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亚人文研究 | 2024年第1期中文摘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欧亚人文研究 Author 编辑部


主  编:蔡 晖 

副主编:李向东 凌建侯 






















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可能性与路径——2023年俄罗斯文学研究分会年会主旨发言

内容提要:建构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是新时期我国斯拉夫学者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作者2015年萌生创建俄国文学研究中国学派之愿景,后借助课题申报、学术研讨会、讲座、论文发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探讨过创建这一学派的可能性与路径。本文是作者此类思考的最新表述之一,作者认为,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厚的学术遗产、完备的研究体系和齐整的人才队伍,我们在当下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条件以及千载难逢的学术机遇,在国家出台《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语境中,从优化学科体系、完善学术体系、凸显话语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建构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关键词:俄国文学;中国学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刘文飞,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文学和文化。






































“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国学派”建设的一种先行尝试——评张建华教授的《俄罗斯文学的理论思考与创作批评》

内容提要:2021年出版的《俄罗斯文学的理论思考与创作批评》共辑录张建华教授不同时期所写的论文36篇。从俄罗斯文学概论、俄罗斯文学经典重读、21世纪俄罗斯文学纵览等几个方面对作家、作品、思潮展开了具体的批评。本文作者认为,其中一些颇具学理性术语的“发明”,对俄国文学正典体系的再建构是此书的两大特色。张建华的文学批评与当下学界提倡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口号相呼应,是使这一学术畅想成为可能的一种先行尝试。

关键词:张建华;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国学派;理论思考;创作批评

作者简介:吴振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俄语文学与比较文学。






































话语研究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分析方法

内容提要:当代话语研究的认知转向推动了话语分析和认知概念化的深度结合。认知层面概念隐喻和隐喻模型的话语分析导向积极融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实现了跨学科式发展。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范畴分别阐述认知—话语路径下概念隐喻研究的主要方法,揭示概念隐喻在不同哲学层面的研究特点。通过对话语中概念隐喻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介绍,旨在归纳现阶段国内外学界关于概念隐喻和话语研究结合的创新理论,阐释研究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话语分析;哲学三论;科学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姜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俄语政治语言学。






































俄语基里尔字母表变迁中的语言本体规划问题探析

内容提要: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基里尔字母自创建后传入古罗斯起至今已历千年,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出现多次针对字母表的语言本体规划行为。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俄语基里尔字母历史上的每次规划都是由语言内因素驱动,语言外因素综合影响之下的产物,而具体规划行为均由国家层面支持方得实现,同时规划方向的选择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明显关联。

关键词:基里尔字母;俄语;语言本体规划;文字改革

作者简介:尹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语法思想史、俄语标准语史、俄语教学。






































文学翻译中的整体性原则与创造性的语言转换——以戈宝权译《海燕之歌》为例

内容提要:文学翻译具有整体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只有理解和把握原作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整体面貌,才能合理有效地指导译者的每一个具体的、局部的语言转换行为;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艺术创造性,才能使一部文学作品跨越语言的差异和障碍,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新获得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而整体性的原则既为译者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也为其规定了边界。

关键词:文学翻译;整体性原则;创造性的语言转换。

作者简介:潘月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文学与文学翻译。






































“新物质主义”视域下“物”与权力关系探微——以多甫拉托夫《手提箱》为例

内容提要:《手提箱》是多甫拉托夫十分具有个人特色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手提箱中的物品为回忆之匙书写了苏联往事。本文在“新物质主义”视域下探析该作品中“物”对权力关系的建构。多甫拉托夫通过“手提箱”形成的权力话语建构了个体身份,并引发主人公的身份危机。而作者对“雕塑”的书写展现出物的视觉权力,揭示了人类在物的规训下所面临的主体性丧失的危机。此外,“西服”通过身体这一中介将人类从外部群体划分和主体意识两个维度纳入权力话语体系之中。然而,在“物的暴政”之下,多甫拉托夫却通过使用荒诞的艺术手法和对精神层面的追寻创造出反抗空间以解构物权,从而为我们提供“人—物”主体间性的范式。

关键词:多甫拉托夫;手提箱;新物质主义;权力;物

作者简介:储楚,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文学。






































中俄与日俄关系的差异与成因

内容提要:中国、日本与俄罗斯的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日作为世界领先的重要经济体,在区域与全球合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俄罗斯作为中、日的近邻,希望与两国加强互联互通,加速远东开发。远东地区资源富饶,但开发不足。2014 年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加快“向东”步伐。与中俄合作稳步升温相比,日俄合作相形见绌,中俄贸易额已超出日俄贸易额上千亿美元。本文从中俄与日俄经济合作的差异出发,从政治互信、社会民情等方面对中俄关系与日俄关系进行对比,发现中俄合作的优势,寻找日俄合作的不足,分析相关原因,并尝试探索促进东北亚稳定与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中俄关系;日俄关系;差异;成因;合作

作者简介:熊乐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外交。






































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可能性与路径——2023年俄罗斯文学研究分会年会主旨发言

内容提要:建构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是新时期我国斯拉夫学者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作者2015年萌生创建俄国文学研究中国学派之愿景,后借助课题申报、学术研讨会、讲座、论文发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探讨过创建这一学派的可能性与路径。本文是作者此类思考的最新表述之一,作者认为,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厚的学术遗产、完备的研究体系和齐整的人才队伍,我们在当下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条件以及千载难逢的学术机遇,在国家出台《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语境中,从优化学科体系、完善学术体系、凸显话语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建构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关键词:俄国文学;中国学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刘文飞,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文学和文化。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卫生外交

内容提要: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充分利用帝俄时期具有丰富国际卫生合作经验的医学人才从事卫生外交,参与创建国际卫生公约,争取国际社会对新生苏俄政权的认可,打破欧洲以邻为壑对苏设立的卫生防疫限制,促进了贸易增长。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是新生政权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正式渠道,在战俘交换、购买医疗设备和争取国际社会食品援助方面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对外宣传苏俄卫生组织原则,争取卫生领域话语权。苏联医疗卫生社会化模式在国际上塑造了苏维埃国家积极形象,促进了国际社会对苏联政治进程的广泛支持,但苏联政府试图影响西方国家重建医疗卫生体系的目标未能达成。苏联医疗卫生模式宣传重优越形象塑造,轻科研数据支撑,也引发了国际医学界的质疑。

关键词:苏联;卫生外交;国际联盟;红十字会

作者简介:吕卉,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苏联史;何文佩,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苏联医疗史。






































俄罗斯文化中的静修主义传统:从安德烈·鲁布廖夫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内容提要:在从拜占庭到俄罗斯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些最具普遍性的静修主义“范式”的原则有机地融入了俄罗斯文化的结构中,促使俄罗斯文化获得显著的独立发展。从古罗斯的圣像画艺术到现代俄罗斯的电影艺术,这些原则本身也通过其在艺术文化中的折射获得全新意义。对静修主义的吸收促成了14世纪俄罗斯圣像画艺术的繁荣,其中,以希腊的费奥凡与安德烈·鲁布廖夫为代表,他们的创作直接反映出静修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静修主义传统对当代艺术家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产生深刻影响,他从静修主义立场上对人与完美存在的关系做出全新阐释。在他执导的影片中,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神努力成为存在的中心,使自己与世界变得完美。

关键词:静修主义;俄罗斯文化;安德烈·鲁布廖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作者简介:伊戈尔·伊万诺维奇·叶甫兰皮耶夫(Игорь Иванович Евлампиев),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哲学学院俄罗斯哲学与文化教研室,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哲学、哲学与文化史等。

译者简介:曾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哲学、东正教等。






































“新神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保存方式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探讨了在国家和文化发展范式发生变异、社会构建的原则和规律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寻求文化认同和民族自决的新途径问题。人性深处信奉人道主义是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或许,这一思想在当今的东方文化中更为突出。东方文化符号的特点包括对世界的非理性态度、感性认识、传统的神话。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具有强大的文化记忆,能够创造出“新神话”,其核心是作为家庭、民族、社会体成员的人。通过家庭,中国人代代相传,即使远离故土,依然保存其文化的“公理内核”,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将传统神话与新神话相结合,诠释这样的真谛:源自外部世界并被中国社会所掌握的新事物也不能根本改变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元素的本义。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民族文化认同;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新神话

作者简介:М.В. 贝利科娃,首都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学。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在知网,查阅下载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期刊介绍


本刊创建于2019年,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欧亚内陆国家和地区(包括斯拉夫国家、外高加索、中亚国家、西亚和南亚地区国家等)的人文研究为主要方向,主要刊发国别与区域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教育、国情、语言、媒体、民族心理等研究领域的成果。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入库期刊。


期刊订阅方式

中国邮政订阅:

邮发代号:82-901

国内统一刊号:CN10-1610/G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7756 

1、各地邮局期刊征订处

2、订阅拨打中国邮政官方电话11185订阅


淘宝、天猫电商销售: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打开淘宝,扫一扫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购买链接。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