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香港宣布与深圳合作要打造史上最大科技园(附香港2017《施政报告》全文)

2017-03-10 深圳梦

编者按:香港的2017年施政报告中写入: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在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土地面积是科学园的4倍。这可谓是近20年来,香港最大的科技园项目,值得深港两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关注!  在深圳眼看高科技产业崛起之时,香港也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梁振英在报告中介绍,政府亦大力投放180亿元,以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系统,推动「再工业化」、资助大学进行中游及应用研究、资助业界利用科技升级转型,以及扶助初创企业发展等各种新措施。

梁振英说,创新及科技(创科)不是口号,而是提高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新动力。香港的创科应用,多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国内地。自从创新及科技局(创科局)成立以来,过去一年,香港的创科氛围显著提升,世界顶级科研机构相继在香港落户: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了首个国外创新中心;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科学园成立该院200年历史以来的首间国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的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宣布在科学园设立「广州香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启动了10亿元的「香港创业者基金」;红杉资本亦牵头成立一个「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早期探索及天使阶段的项目。

深圳梦特别把这份施政报告全文奉献出来,信息很大,值得一读。可以帮你了解香港更多。


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一月十八日在立法会席上发表二零一七年《施政报告》,题为「用好机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谐共融」,演辞全文如下:

《施政报告》全文

行政长官梁振英一月十八日在立法会席上发表二零一七年《施政报告》,题为「用好机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谐共融」,演辞全文如下:

主席、各位议员、各位市民:

(一)引言

1. 本届政府一直秉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施政理念,深信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共融。

2. 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22年评选香港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去年公布「2016年人类自由指数」排名,按法治、行动自由、公民自由、经济自由等79项指标,对全球159个国家及地区作出评估,香港连续6年排名第一。

3. 过去4年,香港经济温和增长,通胀持续回落,政府财政稳健,就业人口累计增加16万,失业率极低。政府既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亦全力推动新兴产业。

4. 短中期的土地及房屋供应显著增加,中长期的规划积极进行,大量基建正在展开。

5. 过去4年,政府全力扶贫、安老、助弱,鼓励就业。4年来,收入最低3个十等分的雇员,在扣除通胀后,收入增加5.2%。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的个案持续下跌;贫穷人口下降。政府大力投资医疗基建。空气质素和维港水质明显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废物管理的多项措施相继落实。保护保育生物和乡郊环境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6. 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倡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香港「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因此越来越突出。在国家第13个五年规划(「十三五」)和「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本着「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原则,机遇无限。

7. 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立法关系,争取与各派别议员合作。市民亦期望行政立法各司其职,为掌握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共同努力,避免蹉跎岁月、坐失良机。

8. 香港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香港完全没有独立或以任何形式分离的空间。在「一国两制」下,每一个香港人都有义务全面遵守《基本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二)经济

9. 世界各地的经验清楚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并不是必然的,失业率低也不是必然的。去年,香港经济温和增长,失业率极低。未来一年,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全社会更须维护经济发展。我们要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促进产业多元化,推动「再工业化」,全力发展创新及科技,提高产值。

国家「十三五」规划

10. 「十三五」的《港澳专章》,确立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3大中心地位;明确支持香港专业服务朝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和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等。《港澳专章》也强调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支持香港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为香港开拓新市场。

11. 「十三五」的其他章节亦为香港在创新科技、环保和绿色产业、城镇化等范畴带来新机遇。

12. 「十三五」提出「推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升级」。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去年6月实施,基本实现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特区政府现正进一步与内地探讨在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范畴,扩大和优化CEPA,期望今年中取得实质成果。

13.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加快南沙、前海、横琴等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合作区)的规划,充分吸纳了香港的概念、经验和意见,合作区的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特区政府会继续在粤港合作机制下,按「积极参与、共同谋划、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广东省政府紧密合作,在合作区为港人港企掌握好创业、就业及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14. 前海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推出多项优惠,如放宽准入门坎、提供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加上毗邻香港,对香港企业具相当吸引力。

15. 前海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及其他相关的开放政策措施同样在横琴推行。特区政府会继续透过香港珠海合作机制,在横琴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及旅游休闲产业过程中,为港人港企拓展业务发展机遇。

金融服务

16. 金融发展局(金发局)在过去4年,汇集专家意见,发表了26份报告书,提出一系列对香港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建议。特区政府将积极研究有关税务、法规及人才发展等方面建议,并落实可行措施。我们会继续向金发局提供所需资源,并全力支持金发局的工作。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在全球各地设有办事处,有广泛的国内外网络及丰富的推广经验,我决定请贸发局和金发局和业界协作,在外地加强推广金融服务业。

17. 上月开通的「深港通」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政府会推动实施交易所买卖基金互联互通,扩阔交易品种。

18. 「十三五」确立了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香港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和两地基金互认安排带来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人民币业务。

19.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致力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香港可以为亚投行在项目融资、发债、投资、财务管理及外汇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亚投行已正式邀请香港加入成为成员,政府期望于今年年中前完成相关程序。

20. 我们亦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使香港成为采用并订立尖端金融科技标准的枢纽。业界与科研和监管机构正积极研究多个关于网络安全和区块链的项目,并建立人才库。

专业服务

21. 专业服务已经成为香港的重要产业。20052015年,专业服务业的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0%,速度非常高。

22. 建筑及相关专业利用CEPA进入内地市场,进展良好。在广东实行的开放措施,包括容许香港专业人员注册执业和企业开业等,现已扩展至广西和福建。政府将争取把前海试行的香港工程管理模式推展至南沙和横琴。

23. 「十三五」明确支持香港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特区政府将继续营造有利条件,强化配套和统筹。

24. 律政司早前提出两项《仲裁条例》的修订,分别厘清知识产权争议的可仲裁性,提升香港作为国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的地位;以及容许第三方资助仲裁及调解,扩大香港的相关服务。

会展及旅游

25. 顾问研究显示,2028年香港的会议展览场地于旺季期间将短缺13万平方米,我们必须做好中长期扩展规划,确保我们的会展业务不会受制于场地短缺。

26. 过去一年,我们突出多元化及高增值旅游特色,并发展美食文化和文化创意旅游项目,亦成功举办多项大型盛事,包括电动方程式赛车及大规模的美酒佳肴巡礼。

27. 上述策略见效,虽然整体访港旅客人次下跌,但近月跌幅已收窄,来自东南亚的旅客人数过去一年更录得增长,而非内地的过夜旅客去年第4季亦按年上升3.7%

28. 今年,配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政府和旅游发展局会举办多项大型活动,包括高峰论坛、文物展览、体育盛事和灯光汇演等,吸引高增值过夜旅客。

29. 去年启德邮轮码头的停泊次数录得按年70%的升幅。本年内政府将为在码头旁边的「启德旅游中枢」招标,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亮点。

创意产业

30. 文化及创意产业每年的增加价值超过1,000亿元。20052015年,名义增加价值平均每年升幅高达7.6%

31. 香港要确立创意之都地位,令投资者及买家以香港为首选市场。政府与业界将继续发展市场、培育人才和推动跨界别跨地域合作。

32. 政府大力鼓励业界发挥电影、设计、动漫等产业的知识产权潜力,形成跨界别协同效应,向高增值及多元化发展,并扩大商业配对平台,鼓励更多本地创作者、设计师及品牌特许人与中小企互动。

33. 电影业是重要的创意产业,也是香港的软实力。面对各地的竞争,香港要扩大培育电影业人才。政府会与电影界合作,在未来两至三年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提供共200个学习名额,为电影业的制作和后期制作前线人才提供实务训练或实习机会,并在未来3年每年资助10名电影后期制作人才往海外深造或实习。

34. 除了继续拓展港产片市场之外,政府会在今年起组织「一带一路」推广团,到伊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等有潜力的国家,吸引电影界来港进行后期制作和外景及协拍工作。

航运及物流业

35. 政府计划今年向立法会提交修订《税务条例》的草案,推出税务优惠,吸引公司来港发展飞机租赁业务。

36.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货物由珠海到葵青货柜码头的行车时间,将由目前的3.5小时减至65分钟;同时,赤鱲角机场与珠海之间的行车时间也由4小时缩减至45分钟,大大增加香港现代物流业的商机。预计当三跑道系统全面运作后,新增容量可满足至少到2030年的航空交通需求。大屿山在地理位置上,将会成为粤港澳三地的交汇点,为香港枢纽港的下一阶段发展,提供新机遇。

37. 香港的海运历史悠久,有独特的制度优势,现时共有800多间与海运相关的公司,提供各种优质海事服务,包括船舶管理、船舶经纪及租赁、海事保险、船舶融资及海事法律和仲裁等,发展蓬勃。政府去年成立「香港海运港口局」,其中一个工作重点是致力扩展在海外及内地的海运业推介工作,引进知名的海运企业,以进一步加强香港海运业群,并鼓励他们利用香港的商贸和高增值海运服务,缔造香港成为区内的主要海运服务中心。

贸易及投资环境

38. 特区政府正与东盟进行自由贸易协议谈判。投资协议方面,至今已签订19份协议。

39. 政府密切留意英国退出欧盟的影响,而投资推广署和驻欧洲的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办)会积极宣传香港的优势,吸引欧洲企业。

完善经贸办网络

40. 驻雅加达经贸办去年成立,驻首尔经贸办正在筹备。政府正展开在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南非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五国设立经贸办的前期工作。本届政府推动设立7个新的经贸办,目标是将总数由11个增加至18个,增幅超过60%。

41. 政府亦扩大驻内地办事处的网络和提升职能。现时在内地的东、南、西、北、中5部各设一个办事处,并在过去5年先后于辽宁、山东、湖南和河南开设联络处。今年年中前,计划在天津、浙江、广西及陜西开设联络处,将联络处总数由本届政府上任前的3个增加至11个。

(三)「一带一路」

42. 政府继续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凭着「一国两制」及其他优势,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并配合国家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策略,为青年人创造机会,也为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添加动力。

43. 我去年委任了「一带一路」专员,主理「一带一路」办公室的工作,就制定和执行「一带一路」策略提供建议和意见,以及联系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加紧用好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发展机遇。政府早前审视了「一带一路」办公室的工作和现时的架构,认为需要加强人手和资源,包括开设首长级和其他常额职位,以确保办公室可以更有效和持续地推展「一带一路」的工作。

44. 过去一年,我和主要官员以及驻外的经贸办、贸发局和投资推广署也积极推广。政府将在今年9月再次与贸发局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贸发局亦会继续在其主办的研讨会和博览会中加入「一带一路」环节。

45. 中央政府将在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一个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最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论坛将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成果,特区政府现正筹备参加。

46. 世界各国正加大国内或跨国基建投资,工程金额数以千亿美元计,特区政府正与国家部委商讨如何合作参与这些工程项目。

专业服务平台

47.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专业服务需求殷切。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的2亿元「专业服务协进支持计划」,已于两个月前推出,支持专业界面向外地市场的交流、推广和合作。

48. 香港可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培训。港铁学院正与几个国家的铁路营运者初步探讨。机场管理局(机管局)成立的「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于上月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培训本地及区内的航空专才。特区政府亦准备为沿线国家访港官员安排有关特区政府运作的讲座或短期培训,促进合作。

放宽签证、方便往来

49. 为了促进香港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政府将审视放宽对相关国家的就业、求学、旅游等的签证要求。就此,政府已与白俄罗斯就双方的互免签证安排达成共识,并计划放宽柬埔寨签证安排。

民心相通

50. 政府会继续推动教育合作和交流,让香港学生了解沿线国家,促进民心相通。新措施包括更新或微调中小学课程及制作适用教材、增加学生学习外语的机会,增加本年到内地「丝绸之路」沿线的学生交流团名额至5 600名,并透过优质教育基金推动学生到内地及沿线国家交流。

51. 政府于本学年起增设「一带一路印度尼西亚奖学金」,下学年将会有两个以私人捐款设立的马来西亚及泰国「一带一路」奖学金。

52. 青年交流方面,民政事务局与公民教育委员会于去年试办「『一带一路』交流资助计划」,资助本港青年到沿线国家交流。

53. 文化方面,政府会透过本地和海外的表演、展览、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推广香港的多元艺术及文化,并促进内地通过香港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也会继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体育交流和合作。

(四)创新及科技

54. 创新及科技(创科)不是口号,而是提高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新动力。香港的创科应用,多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国内地。自从创新及科技局(创科局)成立以来,过去一年,香港的创科氛围显著提升,世界顶级科研机构相继在香港落户: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了首个国外创新中心;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科学园成立该院200年历史以来的首间国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的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宣布在科学园设立「广州香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启动了10亿元的「香港创业者基金」;红杉资本亦牵头成立一个「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早期探索及天使阶段的项目。两星期前,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在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土地面积是科学园的4倍。


深圳梦注:1月3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的共同见证下,深港正式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同意合作发展河套地区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


55. 政府亦大力投放180亿元,以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系统,推动「再工业化」、资助大学进行中游及应用研究、资助业界利用科技升级转型,以及扶助初创企业发展等各种新措施。

56. 香港要成功推动创科事业,提供土地及楼房等硬件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全部条件。面向竞争对手,香港必须考虑如何提升整体竞争力,包括提供税务和财务优惠,及其他政策支持措施,吸引本港及国内外创科企业。

推动应用科研发展

57. 政府将会要求大学进行更多符合香港需要、具影响力及可转化作应用的研究项目,以配合产业发展及「再工业化」。就此,政府会要求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于一年内完成检讨研究经费的分配方法,加入研究影响、知识及科技转移成效等评审准则。

58. 政府亦会透过教资会要求大学于半年内优化其知识及科技转移计划,加强知识转移办公室的功能,以统筹及转化研究成果。大学优化计划后应尽快实施,教资会及创科局将持续检视实施情况,作为拨款的准则之一。

59. 20亿元的「院校中游研发计划」已接受申请,鼓励大学进行更多应用研究,供下游研究或产品开发。

扶助初创企业

60. 香港的初创企业发展蓬勃,去年有近2千间,比2015年增长25%,其中有35%创业家来自香港以外。商办的企业孵化器及共享工作空间亦已增加至超过40间。

61. 我在去年《施政报告》宣布成立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邀请合资格的风险投资基金为合作伙伴,与政府共同投资香港的科技初创企业。该基金在今年年中开始营运。另外,政府亦已透过「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资助6所本地大学的团队成立超过120间科技初创企业,转化研发成果。

62. 科学园和数码港也分别成立基金,投资于科技初创企业,并提高培育计划的名额。

63. 为进一步支持香港创科生态圈的发展,政府支持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在科学园旁边兴建一座「创新斗室」,提供灵活设计的住宿单位,配以共享工作空间等设施,租予科学园内的培育公司或初创企业的人员,或园区内其他公司的外地科研人才。科技园公司正就此进行详细研究,争取3年后落成。

推动产业发展及「再工业化」

64. 科学园正在扩建,3年后落成,将科学园的总楼面面积增加至40多万平方米。

65. 为推动「再工业化」,政府正筹备在将军澳工业邨兴建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制造业中心,分别在3年后及5年后落成。此外,政府已在两个月前推出「科技券计划」,资助中小企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或升级转型。

66. 香港「再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产业包括生物科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创科局、投资推广署及各地的经贸办会主动争取相关企业来港。

67. 政府会与生产力促进局成立「知创空间」,分享实用技术和技能,推动转化科技创意为工业设计或产品,支持本港的初创文化及「再工业化」。

68. 政府已预留大面积用地,包括在莲塘香园围口岸附近一幅超过50公顷的土地,供创科(包括科学园及工业邨)及其他新兴产业或工业之用,亦会建议科学园用好大埔、元朗和将军澳工业邨内可发展的土地。

智慧城市

69. 政府致力将香港发展成智慧城市,利用创科提升城市管理和改善市民生活。政府委任的顾问公司将于今年年中完成研究。顾问公司已就一些重要范畴作初步研究,包括环境、医疗及交通等。

70. 政府正努力推动建设「空间数据共享平台」,为政府部门以至公私营机构提供信息基建推动空间数据共享、支持各种智慧城市的应用发展,并配合创科局的智慧城市发展蓝图。发展局正准备就「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开展策略研究。

71. 政府以九龙东作为智慧城市的试点,透过以人为本的信息及通讯科技方案,分享数据,改善资源运用,以及加强人流和交通管理。

72. 政府继续推行优惠计划,鼓励私人业主把合资格的工业大厦改作数据中心,并进一步简化发出豁免书的手续。

73. Wi-Fi连通城市」计划自去年中开展以来,提供免费服务的热点增加1 400个至18 400个。预期到后年,将增至34 000个。

74. 政府已预留5亿元,供创科局协助各政府部门利用科技改善服务。

75. 政府将在今年中推出5亿元的「创科生活基金」,资助令市民生活更方便、舒适及安全,或照顾特殊社群需要的创科项目。

(五)房屋及土地利用

房屋

房屋供求

76. 加快、加大供应是解决各种房屋问题的治本办法。私人市场方面,截至去年12月底,预计未来34年一手住宅物业的供应量达94 000个单位,比本届政府上任时高出45%,是12年前政府开始定期公布供应数字以来的新高。

77. 2016-17年度起的5年内,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及香港房屋协会(房协)预计兴建约94 500个公营房屋单位,当中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单位约71 800个,资助出售单位约22 600个。

78. 按最新推算,在2017-18年度起计的10年,房屋供应目标为46万个单位,包括20万个公屋单位和8万个资助出售单位。不过,公屋用地供应仍落后,公屋轮候时间明显延长。若政府及社会不下定决心加快觅地建屋,房屋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土地供应

79. 过去几年的努力开始见效,将来要继续努力。短中期方面,政府透过更改土地用途和提升发展密度,包括透过检讨土地用途物色的210多幅房屋用地、启德发展区、钻石山综合发展区、3个石矿场的重用、铁路物业发展项目、市区重建项目等,合共可提供超过38万个住宅单位。中长期方面,各个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建(包括古洞北和粉岭北新发展区、东涌新市镇扩展、洪水桥新发展区及元朗南发展),加上正在规划的潜在铁路物业发展项目(包括小蚝湾车厂和八乡车厂),可提供超过22万个住宅单位,以及超过860万平方米工商业楼面。总的来说,各项短中长期土地供应项目可提供超过60万个住宅单位。

短中期计划

政府卖地、铁路物业发展及私人房屋土地供应

80.2012-132016-175个财政年度,政府卖出的土地可兴建约51 100个单位,比前5个财政年度增加超过一倍。

81. 本财政年度,私人房屋土地供应估计可建超过19 000个单位,连续3年超出年度目标。

82. 本届政府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合作,至今成功招标的15个项目,可兴建约23 900个单位,成为政府卖地以外的一大供应来源;余下尚未招标的、已作实的短中期铁路物业发展项目可提供约14 000个单位。

检讨土地用途及增加发展密度

83. 检讨现有土地用途和适度增加发展密度,是短中期的有效办法。

84. 我上任以来在《施政报告》中公布多项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涉及共约190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用地。截至1月中,接近一半,即93幅已完成改划或拨作房屋发展,另外21幅亦已开始改划。此外,透过持续进行的土地用途检讨工作,加上进一步物色到的有房屋发展潜力用地,预计有额外25幅,只要及时修订有关法定图则并完成程序,当中大部分可于2019-202023-24年这5个财政年度拨作房屋发展用途,可兴建超过6万个单位(超过8成为公营房屋)。

85. 密度方面,由2012年中至去年底,城市规划委员会已批准44幅房屋用地的放宽密度申请,增加约8 640个单位。

启德发展区及其他市区发展

86. 政府刚完成进一步增加启德发展区内发展密度及优化用地规划的检讨,两阶段合共增加约16 000个住宅单位和约40万平方米商业楼面面积。

87. 政府继续推展「飞跃启德」计划两项相关规划及工程研究,将在今年内就跑道末端的设计大纲和观塘行动区的初步发展建议咨询公众。

88. 本届政府亦落实了钻石山前大磡村寮屋区、安达臣道石矿场及前茶果岭高岭土矿场的发展计划,合共提供近16 000个房屋单位。

市区更新

89. 市区重建局(市建局)去年首次在土瓜湾的重建项目引入全面及小小区发展模式,为小区做好整体规划,提升环境质素及改善道路网络。在重建的同时,我们亦必须寻求具效益的方法,解决楼宇老化问题。市建局计划以油麻地及旺角作为试点,展开地区规划研究,探讨如何能提升该区目前的土地使用效益及重建的发展潜力。市建局会同步进行楼宇复修策略研究,制定适切及可持续的楼宇复修策略,延长楼宇的寿命,并探讨「改造重设」作为楼宇复修方案的可行性。

商业及经济用地

90. 商业及其他经济用地方面,本财政年度政府卖地可提供555 000平方米楼面面积,超过前4个财政年度的总和。

91. 九龙东的供应持续增加,现时的商业楼面已超过230万平方米,预计可再提供约470万平方米。

中长期计划

92. 中长期方面,我们决心尽快推展各项大型项目,包括落实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展计划,重点是古洞北和粉岭北、东涌、洪水桥及元朗南,提供更多房屋、小区设施、公共空间和经济用地。预计这些发展可于2023年至2038年间,提供接近20万个房屋单位、超过860万平方米工商业楼面。潜在的铁路物业发展项目也可提供超过21 000个住宅单位。

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展计划

93. 古洞北和粉岭北新发展区已完成规划及工程研究,通过法定规划图则,以及获立法会批出前期工程拨款进行详细设计,并已制订新的补偿及安置方案。这是90年代东涌之后,香港首个大型新市镇发展,共可提供6万个单位及84万平方米工商业楼面,预计首批居民可于6年后入伙。

94. 东涌新市镇扩展是另一个中长期重点,法定规划图则亦已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可以提供49 400个单位,877千平方米商业楼面。填海工程明年开展,预计首批居民可于6年后入伙。

95. 洪水桥新发展区的规划及工程研究已完成,今年上半年开始制订法定规划图则,可提供61 000个单位及637万平方米工商业楼面。预计首批居民可于7年后入伙。

96. 元朗南发展的建议发展大纲图正最后定稿,可以提供27 700个单位及59万平方米工商业楼面,预计首批居民可于10年后入伙。

将军澳第137

97. 将军澳第137区有大规模发展房屋、商业及其他用途的潜力,规划及工程研究已于去年底展开。

小蚝湾车厂用地及铁路沿线物业发展

98. 港铁小蚝湾车厂的法定规划程序将于本年度开展,可于中长期提供不少于14 000个住宅单位。西铁八乡车厂上盖中长期可提供6千个单位。政府将继续与港铁公司探讨发展其他铁路用地。

发展岩洞及地下空间

99. 政府会为搬迁钻石山配水库、深井污水处理厂、西贡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初步方案,以及发展铜锣湾、跑马地、金钟湾仔、尖沙咀地下空间咨询公众。

维港以外填海

100. 大屿山小蚝湾、屯门龙鼓滩及沙田马料水填海工程的技术研究将于今年完成,马料水约60公顷填海的规划及工程研究会尽快展开,并会一并考虑毗邻的沙田污水处理厂在搬往岩洞后腾出的28公顷土地的新规划,包括高科技和知识型产业、住宅及其他用途。龙鼓滩约200公顷填海的规划及工程研究亦会尽快展开,以提供土地作工业及其他用途。

发展大屿山

101. 今年上半年将公布大屿山发展和保育蓝图,方向是「北发展南保育」。北大屿山将作经济及房屋发展,包括机场北商业区、东涌新市镇、港珠澳大桥口岸上盖及小蚝湾;而东北大屿山则透过在欣澳填海,再配合香港迪斯尼乐园,作休闲、娱乐及旅游发展。大屿山其余大部分地区将用作保育、休闲、文化及生态旅游用途。

102. 机管局的「SKYCITY航天城」项目占地逾25公顷,将成为集酒店、零售、餐饮和娱乐于一体的专区。

103. 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可提供50万平方米的楼面作经济用途。今年上半年将咨询小区。

长远规划--《香港2030+

104. 香港人口和住户数目持续增长,市民对改善生活空间和环境的诉求与日俱增,因此对土地需求有增无减。此外,跨境交通日益便捷,香港与珠三角在土地利用问题上的互动关系日益紧密。为此,香港必须做好长远的全盘规划。

105. 政府已开展《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规划研究,并进行公众参与活动。

106. 规划署估算直至2046年的土地需求最少4 800公顷,而即使所有现正推展的短中长期土地供应措施如期落实,仍需再物色最少1 200公顷。

土地利用--发展与保育问题

107. 香港楼价高、租金贵,形成巨大的生活压力,是严峻的民生问题。住的问题亦影响了家庭结构,扭曲了价值观:不少人的目标就是尽量赚钱买楼供楼,青年人选科和择业都要向钱看。住的问题也是香港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家庭走投无路,甚至要住在工厂大厦内的劏房。

108. 社会对房屋用地的供应和需求问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首先,在需求方面,香港人口的增长率已经相当低,老化速度亦相当快,我们不能够靠降低人口增长率减少对住屋的需求。过去4年,本届政府多次采取措施,成功遏抑外来需求、投资需求和炒卖需求,但「上车难」的问题仍然未解决。在供应方面,香港的工业大厦空置率已经十分低,我们不能靠重建工厂大厦增加住宅单位数量;同时,在稠密的市区建楼,产量十分有限。

109. 在成本方面来说,楼价高和租金贵并不是由于建筑费高,而是由于地价贵。香港绝大部分家庭负担得起建筑费,只是负担不起高昂的地价。地价贵的原因并非土地短缺,而是规划作房屋发展用的土地短缺。今天,作房屋用途的土地只占全香港土地的7%

110. 归根究柢,香港的房屋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而土地利用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只要我们肯打破划地为牢的旧观念,只要我们肯认真、科学和客观地重新思考土地利用的规划,我们就可以增加土地供应,降低地价、楼价和租金,减轻香港人的住屋负担,提升香港人的住屋质素,根本解决房屋问题。

111. 作为负责任的政府,也作为香港社会的一分子,虽然这是本届政府任期内最后的一份施政报告,为了整体社会的利益,为了香港的长远发展,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有必要向大家总结和交代经验,请大家重新思考香港土地利用的规划问题。

112. 香港土地利用规划的最大特点是我们拥有大比例的郊野公园土地。目前,郊野公园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的4成,是住宅用地总面积的6倍。城、乡、郊、野之间,发展密度差异越来越大,市区的人烟越来越稠密,空间越来越小,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挤迫。

113. 郊野公园是我们的重大资产,有休闲、康乐、体育和保育价值。本届政府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亦务求在发展与保育之间取得适当平衡。过去几年,我们将合适的「不包括土地」例如西湾等纳入郊野公园范围,令现时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的总面积增加了38公顷。在发展古洞北和粉岭北新发展区的同时,亦会设立约37公顷的塱原自然生态公园。为进一步保护高生态价值的地点,政府将开展指定约500公顷的红花岭为郊野公园的工作。此外,政府正积极考虑,透过非原址换地方式,以大埔船湾已修复的堆填区换取沙罗洞内具高生态价值的私人土地,以长远保育沙罗洞,同时继续物色合适地方纳入郊野公园范围。

114. 部分偏远乡郊地区濒于荒芜,宝贵的生态和人文资源流失。郊野公园以外,政府近年以多元和灵活方式,支持及推动民间力量保育乡郊环境。例如,荔枝窝拥有丰富生态价值及300多年客家围村文化,政府积极与多个非政府组织合作,获村民支持,透过多样资源,进行多项活化工作和小型改善工程等,以复育当地乡郊生态、人文和建筑环境。

115. 为了进一步推动复育偏远乡郊环境,政府将为设立保育基金成立筹备委员会,参考外地及本港有关基金的经验,研究此基金的工作范围、运作模式和所需法例及资源。我们将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育和活化乡郊的生态及人文环境,同时响应城市人对城乡共生的追求。这个基金亦可为于乡郊地区落实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专属而综合的机制和资源。

116. 为配合大屿山的可持续发展和保育工作,政府将以大澳、水口和贝澳等作为乡郊保育政策的先导地区,运用不同的政府及社会资源,推行一系列自然保育及教育、活化旧乡村建筑、推广生态及文化旅游等乡郊保育工作。

117. 在大力做好乡郊野外保育的同时,本届政府为满足迫切的房屋及其他发展需要,多管齐下释放土地资源,包括上述的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展计划、发展棕地及填海等。现实是,对土地开发项目,小区以至全社会经常有不同意见,在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面对种种挑战和阻力,导致项目延误、规模缩减,甚至被迫放弃。我认为在土地利用问题上,我们应该将更多有具高生态保育价值的土地纳入郊野公园范围,应该增加生态保育及郊野公园土地总面积,以及提升康乐及教育价值,同时也应该思考利用郊野公园内小量生态价值不高、公众享用价值较低、位于边陲地带的土地用作公营房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产用途。这是关乎下一代福祉,值得社会认真权衡得失利弊的议题。

推动绿色建筑

118. 现时,私人楼宇发展项目如要就适意设施申请总楼面面积宽免,其中一个先决条件是注册「绿建环评(BEAMPlus)」认证登记。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政府会检讨现时的安排,包括考虑将先决条件提升,要求发展项目在环保方面的表现达致特定标准,甚或采纳以表现为本及考虑个别地盘情况的方法,厘定总楼面面积宽免的上限。

文物保育

119. 政府致力推动文物保育。「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至今已推出了5期,涉及19个历史建筑项目,其中8项已完成活化并对外开放,当中4个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奖项。我们会继续与非政府机构合作。

土地重整及执管

农地

120. 我于去年公布的新农业政策落实进展良好。农业园的工程可行性研究亦快将完成。为数5亿元的「农业持续发展基金」于去年年底开始接受申请。「农业优先区」的研究亦将于年内开展,以物色较大面积的优质农地,并制定政策和措施,促使荒置农地恢复农业用途,以及改善乡郊环境。

棕地

121. 重整和释放棕地作发展用途的目标是善用棕地潜力并改善乡郊环境,同时为相关行业提供适当用地。首要工作是透过综合规划,以大型新市镇模式发展棕地密集的地区。现正推展的洪水桥、元朗南、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项目,涵盖约340公顷棕地。规划署亦会于今年就全港棕地的分布及用途展开调查。

122. 不少棕地作业有社会功能,如物流、港口后勤、废物回收、车辆维修、建筑业等。政府正以洪水桥新发展区为试点,探讨以多层工业楼宇或其他有效使用土地模式整合棕地作业,以释放棕地作发展用途。

123. 同时,政府会继续针对于新界乡郊土地包括棕地上的非法土地使用,包括违反《城市规划条例》的发展、非法占用政府土地等情况的执管工作,严格执法。

工厦用途执管

124. 针对工厦内的违规及违契用途所引起的安全风险,屋宇署及地政总署将继续以风险为本采取行动。

125. 同时,政府会积极研究制定新的法规,从多方面加强屋宇署打击工厦内非法住用单位的执法力度,争取在本立法年度内就具体建议征询立法会。

126. 屋宇署会继续对工厦及住宅楼宇内违规劏房执法,包括就违例建筑工程向业主发出清拆令,并在有需要时向法院申请封闭令。

优化海滨及海滨发展

127. 社会上广泛认同有必要以新思维推动优化海滨,但现阶段成立法定海滨管理局的条件尚未成熟。政府决定先以专责团队和专款专项的方式提升优化维港海滨的工作,伙拍海滨事务委员会,推动落实优化海滨的项目,进一步伸延维港两岸的海滨长廊、美化周边用地及改善海滨畅达性。政府已预留5亿元作首阶段推动海滨发展之用。

建造业

工务工程

128. 政府大力投资基建的同时,亦加强控制建造成本。发展局在去年成立专责办公室,管理工程成本。现正全面检视与工务工程相关的要求及政策,务求提高成本效益。政府并会优化现有工务工程采购程序,降低造价。

129. 政府亦正严格检视正在规划及设计时间的工程项目预算,以切合实际需要,实而不华等原则,优化设计,减省成本。发展局至今已检视约60个工程项目,节省约共130亿元的项目成本。

科技应用及创新

130. 建筑信息模拟技术可让建造业专业人士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计和建造工作,尽量减少建造过程中的变更,同时减低风险,明确各阶段的项目成本。政府会致力在明年起开展设计的主要政府基本工程项目中,规定承办设计或负责项目的顾问公司及承建商采用这项技术。

131. 建造业议会将成立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应用中心,为业界提供平台,引进创新科技,提升生产力。中心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服务。

(六)环保及自然保育

气候变化及能源

132. 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跨部门委员会去年底提交报告,建议采取减缓、适应和应变的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将香港2030年的碳强度从2005年的水平减低65%70%。我已接纳这些建议。

133. 在适应和应变方面,政府成立了「气候变化基建工作小组」,协调各工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包括更新基建设施设计标准,以及全面检视现有基础设施的抗逆能力。分析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亦会继续加强。

134. 政府会在2030年前逐步以更洁净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发电。政府在与电力公司商讨新的《管制计划协议》时,也会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政府亦将提高政府建筑物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并已预留2亿元为政府建筑物、场地及小区设施等设置可再生能源设施,同时亦会积极推展多个大型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发电)项目。

135. 政府已为200多座政府建筑物完成能源审核,并会预留不少于5亿元逐步落实节能目标。政府亦积极鼓励私人业主利用税务优惠、贷款计划和资助计划采购节能装置。

自然保育

136. 政府会立法逐步淘汰本地象牙贸易,以及加重濒危物种走私及非法贸易的罚则,并加强与内地执法机关合作,打击走私濒危物种,包括象牙和土沉香。

137. 政府将执行香港首份《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加强保育生物多样性,包括进行研究及提高公众意识,以及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议题和价值融入主流。

空气质素

138. 近年,政府大力改善空气质素,包括拨款114亿元于2020年前淘汰82 000辆欧盟IV期前的柴油商业车;加强管制汽车的废气排放;以及令香港成为首个强制远洋船在泊岸后转用低硫燃料的亚洲城市等,效果明显。过去数年,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较难控制的路边二氧化氮和PM2.5)已减少最多约3成。上月,特区政府与内地签署协议,共同推动实施珠三角水域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此外,政府正研究提升本港渡轮能源及环保效益的技术。

维港水质

139. 香港的海域有极高的观赏、休闲、体育运动和生态价值。净化海港计划第2期甲在1年前完成后,维港水质大大改善。我们要再接再厉,将在九龙及荃湾建设旱季截流器及修复污水干渠,减少残留污染排放至维港,以及解决岸边臭气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维港沿岸水质及整体环境的顾问研究将在明年完成。

海域清洁

140. 政府已加强粤港合作,共同研究减少海上垃圾的方法,并建立通报系统。相关部门亦会增拨资源,提高处理海上垃圾的能力。

废物管理

141. 政府正按照《香港资源循环蓝图》积极进行实施都市固体废物按量收费的筹备工作。「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的小区参与项目亦已陆续展开,让市民就废物收费作好准备。政府计划于本立法年度内就实施收费提交条例草案。新的建筑废物收费将于今年4月实施;政府亦正筹备立法,强制要求建筑废物收集车辆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打击非法弃置建筑废物。

142. 针对5类指定废电器电子产品和饮品玻璃容器的两项生产者责任计划已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预计可于未来两年分阶段实施。我们亦会开展可行性研究,探讨如何为合适的塑料产品容器引入生产者责任计划,主要包括饮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的胶樽。

143. 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1期将于今年落成,进一步落实转废为能。第2期工程已经开展招标工作。

144. 为推动工商业界妥善回收及处理厨余,政府将试行为食物环境卫生署管辖的街市和熟食中心及房委会管理的街市和商场的厨余作源头分类后,运往将落成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处理。

145. 政府亦将支持大专院校及中小学等机构,将厨余即场处理,并且加强师生的惜食文化。

(七)交通运输

路桥

146. 因应新界西北的长远发展、加强机场的道路网,并配合大屿山的长远发展,我们会尽快展开十一号干线的可行性研究。

147. 政府会落实兴建中九龙干线,以连接油麻地及九龙湾以及启德发展区。通车后,繁忙时间来往西九龙与九龙湾的车程由30分钟减为5分钟。

148.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是世界上最长的桥隧组合跨海信道,将可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西岸提供直接道路连接,对推动本港的物流、商务、贸易、旅游发挥重大作用。我们现正积极进行连接港珠澳大桥的香港口岸及香港接线工程,并与内地和澳门当局商讨跨境交通安排,以配合整个港珠澳大桥通车。

149. 其他大型道路工程,包括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工程、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将军澳―蓝田隧道、粉岭公路扩阔工程以及西贡公路改善工程等亦正全速施工。

跨越2030年的策略性研究

150. 政府将根据《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推展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使大型运输基建的规划配合香港长远土地利用策略。

铁路

151. 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与国家高铁网连接,大大缩短香港与内地各大城市的交通时间,并巩固香港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会继续监督工程及推进准备通车的各项工作,实现明年第3季通车的目标。

152. 政府会继续发展以公共运输为本,并以铁路为骨干的客运系统,并按照《铁路发展策略2014》中的初步建议落实时间表,率先就北环线(及古洞站)、屯门南延线和东九龙线展开详细规划工作,继而就另外个别项目逐步展开详细规划工作。

153. 政府正与港铁公司检讨票价调整机制,在保留具透明度、建基于公开、客观数据及以直接驱动方程式为基础的票价调整机制的前提下,既维持港铁公司作为上市公司应有的财政稳健,亦能更充分响应社会对票价、港铁公司利润以及市民负担能力等问题的关注。检讨预期在上半年完成,之后票价将按新机制调整。

其他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策略研究

154. 政府将于今年年中公布《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报告,检视铁路以外的公共交通服务的定位,目的是在重铁网络进一步扩展下,优化目前的公共交通布局,确保能维持长远、均衡、便捷、多元及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已优先完成公共小巴服务的研究,建议增加公共小巴座位。政府亦会探讨如何优化个人点对点的交通服务,以满足不同乘客群组的需求。此外,政府在过去两年已全数完成指定的8个《专题研究》,课题包括专营巴士的服务水平、校巴服务、公共小巴座位数目、的士供应、的士燃料附加费、公共小巴数目的限定总数、渡轮服务检讨及公共交通服务无障碍设施。

低地台公共小巴试验计划

155. 为方便使用轮椅人士,并以几条医院路线为试点,专线小巴营办商预期可在今年下半年内提供低地台小巴服务。

电车

156. 为减低电车路轨更换工程对交通的影响,并提高乘客舒适度,政府会以配对形式资助以新技术更换合共约2.4公里的路轨。

离岛渡轮服务

157. 政府将继续为6条主要离岛渡轮航线提供特别协助措施。此外,会在2019年上半年就下一个三年牌照期(20172020年)进行中期检讨,检视特别协助措施是否维持渡轮财务可行性的最佳长远营运模式,当中包括延长牌照期及研究由政府拥有船队而外判营运服务的利弊,目标是确保提升服务质素,并维持财务可持续性及相应合理的票价水平。

改善公共运输配套设施

158. 政府将改善多个偏远的公共码头,方便市民往来一些郊游景点和自然遗产,首阶段包括约10个位于新界及离岛区的公共码头。

推动行人及单车友善环境

159. 在「人人畅道通行」计划下,政府已完成40多个为公共行人信道加设无障碍信道设施的项目,并会继续推展余下约160个项目。

160. 香港作为可持续发展城市,步行是重要元素。政府会积极推动「以步当车」,减低市民对机动交通工具的依赖,并将整合过往为建设「行人友善」环境所做的工作,推动「香港好.易行」。运输及房屋局将循四个主题方向推出新措施:

1提供清晰方便的信息,让市民可「行得醒」;

2完善步行网络令市民「行得通」;

3缔造舒适写意的步行环境让市民「行得爽」;以及

4提供安全高质的步行环境以确保「行得妥」。

161. 我们将选取两个地区作试点研究及试行创新及舒适的步行环境,以及研究放宽《运输策划及设计手册》中有关在公共行人通道加设上盖的要求等。我们会与持份者如港铁公司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香港好.易行」。我们亦会继续推展上坡地区自动扶梯连接系统和升降机系统,以及在今年年底就政府在2009年所订立的评审机制进行检讨及改善的研究,并据此为这些年来收到的建议进行初审、交通评估以及初步技术可行性研究,以规划日后建议上坡地区自动扶梯项目推展的时间表。

162. 我们亦会继续在新市镇及新发展区建设「单车友善」环境,营造绿色小区,包括在规划中的洪水桥、元朗南等新发展区,提供配套完善的单车径网络,方便市民在区内以单车代步,以及在启德发展区内的休憩用地推展约13公里长的单车径网络,连接区内的主要景点,并研究伸延至兴建中的沙中线港铁站。此外,我们正把现有分散的新界单车径路段串连起来,提供一条贯通新界东西,全长约82公里的单车径。我们并会研究如何协助团体以非牟利及自负盈亏形式营办小区单车租赁服务,作为「首程」及「尾程」的短途接驳。

纾缓交通挤塞

163. 道路交通日趋挤塞,影响及我们的经济、环境以及市民的生活质素。为处理道路交通挤塞问题,我们决定多管齐下,并正按部就班推行交通咨询委员会早前提出的一系列短、中、长期建议,当中包括:就于中环及其邻近地区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在今年展开泊车位政策检讨,优先处理商用车辆的泊车需要;研究控制车辆增长;以及就三条过海隧道交通流量合理分布的整体策略展开研究,以拟备具体隧道费调整方案适时提交立法会讨论等。为打击违例泊车,除警方继续加强针对导致交通挤塞的违规行为执法外,我们亦计划于今年第一季内将调高与交通挤塞相关罪行定额罚款额的修例建议提交予立法会审议。

相关文章: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望2017年年内开建

定了!2017年深圳与香港正式联手:在河套共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

深圳人等的大消息来了:中央点名“粤港澳大湾区”将横空出世!

深圳又将被国家重任!马化腾两会向中央提议:建创新特区、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完整版提案)

重磅!深圳市委书记许勤报告:2016年深圳GDP1.93万亿!增长超广州,直追香港!

未来5年,将不会再说“深圳市”而是"深圳都市区"!

2017年,深圳在等一个大消息!

深圳2017发展目标出来了,据说看懂后会发达!

重磅消息!深圳又被国家委以重任!深圳将有8个火车站、国际航线达到48条、地铁密度直逼日本东京!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一起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