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市长回答2018:谈相关营商+创新+人才+产业外迁+深港合作,信息量很大!

2018-01-22 深圳梦


 21日上午,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在闭幕会后举行记者会,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回答了记者提问,围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进优质人才、智慧城市建设等热点话题,和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记者面对面坦诚交流。


        陈如桂: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在此见面。刚才,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完成了所有议程,大会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背景下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市委提出的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三个阶段”目标,按照“五个率先”、“九大战略”任务以及今年继续开展“城市质量提升年”工作的部署要求,对2018年政府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全市上下要通过团结拼搏,努力在新时代走在最前列,在新征程上勇当尖兵。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各位媒体朋友对会议的精神、对深圳的情况、对政府的工作做了大量很好的报道,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大家都很辛苦、很敬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闻媒体是沟通政府和市民的重要纽带。我到深圳工作大概半年多,媒体朋友给予的支持、帮助很大,有力促进了政府和市民的沟通。我们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开展工作,全心全意去服务好市民、服务好企业。我们希望大家继续关心深圳,更好地监督政府的工作,助推深圳的发展,共同推动政府工作全面上水平,再上新台阶。今天安排这个见面会,我尽量回答大家提的各种问题。谢谢大家!


谈营商环境:
        深圳特区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良好的市场化环境可以说是深圳一直以来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最近北京出台了营商环境新政策。请问深圳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将有哪些改革创新举措? 

        陈如桂: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刻。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影响创新创业的活力。一直以来,深圳市非常重视营商环境的营造,在这方面推出了不少改革创新的经验。也正是这种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圳集聚了很多高端人才、很多高端企业、很多高端要素在这里发展。新时期,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有些过去的比较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也面临很多挑战、很多竞争。面对高位过坎的艰巨任务,要在新起点上创造新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为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市委的部署,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走访了大量的企业,还专门到香港、新加坡和国内一些先进城市去学习,看看我们的营商环境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哪些比较落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标国际化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举措。近期,我们将推出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20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是比较高的,将引领深圳未来几年的创新发展。具体内容,大家将在报纸或网站上看到。主要内容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深港金融合作。金融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15%,总资产大概在13万亿元左右,在北京、上海之后,排全国第三,但与国际国内一流的金融中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主动与香港在金融人才、金融规则、监管机制等方面加强对接,突出深港两地合作与金融开放。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通关监管改革,深化完善“一单两报、绿色关锁”,实现两地海关等通关一体化,努力营造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

        二是继续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深圳历来非常注重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这次出台的政策,将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推出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新举措,提供更全面的创新支持,努力营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是实施更加优惠的人才住房政策。实施驱动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来深圳创业创新。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包括解决海外人才多次往返签证、通关便利和工作便利问题,对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在医疗、教育、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市民待遇,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是实施智慧政务工程。我们将重构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供应等方面,力争全面实现网上通办,营造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争取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五是制定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我们将在深圳构建绿色发展的新高地,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绿色宜居品质。

        六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办法。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我们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率先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我们将依法从严从快处理,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七是我们还将搭建全市统一的征信平台。全面加强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应用,在个人积分入户、保障房申请、公共资源交易、产业资金、政府采购等领域率先应用信用信息,推进智慧信用监管,一方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实现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努力打造一流信用环境,为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生态。


谈保持创新优势:

        南方日报:南方日报:过去的一年,深圳的发展成绩受到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广泛赞誉,像英国《经济学人》给深圳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硅洲”,也把深圳称作创新发展的样本。另一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深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占了比较大的篇幅,并指出深圳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体现了深圳“居安思危”的一贯理念。您如何看待这些外界对深圳的赞誉?深圳将采取什么措施保持创新优势? 

        陈如桂: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很多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也正是深圳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引领,推动了经济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这方面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培育了华为、平安、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成为深圳的亮丽名片。去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增长约8.8%,来源于深圳的财政总收入8600多亿元,增长9.2%,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00多亿元,同口径增长10.1%,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利润增长22.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8.8%。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民生事业也得到很大改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市软实力、影响力也得到新提升。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在中央和省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来之不易。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深圳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有不小差距,城市环境品质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待有不小差距,政府治理能力与超大城市发展需求有不小差距。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坐享其成,必须居安思危,奋勇前进。在高位过坎、稳中求进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并举,主动找差距、找短板、找不足、找弱项,以国际一流城市为标杆,敢想会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将改革、开放、创新进行到底。通过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通过加快发展,补齐短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集聚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我们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安家落户、科技研发、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现实需求,努力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千方百计加速集聚更多创新人才。

        二是提升能力。我们将加快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短板,继续实施创新“十大行动计划”,促进科技创新。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启动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还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政策措施等,全面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培育新动能。我们将大力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石墨烯、第三代半导体、健康科技、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推动创新发展更有质量。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支持创新创业。

        四是优化法治环境。科技创新很重要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好了,就保护了创新的积极性。我们将着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法治环境,特别是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高水平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今年就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实施知识产权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引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激励、质押融资政策,构建快速受理、授权、确权、维权服务体系。

        五是推动营商环境和服务环境国际化。我们将借鉴国际先进城市营商环境经验,营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发展环境。深化与香港的合作,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等合作,探索构建新技术新产品的准入、标准、认证、定价机制,构建覆盖各领域的深圳标准体系,推动深圳的技术产品更好更快地走向全球市场。



谈人才引进:
        人民日报:来了,就是深圳人。作为一座超大城市,近年来深圳一直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奋斗者。这几年,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都尝到了哪些甜头?未来还会有什么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陈如桂:深圳的人口总体比较年轻,平均年龄约33岁。改革、开放、创新是这座城市的特质。经过38年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从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约2000万、经济总量超过2.2万亿元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史上的奇迹。我们回想,深圳发展这么快,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人才。我到深圳工作半年多,无论走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办公楼道里,看到大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满怀创新创业的梦想,充满着希望和期待,让我深深地感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正是众多高素质的人才在深圳集聚,造就了一批高端企业,推动了深圳经济有质量有速度的发展。去年深圳的二三产比例为41.5:58.4,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约70%,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也很猛。这些数据的背后,就是高端人才的支撑,也是深圳广纳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的比较优势。这就是我们尝到的甜头。

        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举措,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人社局告诉我,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500万人、占管理人口的1/4,高端人才也很多,全职院士近30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超过27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0多人。去年,我们引进的国内外人才26万多人,其中海归1.83万人。这些人才源源不断到深圳创业发展,为深圳的发展增添了更多后劲。未来,我们将把人才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昨天,我参加盐田代表团座谈的时候,几个海归博士都说,走了那么多城市,还是觉得深圳好。有的博士说,自己回来了,老公回来了,老公的同学朋友也回来了,都觉得深圳的人才政策真的挺好,城市环境宜居、事业平台宽广等让他们找到了创新创业的归属感和荣耀感。这是一种好现象,我们将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把各类人才服务好。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对人才工作也作了专门部署,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我们将更加聚焦引进世界一流人才,着力创建一流的城市品牌,打造一流的城市环境包括营商环境、宜居环境,搭建一流的政务服务平台服务创新创业,解决好服务人才的科研、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加快集聚世界一流人才,推动深圳更好发展。


谈智慧城市建设:
        深圳卫视:刚刚市长在回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谈到智慧政务,我知道今年的智慧城市是政府工作报告里一个很热的关键词,而外界对于深圳建设高水平智慧城市有很高的期待,我们想问一下在您看来深圳建设一流的智慧城市,着力点会在哪?您觉得深圳的企业、市民能从深圳版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陈如桂:这个问题很专业,我在当选市长那一天答记者问也谈了智慧城市,最近在多个场合,包括政府常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一定篇幅来谈到城市智慧建设。日常工作中,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但是还有些工作没做好。比如说我们要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但是人手有限,很难做到横到边、竖到底。比如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重在源头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先进技术支持,很难完成。比如提高政府服务、加强安全监管、防范社会风险、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效能等等,没有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很难实现。如果能把智慧城市建设好,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可以破解很多难题。智慧城市建设是政府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监管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品质化,关键要靠信息化、智慧化。要把交通服务做好,包括航空、港口、地面、地下、快速、慢速系统,出路在于构建智能智慧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我们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联网建设和业态创新。未来深圳要继续提高制造业水平,就是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提高产能和工业增加值率。大数据一定会给组织模式、创新模式、营销模式带来的变革,会带来很多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推动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展。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非常发达,移动支付、互联网比较成熟,建设智慧城市有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会带动一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智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突出抓好大数据的安全管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确保数据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数据就是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分析、应用和开发,一定会带来很多方面的创新,推动经济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目前,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但是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与老百姓的希望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将突出目标导向,加快出台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总规划和行动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大数据运营平台、个人终端等在内的基础建设。今年要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全面感知体系、城市大数据、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等十大工程。建设智慧城市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慧智能,我们将大概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努力实现科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我们希望在智慧城市服务支持下,构建从机场、港口、邮轮到高铁、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到无人驾驶,到智能停车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服务系统,提供一体化、智能化、智慧化交通出行服务,让市民感觉到更方便。在政务服务方面,将对在深圳生活、办事的所有个人、企业,争取做到信息一次录入、信息共享、全市通办,努力实现企业办事不用出街,个人办事不用跑腿。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社区医疗、就业服务、物业管理、垃圾分类、居家养老等方面的智能服务,让市民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些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



谈产业外迁:
        南方都市报:深圳近年来产业外迁有加速趋势,土地空间严重制约了深圳未来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如何破解,飞地模式会不会遍地开花?

        陈如桂:近年来,很多媒体和微信朋友圈都谈到深圳产业外迁问题。我认为,企业的区域布局调整是市场规律下的企业行为,有些企业规模做大了,就需要考虑布局问题,这很正常。比如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都有产业布局。现在,深圳有很多企业的产能扩张和研发成果的市场化,会到周边城市去布局,这种溢出效应对珠三角地区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创新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现在深圳的地价、房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偏高,也造成部分企业可能迁到其他城市去。

        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和企业外迁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把高端制造业留在深圳,包括推进一系列技改倍增计划以提高企业产能水平,出台专门政策保障工业用地,实施税收减免和奖励等优惠政策。这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去年全市第二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38.6%上升到2017年的41.5%,提高近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增长7%提高到2017年增长9.6%,提高了2.6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最高增速。我对照了几个一线城市,我们的规上工业增速,比北上广要高。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有一些企业迁出去了,但可能迁入的要比迁出的多,留在深圳的企业也发展得比较好,所以并没有影响我们工业经济的增长。

        二是,我们去年引进了一批高端优质企业。比如,ARM中国总部、空客中国创新中心等。像空客公司,目前在全球只有两大中心,一个在硅谷,另一个就在深圳。我问他们的CEO为什么那么果断坚定地选择深圳,我记得当时他说了三句话:第一,深圳是一座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城市,选择深圳是公司高层的共识;第二,深圳的创新跟硅谷有点不一样,硅谷更注重软件创新,深圳不但在软件创新方面走得很快,而且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供应链,非常容易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第三,深圳的宜居环境很好,能够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到这里创新创业。类似这些高端制造企业,去年我们引进了80个。去年我们还新增了40家上市企业,占全省比重超过四成,在全国排第一;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3200家,总数仅排在北京后面。我们还实施了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全市商事主体新增40万户,增至300多万家,增长15%还多,居全国城市首位。昨天,我跟市中小企业协会负责人座谈时了解到,深圳现有近180万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具有比较好的成长性,对经济总量贡献率达57%,税收贡献率超过50%,就业贡献率达70%,据说还有几百家企业正排队上市。这些数据也说明,深圳不会因为部分企业的外迁导致产业空心化。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深圳的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开放式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创新引领,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合作,在更大的范围内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我们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创新引领、精明增长,讲质量、讲效益、讲人均,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高端、高质、高新发展,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深圳创新引领作用,在推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广州日报:我记得您当选深圳市市长的第一次记者会时,说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大有文章可做。当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细谈。我们看到,制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实施方案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请问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深圳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如何找准定位、更好地发挥作用?

        陈如桂: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举措,是引领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沿着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等交通要道形成的创新集聚区,总定位是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的重要载体,着力集聚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努力打造中国“硅谷”。当前,深圳要按照省里的规划,制定深圳实施方案,主动与广州、东莞加强对接,积极参与走廊建设。

        广州是全国的重要中心城市,是国际商贸中心,是华南地区科教中心,也是综合交通枢纽。东莞有先进的制造业基础。深圳和广州一样,是特大型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对外贸易、金融科技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深圳和广州、东莞等联手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从资源、机制、产业、人才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将有利于整合多方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合理布局创新产业,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对深圳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做好规划,用开放的思维主动和香港、广州、东莞对接合作好,推动走廊内重大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政策措施的互动,保障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共同打造一流的创新带。另一方面,要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人才交流、产业化等方面,充分发挥深圳的创新优势,推动区域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布局更多的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更多的未来产业,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我们的原始创新、科技引领、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形成全球科技产业创新的强劲引擎,更好地推动整个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效益。

        这项工作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的,我们将按照省里的顶层设计,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各项工作。


谈深港合作:
        大公报:刚才陈市长讲了很多深圳跟香港合作的问题。深圳和香港有很多合作,也有很多平台,像前海、河套地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香港时指出,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独特竞争优势。您如何看待香港的独特优势?未来如何推进深港地区更紧密合作? 

        陈如桂:深圳的发展一直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过去,我们靠香港“三来一补”来投资、办厂,解决就业问题,发展贸易,后来我们发展了先进制造业,今天,我们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这些都跟香港密切相关。现在,深圳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特别要加强和香港的紧密合作。香港有很多优势,在航运、金融、教育、医疗、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优势。

        当前,深港合作有两个重大平台,一个是前海,一个是河套地区。前海合作区已经取得很多成绩,成效显著。在前海出让的土地40%都是面向港资企业,截至2017年底,前海蛇口片区注册港资企业7100多家,注册资本8700多亿元。去年港资企业实现增加值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纳税约占总量的30%。前海梦工场孵化的港澳国际团队累计近160家,还有近千名港籍青年在前海就业。在河套地区方面,去年两地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致力于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让更多香港的人才、科技企业、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在这个地方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们将在“一国两制”方针和粤港合作框架下,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这两个重大平台,努力推动深港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投资贸易、科技创新、规则制定等领域的新引擎。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东部过境通道、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运营广深港高铁西九龙口岸,推进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等口岸改造提升,促进两地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二是加强物流航运的对接。进一步加强两地之间海港、空港、航运领域的合作,促进资源整合、互补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三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共同推动河套地区开发,促进“深方科创园区”和“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协同发展,合力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四是注重产业结构的互补。我们将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定位,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支柱产业,为香港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作出更大贡献。五是突出金融平台的互动。包括深交所、港交所、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重点要在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化合作,联合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业高地和世界科技金融之都。六是做好宜居宜业宜游的便利化。我们将争取国家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相关举措在深圳先行先试,持续推动两地居民在学习、就业、文化交流等方面更紧密的合作,特别是要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创造一流环境,吸引更多香港青年以深圳为桥头堡来祖国内地创新创业。

        通过这些领域的深入合作,有力推动香港更好更全面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我们也可以借助香港在金融、教育、航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国际化水平。深港一家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港一定会更加紧密合作,创造更好的发展业绩。

        

来源:深圳发布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