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风影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原标题:我与环评的故事(38)| 风说环评20年
2003年1月,人生第一次到北京。短暂地从事了几个月的环境检测后,因为一个面试电话,我从此踏入了环评的大门。
那时候,一个小区的房地产项目也要编制报告书,报告书审批前得组织大纲评审,一级大气评价需要放10天小球探空实验。那时候,为了参加环评上岗培训需要全公司总动员去网吧抢报名名额。还有那一年的圆明园环评事件很有“非典型”纪念意义。
隐约记得当年给我提出面试录用的条件就是在三个月试用期必须掌握一个“国际主流模型AERMOD”。因为公司承接当时号称国内最大的区域环评,大纲评审会时国家库专家提出要引入这个“国际先进模型”进行精细化模拟分析。清华东门-清华宿舍-回龙观宿舍,加上偶尔的出差和同事聚餐;五道口的人流、商铺和夜色下的繁华;清华校园的食堂、教室、宿舍和满地金黄的银杏叶;还有中关村海龙大厦的光盘、电脑和花花绿绿的宣传册。汇成了一个北漂的生活全部。
三年的环评青葱岁月,留下的除了一本本大气专题、环评报告和规划文本外,更重要的是结识了身边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梅老师、李工、何同学、小聂、代姐姐、刘秘书……还有在当时“环评论坛”上认识的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ID:smoke、农妇山泉有点田、root、蒙牛、Fool、狼叔、澡叔、老教授……
三年的环评生涯,让一个无知无畏的新同学,慢慢蜕变成敢梦想有一天能进入环评国家队的“有志青年”。2005年年底的一场“网友聚会”(环境影响评价论坛第一届年会)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从那一年开始,我从一名环评从业人员,转身成为“为环评服务的”工作人员。因为那之前我的目标还是能够追随前任同事的步伐,去中国环科院或者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或者ERM,继续去做环评,去负责更复杂、合同额更高的环评项目……
继续学习更多更难更没听说过的大气模型,跟着部门领导和同事完成一项项环保公益课题和国家重点专项,跟着各个评估部门从参加评估会,到主持环评评估会、验收评估会,还有筹建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那些年,经历和目睹着评估中心一年年的壮大发展,环评体系的重构和日益完善,所在的部门也从最早仅有三五个人的信息化部门,拓展到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风险、生态、遥感等全要素科研团队,还设立了排污许可、环境执法的技术支持部门……并曾一度成为全中心的第二大部门。那些年,很幸运和部门一起参与和见证了一件又一件环评大事件:历经七年时间把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从零开始谋划建设再到环评大数据系统;也曾和同事们讨论一度让环评从业人员觉得很神奇的“环评智能复核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方案……2019年4月是个很平常的日子,只是对我个人有些纪念意义。虽然不再从事环评评估了,却依然还是把自己当作环评人,身边最无间的朋友还是那些虽然在微信群里朋友圈各种吐槽环评,但永远不能容忍别人贬低环评的环评人。
看着公众号的关注量从1万到10万到20万,开发的app下载量突破百万再到即将破两百万,冷不丁看着大家在群里推荐云助手和公众号的那一刻,便已然是给自己最好的一种安慰和欣慰。每天看着微信群、QQ群和管理后台里那些依然或熟悉或陌生的ID,我总想说的第一句话:
作者:风影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100000+法律法规库、百万下载量、免费环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