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专题技术培训专家精华解答【汇编】


针对第二期“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专题技术培训会现场提出的问题,讲座专家进行了进一步解答,具体如下:

1



在城市群下风向,受臭氧区域传输影响较大的站点应该怎样防控臭氧呢?


1. 强化本地防控,通常仍然可以达到削峰的效果;2. 向上级部门汇报,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尤其是上游城市的积极防控。

2



OFP臭氧生成潜势,与OH自由基的反应速率,都能反应生成臭氧的活性,请问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吗?


VOCs与OH自由基的反应速率属于机理反应活性,在实验室定量,其数值与气团条件和污染过程无关,具有普适性,但是对特定区域和特定污染过程缺乏针对性。VOCs的OFP臭氧生成潜势属于过程反应活性,需要根据观测结果开展综合定量,与气团条件和污染过程有关,针对性好,但是通常不能在区域之间混用,因此基于美国光化学污染计算的OFP值并不适用于中国。

3



垂直传输对臭氧的影响大小,从控制角度应如何考虑?


     大气污染过程研究的复杂性就是需要考虑三维的时空结构,其中尤其是垂直输送部分较为复杂,因为垂直输送主要由湍流主导,湍流的研究在流体力学和数值分析领域仍然属于世界性难题。我们目前对垂直输送初步有一些概念,但仍然是初步的,一方面湍流的研究很难,另一方面垂直观测的资料较难获取。垂直输送对臭氧日变化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在过去大气物理学的研究中,曾经认为近地面臭氧昼高夜低的日变化行为主要与垂直输送有关。在后来大气化学的研究中,才发现近地面臭氧的光化学产生对于臭氧的日变化也有显著贡献。

     从控制的角度讲,如果臭氧存在从边界层上空向下的显著垂直输送,由于边界层上空的臭氧来自于前一日白天的光化学过程,这说明臭氧污染可能会产生多天积累、长时间持续发生。因此臭氧污染的防治需要在污染到来提前开展。此外,高空气团的输送更快,臭氧在高空存在高值区的后果是臭氧污染的区域性会更强,后期深度减排时需要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

4



 1、从反应过程来看,NOx与VOCs产生臭氧的比例是1:3,是否可以按1:3的比例进行协同控制?2、PM2.5浓度有快速评估方法吗?3、针对秋冬季的重污染减排,从目前多数省份的应急减排清单中VOCs和NOx减排比例1:1.5至1:3之间,会造成臭氧的不降反升,同时对PM2.5浓度降低不太明显,这个该如何协同控制呢?


1、臭氧的控制区和NOx与VOCs的控制比例都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结果,NOx与VOCs的控制比例1:3是一个平均状态下的结果,总的来说VOCs要比NOx控制得多很多,效果才会更好;

2、PM2.5也有快速评估的方法,我的课题组正在研发针对PM2.5的EKMA方法,国际上过去也有针对PM2.5的RIR方法;

3、VOCs的防控应该是臭氧和PM2.5控制的公约数和协同抓手;另外,秋冬季臭氧目前应该不是大问题,可以根据PM2.5污染控制的目标来制订策略。

5



夜间加油和大货车进城对臭氧的削减的作用大吗?现在一味的提倡早晚控氮氧化物,白天控VOCs,第一个还比例制定的问题,其次理想状态下协同控制比例如何很好的落实?


根据我们目前测算的结果来看,夜间加油和大货车进城对臭氧的削减的作用不大。夜间加油,造成VOCs排放在夜间积累、早上偏高,而早上正是VOCs控制区。下午大货车进城,造成NOx排放在下午偏高,虽然可以部分滴定臭氧,但影响范围离街道距离衰减很快(影响范围通常小于50米);而下午又多处于NOx控制区,此时NOx的排放会引发臭氧的快速增加。早晚是VOCs控制区,下午是NOx控制区。针对臭氧控制区日变化行为的精准控制措施还有待结合更多数据分析和控制实践来探索制定。

6



请问一下在城市局地臭氧观测中发现相距1KM的站点间经常存在20微克或更大的浓度差异,一般应从什么角度考虑解释这样局地的臭氧浓度显著差异?谢谢!


臭氧的区域性强主要指的是臭氧在边界层中上部的寿命长,因此在高空产生大范围集聚,但在几十和上百公里的尺度上也会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地,臭氧在近地面的寿命受控于辐射、水蒸气、NOx和干湿沉降等,时空分布可以高度不均匀。因此我们在开展超站观测时,采样口的距离通常要小于10米才能保证气团的均一性。对于排放源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时,1km范围内出现20微克或更大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建议可以看看O3+NO2的差异是否还是这么大,一般O3+NO2在一个城市城区的范围内会比较保守。

7



请问盆地、平原等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臭氧污染的影响是否有过研究?夜间臭氧维持较高值可能的原因?


我国有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平原地区,有四川、关中、汾河等典型的盆地地区,都开展了臭氧污染形成机制研究。国际上洛杉矶盆地和意大利的Po Valley地区都是臭氧污染严重的典型区域。地形对臭氧和PM2.5污染形成影响显著,有很多文章和学术专著发表,但国内确实还没有很系统的梳理过,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讨论。夜间如果没有较强的NOx排放,臭氧也可以维持高值;另外,通常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局地环流可以将日间储存在高空的臭氧输送回近地面,维持夜间高值。

8



VOCs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工业和溶剂的使用。那这三种来源的占比目前有什么定论吗?


我的报告里面给出了一些初步的定量分析。总体不确定性较大,不同城市的占比也不一样,需要在一市一策项目中来具体确定。

9



VOCs夜间化学反应是否重要?


对臭氧来说,VOCs的夜间化学反应可能不是特别重要。对PM2.5来说,VOCs的夜间化学反应贡献显著。传统上夜间化学研究不如日间化学深入,近年来的一些前沿研究发现夜间化学的重要性可能比教科书上说的更强。

10



请问我们如何有效应对臭氧外源输入污染?


城市群区域每个城市都做好减排,相互之间外源输入都能得到有效应对。

11



请问甲烷、一氧化碳、NOx、VOC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大小如何?我们一直比较重视VOC和NOx,是否其他前体物贡献也比较大呢?


贡献大小与关注的时空尺度有关,对于特定城市的臭氧污染过程来说,从防控的角度,主要是NOx和VOCs贡献的。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削减是去本底值的,需要全球和国家层面的共同努力,大家合作本底整个去掉5-10微克,那么可能很多轻污染日都不是问题了,优良率会全面提升。这是辩证的关系。

12



请问山体阻挡对于臭氧累积的影响程度如何?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山的一面有城市,还是两面都有城市,山有多高,等等。总的来说,如果有山的地方,夜间臭氧可能会出现高值。

13



请问臭氧生成和消耗速率与大气臭氧实际变化是什么关系?


生成减去消耗就是净生成,净生成为正,大气臭氧增加,为负,大气臭氧减少。

14



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定量化外来传输对臭氧影响,外来源贡献通常远大于本地源,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对于管理上来说如何应对这种外来输送影响?


因为臭氧的寿命比较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来回输送,所以外来源和本地源其实不好区分,外来的部分也可能是昨天或者前几天在本地产生的。建议在管理上不是考虑本地臭氧的来源。而是有区域视野,就是特定城市对于本地和区域臭氧的贡献分别有多少。先做“我为人人”。然后城市行动,在各个城市开展防控,大家应该都会下降,实现“人人为我”。

15



请问怎么看待基于观测的结果和三维模式模拟获得的臭氧生成控制区判断上的差异,在开展城市尺度防控对策的时候,是否还要以三维模式的模拟控制区结果来给出相应的防控方案?


三维模式的不确定性大、时空分辨率偏低;基于观测模式的准确性相对高、时空分辨率高,但依赖超站观测结果且缺乏预报能力。应该是多种手段结合起来。长期、中期和短期结合。三维模式与基于观测的模式相结合。

16



请问某个时段个别站点臭氧突然升高,如何去查找原因?


可能性有很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原则是,有专家团队、有监测模拟工具,有执法工具等等。一市一策的驻点团队应该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实在属于疑难杂症,可以再汇总到攻关中心,一般均可解决。

17



请问一下城市臭氧本来是下降的,但是傍晚时候又发生一次突升,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可以判断是水平,还是垂直传输吗?


在缺少立体观测资料的情况下,目前难以断定输送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建议结合风场与上风向城市日间臭氧污染状况,结合VOCs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开展综合分析。

18



对于传输性的臭氧,有没有好的办法?比如高空喷淋?


臭氧的区域性传输是一个系统性大尺度的环境现象,其包含的臭氧总量与涉及的空间范围都较大,蕴含着很强的不可控性,目前未见很好的应急性措施去抵御外来臭氧的输送。至于高空喷淋的做法,一方面,臭氧是气体,对冲刷并不敏感,效果不会太好;另外,对于这种大范围的输送,即使局地的喷水冲刷有效果,对缓解整体性的污染并无裨益。

以上回答中部分科学观点尚待进一步研究,欢迎交流探讨

编辑:君君.环评互联网

来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

推荐一本【大气评价模型应用】的好书!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和3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14000+法律法规库、百万下载量、免费环评公开课……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