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外国文学》2022年第六期目录及其摘要

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 2024-02-05



FOREIGN LITERATURE

 《外国文学》 

主 编: 金 莉 

副主编:姜 红 马海良 

邮发代号: 2-450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评论


《源氏公子最后的爱情》

——东方文学经典在西方如何被续写?

丁 莉

内容提要: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源氏公子最后的爱情》对日本平安朝物语文学的经典作品《源氏物语》进行了续写,对《云隐》卷的“空白”进行了填补。作为西方当代作家对东方古代文学经典的跨时空续写作品,《最后的爱情》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观照日本中世续作的基础上,探讨东西方续写的本质性不同;从正反两个方向厘清尤瑟纳尔的续写与原著的逻辑线索关系;进而结合爱与死亡的永恒主题分析《最后的爱情》如何对《源氏物语》的续写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为古代东方文学经典的接受和阐释注入了新的血液。

关键词: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源氏公子最后的爱情》、《源氏物语》





《坟墓的闯入者》中查尔斯·马利森的成长

王元陆

内容提要:《坟墓的闯入者》以邦联的历史记忆为经,以20世纪40年代的暴民私刑威胁为纬,编了一件兼具历史感和现实性的文本织锦。本文揭示了邦联历史记忆、私刑书写与人物的成长之间深度勾连的历史—文化逻辑,细读了马利森螺旋式上升的成长历程,并进而论述了该故事的文学史意义。论文认为,《坟墓的闯入者》呈现了马利森对邦联历史记忆的继承与超越,以及他对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白人共同体既批判又认同的复杂关系。正是这种对邦联叙事的思考,以及与当地的白人共同体之间的张力,最终促成了马利森的道德成长和精神蜕变。同时在文学史意义上,马利森的成长故事接续并拓展了美国文学传统中经典的结构模式和人物形象。

关键词:邦联历史记忆、私刑、白人共同体、成长、文学传统





《阿姆斯特丹》中的《千禧年交响曲》与帝国幻象

张 磊

内容提要:迄今为止,国内外的批评家们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伊恩·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做出解读,但鲜有对其中的《千禧年交响曲》与帝国幻象之间的密切关联进行讨论。事实上,这首交响曲不仅是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线索,更体现出小说主人公之一、作曲家克利夫·林雷深植于内心深处的帝国意识,成为他与帝国合谋、继续制造帝国幻象的重要方式。然而,不论是他接受帝国委约创作、为其代“声”的合谋冲动,还是交响曲这一体裁的背时性、创作环境的“去魅化”、创作过程中的伦理冲突,都一再地暴露出这一幻象的虚假性。《千禧年交响曲》与作曲家本人双重衰亡的结局,则象征着帝国幻象的最终破灭。

关键词:《阿姆斯特丹》、《千禧年交响曲》、帝国、幻象





莱辛回忆录《非洲的笑声》中的历史书写


夏 琼


内容提要:莱辛在《非洲的笑声》中有意识地建构了文本的历史叙事,把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放置在纵向的线性历史图谱中进行书写,同时在线性发展的维度之外,于历史的碎片中寻找历史真实。通过社会群体不同成员的微观视角,杂糅大量非洲本地居民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口头回忆及叙述,莱辛的个人记忆和社会集体记忆彼此融合支撑,在建构集体记忆基础之上,莱辛完成了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建构。回忆录的历史书写旨在弥补和修正津巴布韦官方撰写的历史,其群体视角和集体记忆建构,凸显出莱辛以民众为中心的历史观。莱辛历史书写中隐含的个人情感是其个人记忆和集体历史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迷茫和困惑是由于在殖民主义历史潮流及后殖民社会中无法实现个人理想所致。


关键词:《非洲的笑声》、历史叙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个人情感





米尔豪瑟的《看望》与动物的来临

余凝冰

内容提要:斯蒂文·米尔豪瑟的短篇小说《看望》讲述了叙述者拜访朋友时发现他和一只青蛙过着和谐夫妻生活的故事。该作触及了当代动物理论中的三大主题:跨物种的遭遇和对视、语言和意识、敞开和爱恋。其超现实主义手法不是如传统的动物故事那样讨论当代的物种压迫,而是描述物种沟通的新的可能途径。第一人称叙述者在故事中的暧昧立场和态度转变,成为表征人类向物种逐渐敞开的认知戏剧。

关键词:米尔豪瑟、动物理论、物种叙事





论诺瓦利斯“爱”的概念——以《塞斯的弟子们》和《奥夫特丁根》为例

王淑娇

内容提要:作为实现完整性与普遍和谐的重要媒介,“爱”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理论体系的中心原则和关键概念。鉴于爱的理想尤其在诺瓦利斯作品中形成了早期浪漫派关于爱的核心内容的最初模式,本文重点选择诺瓦利斯的小说《塞斯的弟子们》和《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从两性之爱、人与自然的相爱关系、爱的神圣化三个方面讨论“爱”的概念内涵与文本表达,阐释爱如何在世俗化/感性化与精神化/神圣化两个维度上成为促进人性完整、人与自然和谐、有限与绝对相融合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诺瓦利斯、 完整性、完美人性、普遍和谐




理论


走向公共精神:伊格尔顿的趣味观

殷企平

内容提要:伊格尔顿把价值问题与趣味相提并论。若要领略“伊格尔顿体”的趣味,就须从它对于各种价值问题的甄别艺术入手。无论是进行高深的理论辨析,还是对具体的作品解读,伊格尔顿都显示了不可多得的鉴赏力,而其中的诀窍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辩证法。还须强调的是,不从公共精神的角度切入,任何对伊格尔顿趣味观的认识就会大打折扣。这在他跟布尔迪厄的交集中可见一斑:他曾批评后者的信仰里缺了解放全人类的诉求。对伊格尔顿来说,这一诉求是趣味的最高体现。

关键词:伊格尔顿、趣味、价值、辩证法、公共精神





赫尔德的民歌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李夏菲

内容提要:德语中的“民歌”概念最先是由赫尔德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形成,建立在赫尔德对德语“人民”一词的词义升华的基础上。赫尔德眼中的民歌,核心是自然,同时带有民族性。在风格上,民歌以直抒的创作方式,形成跳跃性、简洁性、戏剧性等特征。赫尔德认为,诗歌是人类语言在早期的自然表达形式,民歌是诗的语言的留存。通过发掘民歌及民歌的价值,赫尔德强调感性的作用和美的多元化,号召德语作家用最熟悉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赫尔德的民歌思想形成了一种极具革新性的诗学理论,批判了旧有文学传统,拉开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大幕。

关键词:赫尔德、民歌、人民、自然、《关于莪相和古代民族歌谣的通信节选》





西方文论关键词:

非个人化

许小凡

内容提要: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对20世纪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文回顾艾略特关于非个人化的相关文献,并将这一理论置于其产生的思想史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它主要是从创作而非批评的角度提出的一种诗歌自律理论。它的提出借用了20世纪初批判现代性的语境中业已存在的非个人化概念,并赋予了它新的文学含义,其对话对象除了浪漫派诗歌理论外,还有当时比较普遍的个人主义创作理念;文章接着针对非个人化的两个面向依次展开,即它与个人的辩证关系以及传统与历史意识,并藉由对后者的分析,考察了这一理论的广泛影响及其限度。

关键词:艾略特、非个人化、个人主义、传统、历史意识





西方文论关键词:

地球村

李昕揆

内容提要:从文学起家并接受过剑桥“新批评”系统训练的麦克卢汉,使用“地球村”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术语来表达电子媒介条件下的世界图景、时空体验和审美感知。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地球村概念起,在对电报、广播、电视、通信卫星等多种类型的电子媒介将近三十年的持续思考中,麦克卢汉不仅为地球村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围绕它提出了一系列内涵相近、表述相似的概念,形成了一个阿多诺意义上的概念“星丛”。在全球化出现巨大变局的当下,重新检视地球村这一兼具媒介、社会、文论、美学等多重内涵的术语,对于理解电子媒介、全球化及“全球文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麦克卢汉、地球村、概念星丛、全球文学




文化研究:文学与危机叙事 


危机与文学研究——以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为中心

王晓路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危机视角论述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作者指出,危机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两种对应关系,其一为社会危机性事件,它促使文学书写的主旨产生扩延的同时,亦成为文学研究的激发点;其二,文学研究自身的危机始终存在,即其所依存的人文主义基础观念持续受到挑战,以及该领域被置于人文学科范围内所不断引发的范式变迁。由于这两个方面呈现出常态化倾向且危机并非是文学的构成性要素,因此,如何延伸学理性就成为关键。作者认为,目前应避免将外部危机和相关理念与文学研究进行表层嫁接,或以道德制高点置换文学研究内在的学理性,而应从危机与文学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把握文学研究基本问题的激发点,这是实质性推进这一分支领域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危机、文学研究、人文主义、人文学科、观念





友谊政治与危机时间——论凯莉·雷查德的“俄勒冈”电影及改编

但汉松

内容提要: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凯莉·雷查德的近作《第一头牛》是一个关于资本主义与西部拓荒的寓言故事,呼应了她之前多部“俄勒冈”电影的主题:友谊与危机。通过借用巴里巴尔对三种政治的区分,以及霍耐特等人关于承认的观点,本文将她电影中独特的友谊叙事置于历史与当代危机的语境中,考察她如何表现友谊政治在当下的潜能与限度。同时,通过对照雷蒙德的小说原著,进一步解读出危机的本质在于全球资本主义无法提供一种真正的未来性。电影与小说作为具有审美性的政治文本,不仅能够介入对当前危机时间的批判中,而且可以提供超越身份认同的友谊叙事,并以此作为框架去想象一种替代性的承认政治。

关键词:友谊、危机、雷查德、俄勒冈电影





阿契贝《神箭》中的伊博危机书写与文化反思

庞好农

内容提要:《神箭》从内在危机、殖民危机和信仰危机三个方面描写了尼日利亚伊博人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和基督教入侵时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揭露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给非洲土著人带来的巨大伤害,表现了阿契贝和伊博人对伊博危机的文化反思。阿契贝从权力觊觎、同室操戈和背离伊博文化等方面展现了伊博社会的内在危机,斥责了伊博部落文化中崇尚暴力的非理性。殖民地当局所实施的“间接统治”方式助长了伊博人精英的人性之恶,加剧了伊博地区的殖民危机。此外,阿契贝对伊博人信仰危机的描写揭示了伊博人对优鲁神从崇拜、敬畏、依赖到质疑、反感、抛弃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神箭》、阿契贝、伊博危机书写、文化反思





新世纪的能源书写研究及其生态关怀

唐建南

内容提要:人类世的环境危机推动了新世纪能源批评的萌芽,以三个关键词梳理相关文献表明文学中的能源书写研究传达了深切的生态关怀。热力诗学是维多利亚文学与热力学以“能量/能源”为媒介进行对话的产物,反映了19世纪煤炭驱动的西方工业社会中的能量观、能源观和生态忧患意识;石油现代性渗透于20世纪至今的文学想象,显性与隐性的石油书写揭示了现代生活、能源无意识与环境危机的内在联系;而燃料是解读能源物叙事的物质文本,生物质能、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不同燃料的物叙事折射了多元的生态关怀视角。

关键词:能源书写、生态关怀、热力诗学、石油现代性、燃料





生态透镜下的英格兰北方——阿米蒂奇诗歌中的全球地方意识

张姗姗

内容提要:英国现任桂冠诗人西蒙·阿米蒂奇以其北方诗歌成为当代英国诗坛的代表性人物。然而,关于他诗中的英格兰北方在形态上到底是静态封闭还是动态联通的,学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事实上,对于地方生态环境的长期关注,促使他形成了在时空层面上变动开放的全球地方意识。在时间层面上,他在诗歌中呈现出英格兰北方工业慢暴力与生态自我修复的长期并存;在空间层面上,他的诗歌再现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跨地域分布,表现出英格兰北方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诗人的全球地方意识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生态责任感,促使他将地方“再栖居”作为化解全球生态危机的着力点。

关键词:阿米蒂奇、全球地方意识、生态环境、英格兰北方、时空





旁观下的战争戏剧:《林中阳台》的危机叙事

韩之江 

内容提要:回溯历史,作为文化现象的“灾难”与“戏剧”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与一般集中于受灾者视野的灾难小说不同,以“奇怪战争”为背景的《林中阳台》,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观众—表演者”双重视角的现代危机叙事,为“灾难—戏剧”这一古老概念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文学阐释样本。借助独特的旁观视角,本文将分析朱利安·格拉克在小说中运用的一系列陌生化、戏剧化创作手法,以探究小说家的距离诗学。

关键词:《林中阳台》、危机叙事、奇怪战争、灾难—戏剧、旁观视角




书评


风景政治的权力运作——评埃维列夫的《如画文学与美国风景变迁:1835—1874》

田 颖

内容提要:美国学者约翰·埃维列夫的新作《如画文学与美国风景变迁:1835—1874》的核心议题是: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如画文学中,风景政治的权力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全书打破了传统如画概念局限于美学领域的窠臼,以边疆、荒野、城市、郊区和村庄等景观和空间为意象,从自然风景、城市景观和郊区兴起等三个层面,探究了这一时期美国如画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空间、阶级身份认同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由于全书聚焦美国东北部的如画风景,因此对地域性与国家民族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尚需进一步论证。但整体而言,该书既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也有细致的文本解读,对文学地理学、空间诗学和视觉艺术等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国如画文学、如画风景、风景政治、社会空间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期刊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26.shtml


在知网,查阅下载期刊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HJK/detail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二维码)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学术期刊官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刊讯| 《外国文学》2022年第六期目录及其摘要

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