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这个公众号的时间不应该这样计算2019年,
今年算上漫画、奇怪的书、某些特殊需求翻阅读过的书79本。不成体系,大部分散居哲学、心理学、漫画/画册、传记这几部分,大部分的内容或许都关于成长。
除去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阅读的,列举一些个人推荐的。
试图将阅读的书目由线索串联起来,希望比较有趣不像书单。
世界的景象
“你喜欢什么?”
“世界的景象。”
——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灯塔》
大概是纯文字容易疲惫且某种对于视觉语言重新重视的原因(对艺术史的感知,《非线性》的启发等),今年看了不少图像书:画册方面推《木心画集》,如有去乌镇完全可以购入一本,在网上的价格已经最高有炒到1000+,但是在木心美术馆还是原价售卖,木心的画的画幅本身就小,适合在书上进行观看,而其间气象万千,仿佛一张画可看千年。而相关的,如果愿意了解木心的作画方式“翻印画”,以及对“木心在美术史”外的独特性的理解的话,推荐陈丹青《张岪与木心》,除开一些收录,书中的文章大都真情所至,极其动人。漫画上向所有人,特别是做学术的人首先推荐《建筑师》(感谢11赠读),结构类似《奥德修斯》,关于回归的作品,描述了一个沉溺于概念的建筑师是在一场大火后的人生断裂,去小镇修车,让我想起了《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在思维抽象的顶层与在小镇生活的实相间他动起了手,生活的最低到柏拉图式的至高,而其配色,排布,文化与哲学内涵丰富,甚至网上可以找到国外关于此作品的批评论文。然后一位法国文学博士生所作的《念书,还是工作?: 这是一个问题》,拜德雅出版,描述了一个充满梦想去法国读卡夫卡博士的学生的历程,我看到其提及《法之门》的那部分,浑身战栗,下床翻《卡夫卡短篇》,却发现干瘪的文字中难看出漫画中的时间和味道;在被无意义和学习逼疯的让娜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小屋子中的时候,那种孤寂的味道感同深受。我认为它告诉了很多人,读书与学术的孤独和焦虑中,你不是唯一,或者你还有其他选择。
有关于“回返”母题的的不仅是《建筑师》,“朦胧城市”系列《又见巴黎》的想象力也是丰富,描绘了未来时代一位以巴黎作为自己梦想之地的少女的旅程,那就像是今天心心念念着巴黎的少男少女。当时正看Zizek,提及当这种Fantasy(幻想)被满足的时候,不会幸福,而会成为Nightmare(梦魇),有个电影说得便是主角从现在的生活离去,转而过丢弃身份,去过理想的生活后,却又渴望先前的生活,但被告知再也无法回去了。漫画中,这个巴黎可以是任何乌托邦,任何想象的幻想,你可以不顾任何人而前进去追求,但是最终让你渴望的城市充满希望与爱的不是城市,而是其中/和你身边的人。《黑猫侦探》一套也很好,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黑猫侦探 2:极寒之国》《黑猫侦探 4:缄默地狱》,漫画是剧本与画师合作,有一个超神的画工分镜之外,剧情更像是以侦探线索为包装,带有严肃的人文反思在其中,近乎成人童话。漫画《人間失格》也好,感觉深。后浪的一些书,实验漫画《这里》(“喜欢”(BC2000)“喜欢!”(1957)“J‘aime Bien!’”(1785)“Good!”(1984)"牛逼!(2019/7/27)),充满了时间细腻的质感,历史时间地层学的极端展示。《3秒》的表达,用图像的一寸寸打开来带来了时间性上内容的补偿;在自然时间可以很慢地进行阅读,进行空间的转换而带来新内容与线索,借助镜面反射弧作为内容与方向的改变,带来不同角度的描绘可能。光线的开端与寂灭,在宇宙深处完成的一次回返与穿越,来作为时间推进的中间分隔也是神来之笔。其中可以看到其中严格带有线索可玩性的侦探破案内容。还有一部很慢的漫画《灯塔》、还有《方向》希望留待下方心理学部分再提及。摄影亦是难以亵渎的,其中时间的力量总是要停住我。这里最希望推荐《读》,那仿佛就是人的尊严,那仿佛就是一个时代。(《读》中又看到Bresson拍的妹子照片,才发现那张照片原来手里有本书,不同的母题下翻阅的体验完全不同,在七大翻摄影集的时候没有发觉);另外人像摄影推荐《美之地图》,推荐给老妈,她已经带回去给姐妹们看了。人像摄影是有独特张力的,人的面孔的绝对。每一张后都是独立的一连串的意蕴关联,这时候或许才有我们人类族群生活在 一个同一个却丰富多彩世界之中。你能知道自己并不是世界的唯一,卖菜三十年的老人,制作巧克力的女孩,战火中生存下来的女性,在沙漠中行走的老人们,厨师/医生/舞者/哲学/历史学生,等等等,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愿相识的女性都能自信,美丽,勇敢。
其余的有些不错的也都列出:时间中的美《樋口可南子・贅沢な時間》,深濑昌久的就好似黑格尔的黑夜与疯狂的《鸦 Ravens》,杉本博司的寂静《Hiroshi Sugimoto: Black Box》,犹如概念设计强大的视觉小说《电幻国度》;任何人之间的交流,一切用可爱的交流《我可以咬一口吗》,以及羞涩的《芬兰人的噩梦 : 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虚空的模样
几乎所有人都和我一样私下里感到恐惧和不足,而这种孤独感和无力感恰恰是我们之间的特殊纽带。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后的访谈》
今年对我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从一种抑郁情绪中有勇气恢复过来,除去一些游戏/或者是专门书给的力量,整体上,近来所读的书无不指向某种现代性的虚无以及对其的超克。首先是现时代人的精神现状的不同折射,价值丧失沦落的现状。《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从现代的角度描绘了那种幼年创伤带来的体验,而回溯童年,寻求修补,这也是通常在一个人觉得抑郁情绪的时候从幼年或者是过去寻找原因朝向,就如《原生家庭 :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所进行的反思。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卡尔霍尼的《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描绘成一种更模糊广泛意义上的“神经症”。
今年所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真是一本绝望之书,一个懦弱无法做出决断和改变,终日像老鼠在地底潜伏之人,这绝不只是某种文学形象,这是人在绝望抑郁沉沦之时的详尽的心理学画像,人的失落,可悲可怜。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形象是一个类似的,在这种沉沦挣扎中,寻找着某些时刻的形而上学或者是同一的爱的救赎。生活有种突然崩解的无意义时刻,这是我从卡佛的小说里感受到的,或许同名的《大教堂》文章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发掘,连同村上春树《东京奇谭集》,都楚楚动人。巴塔耶所言的“文学的献祭(sacrifice)以及传染(contagion)的作用“小说的虚构特性有助于我们去承受那些在实际情况中也许会超出我们承受能力/削弱我们的东西。”,可怕和荒谬的不是小说所展现的,而是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最新出版的巴塔耶文集,《天空之蓝》这部小说就是这样的。而詹姆斯·伍德的《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大概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文学批评,真正将其放置在了自己生命中,让文学以如此的方式,而非分析的方式进入生活。或许我们的现时代缺一种如洛尔迦《小小的死亡之歌》的那种社会的/民间的而充满力量的文学,能够连结我们。继承了交换-耗费思路的鲍德里亚《艺术的共谋》这一小书在20多年前就狠狠地刺入了艺术界,关于幻觉的消失的批评很有趣,政治部分读不懂。《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大家快去看视频版本,福柯的大光头以及咬手指的样子,那时候的福柯还没有到81年主体阐释学的阶段,所以在这论辩中,福柯更多试图和大家传达一种无主体的“人之死”,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似乎预设了某种先在的结构,其中很多鸡同鸭讲,但很有意思。
二十年前的奈格里就像个战士,在《艺术与诸众 : 论艺术的九封信》这样写给阿甘本。
或可分以下几个角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不同选择,而毋宁说是不同面向。
批判:这里所说的批判更多是一种类似启蒙式的判断,用学术的话说,“分析在大他者自我总体化以及与症状与刺出搏斗的痕迹与事件。”在这部分,作为齐泽克在中国的“大他者”的吴冠军老师的文章是很适合入口的,我自己对政治哲学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拉康以及涉及其他激进欧陆左派的理解我认为受益颇多《激活你的日常 : 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以及《现时代的群学》。勇气:后浪的漫画《灯塔》主角是将自己封闭在灯塔中的钟楼怪人,当他人对他伸出连接的双手,建立连接,而最终对世界的期望让它走出了这个“地下室”——勇气,就如《只狼》。由更偏向传统精神分析的也就如对传统精神分析所向后看的思路反对,而更多放在目前和之后的阿德勒的现代对话体演绎:《被讨厌的勇气》也极好,书中那位年轻人或许就是我们。爱:赵紫宸老先生的《耶稣传》是去年在牟宗三先生的《五十自述》中提及的,那个年代的人反而学贯中西,没有学术者的学究,也没有受到出版的限制,潇洒写就,其间不仅有历史,更有自身的情感以及读解与阐述。言语间常常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切中肯綮,而从每一章的命名更是表现出作者的理解,不仅仅是耶稣之人,更像是上帝的像在圣人身上的闪现。而由吴冠军老师《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中提到的巴迪欧在戏剧节上的访谈录《爱的多重奏》爱不是两个人成为“一”,而是从“两”去体验生活,体验世界。个人总想要追求自身的同一性,但是爱打破这个同一性,正是在这种亲密关系中,窥见真理。正念与自我观察:这一部分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强烈的共鸣感,《辩证行为疗法 : 掌握正念、改善人际效能、调节情绪和承受痛苦的技巧》提供了一个不仅仅面对边缘型人格,更是对于所有人,一种切实可行的在日常生活中调整的方法。而《自我观察 : 第四道入门手册》在这个意义上,尝试通过分离单纯情感,身体以及思考的方式来平静并且触摸真正的自我,这意义上是相通的,这本书是被低估的。而从文化人类学/历史角度来看,在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 : 人类命运大议题》在人类简史和未来用“讲故事”的比喻拆解了人类的价值后,在结尾给出了自己的实践,通过禅修以及自我的观察去穿过故事的虚无。占有的减少:“通过回忆过去的感觉来感觉过去,这是多愁善感的本质,而存在只有当下(hic et nunc);弗洛姆对于斯宾诺莎伦理学以及未被现在异化和错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读起来都耳目一新,甚至他试图将禅宗、佛陀、埃特哈克、马克思与斯宾诺莎甚至整个西方哲学用这样的一条主线贯穿,指出一条今天人的存在哲学。对过去的那种多愁善感本身并不人文,也并不朝向智慧。以此为鉴。弗洛姆的《占有还是存在》。创作:那让我们在虚空之上舞蹈和创造吧,像个艺术家一样创造自己。《艺术与恐惧》从艺术创作出发描述艺术家的恐惧;而商学院教授以《离经叛道 : 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另一方面从统计调研的方式同样解构了天才创作论,那些并不是一个很远的东西。他人:这些书由别人所写,我读,共同感受,所以不孤独。就如《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后的访谈》他所说的那样,有淘气但却总感以自己独特的想法去绘画去反思自己的北野武《北野武自述》,有黑泽明回忆其自己过去的《蛤蟆的油》,关于他亲眼所见大地震的苦难,《书法是万人的艺术》中书法家井上有一的勇气。《圆点女王,草间弥生》“在孤独中作画而对抗孤独,战胜艰苦的环境,就是绝处逢生,这是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面对的考验。通过创作对抗空虚,通过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来对抗孤独。与深夜的艺术进行某种搏斗,不断地使我从拂之不去的自杀妄想中解脱出来就是对艺术的向往和独一无二的生命力。”还有可爱的《许三观卖血记》,还有在《清单 : 关于爱与奇想的124张小纸条》中的很多份历史上的清单中瞥见的那些历史中多么伟大的人,依旧是这样地过每一天的生活。财富的态度:对于钱,过于看重和过于看轻都是病,要大胆地、自然地去谈论他们;就像马克思说的,贫穷和奢侈都不好,最好的一本书便是《小狗钱钱 (豆瓣)》,而《富爸爸,穷爸爸》啰嗦但架不住经典。方向:方向不是完全想好的,目标并不是已知的。那正像是《方向》那所无限指向的,或许景象让你迷惑(那部分倒影的分镜真是太厉害了),或许它指向一个看似不可能之处,但生命的历程就像阿甘本《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中的那句话:
普尔奇内拉的秘密就是: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