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2035最新规划:将引导居住空间与区域产业、交通在深圳都市圈范围协同布局

深圳梦 2021-02-21


8月18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幼鹏参播《民心桥》节目,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空间保障能力的角度出发,围绕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五个“率先”任务,回答市民问题。


Q

回顾40周年,深圳最大成就集中在哪些方面?

王幼鹏:在城市规划方面,深圳的城市发展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超前布局,先后于1986年(弹性规划)、1996年(全域规划)、2010年(转型规划)编制实施了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将轴带组团结构作为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为当前的城市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引领了高密度超大型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改革方面,深圳是全国最早启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城市,有效支撑了城市高快速发展,推动了全国土地制度改革。1987年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2001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1992年、2004年先后在原特区内、外实施农村土地“统征”“统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尤其是2012年以来,深圳步入存量发展阶段,为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原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联合批复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将深圳确定为全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拉开了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大幕。八年来,我市在改革中摸索,在实践中创新,按照“产权明晰+市场配置+利益共享”的改革总体思路,在存量土地再开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建立了适应存量土地开发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为全国存量土地开发探索出了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

Q

40年来,有哪些是可以为大家所推广和接受的城市规划理念?

王幼鹏: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深圳有着非常好的组团结构,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空间结构。
深圳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即86版),是根据深圳市东西狭长的地理条件,顺应自然、依山就势,采用了带状组团式规划结构,深圳往后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均延续并优化了这一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结构。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建设,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结构有序推进。尽管后来人口规模和建设量大大超过规划预期,开发强度也在不断提高,空间不断增密,但也始终控制在这一结构内,体现了这一空间结构的弹性和韧性。

Q

什么是“七有”目标?

王幼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去年八月,党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赋予深圳“民生幸福标杆”的战略定位,要求深圳率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
一年来,我们牢牢把握这一根本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治理的方向,瞄准目标、靶向发力,着力推动民生“七有”走向民生“七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全力打造一座饱含温度、富有魅力、人人向往的典范城市。

Q

在居住空间上,有哪些规划?

王幼鹏:首先是加大居住用地供应比例。至2035年,居住用地比例将提高至25%,住房总量达到7.2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新增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以上,其中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
其次是引导居住空间合理布局。通过土地混合利用、更新整备等方式,引导住房建设向就业集中区、交通便利区集中,进一步加强都市核心区的居住配套;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打造,引导居住空间与区域产业、交通在深圳都市圈范围协同布局。
其三是改善城中村居住品质。通过综合整治,消除隐患、完善配套,逐步把城中村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以收购或长租的方式将其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成本相对低廉的住宅空间。

Q

在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上,有哪些规划?

王幼鹏:一是构建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民生福利设施的供应力度,构建“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到2035年,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达到5平方米。
二是布局优质均衡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建设一批具有深圳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文体设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国际一流医疗中心;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力度。
三是打造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15分钟、10分钟、5分钟及居住街坊三级生活圈居住区,明确配置设施标准,到2035年,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

Q

在营造更丰富的绿色空间上,有哪些规划?

王幼鹏:第一,完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各类蓝绿开敞空间连通,力争至2035年全市建成立体绿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建设2500公里绿道,1000公里碧道。
第二,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构建“一脊一带十八廊”的城市生态骨架,营造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提升市民亲自然、无边界的公共生活品质。
第三,深化森林城市建设。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推进森林入城,努力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7.5%以上。

Q

在强化空间保障上,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王幼鹏:首先,穷尽手段保障住房用地供给。为确保170万套住房落地,我们于今年5月印发了《深圳市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坚持新增供应和存量盘活相结合,拓展了11种住房用地渠道,同时简化了审批程序。今年计划供应居住用地293.2公顷,占全年供应总量的25%,较去年增加了近一倍。此外,为进一步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我们正在开展相关政策研究,通过统筹运用规划、用地、更新和整备等手段,进一步加大住房用地储备,促进市场主体利用存量用地开发建设公共住房,保障住房用地的稳定持续供应。
其次,集中发力补齐公配设施短板。持续推动土地供应向民生设施倾斜,今年安排近60%(520.8公顷)的新增用地建设公配设施,全面保障教育、医疗等12类民生设施项目落地。去年,我们短时间内完成34所高中用地选址工作,高标准推进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工作,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第十五高级中学等一批民生设施项目已经落地,预计还将有一大批民生设施项目陆续落地。
再者,深入挖潜民生设施空间潜力。为在民生领域实现“空间等项目”目标,今年,我们将“民生设施用地整备专项行动”纳入全市“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考核任务中。全年计划整备出3.5平方公里的土地,优先用于轨道交通、高中、综合医院等重大民生设施落地。

Q

针对地下空间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幼鹏:对于高密度城市而言,地下空间规划是地下空间立体利用的重要指导,目前这个工作在全国来看,深圳算是走在前列。我们高度重视科学、合理、有序的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在立法和技术管理方面,包括测绘、产权关系等,都做了很多探索。深圳是全国最早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城市,分别于2000 年、2006 年开展了全市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近年来陆续在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重点地区编制了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Q

目前坪山区在建的轨道情况如何?

王幼鹏:根据国家已批复的轨道四期的建设规划,坪山区规划有两条地铁线:其中14号线是一个市运快线,线路从岗厦北经清水河、布吉、大运一直到坪山中心,终点是田头,全程53.7公里。16号线是连接龙岗和坪山组团内部的普线,线路从大康经过大运枢纽到龙岗中心,一直到坪山高铁站到坪山中心,目前两条线路已开工建设。

Q

查询轨道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王幼鹏:如果市民朋友关注轨道规划,可以登录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官网,或者市轨道办的网站进行查询。

Q

近期深圳规划工作重点关注了哪个几方面?

王幼鹏: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保护。我们把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决守住生态保护底线,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努力让“深圳蓝”“深圳绿”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协调发展。我们将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加强与周边城市在生态保护、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更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核心引擎功能。三是文化保护。我们着力加强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人文魅力,努力把城市的根留住、把魂留住、把美留住。第四城市安全。我们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系统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全面打造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着力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努力让市民生活得安心、放心。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专家们已在网上开设论坛,希望市民能够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先锋898·民心桥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