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机遇!深圳再被委以重任: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了!
重磅好消息!国家五部门发文强调基础研究,正式确认深圳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什么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截至2019年8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获批。2020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中,正式确认深圳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学中心怎么建设?
科学中心怎么建设?首先是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对于催生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有多重要?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曾对媒体称其调研的结果:“100多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大概1950年以前,只有1项来自大科学装置。到1970年以后,就有超过40%来自大科学装置,比如天文望远镜或者科学卫星、加速器等等。到了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高达48%。”
正如媒体报道:细数近年来我国重大科学发现,拥有强大、先进的科研仪器——尤其是大科学装置,越来越成为必要条件。“重大突破科研仪器先行”,这在全球科技界早已形成共识。
以大科学装置来看,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22个,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建大科学装置16个,其中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取得8个,北京有7个,仅次于合肥,上海有5个,合肥、上海和北京这三座城市,其大科学装置总数占全国的50%。南京、哈尔滨、武汉、兰州也分别拥有2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116家,上海有44家,广州有20家,深圳仅有6家。
图片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值得一提是,深圳从2018年起,深圳市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和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一流人才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搭建更好的平台。
深圳未来的科学中心将如何发展?我们从2020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梳理一下:
01
光明科学城
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坚持规划引领、环境为重、配套优先,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楼、光明云谷、光明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国家超算中心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标志性、稀缺性综合粒子设施,构建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高地。
目前,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纷纷落地,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科学装置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设计方案出炉!
1月6日,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评审会在福田区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会议邀请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9名海内外专家组成评委会,对10家设计团队的方案进行评议,最终评选出三个优胜单位。 前三名获奖方案,依先后顺序为3号、9号、4号。 效果图 ● ●历时4个月 评选出10家入围机构● ●
本次国际咨询方案评审会,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区人民政府主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承办,历时4个多月精心筹备。 2019年9月12日,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向全球发布征集公告,先后接到来自世界各地近百家设计机构组成的51个设计团队的报名,涵盖美国、德国、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10月11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组织召开资格预审会,经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最终评选出10家入围机构开展下一步城市设计工作。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是深圳未来城市综合开发价值极高的区域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位于深圳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关键节点。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生态景观资源得天独厚,数条城际、城轨线路交织汇聚,是深圳未来城市综合开发价值极高的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光明科学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节点上,为落实深圳市政府“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的工作要求,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要以创建新一代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国际范例、建设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战略服务高地和树立新时代湾区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标杆为目标。
此次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旨在面向全球征集最具创意、最能体现光明科学城特色,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具有实操性的空间设计方案,实现科学城中心区“科学之都、湾区之芯、绿色之城”的总体目标,为科学城目标人群提供一个宜研宜居的绿色生态智慧城区,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兼具国际品质与地方特色的发展范例。接下来,光明区将对入围的所有方案进行整合提升,形成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未来愿景和建设蓝图,倾力加速打造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来源:深圳新闻网、南方都市报)
2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高起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突出校科企联动,共建前沿交叉学科、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加快建设鹏城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科技企业,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集群、实验室集群、孵化器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科教城。
目前,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上升为科技部、广东省和深圳市共建战略,杰曼诺夫数学中心等5家高水平实验室落地。
西丽湖科教城最早的雏形是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在2016年首次公开提出,计划打造为深圳源头创新核心策源地。
在近期公布的建设先行示范区方案中,在前列位置中被单独提及,可见重要地位。
根据最新的规划,在原环西丽湖的基础上,国际科教城将范围拓展至总面积57.1平方公里。
目前,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经形成1个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配套规划3个。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基本确定了以西丽湖为心;依托沙河西路的南北轴,依托留仙大道的东西轴;大学城创新片区,石壁龙创新片区,西丽中心区的“一心、两轴、三区”的城市整体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大学城、留仙洞、石壁龙、燕清溪、白石岭、西丽高铁枢纽等空间载体,在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中,将留仙洞、石壁龙、大学城三个区域纳入国家高新区范围,基本覆盖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新区战略的布局,也为未来科教城的高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核心片区国际招标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2019年11月18日发布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建设工程方案及建筑专业初步设计公告,本次招标需要投标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主要内容是一期4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建筑专业初步设计,及园区136万平方米的总体概念规划设计,设计费暂定3670.24万元人民币(含税)。
项目用地选址位于南山区西丽石壁龙地块北部片区,丽康路西向延长线至宝石路与宝石路、松白路围合的三角区域。总体规划用地136万㎡(2039亩),总建筑面积150万㎡。拟开展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工程位于总体规划设计区域最南侧(松白路以西,丽康路西延线以北),建设用地19.9万㎡(298亩),建筑面积40.8万㎡。
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宝安区交汇处,坐落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重点规划片区—石壁龙片区。距离深圳宝安机场12公里,距离规划中的西丽高铁站6公里,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3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高水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瞄准建设国际规则对接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制定实施合作区“1+N”规划体系,推动出台便利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支持政策,努力在科研管理体制、税制、法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探索。
目前,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1+N”项目集中开工。
深圳3平方公里“未来之城”!
深港合作区深方园区首批项目规划效果图曝光!
深圳梦曾发布过:深圳宣布再投615亿,打造一座“未来之城”!如今这座城的首批项目建筑效果图曝光!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将把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重点发展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金融科技六大方向,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拟引入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以高标准打造国际化研发平台。
定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首批项目将这样建,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方案设计结果已出炉,中标方案为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建筑事务所设计的 Schneider Schumacher。
据了解,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首批项目(B105-0042、B105-0119)建筑方案设计国际招标项目方案定标会已于2019年9月29日召开。
招标人依法组建定标委员会,定标委员会对两家候选中标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2家中标候选单位中评选出一家中标单位。中标单位为:schneider+schumacher Staedtebau GmbH(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建筑事务所)。
先来欣赏一波效果图
↓↓↓
项目区位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综合性平台,是国家离岸创新新高地、大湾区创新发展新引擎、港深跨境深度合作新支点、国际化创新合作新平台。合作区位于深圳与香港接壤地带,是深港协同、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双向流动和高效聚合的最佳接合部。
合作区分为深方园区与港方园区,深方园区规划范围约3平方公里,形成“一心两翼”空间布局。“一心”是在口岸建设综合服务枢纽,“西翼”为福田保税区,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封闭监管围网控制。
合作区深方园区把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重点发展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金融科技六大方向,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拟引入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以高标准打造国际化研发平台。
合作区深方园区景观资源条件良好,南临深圳河与米埔湿地,西临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湿地生态,提高生态涵养能力,保护鸟类飞行通道,是合作区开发建设的重要责任。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首批项目(B105-0042、B105-0119)(以下简称“本项目”),作为西翼重点推动的建设项目,开发意义重大,具有标志性引领作用,要按照 “全球视野、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的建设要求实施,为合作区全面建设展开起引领示范作用。
项目区位和现状
本项目位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西翼福田保税区内,处于海关围网内部。项目四至范围为:红花路、紫荆道、市花路、桃花路所围合的区域。两个地块间瑞香道现状为进出保税区海关围网的通道,瑞香道北侧为海关车辆检查出入口,远期该检查出入口会迁移。现状用地为地铁3号线临时施工场地。
项目周边区域交通概况
项目基地交通现状
项目情况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6168㎡,由西侧地块(宗地号B105-0042)和东侧地块(宗地号B105-0119)两块用地构成,其中西侧地块(B105-0042)面积为10832㎡,东侧地块(B105-0119)面积为15336㎡,用地性质均为新型产业用地(M0)。
总计容建筑面积约15.7万㎡,包含研发用房计容建筑面积约14.3万㎡(含实验室4.6万㎡),配套用房约1.1万㎡(其中会议交流展示中心5000㎡,商业用房6000㎡),公共配套设施3500㎡(110KV变电站)。另有,地下不计容建筑面积约3.3万㎡。
由施耐德+舒马赫(Schneider + schumacher)设计的建筑群直接位于河上,逐渐从河岸升起,直至一座120米高的办公大楼。整体设计方法代表着新一代的研究大楼,该大楼为实验室和办公室提供房间,以及展览区域,会议室和休闲设施,供科学家之间进行非正式交流。
两排越来越高的玻璃建筑在它们之间的空间中创建了一个绿色庭院。每一层的屋顶平台都很有特色-可以看到河对岸的香港“湿地”。(来源:深圳地产号、梅饮雪飞凤、深圳投控官网、规划先锋)
深圳大科学装置
▍已建成:
1、未来网络基础设施
2、深圳国家基因库
国家基因库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国家级公益性创新科研及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我国首个获批筹建的国家级基因库,以对生物资源的存、读、写能力为基础,搭建起基因资源挖掘的公益性、开放性、支撑性、引领性服务平台,将建设成为引领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科技力量。(国家基因库官网)
3、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是隶属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中心配置国产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系统,是深圳市建市以来由市政府投资最大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投资12.3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科技部拨款2亿元。
中心立足深圳,服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坚持“以技术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追求、以服务为根本”的方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成为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国际化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官网)
▍在建和已规划 :
4、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深圳拓展设施
5、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
6、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
7、合成生物研究设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
8、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牵头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部超导、迈瑞医疗等校企共同推进)
9、材料基因组平台
其他:
鹏城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宣布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开展合作,已经初步建成“云脑”“靶场”“云网”三大科学装置。其中,“云脑”是面向全国提供分布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未来的计算能力预计可以达到1E ops,存储容量预计达到200PB,有望成为软硬件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
实验室与平台
鹏城实验室
鹏城实验室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依托单位,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深圳国家超算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
实验室场地规划 省实验室整体规划土地使用面积134万平方米(即2000亩),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一期建设用地规划在南山区石壁龙片区。建设期间,实验室启动过渡场地位于大沙河创新走廊的核心发展片区——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万科云城一期8栋,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 过渡场地 规划园区建设期间,以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万科云城一期8栋(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为实验室过渡场地。 园区规划 整体规划土地使用面积134万平方米(2000亩),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一期建设规划于南山区石壁龙片区。 规划综合办公楼环境8万平方米,科研办公环境与试验环境为40万平方米,重大战略工程场地35万平方米,产业孵化环境为10万平方米,规划通信服务中心环境为12万平方米,相应配套服务环境为45万平方米。
(来源:鹏城实验室官网)
深圳湾实验室
深圳湾实验室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依托单位(由深圳市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举办),深圳湾实验室以深圳健康科学研究院为直属研究机构,协同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以及相关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应用优势的单位合作共建。
深圳湾实验室立足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深圳,整合北京大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生命健康研究优势资源,吸纳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人才,围绕生命信息,医学工程和创新药物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生物医学领域前沿研究,解决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健康科学研究的全方位、跨尺度、全周期的重大装置平台,包括生物医学成像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尖端基因技术与组学平台、生物医药筛选平台和临床医学研究平台。
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正式获批,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诺奖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 诺贝尔奖得主 | 项目依托单位 | 组建时间 |
---|---|---|---|
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实验室 | 保罗·劳特伯,获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2007年 |
格拉布斯研究院 | 罗伯特·格拉布,获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 | 南方科技大学 | 2016年10月12日 |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 中村修二,获2014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 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 | 2016年12月13日 |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 | 阿里耶·瓦谢尔,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2017年4月10日 |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 布莱恩·科比尔卡,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2017年4月10日 |
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 | 托马斯·萨金特,获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 2017年6月8日 |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 巴里·马歇尔,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深圳大学以及深圳市鸿美诊断技术有限公司 | 2017年9月21日签约 |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 | 安德烈·盖姆,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2017年12月4日 |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 | 罗德·霍夫曼,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2018年1月12日签约 |
索维奇智能新材料实验室 | 让 · 皮埃尔 · 索维奇,2016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标朗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 | 2019年 4月12日 |
来源:深圳梦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名单
(截止2019年10月)
深圳拟上亿元资助重点实验室筹建
目前国家级创新载体已达118家
深圳圳市科创委根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拟对2020年度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筹建启动以及重点实验室组建相关项目进行资助,共有22家实验室上榜,拟资助总金额达1.1亿元。截至2019年11月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60家,其中国家级118家,省部级605家。 延伸阅读:2015年统计显示,深圳有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6家依托企业建设,分别是:
依托该光启研究院建设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的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设依托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两家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学、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国土资源创新研究中心。
现有/在建/筹建大学名录
2)南方科技大学
3)深圳技术大学
4)北大汇丰商学院[本部]
5)香港中文[深]大学/亚洲名校
6)中山[深]大学
7)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
8)中科院大学深圳校区
9)深圳市高级技师学院
10)深圳职业信息技术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1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12)北大深圳校区
13)清华国际校区
14)哈工大深圳校区[投档分高于本部]
15)北理-莫斯科大学
16)列宾美术深圳学院/俄
17)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美
18)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美
19)湖大-罗切斯特深圳设计学院/美
20)罗格斯大学深圳创新学院/美
21)墨尔本生命与健康工程学院/澳
22)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澳
23)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学院/澳
24)深大-希伯来学院/以色列
25)北大-剑桥大学深圳校区/英
26)南开-牛津大学深圳研究院/英
27)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圳分校/新
28)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
29)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学院
30)暨大深圳旅游学院
31)深圳国际设计学院
32)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
33)深圳高等艺术学院/深圳音乐学院
34)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35)深圳国际海洋大学
36)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37)深圳师范大学(筹)
38)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39)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项目
40)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
41)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42)武汉大学深圳校区
43)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
44)北大深圳校区
……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
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科发基〔2020〕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落实。
科 技 部 发展改革委 教 育 部
中 科 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0年1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切实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考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从0到1”原创性突破,既需要长期厚重的知识积累与沉淀,也需要科学家瞬间的灵感爆发;既需要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也需要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一步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人为本、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稳定支持、创新管理,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和前瞻引领。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强化重点领域部署,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评价制度,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注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不唯帽子、不唯名气、不唯团队大小。
注重方法创新。适应大科学、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科学研究的新特点,注重科研平台、科研手段、方法工具和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与创新,提高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优化学术环境。遵循基础研究的规律与特点,推动基础研究分类评价,探索支持非共识项目的机制。鼓励自由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学术自主权。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啃硬骨头和学术民主、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强化稳定支持。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技计划等,对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优化原始创新环境
(三)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一是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对人和创新团队的评价,注重评价代表作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贡献,让论文回归学术,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二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的评价制度。坚持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制度。将完成国家任务情况和创新效能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制度。三是建立促进原创的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制度。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注重评价代表性成果水平;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评价试点。
(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结合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遵循科研活动规律,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学科布局和科研选题自主权。鼓励科学家围绕重要方向开展长期研究,不追热点,把冷板凳坐热。鼓励和支持科学家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努力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推动科教融合,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加强科研育人。
(五)改革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根据改革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完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在指南编制方式、有效竞争、开放性、项目评审机制、评审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充分重视科学研究过程的灵感瞬间性,对原创性课题开通项目申报、评审绿色通道,建立随时申报的机制。对于在重大原创性突破研究过程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行滚动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机构开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研究向港澳特区科研人员开放基金项目申请的具体方案并逐步实施。
(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力度。鼓励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七)加强学风建设。提倡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坚持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力戒浮躁张扬之风,树立诚信、严谨的正确导向,弘扬爱国奉献、诚实守信、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对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责任人开展失信惩戒,加大对科研造假等学术不端的惩治力度。
三、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
(八)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导向。稳定支持各学科领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支持,稳定支持一批基础数学领域科研人员围绕数学学科前沿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发展基础。坚持自由探索、突出原创,科学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并重,引导科学家将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对科学前沿的引领和拓展,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坚持学科建设的主方向,推进跨学科研究,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稳定支持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鼓励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为原创项目开辟单独渠道,采取专家或项目主任署名推荐、不设时间窗口接收申请,探索实施非常规评审和决策模式,着重关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弱化对项目前期工作基础、可行性等要求,优化完善非共识项目的实施机制。
(九)国家科技计划突出支持重要原创方向。坚持全球视野,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前瞻部署。在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突出支持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原创方向,持续支持量子科学、脑科学、纳米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发育编程、全球变化及应对、蛋白质机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加强应用数学和交叉研究,加强引力波、极端制造、催化科学、物态调控、地球系统科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领域部署,抢占前沿科学研究制高点。创新“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的组织模式和机制,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支持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的技术原型,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的支持,推动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
(十)国家科技计划突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给予长期支持。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重点基础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结构与功能材料、制造技术与关键部件、云计算和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地球观测与导航、光电子器件及集成、生物育种、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和微波器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十一)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真正选对人、用好人。加快培养一批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才,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重视培养基础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重点支持淡泊名利、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优秀青年人才。推动教育创新,改革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重视素质教育养成,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培育一批具有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引才引智,广聚天下英才。
(十二)实施青年科学家长期项目。统筹利用现有渠道,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准备支持一批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纳米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和农业、能源、材料、信息、生物、医药、制造与工程等应用基础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按方向选人,按人定项目。青年科学家人选由一线科学家推荐。被推荐人根据确定的重点方向提出项目。项目负责人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承担单位对项目团队成员可实行年薪制等灵活分配方式。
(十三)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支持青年科学家。抓住中青年时期这一实现原创性突破的峰值年龄,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培养青年人才。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加大对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计划的支持,鼓励青年科学家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构建分阶段、全谱系、资助强度与规模合理的人才资助体系,加大力度持续支持中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
五、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
(十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聚焦空间和天文、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等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设施的集聚作用,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交叉融合,形成国际顶尖科研队伍。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快速发展。
(十五)大力支持科研手段自主研发与创新。加大力度支持科研平台、科研手段、方法工具的创新,提升开展原创研究的能力,大力加强实验材料、数据资源、技术方法、工具软件等方面的创新。着力开展高端检测试剂、高纯试剂、高附加值专用试剂研发和科研用试剂研究,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完善科研用试剂质量体系。完善科技资源库(馆)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提升科技基础资源整理加工、保藏鉴定以及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鼓励研发国产高端设计分析工具软件,保证研发设计过程自主安全可控。在重大研发任务中加大对高端试剂、可控软件研发和基础方法创新的支持。
六、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
(十六)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用,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提出者和组织者,牵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科技力量,发挥集群优势,开展协同攻关,承担起行业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独立责任主体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机制。
(十七)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积累。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技问题,在特定优势领域长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学科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要领域开展前沿探索,提出新方向,发展新领域。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聚焦前沿、长期积累、突出原创。
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十八)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鼓励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础研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企业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紧密衔接和实质性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提高企业研发能力。重视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建设,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论证和实施过程中,组织企业家、产业专家和科技专家共同凝练来自生产一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大科学问题,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
(十九)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按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衔接基础研究和应用需求。做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推动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八、加强管理服务
(二十)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实施。组建基础研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研判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凝练基础研究重大需求,在推进重大工作部署中发挥战略咨询作用。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资助政策与管理机制。强化中央和地方协作联动。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权属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二十一)加大中央财政的稳定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探索实施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机制。
(二十二)加大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制定出台加强地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
(二十三)改进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科技管理部门要提高站位、做好统筹,坚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全面提升微观管理服务水平,在放权上求实效,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努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