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抢头条!中央媒体到底在深圳看到了什么?

深圳梦 2019-10-08

近期,中央媒体来深圳调研,被网友发现,深圳刷了中央各大媒体头条,让我来看看,中央媒体到底在深圳看到了什么?


新闻联播:深圳到底做对了什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0203d32z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调结构转方式。深圳调研行】引领新常态深圳做对了什么?


  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中国经济正进入打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长必须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十八大以来,在南海之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市用一组亮丽的数字,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在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几个方面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调结构转方式。深圳调研行”,今天播出:引领新常态深圳做对了什么?

  8.4%,这是深圳市在今年一季度取得的经济增速,它不光跑赢了全国6.7%的平均水平,而且比去年同期还多增了0.6个百分点。要知道,深圳卖地收入还不到财政收入一成,却在去年获得了超过2727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在全国36个省级财政中排名第一。深圳不但跑得快,而且还“省油”,去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比5年前累计下降了19.5%和43%。

  记者:2015年,深圳的GDP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排名全国第四,但是它的地域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内地一个县的面积,发展中可以闪转腾挪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记者:不仅缺地,深圳还缺水,深圳近一半的生产生活用水就来自我身边的深圳水库,而这里的水全部引自深圳以外的东江。你或许想不到,地处沿海、雨水充足的深圳,近80%的用水要从外地引进来。

  记者:缺水缺地缺资源的深圳,发展出了“经济高产田”,像占地面积只有30万平方米的深圳软件园,去年却创造了超过3500亿的收入,相当于一平米就有近120万。资源缺乏,反而赋予了深圳另辟蹊径的生存能力。

  过去二十年,深圳的发展闯过了两道关口。第一次,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发展加工贸易、靠进出口生存的深圳,遭受巨大冲击,深圳逆水行舟,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第二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深圳经济再次遭遇严冬。

  不过,转型总会付出代价,近几年,深圳有超过1.7万家低附加值企业从版图上消失,深圳的GDP在2012年一季度曾经下滑到近年最低点5.8%。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补充新燃料?深圳的答案是——创新驱动。

  去年好莱坞著名导演卡梅隆的3D高清电影《深海挑战》在深圳首映,地点不是在电影院,而是慕名选择了一家深圳企业内部的试验放映厅。这家激光投影技术企业,靠着700多项全球专利,颠覆了激光显示的传统设计,也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放映机光源的垄断。

  像这样的国际顶尖企业给深圳注入新动力的同时,许多老牌的传统制造企业,则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动力改造升级。创维集团在制造端实现机械换人,提升生产效率;在显示技术上成为全球第一家量产OLED电视机的企业。

  创新引领转型,过去这一年,深圳全社会投入研发的资金超过700亿,占GDP的4.05%,这一比例接近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国家以色列和韩国。一起来看看深圳近五年的经济结构变化吧:战略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8.3%提高到40%,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然转换;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也从53.7%提升至58.8%,结构更加优化。

  记者:“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从1981年开始就在深圳蛇口矗立着的一个标语,“深圳速度”、“3天建起一层楼”的传奇,在全国响亮地传播了30年。

  记者:而今天我们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看到的,是这样一个醒目的标语——“质量成就未来”,这是通过600万市民的投票,征集而来的深圳新座右铭,经历了转方式调结构的阵痛,深圳人选择的增长将是更有质量、效益、更加可持续的。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深圳没有固守原先的发展路子,而是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切换经济发展动能。正是由于结构转型、创新发展做得好,深圳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形成了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态势。调结构、转方式,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迎难而上,及早地改革,更多地创新,就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人民日报:深圳改革排头兵 创新当先锋


人民日报的文章是《深圳:改革排头兵 创新当先锋(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 · 深圳调研行)》,文章中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深圳则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得经济保持着澎湃的发展态势。



新华社:深圳创新启示录

世界经济依然还不咋的!但深圳各项经济指标一路“牛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一字排开走起方阵,猴赛雷!看看以下指标就知道:2015年,深圳GDP增长8.9%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30.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8.4%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9.6%


走进深圳,大企业野心勃勃做“一哥”,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搞创新,源头式、颠覆式、引领式,各种创新让人眼花缭乱。比方说,华为依托28年不停步的创新成为世界信息通讯领域的王者;光启科技不仅生产具有隐身性能的超材料,还发射了把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搬到城市上空的“云端号”;华大基因构建起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平台;华讯方舟研发了神秘的太赫兹技术,希望做一个全球卫星宽带通讯网络……一个个精彩故事让深圳成了有强烈“未来感”的城市。


 有人要问,深圳为什么能够“华丽转身”?深圳诠释了一条怎么样的发展道路?深圳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先不回答,看一些有意思的数字
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在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

在深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在深圳,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100多万家企业,不到20个人就有一家企业。


 这些枯燥数字背后有玄机,里面含有深圳这个创新之城、筑梦之城、未来之城发展的“独门绝学”: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因势而动,结构性改革超前引领,赢得新常态下发展主动;——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迸发铺天盖地的创新活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升腾起蒸蒸向上的力量。


欲知详情,请阅读全文 ↓↓↓



风云激荡,大潮奔涌。


各项经济指标尤其是财政税收指标飘红,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南方,一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的城市——深圳,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结构性改革,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这是2015年5月28日拍摄的鸟瞰深圳。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承载着30多年奠定的基础和实力,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正日益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筑梦之城、未来之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1305z10mw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创新驱动:新跃升,新深圳,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深圳启示录


“华为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大数据传送领域,28年只对这一个‘城墙口’冲锋,草创时是这样,发展到17万人还是这样。”


深圳龙岗坂田,华为总部,和任正非面对面,从头至尾3个多小时,这位华为掌舵人不下10次提起“城墙口”一词。



3月5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从28年前靠集资的2.1万元起步到如今成为世界通信领域的王者,在深圳,华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15年,全球制造业向下滑行,华为却强劲增长:全年营业收入3950亿元,同比增长37%;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32%。


“创新才有出路。我们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中,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五六百亿元,炮轰这个‘城墙口’,最终领先世界。”任正非说。


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2015年5月28日,中建一局的工程师在深圳最高建筑平安金融中心下商讨方案。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翻开深圳2015年经济成绩单,GDP增长8.9%,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30.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8.4%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9.6%,开局抢眼。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深圳缘何能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逆增长”?


“深圳就是扭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不放,实现了发展动力的转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如此分析。



2015年8月21日拍摄的位于深圳市中心的邓小平画像。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每小时喷洒作业40亩到60亩,效率是人工喷洒40倍以上……不久前,大疆农业植保机亮相,吸引公众眼球。


从2010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到2014年接近30亿元、2015年超过60亿元,从航模兴趣出发,到成长为“无人机领域的苹果”,一个名叫汪滔的80后青年和他的伙伴从无到有,在深圳创造了消费级无人机这一新兴行业,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2015年5月22日,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操作无人机悟。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刚开始创业时不知道市场有多大。”汪滔也始料未及。


大疆所在的南山区曾是深圳的工业区。


从工业区到高新区,科技创新效应在这里不断叠加、放大:南山经济总量在全国县(市区)中位居第三,上市公司达110多家。有人做过计算,南山区的企业涉及123个细分产业领域,其中24个世界领先。


“征税主体太多,而且这些企业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税务大厅不够用了,我们正考虑建一个新的、更大的税务大厅。”南山区委书记姜建军遭遇“幸福的烦恼”。


南山之变被人们形容为“蝶变”,科技创新成为破茧成蝶的第一驱动力。放眼整个深圳,又何尝不是如此?



2015年2月26日拍摄的深圳蛇口港。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两组数据,折射出充满活力和后劲的深圳: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4.05%,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在全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实现动力转换。创新,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的颜色!


近几年,深圳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体量一直在2000亿元左右徘徊,仅相当于中部二线城市的规模;2015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虽有所增加,但和GDP总量比值只有约18%,远低于81%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将投资比作‘输血’,那么深圳经济已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说。


3个90%和3个70%,折射出动力转换后的新深圳:


——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70%。



3月31日拍摄的大疆创新的机器人和植保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过去5年,深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由38家增至65家,超千亿元企业由2家增至8家,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深圳代表着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一些衡量传统经济的指标已无法用来解释深圳的发展。”深圳市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说,深圳呈现出创新型经济的显著特点,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而不是铺摊子、上项目。


创新密码:因势而动,结构性改革超前引领,赢得新常态下发展主动深圳启示录


2009年12月,一个“只有5个脑袋加上20万元钱”的公司在深圳成立。


“超材料和纳米技术是什么关系?”回忆起5年多前“落户”深圳的历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仍然难忘这样一个细节,“由于涉及尖端科技领域,市领导一开始没有听明白,但他们不断提问,问得很细,而且连续开了3次市政府协调会,还到美国做了尽职调查。”



2015年3月17日在光启阿波罗基地拍摄的光启“云端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5年多时间,光启涉足超材料、空间开发等领域,已获3000多项专利,设立了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平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光启“神话”,折射出深圳在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视野。



光启涉足超材料、空间开发等领域。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那么多城市提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什么深圳做到位了?”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说,“在深圳,你很难找到叮叮当当、没有产出的产业。”


从上世纪废除荔枝节、举办高交会,到本世纪初面对空间、能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淘汰落后产能、确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深圳历届党委政府都紧密结合形势,审时度势,研判经济发展方向,以转型升级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早在“九五”期间,深圳就制定前瞻性的产业规划,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调整优化经济布局。



这是2015年4月14日拍摄的深圳科技园片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深圳经济增速从年均25%急跌至个位数。面对加工贸易断崖式下跌,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2012年一季度,深圳经济增速一度跌至5.8%。


“当时吓了一跳,甚至怀疑是不是淘汰企业太快了?”回忆起当时情形,深圳市市长许勤仍心有余悸。


“仔细一查,旧的产能转移了,新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而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这下心里有底了。”许勤说,这是当初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转型升级目标不变、步伐不停、力度不减的深层次原因。



光启涉足超材料、空间开发等领域。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13年,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制定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深圳陆续出台。


“我们已经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


“深圳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回首过去,深圳市政协常委乐正认为,深圳就是在不断直面问题、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从而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


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基因检测……一个个新兴产业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2015年7月19日在深圳大学举行的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十二五”期间,深圳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近20%,产业总规模由8750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2015年,深圳四大未来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今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共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达到40%。


“深圳这些年发展质量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是靠新产品、新技术。”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说,“新技术产生新需求,以新供给刺激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动新供给,深圳已经成为率先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



2015年6月19日,首届深圳国际创客周上,观众尝试makeblock推出的自己组装的小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率先在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市长质量奖,成为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企业主导研制的国际标准超过650项,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083项……


从最早的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从深圳标准到“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过去10多年里,深圳市委市政府着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坚实支撑,为实现更高水平有效供给,一步步引导企业和产业走向价值链、产业链的中高端,赢得了“设计之都”“创投之都”等一系列荣誉。



3月30日,一名工程师展示中兴通讯研发的语音识别功能。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是新常态下实现动力转换的核心,是冲出‘三期叠加’的关键所在,是打破传统要素成本制约的制胜法宝,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许勤说。


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创新中心……今年深圳两会上,一系列新提法、新目标彰显出深深的“深圳自信”。


“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就能赢得新常态下发展的主动,构建未来可持续的竞争力。”马兴瑞说,“下一步,我们要力争通过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产业化能力最强、市场化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


创新生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迸发铺天盖地的创新活力深圳启示录


“电梯门打开,陈湘宇一只脚跳着进了办公室,步幅很大。”福布斯中文网曾对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陈湘宇这样描述。


仅仅4年,就上市纳斯达克——正如他的公司名字“创梦天地”一样,这个令人炫目的梦想在34岁的陈湘宇手里实现了。这家员工平均年龄25岁的企业,已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手游领域的翘楚。



深圳市创梦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湘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创梦天地梦想成真,缘于深圳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肥沃土壤。


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创新土壤,最核心的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深圳市政府可以说是亲善市场的政府。”郭万达这样形容,市场好比一片森林,有参天大树一样的大企业,也有灌木林一样的小企业,政府主要责任是把生态搞好,让树木可以自由茁壮地成长。


在深圳,很多企业家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对接市场、进行研发,而不是怎么和政府打交道。


一家国际化医疗设备企业的负责人说,希望政府采购不要照顾本土企业,关键是建立起一套公平指标体系。



2015年6月15日拍摄的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深圳创新发展的秘诀所在。


“特区立法权是深圳发展最大的优势。”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刘曙光说,从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从1992年被赋予经济特区立法权后,深圳共推出126部法律,基本涵盖经济社会管理各方面。


“优质企业选择在哪里,不是着眼于土地、政策、优惠,而是希望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时候深圳的法治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深圳市政府法制办主任胡建农说。



罗湖区城市更新项目——深南大道和建设路交叉路口的“深圳酒店”项目。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深圳市中心,深南大道和建设路交叉路口,一片老旧建筑。


拆掉8万多平方米老房子,新建22万平方米建筑——罗湖区“深圳酒店”项目2010年起就列入第一批城市更新项目,5年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走完流程。


去年8月底起,深圳的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在罗湖拉开帷幕,仅仅5个多月——今年春节前,这个项目就通过区里审批。


“和之前流程比,节约了近2年时间。”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说,罗湖原来产业空间是1500万平方米,现在列入计划的城市更新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等于再造一个罗湖!”



5月2日,顾客在位于前海片区的港货中心驻足。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再造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城市更新改革试点,是深圳近年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制度供给的缩影。


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注册资本认缴制;压缩90%的社会投资审批事项;敲响全国“农地入市”第一拍……近年来,深圳坚持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新动能,为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度红利是惊人的:2013年初,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新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如今,这里已有100多万家企业,意味着不到20个人就有一家企业。



4月27日,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孵化器内,第一视角飞行器团队成员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最大的优势,不仅是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更是有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活力。”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说。


这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圈:150家孵化器,全国1/3的风险投资公司,4.6万家VC/PE机构,200多家境内上市公司,超过500家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移动互联、云计算、基因等产学研资联盟45个,金融业增加值、总资产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015年2月5日,一名顾客在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购买电子元器件。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华强北,曾经的“山寨王国”,如今已成无数人心中的“创客天堂”。


“这里半天出小样,一天出大样。当你想的时候,华强北已经在做了;当你做的时候,华强北已经发货了。”赛格集团副总经理胡建平如此形容这个街区“推陈出新”的速度。


“富有创造力的企业会选择在哪些城市?”加拿大作家马里奥·波利斯在名为《穷城市、富城市》的著作中披露了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不是这些城市有多好,而是这些企业在自己城市出生,拥有这个城市的基因,与这个城市一同成长壮大。


一年一度召开的深商大会,是深圳企业家的盛事。“深商”,已成为一个特有名词。


“深商是一个勇于拼搏和奋斗的群体,不靠关系靠本事,敢于创新和追求梦想。”北科生物总裁刘沐芸说。


华为、华大基因、华强科技、华侨城、华南城……在深圳,流传着一个“五华现象”的说法。



1984年04月13日,建设中的罗湖桥区一角。(资料照片)   


“作为通信、生命科学、动漫、生态旅游、物流领域的领跑者,‘五华’只是深圳标杆性企业集体崛起的一个剪影,是时势和市场造英雄的一个诠释。”郭万达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德勤成长企业市场与服务主管合伙人周锦昌说,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很多深圳企业家突出特点是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勇敢接受挑战,新一代的企业家则更加与世界对接,看重创意、技术、商业模式的改变。


在商海里历练多年的加拿大青年丹尼尔与江西籍妻子在香港偶遇后,最终选择在深圳“落户”和创业,开了一家精酿啤酒屋,酿造多种味道和颜色的新鲜啤酒,生意不错,还计划在深圳开第二家。


“深圳是我们的家。”34岁的丹尼尔说,“有人说我的啤酒屋是外国人开的,我说在深圳没有外国人,因为大家都是从不同地方来的。”



2015年10月4日,行人漫步在深圳湾海滨绿道。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美国《时代》周刊曾以《三城记》为题在封面刊登“纽伦港”即纽约、伦敦、香港三个国际大都会形成的故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三者都是移民城市。


移民之城,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更带来不同的文化和无穷的活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作为一座移民之城,深圳文化多元而包容,吸引着来自中国乃至世界怀揣梦想的人们到这里创业,活力不断在这里释放。


创新引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升腾起蒸蒸向上的力量深圳启示录


原先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制造’多是模仿,但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用充满创意的产品,开始在世界舞台证明自己。”


今年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蓝光之父”中村修二教授到访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时有感而发。


成立于2013年的光峰光电,成功破解激光不发散、热量高、散斑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将激光光源应用于投影、电视、照明等领域。



光峰光电创始人李屹(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公司发展迅速。2014年的销售额仅几千万元,2015年已过亿元,预计今年可达4亿元。”光峰光电创始人李屹博士期望不断创新激光光源技术,让创新之光照亮世界舞台,改变人类生活。


源头创新、颠覆式创新、引领式创新,使深圳成为一座有着强烈“未来感”的城市。


今年4月20日,《自然》杂志网站公布了衡量高水平论文产出水平的自然指数。引人注目的是,多家中国产业机构进入全球50强,深圳华大基因更是以“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二”的排名引领中国公司。


深圳盐田,梧桐山下,一座由“鞋厂”改造而成的建筑内,就坐落着这个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企业——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从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构建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平台,华大基因历经近20载努力,站在了世界基因科学的最前沿,将基因科技成功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


“未来必定是以人为本的生命经济时代。我们能不能尽快把中国的出生缺陷率降低50%?把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做到世界前沿去?”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以一连串问题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预防和构建未来。”



2015年8月25日拍摄的深圳湾跨海大桥,该桥连接深圳西部与香港。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放眼世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牛鼻子”,谁就能赢得未来。


从光启科技具有隐身性能的超材料、把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搬到城市上空的“云端号”,到华讯方舟对太赫兹技术的前瞻性研发、构建全球卫星宽带通讯网络的构想,一个个“深圳故事”不仅极富想象力,更是实力的写照。


“这些创新型企业将原始创新与产业化集于一体,国际化程度高,正在成为深圳源头创新的突破口。”深圳市未来产业促进会会长、深圳市科协原主席周路明说。


“深圳在生物、空间等领域都在布局,在某些领域已经和世界同行甚至领跑,将来一旦爆发,就可能抢占产业发展的先机。”郭万达坚信。



2015年8月23日拍摄的深圳市中心景象。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科技改变命运,创新决定未来。


“十三五”开局之年,“高位过坎”的深圳与“爬坡过坎”的全国一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挑战无法回避:科技创新资源“先天不足”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要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矛盾、问题和挑战。”马兴瑞坦言,“我们要在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不断强化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创新优势,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1305bm3y49&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组建,或者社会力量捐赠、民间资本建设科学实验室,可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发起设立专业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新兴研发机构,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


从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近日,深圳大手笔出台三大“若干措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2015年4月13日,旅客在深圳福田口岸接受边检验证准备过关前往香港。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我们要抢抓新机遇,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争创一流,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许勤说。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正努力加速“领跑”。


这是深圳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达2.6万亿元左右,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新时期,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特’、能够‘特’,也必须‘特’,就是要以特别的引领作用、特别的担当精神、特别的实干业绩,让‘五大理念’进规划、进计划、进实践,在‘率先’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率先落地生根,继续擦亮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马兴瑞说。


深圳,别称“鹏城”。



这是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放眼深圳之西——前海,前海自贸新城、前海国际金融城、香港现代产业城和蛇口国际枢纽港“三城一港”建设如火如荼。


眺望深圳东部——国际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坝光,美丽的海湾畔,正在进行“七通一平”建设。5年后,这里将变身为一个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和生物产业集聚基地。



这是4月12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深圳前海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前海和坝光,一东一西,犹如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托举深圳迈向未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圳,再次整装出发。


记者:赵东辉、李斌、蔡国兆、刘诗平、何雨欣、彭勇、白瑜

编辑:张建高、张濠培、李逾男、吴刚





  光启飞行包 光明日报记者 雷晓斐摄

  开栏的话

  提起深圳,人们会不约而同想到雕塑《拓荒牛》,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春天的故事》。

  弹指一挥间,荒芜的边陲小镇,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滚滚春潮中扬起浩浩风帆。依靠蓬勃进取和创新实践,深圳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深圳也和各地一样,面临外需市场低迷、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挑战,深圳是如何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在稳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呢?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特区调研采访,进园区、走企业,边观察边思考,将见闻和启示写成报道。从今天开始,本报分4次刊发这组报道,和读者一起分享深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拓进取、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新动能的故事。


光明日报:创新,深圳为什么行

  最近,深圳市统计局在其官网发布数据显示,深圳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3887.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2014年、2015年同期加快1.1个、0.6个百分点,高出2012—2015年4年同期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广东省增速1.7个和1.1个百分点。

  深圳市统计局分析认为,从总体来看,一季度深圳经济开局平稳,稳中有进,各项先行指标止跌回升,不少领域出现积极变化,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数字好看,来之不易,也在情理之中。

  “以质量引领速度换挡、以创新推进动力转换、以转型推动结构优化、以绿色低碳构建发展新优势”——这是深圳市市长许勤对深圳近年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转型发展的概括。

  经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圳经济呈现速度稳、动力强、结构优、质量高的新特征。

  梦想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深圳被称为梦想之都。

  十几年前,把电视挂在墙上看还是幻想。科技革命速度之快,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平板电脑普及没几年,把显示屏折叠夹在书里已不再是天方夜谭。柔宇科技研发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厚度0.01毫米,卷曲半径仅1毫米,轻轻地一扇就能飘起来。

  刚刚获得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80后刘自鸿,17岁考入清华大学,26岁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创建柔宇,从事下一代新型电子信息显示技术、产品研发。后来,他在微博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大张旗鼓的盛典仪式,没有大佬们的现身致辞,没有大手笔的启动资金,甚至连办公门牌也没有,柔宇在深圳就这样正式开业。

  今天,柔宇已跻身全球价值超10亿美元公司俱乐部,其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公认为21世纪时尚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性成果,它研发的智能移动影院Royole-X打入美国市场。

  在深圳,这样的传奇每天都在上演。浓郁的创新氛围是深圳的魅力所在。

  ALPD激光光源技术为光峰科技首创。美籍日裔电子工程学家中村修二,因合作发明LED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认为:“激光光源在图像均匀度、色彩、稳定性、能耗、使用寿命和价格方面,优势都非常明显,代表了未来光源的发展方向。”

  “我从美国回到中国,不是为了单纯卖个理念。我的梦想是立足激光显示产业,创立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高端品牌。”光峰董事长李屹认为,“中国市场大,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

  《深圳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2015年,深圳有效发明专利达83903件,同比增长18.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3.73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PCT国际专利申请达13308件,同比增长14.34%,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6.86%,连续1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在深圳,有许多从事研发生产的“梦之队”。他们有一种科学报国的情怀,集科学家和企业家于一身,很多成果具有颠覆性,引发所在领域的革命。他们在创造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享受着创新和创业的乐趣,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他们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属于企业,也属于国家,他们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他们的存在表明,中国人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学谋划赢得先机

  广东话里有个词叫“头啖汤”,意思是第一口汤。深圳人喝汤喜欢尝鲜,做事总是下“先手棋”。别人“鸟枪换炮”的时候,他们已经盘算“炮”的升级换代了。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深圳提出发展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技术产业,每年拿出15亿元予以支持。2009年,瞄准新一轮信息存储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每年拿出15亿元支持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这一年,深圳的经济增速跌至个位数。这些政策并没有因为经济形势的好转而中止,一直延续至今。

  世界工业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寻求转型升级。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逼。转型升级靠什么?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根本,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谁变得早,谁就主动。

  优化结构,人才为先。2011年4月,深圳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以推动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聚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华大基因、光启、大疆、超多维……这些几年前还不为人知的新兴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龙头。截至2015年年底,“孔雀计划”累计引进创新团队63个,海归人才6万人。引进团队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先进制造及新能源等领域。“孔雀”聚集,为深圳的产业版图带来了全新变化。

  及早地布局谋划,不仅助力深圳度过那场危机,而且在危机之后赢得主动。

  “十二五”期间,深圳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产业迈向中高端,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6.2:53.7优化为2015年的41.2:58.8。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主导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速17.4%,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的利器。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0.8%提高至76.1%,成为新的增长点。

  深圳是面向世界的,也是面向未来的。

  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圳出台《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的排头兵,跻身国际制造业强市之列。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正轨后,深圳又将眼光瞄向生命健康、机器人、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5大未来产业。深圳“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产业规模到2020年要达到1万亿元。

  以市场为导向才是王道

  前不久,柔宇的一款新产品刚刚发布,有媒体问专家怎么评价。刘自鸿一脸茫然:产品远远走在相关领域专家前面,他们怎么评价?在深圳,产品好坏,不是在于专家怎么说,也不在于市长怎么看,而是市场说了算。价廉物美,适销对路,形成有效优质供给,才是王道。

  大族激光是中国基础工业装备及自动化的主要供应商。前不久,大族激光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完成在日本福岛县樽叶町山田岗安装,这是此类“中国制造”首次进入日本市场,开行业先河。谈起创新,大族控股董事长高云峰特别提到,他们的创新是“反向技术创新”,其核心要义是以市场为导向。很多体制内的研发采用“项目+经费”模式,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可在大族,成果总是以最快速度应用到生产中。早一天出产品意味着商机,迟一步可能失去市场。这是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生动诠释。

  深圳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自觉创新,在于把市场倒逼的压力转换成创新的投入,形成前进的动力。

  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05%,强度比肩韩国,远高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的2.5%目标,总量实现5年翻番。

  在深圳,创新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渗入骨髓的自觉。

  营造有利创新创业的市场化环境

  在深圳,流传着一段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与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对话。任正非说:创新的事你们不要管,不是你们的事。马兴瑞说:我们要创造环境。任正非说:这个好。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强经济才能强——这是深圳领导层一直以来的共识。

  在马兴瑞看来,深圳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咬住转型升级不放松,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营造了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尊重企业的市场化环境。

  在深圳,没有公职人员敢去企业吃拿卡要,企业只要守法,就谁也不用怕。政府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运动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子行业,雷赛智能是国内目前运动控制领域最大的企业。今年54岁的董事长李卫平,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与运动控制专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海归”。1997年来深圳创业时,他和家人商量好,先在这里起步,干5年就去另一个大城市。可一干,就不想走了。在他看来,深圳更像美国的“硅谷”,官员开明,创业氛围浓,又有信息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全占。

  深圳市龙岗区委书记冯现学介绍,天安云谷的极创空间孵化器在富集企业发展所需关键资源的同时,帮助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释放不必要负担。“一加一减”,企业可专心发展。

  迈瑞是一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因为订单减少,成本增加,一度打算搬到另一个城市。一考察,配一块电路板至少需要半年。可在深圳,能够做30层印刷电路板的企业就有两家,国内一流,最多一周就能交货。权衡之后,迈瑞选择留下。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说:深圳各种工业园区众多,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零部件,再到下游的生产组装,产业链十分完善。很多企业落户深圳,正是看中了这个比较优势。这一点连“硅谷”都赶不上。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副主任岳新告诉记者,深圳有产学研资联盟45个,150家孵化器,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500多家,VC/PE机构4.6万家,集中了全国1/3的风险投资公司,形成从产品研发到融资、投产的完整生态链,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深圳经验的启示

  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既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政府的主动作为。深圳通过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既稳定了增长,又为进一步发力增加了新动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圳的经验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深圳的经验表明,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无限的。只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使创新成为社会风尚,落地生根。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重大课题。深圳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政府既要“无为”,尊重“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要“有为”,用好“看得见的手”,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发展,弥补市场的不足。“两只手”都发挥作用,才是现代市场经济。

  潮起潮落,日新月异。春天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深圳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有办法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和挑战,完全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航船扬帆出海,驶向大洋。

  (光明日报记者 李亚彬 雷晓斐 严圣禾)


经济日报: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的报道中总结出创新对深圳的重要性。深圳的光启研究院、华为、腾讯、大疆等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不断扩大;深圳在 4G 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 显示、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成为经济的主要动力。" 创新之都 " 的美誉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链接:

深圳:改革排头兵 创新当先锋(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 · 深圳调研行)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5/10/nw.D110000renmrb_20160510_2-01.htm

创新,深圳为什么行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5/10/nw.D110000gmrb_20160510_1-01.htm?div=-1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5/10/content_300613.htm

引领新常态,深圳做对了什么

http://tv.cctv.com/2016/05/09/VIDE7jy8tzDP42thsUoACmsw160509.shtml

任正非:华为 28 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http://wb.sznews.com/html/2016-05/10/content_3521010.htm

发现 " 新深圳 "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5/10/content_7544499.htm

深圳,转型创新不停步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6-05/10/content_25183415.htm




关于深圳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成就深圳梦,请关注公众号:SZeveryth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