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出手后,深圳首次呼吁!900平方公里大河套“科技自由港”腾空出世!

深圳梦 2022-06-24

深港如何联手打造国际科创中心?

深圳学者呼吁河套创建“科技自由港”



11月3日,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科技组以此为题,主办主题研讨会,呼吁深港联手在河套地区建立“科技自由港”或“科技特区”,以新认知、新理念、新格局去思考,推动深港共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推动科技要素在河套“三流动”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突破口,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覆盖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腹地的北部都会区。这为深港联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单打独斗、自我隔绝,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是辩证统一。”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说,近现代发展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的情况更为凸显。


目前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美国硅谷、波士顿和日本东京等,均呈现出“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云集、科技人才高度聚集、风险投资充裕、科技中介发达、创新企业集群高度发展和企业家精神活跃”等六大特征。



刘忠朴认为,香港《2021年施政报告》的含金量很高,“双城三圈”非常有意义,让人明显感觉到香港开始向北发展,将形成“南有金融、北有科创”的空间格局。其中,香港流浮山海岸创新区可与前海隔湾呼应,成为新界北核心商务区与前海深度合作的旗舰项目;河套的港深创科园、新田/落马洲一带地区则将扩容及提升成为新田科技城,打造香港“硅谷”。


“这里面正在建设的港深创新科技园,目前最成熟,可容纳5万个创科职位,2024年就会有楼面交付使用。”刘忠朴认为,深港可突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理念,联手在河套地区建立“科技自由港”或“科技特区”,实现深港共商共建共赢,探索双方规则对接、机制衔接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他建议在河套地区与深圳C区交界处设立专门的“科技口岸”,在深圳河上建1-2座跨境桥,推动人员、资金、技术、资讯、科研仪器等科技要素的便捷流动、跨境流动、自由流动。“建立深港科技自由港,可以降低港方研发人员生活成本,为其提供商业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港方科研用房的比例,同时应探讨深圳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创新主体跨境进入港方的科技园区问题。”刘忠朴说。


构建深港共同体,

打造中国科教创新增长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也赞同刘忠朴的建议,他说全球疫情爆发加速世界科技创新中心迁移的步伐,世界科技中心多极化则加速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与其他区域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具有“国际化、产业化”两大特点。


“目前受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影响,尽管已通过邻港邻澳设置新时期特区,但加速科创中心建设的步伐仍受到各方面流通性的限制。深圳和香港占大湾区整体GDP的45%,深港双城率先融合发展,构建深港共同体,打造中国科教创新增长极,建设世界级科学和技术创新中心,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起飞。”樊建平说。


樊建平建议,融合的第一步是香港关口南移,未来无需过关,实现香港北部都会和深圳完全融合,建设成我国的科创特区、民营高科技企业总部特区和教育特区、高水平医疗健康特区。


其中,前两个区可进一步促进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探索科教人员、科教物资出入境和信息数据的跨境自由,甚至可在高层次人才及其亲属的户籍、医保、子女教育、养老、税收等福利保障方面率先打破壁垒;后两个区则可探索深圳和香港高校之间的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学历学位互认、课程资源互通、科研和图书文献共享等。


融合的第二步则是推动“香港都会区+深圳临港都市带=大河套地区”。


此外,樊建平特别提到,生命健康是继IT产业后全球财富的第五波,目前该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25%以上世界研发已投入到人口健康领域,46%以上美国研发投入到生命科学。深圳应抢占生命健康领域的制高点,带动健康产业的后来者赶超。


“深圳在生命科学方面已经形成几个创新制高点,如基因、合成生物学、脑科学、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精准营养,应尽快形成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樊建平还提醒,IT创新链分工细且周期长,而BT创新过程相对独立且市场化熟度强,其发展策略应与IT领域有所区分。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吸引香港团队进驻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则对建设深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多项措施。


他首先建议,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平台,吸引香港优秀团队进驻及合作研究。比如,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为包含香港在内科研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设施申请、数据共享服务,引导两地优秀团队利用设施开展研究,充分释放设施服务潜能。


“我们可以邀请香港相关专家学者参与讨论设施运行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在科研方向、日常维护、升级改造方面考虑专家意见和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为香港的重点研究机构预留部分服务时段。”肖京说。


其次,肖京认为,深圳目前引入的香港高端科技资源仍然较少,部分工作站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未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应通过产业优势,持续推进深港科研合作。“建议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建立港籍院士工作站,促进院士专家与本地科研团队间的产学研协同效应,并保障院士团队生活配套;企业与香港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予以50%资金配套,以及鼓励企业招聘香港实习生和应届毕业生。”


再者,建立跨境数据流动试验区,完善跨境数据管理制度。“我们可以立足企业数据跨境流动需求,在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前海合作区试点建立跨境数据安全流动试验区,为内地企业存储海外业务数据提供便利条件。”肖京建议,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建立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和数据互认条例,发展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易中心,同时实施数据分类管理制度,保证数据跨境流动安全。


此外,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各要素有效流通。比如,人流方面,可在香港-河套片区、香港-大学城及香港-科技园之间设快速直通巴士,深化深港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方便深港通勤。以河套深港合作区为试点,对合作区内的香港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发放跨境特许工作证件,实现通关便利化。


物流方面,对特殊仪器设备跨境运输提供便捷通道,针对属于深港合作科研项目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的跨境运输,给予特殊的保税货物通关待遇,促进科研合作便利化;实时信息流、物流和基本设施、实验设备等予以海关备案放行确保物流高效、畅通等。


(内容来源:南方+ 记者 张玮)




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打造600平方公里“深圳临港都市带”


10月20日下午,由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圳智库联盟主办、马洪基金会协办,以“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为主题的2021年第二次深圳智库峰会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会上,7位深港专家共同探讨了深圳如何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问题。市决咨委专职常务副主任、深圳智库联盟理事长高振怀作了主旨发言,提出深圳应建设面积达600平方公里的深圳临港都市带。

高振怀表示,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2021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和“双城三圈”概念,这意味着全面深化深港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香港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后,深圳必须做出全新思考,与北部都会区策略进行对接、匹配。”因此,他提出了深圳临港都市带的构想。

在这一构想中,深圳临港都市带面积约602.68平方公里,具体包括前海合作区120.56平方公里,南山区149.72平方公里,福田区78.66平方公里,罗湖区78.75平方公里,盐田区74.99平方公里,大鹏新区(大鹏湾区域)约100平方公里。

深圳临港都市带示意图


高振怀认为,深圳临港都市带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在内涵和目标定位上实现了平衡对接。深圳临港都市带的发展定位,符合深圳的发展现状,同时,也为临港片区未来发展提供了上升空间。此外,深圳临港都市带602平方公里空间与香港北部都会区300平方公里空间紧密衔接,融合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都会区。

香港北部都会区与深圳临港都市带可以简称为“一区一带”。“一区一带”共同构成深港合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战略布局,具有里程碑意义,或将为深圳未来的走向带来巨大的影响。具体而言,“一区一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落地生根。600平方公里的深圳临港都市带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间,是香港与深圳、内地融入融合的大手笔切入。

第二,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一区一带”在空间上对接、机制上衔接和发展上融合将会推动深港两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共同构建世界级都会区。

第三,成为全球创科资源聚集高地。900平方公里的“一区一带”将会极大吸引各种优质科创资源在这里聚集、落地,两地可以在此打造最优质的国际科创中心。

第四,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区一带”的深度融合将为高标准市场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模式范本,完全可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探索更多的经验。

“深圳40多年来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求不同,追求‘独特性’。这是深圳不可复制的城市基因、城市气质。深港深度融合合作也一定要以‘独特性’为思想导引。”高振怀认为,“深圳要把过去40多年来坚持的独特性转化为与香港深度融合的不竭动力和实践智慧。这种实践可以从临港都市带开始。”

“深圳临港都市带以独特性为起点,全过程推进中也一定要始终贯穿独特性,形成稳定的思想解放环境和开拓性干事环境。有这样的思想、干事生态导引,方能保障900平方公里的‘一区一带’战略预期圆满实现。”高振怀说。

对于深圳临港都市带的具体建设,高振怀提出了6个思考和建议:

深港共建盐田深度融合试验区

“建议深港共建盐田深度融合试验区。”高振怀提出,借鉴香港自由贸易制度,建设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功能区。

深度融合试验区试验什么?高振怀解释称,试验区的试验内容包括区域内人员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税收优惠、金融监管创新,放开融资、汇兑、人民币跨境、外汇管制限制;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行法定机构;深港强强联合打造世界航运中心。

在高振怀看来,盐田具备建设深度融合试验区的条件:盐田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交通格局——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与外界通道只有梧桐山隧道和盐田坳隧道,形成天然物理围网。加之又有天然港口盐田港和“中英街”的便利通道,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

高振怀认为,盐田深度融合试验区应该实现三大突破:立法、政策、治理。一是立法突破,争取全国人大立法,实现在法律制度内争取更多授权;二是政策突破,推动企业经营自由、资金便捷流动、人员自由进出、信息自由流通;三是治理突破,以法定机构为主导,推动实现高度市场化的治理格局。

以制度性创新提升前海开放标准

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公布,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性从未有过的机遇。高振怀认为,应该进一步以制度性创新提升前海开放标准。

土地是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前海合作区已经实现了超过1/3土地出让给港资港企。高振怀建议,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不少于1/2的土地出让给港资港企。

同时,高振怀建议,前海要大胆借鉴香港法定机构的模式。他认为,目前,前海的法定机构还没有完成成熟的模式塑造,应该全面修改前海条例,借鉴甚至“复制”香港的法定机构模式,设立理事会作为治理和管理的决策机构,理事会要有香港人士。高振怀提出,前海法定机构应该科学处理与政府体系的关系,并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作规范。

高振怀还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前海商事适用香港法律的相关立法,实现港资港法港仲裁。同时,以竞争中性为核心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竞争中性、公平竞争、阳光普照,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是平等的,前海一定要在这个方面进行创新。”

在河套地区深港共建“科技自由港”

“香港的科研实力非常强,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香港分中心、22所中科院联合实验室、5所全球一流大学,很多学者获得全球顶尖的奖项。而深圳的优势是产业化,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很好的产业化条件,提供发达的技术转移市场,在河套地区深港共建‘科技自由港’非常值得期待。”

高振怀建议,在河套地区构建科技自由港顶层设计体系,真正实现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科研仪器自由流动,市场化配置。同时,共同组建法定机构,以特区立法形式为科技自由港立法。

另一方面,高振怀建议在河套地区与C区交界处设立专门的“科技口岸”,这个口岸正对着落马洲,建成后人流物流的流动将非常便捷。

打造“三湾一河”构建良好的自然人文生态

“三湾一河”,指的是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和深圳河。

高振怀认为,从大鹏湾到深圳湾、前海湾,有200多公里海岸线,深圳要打造全球最美的海岸线。

“深圳河两岸都是围网,可以拆掉,深港联手开放深圳河两岸空间,打造一座美丽的滨河公园,惠及两岸,为‘双城三圈’提供良好自然人文生态。”高振怀说。

共建坝光海洋科技城

高振怀认为,应依托坝光与香港共建海洋科技城。他表示,当前,深圳在西部规划了宝安海洋新城,而在东部坝光建设海洋科技城,就形成两翼布局,缓解“西重东轻”的格局。

在可行性方面,高振怀说,一方面,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海洋科研优势非常突出,另一方面,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等已经基本确定在大鹏新区建设,这些都给建设海洋科技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坝光土地整备已经成熟,核心启动区是9.4平方公里,包括拓展区是31.9平方公里,空间足够。此外,相比珠江口区域规划的海洋新城,海洋特色、海洋优势在坝光更明显、更适合做海洋科技。

在高振怀看来,坝光海洋科技城与西部海洋新城将错位发展,坝光的海域、土地、空间将更有利于服务南海国家战略。

7个陆路口岸转型升级

深圳临港都市带分布着深圳湾、福田(落马洲)、皇岗、罗湖、文锦渡、莲塘(香园围)、沙头角7大口岸,联通深港。

“应当推动7个口岸的转型升级。”高振怀建议,要推动通关便利化,以“白名单”、“绿色通道”推动深港跨境通关便利。当前,深圳湾口岸实行“一地两检”,下一步结合皇岗口岸改造,建议推动该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同时,他建议,要优化口岸布局,基于深圳出入境车辆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设想,设立前海口岸进行深港高效连通,南澳旅游专用码头升级为口岸。

“从长远看,要立足深港深度融合市场化,集群思考七个口岸的转型升级,深度研究欧盟无障碍一体化的经验借鉴。”高振怀认为,在“一区一带”的背景下,7个口岸的内在改革创新应作为紧迫课题。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周元春)





作为福田区“三大新引擎”之一

同时位处“中轴”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最新出炉的

《深圳市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

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5年)》中

也有重要阐述




必看!2035年的福田长什么样?


拥有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甲级写字楼深圳全市密度最高

自带商业配套的网红打卡地、商圈

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医疗资源

文化体育活动遍地开花

……

如今的福田

大伙儿都了如指掌

那么,14年后

福田将会是什么样呢?


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年修订版)出炉啦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017年,福田区率先在全国出台县区级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深圳市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5年)》,对福田未来产业发展作出系统研判、科学决断、超前布局。


自规划实施以来,福田持续巩固提升产业发展优势,破除产业发展瓶颈,强化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动能。随着福田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为更好把握福田产业发展的“时”和“势”,福田区政府今年启动新一轮产业规划修编工作。


近日,福田区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5年)(2021年修订版)》(简称《产业规划》),提出福田区要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历史机遇,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为总牵引,突出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加快建成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


与2017年版规划相比

修订版《产业规划》重点对

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预期指标

总体布局和片区规划等板块进行调整


在产业方向方面

明确三大支柱产业为科创产业、金融产业和时尚产业,其中科创产业要以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为新的发展主攻方向,时尚产业要重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时尚设计产业和时尚文化产业;并在原有的跨界及新兴产业基础上,新增“绿色+”类产业。

在总体布局方面

提出构建“一轴两翼”总体发展布局,以“三大新引擎”为牵引升级打造“八大片区”,打造福田区产业发展新阵列。



☀“一轴”,即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中心区-梅林片区为“中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打造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福田中心区定位为粤港澳金融商务核心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配置中心、运营中心与时尚消费中心;梅林-彩田片区定位为深圳智谷,集聚发展以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

 


☀“西翼”,即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联动大金沙-车公庙、安托山片区打造发展“西翼”。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定位为新金融中心和城市新客厅,建设深圳国际政务、经济、金融、文化、科技交流中心;大金沙-车公庙区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时尚、创投总部基地,建设集智能科技、数字创意、时尚设计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片区,打造全球顶级投融资目的地和实践地;安托山片区定位为新能源产业集群区,积极发展智慧能源、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高效储能等重点领域。

 


“东翼”,即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联动华强-上步、八卦岭、彩田北片区打造发展“东翼”。 华强-上步片区定位为全球电子器件贸易中心、全球硬件创新创业中心、国际时尚电子消费中心,打造为吸引全球智能硬件创业者的创新高地;八卦岭片区定位为高端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与智能装备研发、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业。



谋未来,才能赢未来

创新为魂、高端决胜

加快建成世界级湾区现代产业引领区

是时代赋予福田的重大使命


《产业规划》顺利修编

必将使福田在不断“升维”“迭代”中优化产业体系

超前发展、抢先占据产业高端环节

执产业发展之牛耳

勇当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尖兵


(内容来源:幸福福田、福田区发展和改革局)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