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娃儿说两句就吵?专家说:多半是你的方法没对头


气死我了!你儿今天又跟我顶嘴,说啥都唱反调!

网上看个段子,爹妈跟青春期娃儿说话,就跟忠臣死谏一样——老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每次和他说话前,我都先要深呼吸一下。就跟刺猬一样,说不得碰不得,你切管!

呵呵,你才会甩锅呢!



现在的娃儿个性强得很

漫漫长假亲子沟通难

跟青春期的娃儿沟通难上加难

成成妈经常哀叹“我命由娃不由天”

今天关于咋个跟娃娃沟通的灵魂拷问

必须找老师们摆下《暑假龙门阵》

💡成教君提醒,本期内容干货多多

四位不同学段的老师用心支招

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分享嘉宾:林代春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老师

学业压力之下,高中生真的不愿意沟通吗?是他们不愿意沟通,还是说更愿意和同伴、朋友沟通,而更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如何才能打开“沟通的话匣子”呢?


首先,需要找准好的时机,选择孩子情绪比较好,比较放松的时候。如果父母想说而孩子不想回应的话,那就先暂时不说,等到孩子想交流的时候再说。其次,沟通的时候避免过于直接的方式,让孩子感知到压力,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喜好或者是当天的新闻谈起,当父母发出沟通的邀请时,先等待孩子的回应,父母关注到孩子表达的内容,并且给予回应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这个沟通真正变成双向沟通。

往往大人说得多,听得少,父母常常把自己的规则和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殊不知,父母越是表现出倾听,孩子可能越愿意说。所以,我们父母至少做到1: 1听与说。

当父母对孩子感到生气的时候,很容易脱口而出一些责备的话,比如“你怎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能再小心一点?”“你快把我逼疯了”。在沟通的时候把责任都推脱给对方,可能会直接导致关系破裂,对方会由于防御而不再说话,或者让争吵升级。可以试着把“你……”的句式改成“我”的句式,比如说:“我现在觉得很不安,我觉得很生气、很难过、很沮丧……”父母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分享嘉宾:李春容

树德实验中学老师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期,必然伴随矛盾与对抗、纠结与痛苦。他们想要摆脱父母又不得不依赖父母,想要获得外界的认可又可能屡屡受挫。莽撞纠结而又昂扬努力的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会放下过重的焦虑与担心,能心平气和,认可、尊重和欣赏,同时也容得下孩子的探索、失误甚至失败,始终对孩子充满信任与期待。我们的亲子也就不会在控制与反抗、教训与逆反的反复拉扯中,直到精疲力竭两败俱伤。

好好说话是需要动脑子的,不要每天问孩子千篇一律的“你今天认真了吗?”“你今天被老师表扬了吗?”尝试每天问孩子一个需要回答细节的具体问题,比如“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等等。要有得聊,就要越具体越好,越开心的事越好。因为具体的才有聊下去的话题,开心的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把不开心的也告诉你。

在和青春期孩子的沟通过程当中,父母一定要多听少说,关注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表达自己,甚至去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古有“七不责子”,我们今天也要尽力做到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生病的时候、专注作业的时候、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在公众场合、在睡觉前,都不要过于唠叨。






分享嘉宾:林笑天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

老师

作为一个10年的班主任,经常听到家长抱怨“闺女以前很乖很听话,现在也会反驳顶嘴了”“我儿以前是话痨,上了初中就变得惜字如金沉默寡言,越来越看不懂他的心思了” 。其实这些都是青春期常见的现象,三个方法可以助力各位爸妈:


当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件他不怎么愿意的事情,经常听到家长说“我是为你好”,但孩子不一定懂这个好,好在哪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利用10 /10 /10 决策工具,10、10、10是指每当做出一个决策时,要考虑 10 分钟之后、10 天之后和 10 个月之后会发生什么,以及发生的这些事会有什么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这样引导孩子不断去思考,慢慢地他就不会盲目决策,就不会做出一些非常莽撞的事情了。


都说表扬大于批评,但教育又不能没有批评。我们可以采取三明治法则,首先表扬两个优点,然后把你想批评的事情放在中间,最后再提一个期待。

比如:英语老师反馈孩子听写下滑之后,你不要一上来就刨根问底,而是找到孩子最近的亮点开启对话,“最近你数学和体育进步都很大,老师们都表扬了你,也帮妈妈做了很多家务,妈妈很欣慰。可能最近需要改善的地方是英语听写,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相信你再用心些,一定会进步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遇到的困难,从而创造理解性沟通的环境。

高质量沟通的根本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了好的关系,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总的原则就是:陪伴在先,教育在后,倾听在先,表达在后。

很多家长工作繁忙,一旦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就立即开启训导模式,孩子很难听得进去。在高质量的陪伴过程中,孩子才会产生归属感、安全感,袒露真实的自己,亲子关系融洽了,教育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且效果显著。






分享嘉宾:杨文丽

四川天府第七中学

小学部老师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的变得沉默寡言不可爱,有的变得处处跟父母唱反调剑拔弩张。如何缓解亲子关系的紧张、避免亲子沟通踩雷呢?


影响沟通效果有3个因素:遣词造句(7%)、声音语调(38%)、表情动作(55%),你可能不知道,表情动作最重要。所以,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可以蹲下来跟孩子目光平视,让他感受到关注、真诚与信任;放低音量、放慢语速、放缓语气,避免分贝增加情绪失控;带着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目光、善意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温暖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

有的父母把自己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即“权威”“强硬”“高高在上”的代名词,不给孩子商量的余地,一跟孩子说话就用命令的口吻,不容辩驳,孩子表面屈服于你,但久而久之,孩子心理堆积的不服气就慢慢演变成反抗,形成逆反心理。如果 “父母把自己当作孩子”,用孩童的好奇去认识他们脑海中的奇思妙想;用孩童的纯真去感知他们的“离经叛道”;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他们的处事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孩子自我表达能力的完善。

“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天天就知道玩,你怎么就不努力些呢?””你怎么这么不仔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这些语言似曾相识。我们没有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去平静地分析问题所在,而是将自己的情绪转化成指责,一味地粗暴指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致使孩子抗拒、疏远父母。

任何“说教”都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说教往往说的是道理、经验、要求,这些在孩子那里可能恰恰与眼前所见相反。孩子最会观察模仿,品行养成教育更需要以身作则,需要潜移默化。躬身捡起垃圾比告诉孩子要爱卫生更有用;放下手机手握书本比告诉孩子要阅读更有用;平时与长辈轻言细语比告诉孩子要孝顺更有用……

“不谈学业,母慈子孝;一谈学业,鸡飞狗跳”,虽说是一句调侃,可却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亲子沟通,最忌一来就问:“作业写了吗”“没完成作业就别去旅游了”“没考好就别买那个玩具了”……这些功利的对话,是亲子沟通的大忌。真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我爱你,是因为你就是你,我不会因为我付出了我的爱,就期待着你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这不是真正的爱,是带着操控的爱,是有目的性的爱。

亲子关系需要在日常的点滴中往情感账户里通过沟通来储存和谐能量。暑假漫长,聊什么好呢?这份“暑假畅聊计划”,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聊新闻与趣事、聊古人与历史、聊诗词与诗人,将每天聊天主题提前规划,可以先翻阅书籍资料,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在交流沟通中完善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在聊别人的故事中,思辨、启迪自我。


听了老师们的龙门阵,就明白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的发展特点,而青春期尤其特殊。先搞懂底层逻辑,再顺势而为,才能做到亲子沟通拿捏有数,你get到了吗?


爸爸妈妈们看过来

成教君划重点啦













根据脑科学显示:

青春期为什么容易情绪激动?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已经发育成熟,有着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但是,又因为前额叶皮层(理智脑)发育还未完善,孩子的洞察力、判断力、自我感知力、发现和认识危险的能力要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


青春期为什么容易焦虑?

人的大脑在面对压力时,会释放一种名为THP的荷尔蒙,成人与孩子的大脑对该荷尔蒙的作用效果不一。THP能使成人缓解焦虑和紧张,却会使青少年更加容易焦虑。

青春期为什么容易敏感?  

心理学曾经有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青少年和成年人看同样的一张“面无表情的人”的照片。看完后请他们判断照片上的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实验结果发现:成年人都觉得照片里的人挺正常,没有善意,也没有恶意。但青少年却普遍说:这个人看起来不友好。青春期的大脑过度敏感,会过度解读情绪。一点点敌意,都会让他们强烈反弹。从这些生理上的发展来看,并非他们主观有意与成人作对,而是因为大脑没长全,他们无力控制自己。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期,必然伴随矛盾与对抗、纠结与痛苦。他们的思想兼具孩童的任性依恋和成人的理性独立,原本平和阳光的情绪不断被身体里忽高忽低的荷尔蒙左右,时而斗志昂扬时而低落消沉,想要摆脱父母独立又不得不依赖父母,想要获得外界的认可又可能屡屡受挫。但同时他们也明白必须要好好学习,努力变好变强。只要有我们坚定的支持,他们就会一直不屈的奋斗与成长,不断构建坚实的自我,最终实现化茧成蝶的蜕变。





每个年龄段有他们的发展特点

先搞懂底层逻辑,再顺势而为

才能做到拿捏有数

养娃路上困惑多,整不醒豁

咋办?熊猫有答案!

跟到成成妈一路升级打怪

和智慧爸妈一起抱团养娃



联合主办方: 成都市教育局 X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制作方: 广播传媒中心《熊猫家长会》节目组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编辑|佳佳   校对|木子、石头

推荐阅读

今日处暑,成都降温降雨要来了→

暑假不想变“小胖墩”,牢记这些要点!

动起手来!暑期劳动打卡计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和娃儿说两句就吵?专家说:多半是你的方法没对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