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专家始终解释不清楚的春节雾霾,新部长一说就透?

林广清 环评互联网 2021-04-15

【环评云助手】公众号

第一时间发布环评导则与规范信息

春节期间,全民变成手机党,10万+的微信文章多为疫情相关的文章,但是环保方面的却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估计远远不止10万+。内容主要是质疑疫情情况下北京车停人在家一切皆停的情况下为何还持续雾霾。

于是乎,专家、官方、民间回答者甚众,但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小编虽然算是一个环保老兵,对于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专家的答疑,始终觉得说不透。

然而,5月2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的新闻稿件一公布,全国上下生态环境系统的公共偶像立马就出现了---黄部长把专家学者们始终说不清楚的春节期间重污染天气原因给说透了!

这个透可谓入木三分,达到了普通百姓一听就透,政府官员一想就透,专业人员心里那点“阴霾”也透!

这绝对是个重大事件,每个人都竖起了大姆指,确实牛。压力叠加专职背锅的生态环境系统瞬间有了一点小骄傲。


原疑问如下:
“我们对很多事物认识可能还在必然王国里。武汉新冠病毒也把环保专家们多年来所谓雾霾形成原因与机制重大研究成果击得粉碎:
初二起北京持续雾霾,请环保专家解答,到初五,已连续四天大气重度污染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 大家都宅在家里躲避疫情,大街上机动车稀少,证明污染与汽车无关。
2. 春节放假了,大多数工厂停工了,证明与工业污染无关。
3. 同理,建筑工地静悄悄,证明与工地扬尘无关。
4. 煤改气了,煤炉砸了,周围农村不许烧柴了,证明与生活污染无关。
5. 一切娱乐活动停止了,证明与人多造成污染无关。
6. 农村不许养猪了!猪屁也消失了!证明养猪与大气污染也没多大关系。
7. 城市禁放鞭炮了,证明雾霾与放鞭炮无关。
8. 人都呆在家了,酒店关门饭馆基本没生意了,与餐饮污染无关。那么,请环保专家回答:北京大气污染源到底是什么?”

黄部长答记者问原话释疑如下:

今年1月底到2月中旬,在春节期间,像刚才这位记者谈到的,连续出现了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就是典型的案例。

老百姓就有这样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这段时间,处于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活动水平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降低,为什么还有重污染天气?实际上,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也很简单,因为大气环境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排放,另外一个是容量。当排放远远大于容量的时候,重污染天气可能就出现了。

我们看看排放情况怎么样呢?在春节期间,叠加上疫情防控,确确实实老百姓感觉到,我们整个社会活动水平降低了,排放也相应降低了,这是事实。但是降低的这部分,主要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比如说交通出行,餐饮,另外还有建筑工地。但是也有没降的,维持过去水平的,比如说冬季取暖,这是刚需。另外有一些工业,一些重化工行业,比如说钢铁、化工、焦化,工艺不可能停下来,还要维持生产,这部分是没有减下来的。因此,我们也做了科学的测算,1月底到2月份,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社会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和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30%,这就是我说的排放。

另外我们看环境容量怎么样呢?那几天,京津冀地区刚好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怎么个极端不利呢?冬季高温高湿,也就是温度高、湿度高,还有静稳,就是没有风或者风力很小,我们叫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因此,在这样一个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这个地区会形成强烈的大气逆温现象。所谓大气逆温,就是上面的温度比下面的温度高,像锅盖一样把这个地方给扣起来了。这样一个现象,也大大压低了边界层的高度,实际上就降低了我们环境的容量。边界层高度是多少呢?正常边界层高度是1500米到2000米,但是在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边界层高度大概是600-800米,降低了约50%。所以综合测算、最保守测算,在那段时间,我们环境容量降低是50%左右。那这个问题就清楚了,这边污染物减排只有30%,但是这边环境容量降低了50%,那么这个空间要把这些污染物塞进去,只有提高密度、提高浓度了,所以重污染天气就出现了。

打个比方说,就像我们这个房间,本来可以坐一百人,刚好合适,现在把这个房间的面积减少一半,变成一半的体量,那么要保持这个房间人的密度不变,也得减掉五十人。但是人没有减掉五十,只减掉了三十个,剩下的二十还得塞进去,这样人的密度就提高了。这样重污染天气就回来了。

因此,在类似京津冀这样一些排放比较高的地区,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完全可能还会回来。这也印证了我前面说的,我们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因此,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为什么专家都说不透,黄部长就能说透呢?
有人说,这种事情太专的专家说不来,但是黄部长不够专吗?
否也,查查黄部长的公开简历就知道。人家29岁就成了教授,两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的人,这可不是随便的专家就能达到的水平。
那这个回应为什么能讲透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一是脱掉专家的帽子说机理。
对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引起全社会质疑的东西,你不能用太高深的理论去回答,什么大气实验、什么雾霾生成机理,只会越抹越黑。
黄部长用了“一个是排放,另外一个是容量。当排放远远大于容量的时候,重污染天气可能就出现了”来解释,深入浅出,简单易懂又不失科学。
好比一个脸盆的容量是有限的,能装三升的水,你倒进去5升,岂不是满了?
同样的,容量就如一个游泳池,污染物排放量就如进水,污染物减排就如放水。尽管拼命放水,但当进水大于放水时,游泳池始终是满的,相反,只有当排水大于进水时,方能逐渐降低水位。
这就是说的源头控制和末端减排的道理。
二是脱掉部长的帽子讲数据。

春节期间叠加上疫情防控,整个社会活动水平降低了,排放降低的部分主要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但刚需排放仍在。

部长手头是所有数据的,“经科学测算,1月底到2月份全社会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和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30%。但由于天气条件导致大气逆温现象,可以容纳污染物的空间被压缩了一半,环境容量降低是50%左右。”

很明显,30%小于50%,那么这个空间要把这些污染物塞进去,浓度提高了,所以重污染天气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人说,春节期间虽然外出少了,不上馆子不花钱了,但是没有打工没有工资赚,入不支出,钱包还是日渐变瘪。

大道至简,这既有数据又道理简单的说法,准确得让我怀疑人生!

三是用老百姓的眼光看世界。
最后是用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说明,用了一个可以容纳一百人的房间减少一半挤进来70人说明问题。
“就像我们这个房间,本来可以坐一百人,刚好合适,现在把这个房间的面积减少一半,变成一半的体量,那么要保持这个房间人的密度不变,也得减掉五十人。但是人没有减掉五十,只减掉了三十个,剩下的二十还得塞进去,这样人的密度就提高了。这样重污染天气就回来了。”
本来有6个人,一辆7座车是绰绰有余,但现在只有一辆5座的,岂不是拥挤不堪?硬塞进去,就是提高密度。

伟大来自于平凡,英雄来自于人民。部长既是部长,也是百姓的一分子,用百姓的眼光看世界,就能用百姓能理解的话语来说事。
一个事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谁不信服。
相同的,如果一个部门的高层也能体会基层人员的民间疾苦,又能换位思考国家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想法,哪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专家学者说不透的东西,新部长一点就透的原因。
—END—


编辑:君君.环评互联网

来源:清合 | 更 多 热 文 | 

🔽最实用升级!环评云助手打通排污许可、自行监测与源强指南流程!最热🔽生态环境局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最新

🔽部长信箱 |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深、架空电缆涉海环评、石油泄露保护海洋等问题
🔽划重点!2020环评工程师考试教材变化情况简要分析
🔽你的技术文件保留了多少版本?
🔽2020年环评工程师考试书籍全套(13本)免单
🔽省厅集中回复 | 关于环评重大变更界定、危废判定、环保资质等问题
🔽部评估中心调研山东省环评优化管理经验,为环评法修定做准备

🔽环评互联网 | 原创作者计划+有偿征稿启事

长按上方二维码听【环评互联网】♡∨♡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和3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联系邮箱:zmlsnh@eiaclou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