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以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核心,还真需要向环评借鉴和继承
序:秦汉和隋唐一般都被史学家一块研究。一方面秦、隋两朝都只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盛极而衰,统治时间极短,另一方面汉朝和唐朝虽然改朝换代,但基本上是延用了秦、隋的体制。说起来,环评与排污许可证管理的衔接还真有类似之处,短短十年环评就达到登峰造极,继而脱钩改革,排污许可证管理成了核心。但我认为肩承重任的排污许可能否顺利成为核心,还需向环评学习,借鉴环评走过的历程。
”- 1 -
自环评法实施,特别是环评职业资格实施以来,环评以高铁速度快速发展,不到10年就达到了巅峰。有一个大师说得好:人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就变成了行尸走肉。不管是股市或是楼市,当拉升太快的时候,高点会很容易出现。
于是,掀起了几场环评风暴,作为环保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的环评制度,仿佛一夜之间从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变成了替罪羊,市场化没多长时间的环评被扣上“红顶中介”典型代表的帽子。于是,环评脱钩,轻环评重管理成了环保管理主调。
作为把青春血泪奉献在环评的人来说,也挺感慨的。说实在,环评不单是环保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更是环保地位提升的功臣。这时候改革环评、弱化环评,脱钩体制内的所有环评单位,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点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感觉。
- 2 -
在有行政许可的权力部门中,环保的行政许可不少,一个基层局的权责清单就能罗列出大约20项行政许可业务。而最核心且最权威的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环评审批的准入许可,一种是排污许可的管理制度。
但整个环保管理就像是一个倒置的葫芦,排污许可证和环评恰好葫芦中的入口和中间的束口。“葫芦大截在后”,没有经过环评准入的企业或生产性项目数量巨大,其中还有不少的“散乱污”小型企业。据估算,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只占经环评项目的不到10%,而很多地区没环评的企业比有环评的项目多得多。2015年环保执法大检查有一个统计,广东省环境保护违法违规建设项目高达68917个,估计这个数据还不无水分。
“十三五”时期,国家正式确立以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核心,改变过去以环评制度为主要抓手的环境管理体制。那么,原先依赖惯性管理,缺口很大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能一下子建立起来吗?
- 3 -
按照新管理思路,排污许可证是环评准入的延伸,环评必须与排污许可证无缝衔接。怎么衔接,排污许可制度可以从环评那边借鉴什么?我觉得有 45 33339 45 14988 0 0 1614 0 0:00:20 0:00:09 0:00:11 2901几个方面应当注意。
首先是借清理整顿环评和排污许可一条龙的机会,实现无缝衔接。
“未批先建”和“未验先投”的项目众多,构成了环境管理的历史难题。如果能够轻易解决那就不叫历史问题,而清理整顿以现状评价报告的形式把环评和排污许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排污许可应当提前介入,通过环评过程中吸取经验,借鉴学习,疏通瓶颈,把葫芦里的大截容量清理干净,规范管理,为今后大展手脚奠定基础。
其次是应该建立起适应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强大队伍。
看了一下新版的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厚厚的一本,好似环境影响报告书,比报告表复杂得多。而老管理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很多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老同志,甚至环保部才嘉奖过的20年、30年工龄的骨灰级环保管理人员在很多地方还担当主力,靠经验的队伍显然支撑不起这样的核心管理体制的。
当务之急的队伍建设怎么弄?有一个未成型的想法,觉得可以借鉴司法系统对“法官、检察官”这些既有专业要求,又有体制身份要求的结合的范例。既然把环评准入和日常管理排污许可管理全过程衔接起来,为什么不可以利用系统内原来体制内的环评工程师呢?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把证锁在抽屉里的体制内环评工程师多达1万多人,每一个地方环保局都多多少少有持证的环评工程师。如何能够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建立起类似于司法系统的职业资格管理队伍,那排污许可证制度真不是什么大问题。
再次是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应该分类管理,分轻重先后一步一步来。
我国的法律一般都有个超前性,而这也意味着法律的实施就是全民违法,严格来说就是管理部门肯定存在不作为。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无证排污是重罚的对象,而原因在于管理部门工作的滞后,怎么说呢?
前已说过,未批先建和未验先投的项目很多,而环评后项目的验收率很低,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还不到10%,在短时间内肯定管不过来,那就得学学环评的分类管理制度了。
- 4 -
近期火电和造纸作为排污许可的试点,各地方在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时候已经产生很多技术上的疑问,工作推进困难重重。那么,分类管理,逐步推进就能使工作有条不紊。这一点,环保部的高层已经看出来了,这不,《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已经经过部长审议了,分一般管理、简化管理和暂缓管理对污染源进行管理。
希望这个名录尽早出台,让大家做事有章可循。
- 5 -
做好事情决不是只需要撸起袖子或者卷起裤腿拼命干那么简单,一定要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成熟的制度。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环境科学是后起之秀。这一点从大学里的环境学院的来源就可以看清楚,有的系院源自于地质系,有的是化学系,有的是生物系、气象系等等。所以环保的初始定位为边缘科学,说得好听点叫综合学科,但始终没有自己的基础体系。
因为没底,所以喜欢引用别人家的名词,也导致很多泪奔的故事。
比如禁燃区的划定,环保和规划部门对城市建成区的理解就不同。而产业政策中的限制类,发改委定义的技改项目,质监部门定义的大锅炉、小锅炉,我们都有理解局限。
环评是环保中最有体系的学科,上有法律、法规,下有导则、技术指南和规范,配套有分类管理名录、分级审批制度,还相应出台了评估、评审等规定,严、细,但有章可循,规则齐全,操作性高。
为此,环保部也加快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的进程,象火电、造纸、化工、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排污许可申请和核发规范均在征求意见。
接下来,排污许可管理还需要借鉴环评体系的成功经验,并吸取环评太严、太细和市场化进程太快的前车之鉴,注重操作性而少呼口号,建立系统制度体系。
去年以来环保不平凡,中央环保督察以及建设项目违法违规清理整顿,轻环评重管理,产生了一场巨大的环保风暴。但没有了环评,谁还能承担或协助排污单位作为环保政策、准入、管理、验收和排污许可全过程的环保管家?环评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无缝衔接,就如秦、汉和隋、唐一样,是继承和改进的关系。
特约作者:林广清,本文谨代表作者观点。
本期编辑:薄荷
推荐阅读
爱环评,爱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可搜索公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