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2022年第1期(总第30期)论文摘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外国际汉学 Author WANG4704
罗 莹
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述略
摘 要: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实为中欧之间首度就彼此的文化信仰差异,展开深入对话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次尝试。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作为当时儒学西传的译介主体,亦成为当时欧洲中国知识和信仰的代言人。践行文化适应政策的来华耶稣会士与其反对者在中国“礼仪之争”中为证明自身立场的正确性而撰就的一系列各执一词的辩护文书、宣誓证词及报告,既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实用倾向,又质疑了其中有别于西方启示宗教的特殊宗教性,从而激发欧洲启蒙思想家深入了解中国并以儒家思想作为他们审视欧洲文化、建构自身思想学说的重要“他者”。本文试图对此段历史的践行主体、重要文献、社会影响及其对当下的启示意义予以概述和反思。
关键词:儒学西传 传教士汉学 礼仪之争 启蒙思想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法]梅谦立(Thierry Meynard)
从柏应理《致路易十四的书信》看儒学在欧洲的早期传播
摘 要:本文以柏应理在《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所写的《致路易十四的书信》为研究对象,先阐述它的历史处境,然后分析它的内容,说明柏应理所展示的孔子并不是历史上的孔子,而主要是汉代以来的孔子,并且是路易十四时期专制主义框架内的孔子。无论在中国或在欧洲,儒家思想往往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以此反思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中西文化交流所裂开的缝隙。
关键词:路易十四 孔子 耶稣会 柏应理 中学西传
汪聂才
孔子的君主教育:《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贝尼耶法文译本初探
摘 要:1687年耶稣会士翻译的儒家经典拉丁文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巴黎出版,随后在欧洲出现了三部法文摘译本。三个译本中,尤以东方学家贝尼耶的译本《孔子或君主之学》最全。在17世纪欧洲思想危机的背景下,贝尼耶的翻译与导读将“三书”视为统一的整体,将孔子学说解读为“君主之学”,指出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而稳固的统治在于将美德作为政治的基础。通过对孔子君主教育的建构,贝尼耶或希望给法国君主或王储提供借鉴与教导,或暗示了对法国君主专制的批判。
关键词:法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贝尼耶 《孔子或君主之学》
陈 拓
伪书背后的西学知识史:托名利玛窦之《理法器撮要》考
摘 要: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伪书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本文对《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中《理法器撮要》明确抄袭嘉庆年间徐朝俊所著《高厚蒙求》前四集进行了辨析,反驳了《高厚蒙求》受《理法器撮要》影响之说。《理法器撮要》约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其托名利玛窦应为出售以牟利。清中叶常被视为西学东渐史上的断裂期,伪书的产生反映出当时一些有经世之志的读书人对西学著作的渴求,这使伪托有利可图。
关键词:利玛窦 徐朝俊 《理法器撮要》 《高厚蒙求》 西学东渐
蒋 硕
晚清江南新耶稣会士
晁德蒞的生平与贡献
摘 要:晁德蒞是晚清江南新耶稣会传教士。来华50余年间,他继承老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对江南地区的传教、教育、学术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马相伯、马建忠、李问渔等优秀中国知识分子。他撰写、翻译了多种著作,对清末民国时期来华传教士和西方汉学界均产生了影响,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文献外译著名翻译家。晁德蒞生平资料比较匮乏,以往学界对其所知不多。本文通过发掘中西档案、传教士书简、教会报刊等稀见材料,试图勾勒出晁氏的生平轨迹和历史贡献,以期增进对这位天主教传教士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晁德蒞 江南新耶稣会 《中国文化教程》
宋丽娟 侯梦琰
中国古代笑话在欧美的译介与流播
摘 要:中国笑话集在19世纪已传入欧美,《马礼逊手稿书目》等西人所编藏书书目已著录有《笑得好》《笑林广记》等笑话集。这些笑话集在欧美的流布与著录,无疑为中国笑话在西方的翻译提供了文本支持,儒莲、卫三畏等汉学家曾先后涉足中国笑话的翻译。笑话不仅受到汉学家的青睐,而且被视作一种独立的文体,写入翟理斯之《中国文学史》,这又进一步推动了西方人对中国笑话的认识和接受。而中国笑话在欧美的流布又与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互有异同。
关键词:中国笑话 书目著录 译介
吕小蓬
越南国威府潘辉氏家族
使华诗作的代际传递
摘 要:山西国威府瑞圭社潘辉氏家族是越南著名的文学家族,在政权更迭的时代背景下,潘辉益祖孙三代在西山朝至阮朝期间相继使华,创作了五部使华诗集,不仅提升了家族的政坛地位和文坛声望,也形成了家族文学中使华诗作的代际传递现象。潘辉氏家族由家族成员共同编订使华诗集,在家学中传播对华邦交知识和使华文学经验,通过使华活动触发使华诗作的家族记忆,并在代际创作中留下了互文性的文本表征。
关键词:使华诗作 越南家族文学 代际传递
李玉良
安乐哲、罗思文对《论语》的现代化诠释
摘 要:安乐哲、罗思文的《论语》翻译是对孔子伦理思想颇具特色的哲学阐释。与“孔子是上下千万年语”的经学传统观点相比,其把孔子的话语视为特定语境下“非本质主义”的“事件性”叙述,将儒家伦理诠释为生活哲学、行动哲学、实践哲学、过程哲学,抹平儒家伦理思想的抽象性和普遍性。这种致思方式当与西方社会文化及哲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反形而上学、“反理论”思潮,以及西方思想界对文化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有密切关系。这代表一种不同于我国传统儒学的诠释倾向,对儒学现代化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话语 非本质主义 语言分析 诠释 儒学现代化
郑 伟
高本汉与杨树达的学术因缘
摘 要:高本汉是在汉语史、古音学、青铜器、古文字、先秦典籍、辞书编纂等领域成就卓著的汉学大师。杨树达是以旧学为根柢,同时熟谙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与理念的国学大师。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高本汉、杨树达两位在先秦典籍考订、汉语词源、殷周青铜器与古文字等领域有颇多相通的旨趣和成果,从相关的书信集、日记、传记、论著等学术史资料中,可以勾勒出两位“汉学”大师的文字交往与学术因缘,亦可将其视作民国时期中西学术交融汇通的佳例。
关键词:高本汉 杨树达 先秦典籍 词源学 青铜器
庄亚琼
争鸣还是立异?
——从《史记》《汉书》关系的域外争论浅谈汉学史研究
摘 要:20世纪70年代,荷兰学者何四维通过研究《史记·大宛列传》,认为《史记》该篇原文已佚,现本是后人依据《汉书》重构而成。之后的30年间,海外学界广泛讨论了这一有争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韩大伟的史汉《匈奴传》研究一方面为如何看待《史记》《汉书》的关系开拓了新思路,另一方面也同样强调《汉书》记载较之《史记》更为可靠。通过梳理、分析这段汉学史,反思海外汉学的长处与缺陷,有利于促进中外学术深度交流互鉴。
关键词:汉学史 何四维 韩大伟 《史记》《汉书》
张雨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
“文部省检定试验中国文学史”刍议
摘 要:日本“文部省检定试验”(1885—1948)以资格考试的形式,补充师范教育体系,完善教师许可证制度。它催生出的众多考试参考书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反映了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学术、教育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教育敕语》体系下的“文检国语及汉文科”,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自6世纪孝德天皇以来的汉文教育传统,但把中国文学史这种新型的学术范式作为教师资格考试的参考,在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上对国语及汉文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致力于构建符合日本意识形态以及近代化需求的知识体系的“文检中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撰史方法、思想意图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特征,与汉文教育功能的变动、汉学学术范式的沿革、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浸染密切相关。
关键词:“文部省检定试验” “文检中国文学史” 汉文教育 中国学
王广生
宫崎市定的学术谱系研究
摘 要:宫崎市定是日本东洋史学界继内藤湖南、桑原隲藏等之后的代表性学者,考察其学术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一考察,不仅需要关注来自京都帝国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史学研究群体各自不同的刺激和影响,更需要站在较为宽阔的比较文化和思想史的立场,注意辨析和认知宫崎市定的史学研究所受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而把握以宫崎市定的学术研究为代表的日本东洋史学所具有的共通性特征。
关键词:宫崎市定 东洋史学 京都学派
马 潇
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文学
“儒道二元性”的
理论阐释
摘 要:中国文学的二元性思想是阿列克谢耶夫诗学论著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阿列克谢耶夫将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贯彻到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从文学观、世界观和诗学观的角度阐发了儒与道互为补充、辩证合一的文学二元思想内涵,并以儒道诗学观念的异同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文学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的状态。本文试图以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认知为基础,从思想史和诗歌史的角度切入,说明阿列克谢耶夫所理解的“儒道二元性”的源起与发展,以及受其影响之下的不同诗学观念的交错变迁。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夫 儒道二元性 诗学观
赵士第 徐 添
朝鲜君臣的文天祥记忆
(1401—1887)
摘 要:作为宋末抗元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在历时400余年的朝鲜王朝得到朝鲜君臣的推崇。朝鲜君臣不仅在经筵中屡屡引用文天祥之言行与事迹,更刊行文天祥的文集、对其加以祭祀。在对文天祥的反复言说与不断追寻中,文天祥不屈抗元的事迹成为朝鲜君臣的一种文化记忆,其背后所反映的是朝鲜王朝政治文化的变革。朝鲜前期的王权更迭与历代士祸,使文天祥成为彰显程朱伦理的楷模,而明亡以后,朝鲜王权的合法性危机又促使文天祥抗元形象得到尊崇,以适应塑造“小中华”的需要。随着清朝同朝鲜关系的缓和以及北学的兴起,文天祥的事迹逐渐被儒林淡忘。朝鲜王朝400余年的政治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主导了朝鲜文天祥记忆的塑造,这种文化记忆唯有在长时段的考察中才可获得认知。
关键词:文天祥 华夷之辨
朝鲜王朝
[越]阮氏雪(Nguyen Thi Tuyet)
从《北使通录》看乾隆时期
越南使臣与清朝官员儒学交流
摘 要:越南大儒士黎贵惇于乾隆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出使清朝,他与清朝官员之间的儒学交流是两国邦交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交流。本文通过黎贵惇所著《北使通录》一书,考察使团参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情况及在华期间与中外人士探讨汉儒与宋儒之争、理学与心学之辨,并点评彼此的经史著作情况。以黎贵惇为代表,我们可以看出越南18世纪的学术也具有实学和考证学的倾向。
关键词:《北使通录》 越南使臣 儒学交流 黎贵惇
孔庙和国子监
胡健文
明朝首批受洗皇族成员考
摘 要:在以往的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史研究中,万历年间首批在南昌受洗的明朝皇族成员鲜为人知,且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中外相关研究对其罕有涉及。本文以利玛窦回忆录中的原始记载作为考证出发点,以朱明皇室在南昌一支的族谱信息为检索依据,结合中西方描述南昌皇室的相关文献史料,经过层层筛选与排除,将这批受洗者的身份范围缩小在几人之间,以期丰富学界对于晚明中国天主教徒的认知。
关键词:晚明 受洗皇族 天主教 南昌
许卢峰
法国远东学院的中国研究
摘 要:作为法国海外学院之一的远东学院,自20世纪初成立以来,研究范围辐射整个中南半岛地区,而对中国的研究则始终被放置在南亚与东南亚的“印度文化圈”以及东亚的“儒家文化圈”之间去考察。随着中国研究在法国远东学院越来越占据核心位置,一批兼具流动性与传承性的汉学家群体逐渐形成,他们虽然在不同阶段分别聚焦于不同的研究主题,但最终共同呈现出了“文明的比较”与“他者的建构”并重的研究理路。
关键词:法国远东学院 汉学 中国研究 文明 他者
王晓阳
墨西哥学院的中国学研究
摘 要: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是拉美大陆最早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学术机构。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以学术出版物《亚非研究》与《亚太年鉴》为平台,中心已形成了一批以白佩兰、莉莉亚娜、塞维拉、科内霍、康纳利、安吉亚诺等为主的中国学学术中坚力量,并为墨西哥及拉美大陆培养了大量中国研究人才。亚非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兼顾传统汉学研究及当代中国学研究,对其中国学研究的学术史钩沉对于我们反观他者眼中的自我,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西哥学院 中国学研究 亚非研究中心
王 靓
俄罗斯田汉作品研究刍议
摘 要:本文简述田汉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出版情况,提出俄学界的田汉研究特色、俄中田汉作品研究的差异以及田汉作品在俄研究的不足,旨在从俄人视角对田汉予以新的文化推介,催发新时代背景下对田汉文学价值的深入挖掘。
关键词:田汉 俄罗斯汉学 译介
刘丽丽
美国首部中国文学史
——海陶玮《中国文学论题》探析
摘 要:本论文以“世界范围内的首部中国文学史”为话题,认为美国汉学家海陶玮1950年初版的《中国文学论题》是美国首部中国文学史,介绍了该文学史的内容与特征,以及著者的学术素养与写作动机。在1901年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向英国世界展现中国文学史全貌的基础上,《中国文学论题》开创了美国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美国汉学 《中国文学论题》 海陶玮 中国文学史
丁斯甘
考狄的《远东杂志》
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汉学
摘 要:考狄于1882年创办的《远东杂志》是第一本专注于远东地区研究的法国期刊,期刊刊载的论文多集中在汉文典籍翻译、传教士信件和实践性汉学家的研究论文。通过整理期刊文章可以发现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专业汉学家与实践类汉学家共同发展的历史特征,且《远东杂志》和著名汉学期刊《通报》体现出一定的承接关系。
关键词:《远东杂志》 考狄 法国汉学 19世纪后半期
孟庆波
美国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所编
第一份汉学书目(1895)研究
摘 要:美国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1895年发布其第一份目录专辑《汉学书目》,收录31大类772种汉学图书。从类别看,行纪类、宗教及哲学类书目最多,中国牌戏、军事类书目最少;从出版年份看,最早的图书出版于1634年,最晚的出版于1895年当年,出版数量随年份后移显著增加;从出版地点看,这些图书来自全世界44个城市,伦敦、纽约最多,中国图书主要出自上海、香港和广州。该专辑一方面记录了汉学书目在美国的早期收藏,另一方面也向中国学界昭示了目录学这一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美国汉学 目录学 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 汉学书目
李 真 谢 辉
从《古学钩玄》到《汉语札记》
——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中国语文学知识来源考
摘 要:学界对明清传教士撰写的汉语研究著作通常更注重他们如何运用西方语言学方法和拉丁语的理论框架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和总结,较少反向关注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对这些西洋汉语法论著的影响。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和分析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与中国古代诗文评类著作《古学钩玄》的具体关系,来理解从西方人视角所归纳出的中国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并将这些内容与中国古代自身的语言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从而展示出早期来华传教士在写作汉语研究著作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方法和实践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札记》《古学钩玄》 马若瑟 中国传统语文学
姚 伟 施 晔
郭实猎的《香山宝卷》译介评析
——兼论中国宝卷西传的起点
摘 要:德国传教士郭实猎1833年向西方译介的《香山故事》是他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叙事文学作品。韩南认为郭氏所译为《香山宝卷》,但他并未言明考证过程和翻译底本。笔者通过对郭氏译文的细读和比照,确定其翻译底本与同治杭州慧空经房《香山宝卷》相符,并以此为本对他的宝卷翻译特点及影响进行评述。郭实猎的传教士身份、中文水平及其对中国文学、文化传统认知不足等因素使其宝卷译文充斥着删节与误读,制约了他随后的中国叙事文学译介。
关键词:中国宝卷 韩南 郭实猎 《香山宝卷》 中国叙事文学
《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
执行主编:张朝意
副主编:任大援 杨慧玲
编辑部主任:边秀玲
本期责编:王晓丹
编辑:库晓慧 王晓丹
排版 编辑:王晓丹
审核:边秀玲
刊号:ISSN 2095-9257
CN10-1272/K
编辑部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100089)
编辑部邮箱:guojihanxue@163.com
联系电话:010-88815730
投稿系统网址:http://gjhe.cbpt.cnki.net/
微信公众号:北外国际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