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境部 | 部长信箱常见问题汇总(二)



1

1

水污染类及水标准问题

Q                        

关于道路、管线等穿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的问题。

A                        

为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安全,上述项目选址选线应遵循避让保护区原则,二级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对于确实无法避让的,应以环境影响最小和环境风险最低为原则。正常运营情况下,运营期公路、铁路、管线等线性工程不会向外界排放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不属于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但在施工期和事故状态下,上述工程会产生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可能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造成污染,因此,在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配套建设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将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Q                        

排污单位间接排放执行排放标准应遵循何种原则?是否执行城镇排水部门的纳管标准?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纳管要求、环评批复文件、排污许可证对同一指标排放限值的要求不一致时,如何确定应执行的排放限值? 

A                        

间接排放指排污单位向公共污水处理系统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区别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对于间接排放水污染物的单位,应按照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签订的排水协议、排污许可证、环评批复文件、地方排放标准、国家排放标准的次序,有排序靠前文件的,优先执行排序靠前文件规定的排放限值。对于排序靠前文件未作规定的指标,以及排序靠前文件规定的排放限值宽于排序靠后文件的指标,应执行排序靠后文件规定的排放限值。

城镇排水管理对排污单位间接排放的水质另有要求的,排污单位应当同时符合相关纳管要求。                   

Q                        

清净下水排放如何确定排放标准? 

A                        

术语“清净下水”在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工作较为常用,但在我国国家排放标准未使用该术语。一般认为,“清净下水”包括间接冷却水、锅炉循环水等污染物较少的废水。考虑到这类废水通常为循环水,运行中常需加入阻垢剂、杀菌剂、杀藻剂等,可能导致循环水化学需氧量、总磷超标,因此,多数排放标准将此类废水纳入管控范围,要求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综上,对于“清净下水”,应确定其具体类别和所属行业,执行相应排放标准的具体规定。                  


Q                        

雨水排放如何确定排放标准? 

A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物料遗撒、跑冒滴漏等原因,通常在厂区地面残留较多原辅料和废弃物,在降雨时被冲刷带入雨水管道,污染雨水。因此,若不对污染雨水加以收集处理,任其通过雨水排口直接外排,将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控制污染雨水,多项排放标准已将初期雨水或污染雨水纳入管控范围,要求达标排放。企业雨水管理应严格执行该行业相应排放标准的相关要求。


1

2

1

大气污染类及大气标准问题

Q                        

关于判定机动车执行的排放标准 

A                        

对于2017年1月1日之前注册登记的车辆,可在机动车环保网(www.vecc-mep.org.cn)查询该车型排放阶段,具体车辆排放阶段信息,建议查询该车辆的《车辆一致性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对于2017年1月1日之后注册登记的车辆,建议通过机动车环保网(www.vecc-mep.org.cn)进行查询。

1

3

1

气候变化及碳排放类问题

Q                        

中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有何工作考虑? 

A                        

去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能划转到生态环境部,这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适当安排,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协同性,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提出了2020年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我们还提出了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据测算,2018年中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5.8%,超过了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位居世界第一,累计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居世界第一。这都为实现“十三五”碳强度约束性目标和落实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市场在推动低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碳交易试点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融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环保现有的体制机制相结合,更好地实现协同增效。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把握全球低碳发展新机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发挥低碳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下一步一是加强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调;推动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协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队伍建设。

二是继续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出中国贡献,提供中国智慧。继续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三是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强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增效,确保实现我国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四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阶段战略安排,研究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任务,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五是加强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加强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

六是积极支持各类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加大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力度。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体系。

七是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研究气候投融资等创新政策工具,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Q                        

中国研究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的进展如何? 

A                        

2012年我们集合了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各领域专家学者,从宏观理论、重点领域、政策保障、典型案例等不同方面,对我国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低碳发展总体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对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途径、政策体系以及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阶段”战略安排,为我国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指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同时要求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在多次会议中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我国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政策和行动。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2015年我国提出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这些目标已经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推动国内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巴黎协定》有关条款和巴黎会议有关决定的要求,各缔约方需在2020年通报或更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并不晚于2020年向公约秘书处通报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按照《巴黎协定》和巴黎会议决定有关条款要求,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研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任务,召开专家研讨会,研究工作方案,协调各部门做好编制工作。我们还将继续开展长期低排放战略相关的国际交流。      


Q                        

中国政府开展了低碳试点工作,目前有哪些进展?  

A                        

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201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批低碳省市试点,在87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各地都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一要求已经推广到全国;二是试点地区普遍提出了积极的排放控制目标,一些地区设立了排放峰值目标年;三是开展碳评估、碳认证、碳交易等制度创新;四是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等能力建设显著加强;五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

低碳园区试点。于2013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开展,主要是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开展试点建设,通过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使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探索和推广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引导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目前,全国已批复两批共计51个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低碳社区试点。于2014年启动,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城乡社区低碳排放。计划2020年前全国范围内开展1000个左右低碳社区试点工作。

低碳城(镇)试点。于2015年启动,主要是结合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城开发、城乡结合部改造等环节,选择新城新区作为试点,探索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目前,已开展了首批8个低碳城(镇)试点单位。

下一步将从以下几点继续推进低碳试点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各类低碳试点工作,注重不同试点之间的整合与协调。继续深化低碳城(镇)、园区、社区试点示范工作,启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探索近零碳发展模式。

二是加强低碳试点与对外合作交流的结合。继续鼓励低碳试点单位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分享低碳发展经验、提高能力建设、增进技术交流等,研究建立国内试点城市低碳发展交流分享平台。


Q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这一创新任务,对我国低碳发展的探索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个层面的低碳试点示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探索“近零碳”发展模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直以来,试点先行是我们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试点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试点要更加注重问题导向,更加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防止人为堆砌盆景,防止引入新的权力。为扎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正在组织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进一步推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有关工作。


Q                        

关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A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地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千差万别。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趋凸显,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影响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2016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方案》在评估气候变化当前和未来对我国城市影响的基础上,明确了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适应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关保障措施,为我国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指导。2017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印发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工作基础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大连市等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正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明确了强化城市适应理念、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开展重点适应行动、创建政策试验基地、打造国际合作平台等重点任务,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2018年,中方还作为发起国参加了全球适应委员会,推动国际适应气候变化合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国内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参与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活动,为推动国际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作出贡献。


Q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要建设的碳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碳市场?它的基本功能定位是什么?

A                        

《方案》是我部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在认真总结国外碳市场和国内试点经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汇各家所长起草完成的。

《方案》共8章23条,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稳步推进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为我国有效控制和逐步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新贡献”。《方案》提出了碳市场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服务,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坚持协调协同、广泛参与,坚持统一标准、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

《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切实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要求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我们要切实落实《方案》要求,牢牢把握碳市场建设的工作定位,把切实避免过度投机和防范金融等各种风险放在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的突出位置,按照“先易后难、稳中求进”的工作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碳市场建设,在不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增加交易品种。

《方案》强调,碳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工具。在市场要素方面要突出以排放企业为交易主体;在监管上要强调政府为企业减排服务;在交易品种上,以配额现货交易为主;在配额分配上,要适度从紧,价格合理适中,有效激发企业减排潜力,避免过度投机。

《方案》还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3方面主要制度,即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管理制度、市场交易相关制度建设和4个支撑系统,即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碳排放权交易结算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方案》明确碳市场实行分级监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相关部门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方案》还提出了地方试点市场与全国碳市场衔接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从组织领导、责任落实、能力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保障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措施。             


Q                        

如何加强碳市场监管,确保碳市场有序运行? 

A                        

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确保碳市场有效运行。

按照统一标准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我国碳市场分两级实施监管。中央一级是由我部会同相关部门统一制定企业排放报告管理办法、配额分配方案、核查技术规范、市场交易管理办法等市场管理制度,对交易主体、交易方式、交易行为、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进行监管。地方一级由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本辖区内企业的数据报送核查、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工作实施监管。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互为支撑,构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Q                        

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否会对企业正常经营发展产生影响?  

A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制度创新,相比行政强制的减排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有利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我们将主要采用行业基准法分配配额,根据企业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排放水平,不限制企业正常产能,配额免费分配且与其实际产出量“挂钩”。同时,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单个企业或将产生配额盈余或缺口,但会在行业整体实现内部基本平衡,成本压力不会传导蔓延至整个行业和下游行业。根据试算结果,80%的企业获得的配额与其排放量基本平衡,略有不足的可通过强化节能管理等手段自我消化,而10%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会产生配额盈余,相当于降低了生产成本,仅有行业中能效水平最低的企业需要购买较多配额。

从碳交易试点和国际碳市场的实践经验看,当前制度设计是较为稳妥的,在限制低水平产能发展的同时,会促进高水平企业和低碳行业的发展,短期内基本不增加企业负担,长期看有利于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营造更为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Q                        

发电行业作为率先启动全国碳交易体系的突破口,行业内部应做好哪些准备? 

A                        

我们在首批开展历史数据核查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航空等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行业中,选择了发电行业作为碳市场首个纳入行业,主要有以下考虑:

一是发电行业数据基础较好、产品单一,主要是热、电两类,排放数据计量设施完备,数据管理规范且易于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二是行业排放量较大,首批纳入企业约1700余家,总排放量约30亿吨,具有较强示范意义。三是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易于管理,违规风险较低。四是从国际经验看,火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部门。

纳入碳市场后,发电行业纳管企业应着眼长远、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而碳交易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把握碳市场带来的制度机遇,积极主动参与碳交易,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开展节能低碳技术改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碳排放,在碳约束条件下赢取先机。我们希望发电行业在碳交易体系和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合力下,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其他行业做出表率。

在具体工作上,企业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准备工作:一是做好数据监测、报送和核查工作,应按照国家出台的排放报告管理办法和核算报告技术规范开展监测、报告工作,接受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碳排放核查。二是开展配额试算。明年我们将继续在部分省份开展配额试算工作,请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三是做好系统开户。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成后,企业应按时做好开户工作,为履约做好准备。四是加强内部培训。配置专业人才负责碳市场相关工作,学会读懂吃透碳交易各项政策,能够真正利用碳市场交易机制获得收益。  


Q                        

关于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立场。

A                        

中国一直是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维护者。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已多次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表态,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巴黎协定》、百分之百兑现承诺的有力信号。

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气候多边进程,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尽管气候变化国际形势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无论其他国家的立场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不会变,中国与其他国家深化气候合作的意愿不会变,中国致力于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推进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不会变。


Q                        

关于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

A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上达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成果,为2020年后各方落实和履行《巴黎协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遵循。在2019年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秘书长召集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对于展示各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成效,提振全球气候行动信心和动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将为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注入重要政治推动力。

中国高度重视2019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方同心协力推动峰会取得成功,对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峰会当前确定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9大领域,并邀请中国和新西兰共同担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的牵头方。中方将组织国内各界积极参与,与各方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和最佳实践,共同做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的成果设计和活动组织等相关工作,为联合国气候峰会取得成功作出贡献。


1

4

1

土壤污染及土壤标准类问题

Q                        

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六条,采用风险管控措施的污染地块,污染不一定消除,能否实现安全利用?风险管控效果评估通过后,是否可以移出名录?   

A                        

构成土壤污染风险有三要素:污染源、暴露途径和受体(如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是指通过采取修复或者风险管控措施,使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修复是通过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或者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等方式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风险管控是采取各种措施,消灭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发生时造成损害的程度,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例如采取阻隔措施,切断污染物的暴露途径,人群接触不到污染土壤,污染土壤对人的健康风险就会消除或降低。因此,修复和风险管控措施均能够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

通过风险管控可以实现安全利用,但不是所有的风险管控均可实现安全利用。例如,通过限制进入等措施,防止人群进入污染区域,可以管控对人体的风险,但不能保障该地块可以安全利用。因此只有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才可以移出名录。


Q                        

被移出名录的采用风险管控措施的地块,如何满足长期安全利用要求,政府部门如何进行监管?     

A                        

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地块可以移出名录。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等的规定,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需要实施后期管理的,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后期管理。从事后期管理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约定对后期管理活动结果负责。

需要说明的是,风险管控、修复的目标是基于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场地条件、暴露情景等确定的,因此,经风险管控、修复后的建设用地地块的再开发利用,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条件,一旦有关条件发生变更,地块仍然可能存在风险,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条和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从事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纳入信用系统建立信用记录,将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违反本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实施后期管理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行政监管能够确保后期管理满足长期安全要求。


Q                        

在风险管控地块上进行施工建设,项目建设后如何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管?  

A                        

根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的规定,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提出后期环境监管要求,一般包括长期环境监测与制度控制。后期环境监管要求参照HJ25.5-2018执行。


Q                        

是否所有清淤底泥均禁止在农用地使用,可否通过检测确定是否可能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对没有污染的可在农田使用?如果可在农用地使用,是否有标准要求及布点、检测的技术规范?

A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的规定,在农用地施用清淤底泥,不得对土壤造成污染。

(2)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清淤底泥相关污染控制地方标准。

(3)施用清淤底泥时,原则上清淤底泥产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应不高于施用地土壤中相应的含量。清淤底泥施用前、后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发现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应当停止施用并采取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Q                        

关于《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第三条,如何确定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企业?

A                        

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实施重点管理的行业确定。


Q                        

关于《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布点和监测因子选择应符合哪些规定?

A                        

(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布点需要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要求。该导则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在此之前,布点参照《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要求执行。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基本因子与《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表1所列基本项目一致。该导则实施之前,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需要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对初步调查阶段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的要求,既包括表1中所列必测项目,也包括依据HJ 25.1、HJ 25.2及相关技术规定确定的选测项目。   


Q                        

按照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3推荐的检测方法,土壤中苯胺要按照《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834)来进行检测分析,但HJ834该标准方法中并没有“苯胺”该参数,请问未来是否会有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A                        

为配套《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实施中苯胺的测定,我部正在组织制订《土壤和沉积物 苯胺类和联苯胺类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目前,该标准已公开征求意见。在该标准发布实施之前,实验室按《合格评定 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GB/T27417-2017)、《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和《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4-2017)相关要求做好方法验证,确保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选择性、线性范围、测量范围、基体效应影响、准确度、精密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满足GB36600-2018苯胺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要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用HJ 834-2017开展土壤中苯胺的监测工作。                   


Q                        

新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代替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新标准农用地包括耕地、园林和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壤如何选用评价标准?  

A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保护目标主要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适用范围主要是耕地以及园地、牧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对未利用地应当予以保护,不得污染和破坏”。

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壤如何选用评价标准,应当依据其保护目标确定。比如,为保障食用林产品安全,可适用《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LY/T 1678-2014);未利用地可以按照未来拟利用方式及保护目标选择相应评价标准。

1

5

1

核电、核设施相关问题

Q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属于环境质量标准还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A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为环境质量标准。


Q                        

如何理解《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所称的“电磁环境”?

A                        

电磁环境一般指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但本标准中电磁环境的具体范围略小:一是主要为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电磁现象,不包括对设备的保护(无线电干扰);二是本标准暂时不纳入直流电场、磁场,需作进一步研究。


Q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不适用的对象有哪些?原因是什么?这些对象由什么标准来规范?

A                        

不适用的对象主要涉及医疗曝露、无线通信终端(如移动电话手机、对讲机、无线网卡)、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热毯、电磁炉)曝露,也不作为电气产品质量控制指标。

关于医疗曝露。利用电场、磁场、电磁场进行治疗或诊断等活动,患者或陪护人员受到的曝露很多时候超过本标准限值。但总体权衡,治疗和诊断获得的利益(疾病获得治疗,病情得以了解)一般大于代价(因为电磁场曝露所导致的健康风险增加),故本标准不适用于治疗或诊断所致病人或陪护人员的曝露。这类曝露应由GB9706系列标准管理。

关于无线通信终端。这类曝露由《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值》(GB21288-2007)等标准管理。

关于家用电器。一般在家庭内为使用者服务,不影响外环境,且涉及个人意愿问题。这类曝露作为产品指标要求进行规范,应由GB4706系列标准管理。

关于产品质量控制。对于发射类、加热类电磁设施,其电磁场作为信息传播或能量载体,如从产品质量要求上进行场强限制,则与其功能要求相悖。对于泄漏类电磁设施,已经由相关标准对电磁场进行限制,如前述的GB4706、GB9706系列标准。


Q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能否对公众健康提供足够的保护?

A                        

本标准限值在预防已知对人体所有不良健康影响前提下,考虑了5倍以上安全系数,并结合国内研究额外增加了1.25~2.5倍的安全系数。

(1)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标准为基础。该标准可以预防已知对人体的不良健康影响,并已采用5倍以上的安全系数。

(2)额外安全系数。从“预防”原则出发,本标准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安全系数,如射频段取2.5倍,工频段的电场取1.25倍、磁场取2倍。


Q                        

为什么不同频段的电场、磁场、电磁场的限值相差甚远?

 A                        

不同频率电磁场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电磁场在介质中的分布、介质的能量吸收与电磁场的频率、介质电磁特性、介质形状等情况相关,较为复杂。简单地说,在1Hz-100kHz主要考虑人体感应电流,在100kHz-300GHz主要考虑人体能量吸收。因此不同频段的电场、磁场、电磁场的限值相差甚远。


 Q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给出了各频段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的限值;在0.1MHz以上频率,还给出了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限值。这些指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A                        

本标准是按电场强度限值和磁感应强度限值作为电磁场场量的基础控制指标。磁场强度限值是根据磁感应强度限值推导出来的,两者在任何时候只需要控制其中一项。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限值仅适用于远场区(辐射场)。在远场区内,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功率密度中任何两个场量存在简单的比例关系,为方便起见,此范围内只需要控制三者中其中任何一个场量即可。


Q                        

有些情况下需要同时控制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有些情况下只需控制其中一项,这是为什么?

 A                        

电磁设施产生的交变电磁场可分为两个区,即近场区(感应场)和远场区(辐射场)。在近场区内,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而远场区却有确定的比例关系。因此,近场区内需同时控制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而远场区只需要控制其中一项。

对100kHz以下频段,由于电磁波波长在3公里以上,电磁设施附近区域均为“近场区”。依照上述原则,本标准直接明确了需同时控制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对100kHz及更高频率,由于近场区范围越来越小,为方便标准使用,提出了按近、远场确定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是否需要同时控制。


Q                        

脉冲电磁波限值的依据是什么?

 A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相关标准,超过一定强度的脉冲微波可以引起“微波听觉效应”,也可能引起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光敏感细胞退化。为此,ICNIRP相关标准针对100kHz~10MHz频率限值提出了“通过100kHz峰值的1.5倍和10MHz峰值的32倍之间取内插值法获得场强峰值”;针对超过10MHz频率限值,提出了“以脉冲宽度取平均值的功率密度不能超过导出限值的1000倍”。为便于实施,本标准据此统一提出了脉冲电磁波限值为“功率密度的瞬时峰值不超过限值的1000倍,或场强的瞬时峰值不超过限值的32倍”。


Q                        

如果某位置出现频率分别位于1Hz-100kHz和100kHz-300GHz的电磁源,由于采用的评价公式不同,该如何计算合成电磁环境影响?

A                        

在1Hz-100kHz,主要考虑人体感应电流,在100kHz-300GHz,主要考虑热效应。两个频段影响机理不一样,分别考虑即可,无需考虑它们的合成影响。


Q                        

可豁免管理的电磁设施(设备)有哪些?

A                        

可豁免管理的电磁设施(设备)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可豁免设施(设备)情况

频率                

豁免的典型设备                

50Hz                

100kV以下电压等级的各类交流输变电设施,如220V居民住宅供电设施、380V动力供电设施、10kV住宅小区变配电设施。                

0.1MHz~300GHz                

移动通信微蜂窝天线、Wifi无线路由器、交通测速雷达、部分业余无线电台。                



Q                        

等效辐射功率中的天线增益(倍数)具体如何计算?

 A                        

天线增益是指在相同输入功率条件下,实际天线与理想的辐射单元在空间同一点所产生的电磁波功率密度的比值。

工程和实践中,发射天线会给出天线增益指标,一般用dBi或dBd表示。增益单位为dBi时,参考辐射单元为全方向性天线;增益单位为dBd时,参考辐射单元为半波天线。等效辐射功率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用dBi表示的增益值要比用dBd表示的增益值大2.15,两者可以据此互相推算。

2、用dBi或dBd表示的增益值换算成倍数后才能与发射机标称功率相乘,倍数=10xdB/10。


Q                        

电磁环境监测中需要注意什么?

A                        

一是仪器测量频率响应范围需覆盖测量对象的电磁场频率。如射频测量仪器不能测量工频电磁场。

二是注意环境气象条件。首先是测量时的温度、湿度等需符合仪器的使用条件;其次符合相应频率电磁场的测量方法要求,如工频电场测量需在无雨、无雾、无雪,相对湿度小于80%的条件下进行。

三是注意测点的空间条件。仪器探头需在与建构筑物,人体等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他们影响探头的准确度。

四是需读取方均根值监测结果,与标准限值对应。仪器一般有多种检波方式可以选择,如峰值、准峰值、平均值、方均根值等,本标准限值明确为方均根值,测量时仪器设置需与此对应。


Q                        

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电磁类建设项目有哪些?

A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修正)附件第五十项“核与辐射”部分的规定,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电磁类建设项目包括:输变电工程,广播电台、差转台,电视塔台,卫星地球上行站,雷达和无线通讯。

表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修正)附件(部分)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                

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五十、核与辐射                

181

输变电工程

500千伏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330千伏及以上

其他(100千伏以下除外)

/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三)中的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182

广播电台、差转台                

中波50千瓦及以上;短波100千瓦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三)中的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183

电视塔台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100千瓦及以上的

其他

/

第三条(三)中的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184

卫星地球上行站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三)中的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185                

雷达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三)中的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186

无线通讯

/

/

全部



Q                        

如何认定输变电建设项目存在重大变动?

A                        

依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输变电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的通知》(环办辐射〔2016〕84号)的规定,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工建设前应当对工程最终设计方案与环评方案进行梳理对比,构成重大变动的应当对变动内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重新报批,一般变动只需备案;项目建设过程中如发生重大变动,应当在实施前对变动内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重新报批。输变电建设项目发生清单中一项或一项以上,且可能导致不利环境影响显著加重的,界定为重大变动,其他变更界定为一般变动。


Q                        

关于《射线装置分类》中自屏蔽式X射线探伤机的界定问题

A                        

(一)根据《射线装置分类》(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年第66号),工业用X 射线探伤装置分为自屏蔽式X射线探伤装置和其他工业用X射线探伤装置,其中自屏蔽式X 射线探伤装置的生产、销售活动按Ⅱ类射线装置管理,使用活动按Ⅲ类射线装置管理。

(二)自屏蔽式X射线探伤装置,应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屏蔽体应与X射线探伤装置主体结构一体设计和制造,具有制式型号和尺寸;二是屏蔽体能将装置产生的X射线剂量减少到规定的剂量限值以下,人员接近时无需额外屏蔽;三是在任何工作模式下,人体无法进入和滞留在X射线探伤装置屏蔽体内。

(三)在设备外加建屏蔽体、人员可进入探伤装置屏蔽体内的装置等不属于自屏蔽式X射线探伤装置的范围,应界定为“其他工业用X射线探伤装置”,按照Ⅱ类射线装置管理。

来源 | 生态环境部       编辑 | 君君.环评互联网

推 荐 阅 读

风说大气 |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如何执行 最新 

又一资质取消后,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出炉!|最热 

2019年度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抽查正式启动

相约太原 | 学习环境预测模型在『土壤、风险、大气导则』中的应用

环境部等三部委紧急开展2019检测机构监督抽查!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app)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和2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长按上方二维码听我们♡∨♡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点击右下角,让我们“好看”✬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