经发生了,象征性如此巨大,影响也不会小,拜登政府以及相关媒体却都在粉饰太平,只有被冠上“谎言制造机”的汉尼提在揭露部分真相,这实在太讽刺、太魔幻、太搞笑了。蓬佩奥在“汉尼提秀上”的发言归根结底就是对布林肯的一字评价:弱(weak)。他说别人骂你,让你难堪,你居然还承认?换我我就立刻回骂了!
“比‘难堪’更重要的是‘危险’。”蓬佩奥接着说,因为虚弱会带来战争,带来敌意。我们可以看到,公开说“我们撒谎、我们偷窃、我们欺骗”的谎言大师蓬佩奥,在指责同为谎言大师的布林肯时(关于布林肯被《国家利益》疯狂打脸的故事,请戳这里:《最近风靡美国的一段演讲》),主要输出的情绪是轻蔑与愤怒,他认为布林肯在中国面前丢了美国的脸。
比丢脸,蓬佩奥和布林肯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甚至可能是百步笑五十步的关系——在我看来两人代表着丢脸的两种形态、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我要说的是蓬佩奥大骂布林肯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阿拉斯加会谈将会搅动美国国内政治的这潭浑水。最近民主共和两党在纾困法案、库莫性骚扰丑闻以及川普的刑事指控等各个问题上展开恶斗,拜登一直被共和党右翼指责为对华软弱。《国家利益》之前有一篇在首页挂了很久的文章,标题直接就写着:“拜登的对华策略熬到最后就一个字:软(Joe Biden's Strategy on China Boils Down to One Word: Soft)”。在这种压力下,拜登政府不敢对中国稍露温和之色。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美国这次不辞辛劳寻求在阿拉斯加表演的动机之一。可这次在阿拉斯加发生了什么?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小弟)来说,不是美国不想硬,而是没硬起来。一体两面,对美国人来说,不是拜登政府不想硬,是布林肯苏利文等人没硬起来。比态度上犹豫不决更糟糕的情况发生了,那就是美国以及拜登团队的能力不足,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如此简单直接地点破。偷鸡不成蚀把米,拜登政府不仅难以借阿拉斯加会谈堵住共和党右翼的嘴,大概率还要迎来后者更猛烈的批评。蓬佩奥在汉尼提秀上的输出只是一道餐前开胃菜。在中美第一轮会谈的开始,那时候布林肯还有心情讲冷笑话。杨主任讲完一段,我们的翻译张京女士说要先翻译一下,杨主任随口说这是对你翻译水平的考验,这时布林肯插话进来,说应该给译员加鸡腿(a raise)。我们可以借用布林肯的玩笑:通过阿拉斯加会谈,有人(不管是他们还是我们)意味深长地(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给川普等美国的前朝元老以及他们的粉丝拥趸们,扔了一根大鸡腿。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整件事发展到现在,最最有趣的地方,里面藏着无穷的奥妙,无穷的笑料。— END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