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该规划草案将“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作为2035年的城市愿景,确定深圳的城市性质为“卓越的国家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规划草案提出2035年的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常住人口1900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5平方公里以内。
规划草案也提出深圳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开发新格局。一核:都市核心区,即深圳正式批准宝安龙华龙岗8个片区纳入都市核心区;多心:打造12个城市功能中心,推动形成市域范围内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培育12个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
”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1-06-11 10:56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为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按照国家统一工作部署,深圳市组织开展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编制工作,前瞻描绘2035年深圳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目前规划已形成草案,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草案公示时间为2021年6月11日-2021年7月10日,共30天。社会各界可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网址:http://pnr.sz.gov.cn/)、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微信公众号上查阅,相关意见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信件等方式提交。邮寄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502室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 邮编:518034(邮件标题或信封封面请注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点击原文可看附件:《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读本.pdf
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的总规中,小编梳理出12个看点——
1、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900万,建设用地规模1105平方公里基于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城市宜居水平,按照19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按照2300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行政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和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构建“一主三副”深圳都市圈空间格局——“一主”是由深莞惠大都市区构成的都市圈主中心,“三副”是由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和河源都市区组成的都市圈副中心,推动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
创新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以临深地区为重点,促进分工协作、设施对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打造若干个产城协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加强都市圈全面合作——加强科技产业创新合作,推动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探索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社会管理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快推进深圳第二机场、沿海高铁通道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加密都市圈城际轨道、公路网,统筹市政和信息网络建设,调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规划还提出,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高水平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引领粤东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82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95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面积2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可以集中进行城市开发建设、以城市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也包括城市内部河流水系、公园绿地等蓝绿空间,面积1190平方公里。4、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开发新格局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以山水林田湖草海为基底、生态廊道为屏障、 复合交通骨架网络为支撑,延续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以福田、罗湖、南山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基础,将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和南湾街道等区域纳入都市核心区范围,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承担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成为集中体现深圳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功能的中央智力区、中央活力区。打造12个城市功能中心,推动形成市域范围内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培育12个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全市各城市功能中心和城市功能节点之间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5、蓝绿空间有机融合,构建“四带八片多廊” 生态空间总体格局“四带”——指罗田-阳台山-大鹏半岛生态保育带、清林径-梧桐山生态保育带、珠江口-深圳湾滨海生态景观带、大鹏湾-大亚湾滨海生态景观带“八片”——指光明-观澜区域绿地、凤凰山-阳台山-长岭陂区域绿地、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区域绿地、平湖-甘坑-樟坑径区域绿地、梧桐山-布心山区域绿地、清林径-坪地-松子坑区域绿地、三洲田-马峦山-田头山区域绿地、大鹏半岛区域绿地“多廊”——指24条生态廊道系统,包括11条区域绿地连接绿廊、5条城市组团隔离绿廊、8条蓝绿生态景观通廊为实现生态空间更可持续,深圳将统筹推进山体、水体、海洋、森林等各类生态要素修复;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废弃矿山修复率达到100%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自然岸线保有率40%
城市水生态修复——重要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100%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开展非林地整治造林70平方公里
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修复——关键生态空间内低效建设用地退出率不低于50%
“深圳蓝”可持续行动——PM2.5年均浓度低于15微克/立方米
增总量——加大居住空间供给,新增各类住房200万套以上优布局——合理布局居住用地,促进职住平衡。在都市核心区内重点增加小户型和租赁性住房;引导居住空间在都市圈协同布局。调结构——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公共住房比例不低于新增住房总套数的60%。提品质——持续提升住房建设品质,优化城中村和旧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提供充足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加快推进光明、坪山、龙岗、深汕等高中园建设。高标准推进高等教育,建成 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行“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和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实现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文有悦享体有康达——加快建设一批兼具深圳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性文体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活力健康的社区运动氛围。建成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和全民运动城市。更为友好的社区生活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下沉,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培育社区中心,形成更加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网络。更加丰富的开敞空间——建成国际一流的“公园城市”。公园1500个以上,绿道不少于3000千米,居民5分钟可达开敞空间,碧道不少于1000千米依托深圳国家高新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优化形成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集聚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为建设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提供坚实保障。综合性创新核心区——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充分释放原始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合力,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开放式创新中心和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地。创新集中承载区——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等为契机,形成七大创新集中承载区。创新集聚区——统筹新兴产业布局,打造多个特色发展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培育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9、东西部海域差异化发展,构建 “一带、三区、多单元”海岸带空间结构东部海域——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强化东部港区航运优势,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大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海洋生物、海洋科研、海洋教育的发展空间。将盐田打造成为国际航运枢纽和离岸商贸中心,将大鹏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海域——重点保障港口航运和海洋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前海、蛇口、深圳湾、西湾、海洋新城等重点区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航运服务业。推进国际邮轮港建设,推动海洋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结合,促进海洋文化繁荣,构建酉部活力湾区。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构建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多单元”海岸带空间结构。一带——引领城市向海发展、统筹陆海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海岸带。海岸线向陆一侧划定35-100米核心管控区和协调管理区,强化海岸带管控三区——三个差异化的海岸带空间,包括西部创新活力湾区、中部都市魅力休闲区、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多单元——划定15个海岸带空间单元,综合统筹海岸带地区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功能布局、设施配建、交通组织、风貌塑造等规划建设要求2035年的深圳,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市政设施韧性安全,人民生活将更便利、更舒心。建设链接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将宝安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空铁综合枢纽,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以上;构建辐射全国的国家铁路枢纽——提升对外铁路通道能力,构建以深圳站、深圳北站、西丽站、坪山站、深圳机场站为主枢纽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打造亚太门户的国际航运枢纽——推动港口功能整合并与湾区各城市合作发展,强化高端航运服务功能,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共建互联互通的湾区交通网络——完善“三路四铁”的跨珠江口通道体系,积极推动深圳都市圈城际线网的规划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一小时都市圈”;建设轨道都市——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客运枢纽为核心、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交体系。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地铁网络,实现都市核心区与外围城市功能中心45分钟可达。完善道路网络——提升高快速路网络开放度,加快全市性干线道路网络建设,积极构建宜行可达的慢行交通体系。将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山体、河流、大型绿地、生态 绿廊等进行系统连接和生态复育,让绿色深入城区,使城市空间与自然野趣亲密相伴。加强对山海景观秩序的引导,充分发掘城市眺望景观点,让市民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构建“不可移动文物一历史风貌区一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打造体现多元文化主题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精神。聚焦改革开放历程,深度挖掘40年辉煌历史记忆留存地。不可移动文物——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共1106处。其中深圳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处, 包括大鹏所城、曾氏大宗祠等。历史风貌区——全市已公布历史风貌区共26处,包括合水口村、公明老墟等。历史建筑——全市已公布历史建筑名录共73处,包括牛巷坊炮楼、笔架山侵华日军碉堡、上海宾馆等。古驿道——建设体现多元文化主题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342公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4项,非遗保护单位以及代表性传承人168人。小编了解到,本次规划是国家“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改革后深圳编制完成的第一部总体规划,也是为破解深圳面临的小地盘空间、高强度开发、超大型城市治理难题所做的全新探索。本次总体规划无论与过去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还是与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的规划相比,都有十分不同的特点。小编梳理了本次规划5大亮点:——更加突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先行者,并为国家全面推行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国土空间保护政策提供了示范经验。本次规划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继续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质量与功能的提升,全面加强海洋、水系、森林、耕地、湿地等全域全自然要素的统筹保护利用,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在绿色低碳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能源结构优化方面进行探索,为率先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构建陆海一体、蓝绿交融、和谐美丽、安全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更加强调空间资源利用的提质增效。深圳是全国最先遭遇空间资源紧约束的超大城市,也是空间发展模式最先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城市。本次规划坚持“优化存量、激活流量、用好增量”的规划思路,将“调结构”和“提品质”作为本次规划的核心目标,精准投放增量空间要素,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向居住、教育等民生设施用地与全市重点发展片区倾斜,大力推动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为主的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实现资源利用从二维平面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的更高效方式转变。鼓励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倡导围绕轨道站点的TOD开发模式,提高用地混合使用和建筑复合利用水平,激发城市空间活力。——更加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协同发展。深圳要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历史使命。本次规划树立全球视野,承担国家责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谋划自身的发展。充分研究和借鉴世界一流湾区和全球标杆城市的发展路径,找准深圳城市发展定位,认清城市发展差距,明确城市努力方向。客观评估大湾区不同城市的特点,从区域协同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制定空间策略,特别强调做实深圳都市圈。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区域深度合作新模式。——更加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温度”的城市建设。深圳经历了40的高速发展,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方面的短板依旧存在,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次规划更加聚焦先行示范区提出的“民生七有”发展目标,推进建设全民友好、温暖舒适、底蕴丰厚的家园城市,在空间资源配置上加大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空间、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网络、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更加多彩的人文体验,并提出了2035年要实现的一系列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彰显人民城市的魅力。——更加注重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水平。深圳城市空间小,开发强度高,人口总量大,流动性强,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是规划的重要目标。本次规划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调整完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和灾害风险评估,综合运用5G、大数据辅助决策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建立“数字孪生城市”,探索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智慧规划方法,努力探索城市智慧化运作的治理模式。《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时间为2021年6月11日-2021年7月10日,共30天,社会各界可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查阅,并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信件反馈意见建议。从6月25日开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在城市规划展览馆、十个区进行现场展览,开展线下公示活动。此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于7月10日在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一场公众论坛,邀请城市规划相关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现场互动交流。(内容来源:深政观察)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