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神聊‖作家刘卫/浅谈新诗的写作与创新
开聊了
2018年4月4日,《国土微论坛》在微信群举办第57场“微论神聊”活动,由作家、诗人刘卫主聊“新诗的写作与创新”。主持人:郭淑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622bsoxb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刘卫,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九期作家进修班学员,曾获中华宝石文学新人奖(2008-2012)、2014年首届“意林杯”“寻找张爱玲·寻找三毛”文学大赛“寻找张爱玲组”中篇小说三等奖、2016年《大地文学》“红高粱杯”年度小说奖等奖项,多次获得全国诗歌、散文大赛等奖,曾为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诗歌编辑、邵阳县文联《资江源》执行主编。
主持人
▲ 郭淑珍
——写诗是无用的事——
什么叫有用的事?人们大概地认为是能够让你升官、发财、成名的事,就是有用的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弄得中国人只会干有用的事,不会干无用的事。
我个人认为,人只有在经常做些无用的事,才可以诞生出一些离人心更近的艺术,艺术是备受人们尊重的社会活动,或许你花了很多时间,也不能给你带来功名,但起码告慰了自己的心灵。
人们会用最原始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有用的事情。我也用最原始的语言与大家分享我为什么喜欢写无用的诗,我要告诉大家:诗人不能养家,但诗人写出来的诗歌具有无用之用。
诗歌还是一个只有具备一定认知度的人,才能理解无用之用对人的重要意义,诗是无用之用的高级模式,是生活之中、灵魂之上的东西,是人的精神面貌的高级需要。诗人想活得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富足,必定要有其他的身份,比如底层劳动者、高层统治者、中产阶级、学者等等,真正的诗人只有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做一个旁观者,才可以让自己的诗歌成为世界的回声。
所以说,人未必都会在滚滚红尘中逐浪潮,但人都想在滚滚红尘中潇洒地走一回;人未必分得清有用的事和无用的事,因为它太富有哲学思辩了,但只要有点正能量的人,都会积极地向往愉悦的生活,更希望愉悦到的是心灵。诗或者就有这么一种功效:愉悦灵魂之功。
新诗的基础知识
(一)新诗概述
新诗这个称呼相对于中国古诗而言。新诗就是中国的现代诗。中国古诗从周朝的《诗经》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整整延续了三千年的历史,而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新诗,要到2019年才满一百岁。新诗是年轻的文学体裁,也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二)中国新诗的历史沿革
很多人说中国新诗应以1921年郭沫若诗集《女神》的出版为标志。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涌现出以徐志摩、戴望舒为代表的偶像派诗人;以穆旦、冯至为代表的实力派诗人。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创建的文学团体,成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月刊,造就了一批新月派诗人,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32年9月,由“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中国诗歌会”,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造成的迷雾等,这些诗歌团体的成立让中国新诗迅猛发展,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抗日战争爆发,诗歌也演变成抗日的武器。作为武器的诗歌与作为艺术的诗歌自然是不一样的。战争年代的诗歌,语言直白、富有煽动性和冲击力,像炮弹一样地表现出来,此时期的诗抒情多,诗歌语言意象几乎被遗忘。然后是三年内战。
上世纪50年代举国写“赶英超美”的“建设诗”,60年代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文革诗”;从3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新诗出现了一系列的流派,比喻:“新月派对”“九叶派”“朦胧派”“简文派”等等。
即便这样,新诗的口语化还是比较严重,且混混语言、标语口号语言的毒素都侵入到诗歌的内部。这是诗歌的技艺巨幅倒退,是现代诗的悲哀。2005年出现的“垃圾派”“梨花体”“下半身”诗歌,颠覆了诗歌的语言美。当下的“打工诗”“乡土诗”“学院派”“军旅诗”,去年又出来“截句”体,等等,各门派看似独自林立,其实都是一脉相承,讲的无不要求诗歌写作者必须坚持独创性、纯粹性、世界性,写出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好诗歌。
我个人认为诗人写诗就写诗,不谈“体”与“派”最好。
诗歌技巧的任何尝试都是可以宣扬与礼赞的,但是,违背了诗歌的几个要点、违背了汉语言美学规律及古典诗词美学规律的现代分行,都只是一些分行句子,褒义地讲:是碎片似的思想火花。
诗歌可以朦胧,但忌晦涩与散文化。诗歌是智慧的语言,诗人是灵气与智慧的结晶。有才气的人很多,能写诗的人也多,但要写出好诗的人很少。
(三)新诗的几个特点
1、意境的营造。一首诗,文字简短,内容丰富,它只能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态的和谐统一,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2、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形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言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通过语言净化,成一首诗,必须把主观的感情转化到客观的存在中,让读者从诗中感悟诗歌的语言之美,内容之真切,而与之产生共鸣。
3、意象重于修辞。意象是诗人感觉到的并写入诗中的具体事物。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意象的诗,就等于失去灵魂的人,宛如一幅空空的壳挂在脑袋下,如同行尸走肉。
( 绘画:刘卫)
新诗的写作技巧
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很多爱诗的朋友不太会鉴赏诗,也不太懂得写诗的技巧,凭着一时的灵感有感而发。但是写出来的诗,只是一种很朴素的分行文字,与说话无有区别。
一般来说,诗的语言大体包括三种:一是抒情性语言,二是意象性语言,三是哲理性语言。
语言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我把意象也分为三类:
1.比喻性意象。这是初学者最喜欢用的语言方式。意象能使诗歌作品形象化。一般用词:“如、似、像、仿佛”等词。比喻有又明喻、隐喻之别。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这首诗最精彩的是结尾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对这片土地太“深沉”的“爱”,以至于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使全诗在一问一答中达到高潮,读者对诗人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作者/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这是首口语诗,通俗易懂,没有含蓄的弦外音,只是一句质朴有力、掷地有声的口头话,像战鼓,没有诗学上的语言美感。在技艺上,结尾句子的转换提升了整首诗的意境,嚼着有点劲道,让人产生联想。这种娴熟的诗技值得我们学习。
3.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意象与逻辑不能打架。诗歌语言不合逻辑,那就有点无厘头,《韩非子》中的那位楚人,他说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可以刺穿所有的盾;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可以抵挡任何矛的猛刺。他犯的是典型的逻辑毛病。
《赞常江先生的一跪》
作者/刘卫
或许您在悲苍的人生
跪过父母
或许您在地质勘探中
跪过雪山
这膝盖骨里男儿的血性与钢铁
您都跪给了母亲与祖国
如今,您已到收获硕果的金秋年龄
膝盖骨里的钢铁已转换成铂金
然而,您在第二十七个土地日
为一首诗歌对土地的礼赞
“扑通”一下,单膝跪在舞台上
这一跪,太好了
农田里的高粱红像五星旗
在风中婆娑
这一跪,太好了
齐鲁大地的国土卫士像白杨树林
整妆待命
这一跪,太好了
雨声,雷声,掌声
各自独立在中华大地上
仿佛一万两黄金开赴四川叠溪的
垮塌现场
白杨礼赞我从小读到大
我用什么语言来礼赞您
对土地的热爱
我能做的就是要像您一样
用质朴的情怀
叩谢伟大的土地
叩拜伟大的祖国
给了我
坚强的毅力与挺拔的身躯
(2017年6月25日于山东高密,世界第27个土地日急就)
《赞常江先生的一跪》是去年6月25日早上,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的陈国栋社长在山东的一家宾馆的电梯里给我的命题作文。当时我们一同乘电梯下楼,我要匆匆赶往机场去青岛,陈社长另有其他事,晚走一步。当我飞到目的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机场去宾馆的路上终于写好了。并及时发给了陈社长,他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特意跑到常老师的房间,把这首诗读给常老师听,常老师当时给我发来信息是:现场感与想象力都不俗,陈社长都夸你了。
后来,西藏军区副政委、少将吴传玖将军读了这首诗后,也给我发来信息:这首诗很有感情,也很有特色,诗句意象丰满。对这一跪的诗画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土人对大地母亲敬重与挚爱情怀的钦敬与礼赞!好诗!
常江老师说的“现场感”,我就说说那天发生的事情。去年春夏,山东连续几个月干旱,田地里的农作物都干死了,偏就在6月24日下午那天,下了一场急暴雨,时间大约半个小时以上,山东国土局的人说是国土作家送文化活动感动了苍天,给了他们一场及时雨。所以我在诗中写道:
这一跪,太好了
农田里的高粱红像五星旗
在风中婆娑
而那天,远在四川的叠溪发生了一场特大的垮塌自然灾害,陈社长在电话中调派报社的记者立即跟随部里的救援队奔赴灾难现场,进行现场报道。这条信息是我当时便捕获到诗中,便有了后面的诗句:
这一跪,太好了
齐鲁大地的国土卫士像白杨树林
整妆待命
这一跪,太好了
雨声,雷声,掌声
各自独立在中华大地上
仿佛一万两黄金开赴四川叠溪的
垮塌现场
吴传玖将军说到的“诗句意象丰满”,也是这一连串的自然现象与一位老人的金贵之膝联系在了一起。有象征、有描述、有比喻,整首诗的意象便丰满了。
《雨中送别》
作者/刘卫
雨,落在岳麓大道
流成一条小溪
我不想让雨侵犯你
用丝巾撑起一片天空
你是晴朗的
雨水在晴朗的天空下肆无忌惮
窃听我们的情语
我遽然惊起
让一辆飞驰的的士载走了你
不晓得
的士中还有司机
不晓得
雨的呼声越来越大
不晓得
道路有足够的长时间有足够的多
拽紧一颗心
放飞孤独
让红唇印盖你的额头
雨的中央
浸透了我的泪
雨的尽头
竖起一只挥动的手
我向北
雨亦向北
雨与我一起
流成一条送别的河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胡红栓先生在点评我和汪洋的诗时,是这样评价这首诗的:在这里,尘子通过岳麓大道、雨、的士和挥动的手,将一幅动人的生活场景绘制在一幅丹青水墨上,绘制在银幕的特写定格中。试想,无有生活的体验凭空里哪来如此美妙的诗句?尘子和汪洋的诗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思想内涵是真正的诗人们需要牢记的。诗人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你要弘扬的东西,这也是诗人的责任之所在。我认为尘子和汪洋的作品达到了。
诗人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需要张扬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所在,对主旋律的把握,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也均需要诗歌具有强烈的思想内涵。
象征性意象能引发人们联想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拓出自由想象的空间。而意象性语言,就是整首诗主要是以意象取胜,而且一首诗里有中心的意象或有一连串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意象之美甚至胜于情感。
诗不但有意象,更要有故事。诗起于激情,落于文字,激情不是凭空而降,是生活中的某个故事细节触动了诗人的灵智,才有诗人灵动的文字。若能从一首小诗中有窥一斑而知全豹(指:生活)的效果,整首诗的品质差不到哪去。
(绘画:刘卫)
语言的张力
物理学上说的张力是表面层之间相互吸引的力。而诗歌的张力,不是表面层的吸引力,而是语言扩展的相互牵扯相互关联相互纠缠的力。
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止不动的,但却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大上海》
作者/艾青
好像一次涨潮
或许从未有过的一次涨潮
潮水汹涌地上了岸
在纵深百里的海滩上铺展 ……
这首诗曾经令人们热血沸腾。1978年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和由此而引发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诗歌作为人类自己生命的旗帜,密切关注时代,最先冲破沉寂与压抑,掀起思想上的巨澜。1976年文革结束,上海人民迎来思想上的大解放,作为改革的前沿城市,大上海掀起的经济浪潮就像一次海水涨潮。
这首诗的“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突出了宏大的改革大潮,正汹涌着奔来。就这样构成了一个“大上海”的奇迹。
《孤 岛》
作者/刘卫
依恋彼岸的根
橹声撕破了风鸣
你 总驶不到彼岸
如丢失钥匙的哑巴
慌张地站成江心的风景
有朋友讲我的这首诗,诗的标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 “孤岛”是一个名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我在这个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抽象的事情,一是根。根在这里是个很抽象的副名词。人们通常把出生地喻为人的“根”。从地理学上讲,孤岛通常是经过几万年的版块活动形成表面上的孤岛,孤岛的“根”还是连接着大陆版块,“根”又成为具象的词。二是“你”和“哑巴”是两个代名词。我把“孤岛”拟人化了, “你”和“哑巴”便都成为象征性的意象词语。“孤岛”一直在海风中努力航驶,“总驶不到彼岸\如丢失钥匙的哑巴\慌张地站成江心的风景”。使得这首诗的文本内部张力结构具体的体现了出来。整首诗是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张力构架下完成的。
《正午》
作者/索菲娅.安德雷森
正午。荒凉海滩的一角。
巨大、深沉、敞开的太阳
从高空驱逐了众神。
粗糙的光如一个惩罚坠落。
没有幽灵也没有灵魂,
巨大、古老、孤独的海洋
大声地拍着手。
索菲娅·安德雷森(1919–2004)1919年出生于葡萄牙西北部港市波尔图,后去里斯本大学学习,并一直居住在那里。她被认为是20世纪葡萄牙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赢得过多种文学奖,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国文字。她的十三本诗集浸染着一种罕见的明亮和精确,同时是“深刻”和“表面”的,有效地消除了“内”与“外”的差别。她的这首《正午》写的是海滩边的正午,“巨大、深沉、敞开的太阳,从高空驱逐了众神。”写的是海洋的空旷。“巨大、古老、孤独的海洋,大声地拍着手。”写的是海岸的寂静。整个海洋除了相互击打的海浪,连一个有灵魂的物体都没有,彰显了这样的正午是多么的灸热啊。通首诗给予读者丰富的视觉冲击,延续读者的想象力,这就是诗句的张力所在。
彰显了这样的正午是多么的灸热啊。通首诗给予读者丰富的视觉冲击,延续读者的想象力,这就是诗句的张力所在。
(绘画:刘卫)
语言的创新
诗歌语言只有通过物象语言与意象语言的不断地转换、不断地创新,成为思想史上的闪亮点,那就达到了诗歌语言创新的目的。
写诗需要多多练习,多多感悟,多多描绘,多多提炼。语言的创新是从实践中来的,只要努力体会思考,就会寻找到越来越多的好句子,写出好诗!
有人说:能够把玉兰写得死去活来的,唯有大卫,可以把一种普通的花写成神的,唯有大卫。无论写作的角度还是抒情的风格,下面这组《玉兰》都值得反复玩赏。大卫是从“对大自然的爱这个角度”来抒发人类的情感,可以说诗人完成了一次人生最高境界的灵魂冲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着重点去欣赏诗中的语言的运用,反复阅读,对你的语言提升很有帮助。
《玉兰:站在虚构这边》
作者/大卫
倘若去掉小恨
你就是我全部的亲人
我爱你,樱桃颤抖
我爱你,鸽子生锈
世界这么大
找不到一个可以哭泣的人
黄昏徐徐降落
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吻你
像从未吻过一样
穿过你
才知道自己一直孤身
这落日下的山河
该消失的都消失了
唯余你我
最冷的日子
我把自己披在身上取暖
星空浩瀚
明月是明月的前身
你是虚构的
只能在虚构里爱你
世界需要燃烧也需要灰烬
我才长出一颗心
( 摘自诗人大卫的《玉兰(组诗)》)
《茶的情诗》
作者/张错【美】
如果我是开水
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依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我必须热,甚至沸腾
彼此才能相溶
我们必须隐藏
在水里相觑相缠
一盏茶工夫
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
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
你终将缓缓地(噢,轻轻的)
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
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张错是位美籍华人。他的这首《茶的情诗》,语言很新颖,每一句诗都很形象地反映出生活中那种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微妙变化。“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香郁/必须依赖我的无味”写得很巧妙。这本是生活中的常识,经诗人这么一组合,意味就大不同于生活,垫高了生活层次。紧接着,层层深入依存关系,把两个看似从不相干的两个物件变成生命最深处的重要角色,这种角色的替换,拟人化后,“开水与茶”就有了实指的对象——“你与我”。“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这是一种精神的提升,大家细读了就会感悟到。
新诗的写作风格与古体诗一样,风格各异,大都有以下几个派别:浪漫派,朦胧派,自由派,写实派,抽象派等。 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以“朦胧派”为主要风格。
无论是哪种风格,哪派诗人,都有好诗。写诗的基本条件不是哪个派别之别,谁能说得清白种人漂亮还是黄种人漂亮?哪个国家的人种都有漂亮的人与不漂亮的人。诗也一样,有好诗,也有意境差的诗。所以,写诗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丰富的词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情的炽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灵感和情感一到,挥笔急书写成的诗,这样的诗才闪耀出韵味与晶莹。
欲把新诗写好,一定要有灵活运用文字的功底,更要多感受人情世态。诗歌是一种存在的事实,它是关乎诗人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生活事实,所以,诗歌同样不要建立在空中阁楼上,而是要接地气,通世故。 诗歌是肉身的,有生命、有灵魂、有温度,更有道德标准,喜欢写诗的朋友,多读一些有生活气息的好诗,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
(绘画:刘卫)
国土微课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