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香港新界原居民在深圳的超前思考曝光!“香港为这一刻准备了30年”!

深圳梦 2022-06-24
 

深圳梦编者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时表示,特区政府将建设香港北部约30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信息一出,震动了世界。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6日发表题为《香港“向北走”》的文章,文章称,香港人口、就业、基建都要向北走,政治也难免要向北看。香港人向来视与内地连接的新界北为边陲。在新的发展思维下,新界北已经不再是边陲,而是大湾区的中心,是黄金地带、风水宝地。如果说过去香港的发展是“向南集中”,未来的发展重点,则将是“向北对接”。香港分析人士受访时,纷纷称之为“向北走”。
香港大公报社评称:“这是大胆突破,将对香港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正如林郑指出,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限的策略和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
一直专注深港研究的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创会会长张克科感慨道,“香港为这一刻准备了30年”:1991年提出深圳河沿河经济带,1997年(七岁小学生)列入两地跨境科技园项目夭折;2008年(十八岁成年礼)河套纳入公众咨询,新议题曙光再现;2017年(26岁联姻嫁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签约;2021年(三十而立)双城三圈、新田科技城、北部都会区。
在香港北部都会区腾空出世之际,张克科透露,一位香港新界的原居民,也曾担任深圳市政协常委的文伙泰先生,从30年前就开始思考香港与深圳“一河两岸”合作与发展,并在2008年就起草了一份提案!文伙泰是香港新界元朗区新田乡原居民,是在深投资的最早的外商企业家之一,曾参与深圳东门旧城区老街的改造,之后从1991年开始在深圳市政协担任第一、二、三届常委,一直致力于深圳河沿河经济带的投入建设,希望家乡能有更好发展,这也是他的遗愿。
张克科认为,林郑月娥的施政报告顺应了历史,顺应了潮流,圆了香港原居民的梦,也给深圳和香港居民一个美好未来的起点。


文伙泰认为,香港和深圳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山水相连血脉相依的地缘人缘是宝贵的财富。现在,两地是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和香港回归10年,开放、发展和融合,使得深港合作成为实现“一国两制”方针的最佳实践。而深港合作的最佳空间选择就是深圳河“一河两岸”。


文伙泰建议,一定要跳出河套看河套,在深圳河一河两岸差不多30平方公里的沿边结合部考虑和规划,做长远和全局的考衡,这些已经提出的功能区都可以安排,充分发挥一河两岸独特的地缘优势。深港边境合作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河套地区,还应把“一河两岸”的周边地区都纳入未来发展的视野和蓝图中,应该将深港“一河两岸”的有效地段作为未来深港“两制双城”大都会建设的核心区域。成为未来“两制双城”最具潜力和壮观的双城新区——深圳河沿河新市区。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香港特首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共建港深大都会”的思路,并成立了“港深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时任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指出:“两地政府不是着眼于短期利益,而是长远发展。”

30年过去了,时间来到2021年。针对香港市民热切期待“北部都会区”大展鸿图之际,也有“远水难救近火”之忧,更担心会出现超时超支、政府大型工程多存在拖延问题(比如甚至连造一座桥都会陷入“计划复计划、咨询复咨询”的怪圈)。有议员直截了当地指出:能否15年内就能让市民看到“北部都会区”的雏形?这一疑问,反映了不少市民的共同看法。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直面这些问题,表示认同冗长的发展过程不应继续,为此已提出改革行政机制及工作流程,大刀阔斧精简法定和行政程序;政府亦考虑设立副司长职位,专门督导推进计划。她并强调,十年建设计划为滚动式设计,按年更新,让公众知道未来十年北部都会区铁路、科技等大型项目的发展情况,既可增加工作透明度,也能提升社会监察功能。


在《香港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的保驾护航下,香港特区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管治秩序已恢复正常。相信未来香港北部都会区将如期顺利建设!因为深港“双城经济”融合,香港融入大湾区、国家发展大局是大势所趋,符合历史潮流。


2000年文伙泰就展望:“未来15年,深圳河一河两岸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50年内沿河两岸将展现一个新兴城市带。这是举世无双的,是“一国两制”的创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021年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称:”香港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是的,梦之所想,未来所向!深港 “双城三圈”正在向此高速汇集!从30平方公里到300平方公里,梦想不仅放大10倍,而星辰大海的征途刚开始……


回顾香港与深圳“一河两岸”合作与发展历程,或许你对理解深港发展新格局有更深刻的理解。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香港与深圳“一河两岸”合作与发展的新思考

深圳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常委,香港新界原居民



 2008年3月12日


北京两会以来,深港合作的提案和讨论热烈而务实,粤港澳合作的思路清晰且前瞻。我作为香港新界原居民,特别是担任过深圳市政协十五年的常委,一直在为深港合作呼吁。现在,看到当年提出的很多建议逐步得到了两地政府的认同,一些初步的设想和研究成果,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很感欣慰。

 

从1992年开始,通过深圳市政协,我开始委托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开展深港合作研究,特别是沿深圳河两地的区域合作课题。其中首个课题于1992年8月开始进行,提出在深港边界的结合地带,沿深圳河两岸选择地方建立双边合作的保税区,同时提出以深圳福田保税区为连接,建立深港科技合作孵化器和开通连接皇岗落马洲的穿梭巴士的建议。深圳市历届领导到非常关心这个项目的进展,鼓励通过民间的渠道,研究和推动深港合作。1994年10月我们发起成立了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先后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围绕港深一河两岸做文章,开展了包括建立深圳河经济合作区,落马洲河套区的开发、深港口岸衔接、深港合作投资基金、两地跨境交通组织与规划、深圳河“第四期”环境评估等多项课题研究。

 

香港回归的十年路程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前瞻性和正确性。香港对于与深圳这个一河相联的兄弟城市,也开始在与内地合作的框架下,日显突出。97年回归前后,我向香港有关方面提出的深港合作建议没有得到回馈,香港特区政府对此一直持谨慎态度,“一河两岸”的开发问题也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回应和推进。而如今,特首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共建港深大都会”的思路,并安排基础项目一一落实。我一直关注的沿深圳河深港边境发展,原来的禁区屏障功能已经弱化。香港政府2006年宣布港深边境禁区从2800公顷缩小为800公顷;今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在未来四年内分阶段将边境禁区覆盖范围缩减至约400公顷,释放了边境禁区开发的信号。去年12月深港双方签署了《关于近期开展重要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协议书》等“1+6”协议,决定成立“港深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负责统筹、督导和协调深港两地有关边界邻近地区土地规划发展的研究工作。

 

日前,该小组举行会议后,时任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指出:“两地政府不是着眼于短期利益,而是长远发展。”港深两地开发河套地区,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促进两地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以后如果进一步开展边界区的其它发展项目,也均由“港深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负责。为了集思广益,双方会在近期内聘请两地学术机构收集深港两地市民及有关专家对落马洲河套地区未来发展的意见,为下一步的综合研究提供基础。我非常欣喜的看到,深港合作有了协商沟通机制和渠道,有了合作愿望和基础,有了双方的共识和目标。我愿意将我的建议和新的思考再一次提出。

 

一、“一河两岸”是深港合作共建“两制双城”大都会的新市区

 

我认为,香港和深圳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山水相连血脉相依的地缘人缘是宝贵的财富。现在,两地是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和香港回归10年,开放、发展和融合,使得深港合作成为实现“一国两制”方针的最佳实践。而深港合作的最佳空间选择就是深圳河“一河两岸”。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效果图

“一河两岸”是深港边境从东往西,由大鹏湾到后海湾之间沿深圳河及两岸的地带。其中沙头角到莲塘河是陆路。我一直认为,“一河两岸”应该“开发成为联结深港两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纽带,成为中国实施‘一国两制’具体政策的先行试验区,而不是要成为深港两地隔离的天然屏障。”由于港英当局一直将新界北部列为限制发展的地区,“一河两岸”香港一侧的规划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和局限。但对深圳河治理后形成的“落马洲河套区”,由于业权属于深圳(注:2017年1月4日深港双方协议业权划规香港),而管理依照香港法规,因此,对于这个地段的发展和功能,两地一直有团体列入研究项目,不同的境遇下,提出过种种建议。如;跨境工业区、金融发展区、文化产业园区、商住旅游区、会展中心区、大学城区等等。无怪乎深圳官方表示:现在河套发展已经到了 必须统一认识和看法的时候,不能够再无止境地讨论下去。香港媒体也认为“河套开发,‘建议虽多,欠缺共识’!”>>定了!2017年深圳与香港正式联手:在河套共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

 

深港两地有识之士对河套地区的定位和用途提出的种种设想,真的无可非议。认真分析这些建议,都是可取之道。但深港边境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是需要有更高的定位和更为长远的考量,需要综合考虑两地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配套、环境保护、制度衔接等问题。深圳与香港分别做的城市2030规划,都有围绕“一国两制”“一河两岸”做文章。这说明,两地的方方面面都看好深圳一香港的地缘关系,都看好一国两制下合作的创新空间,都看好两地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领域,都看好未来发展的示范和拉动效益。只可惜,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块要承受这么多的希望,这么多的创造,实在是太小。

 

所以,我建议,一定要跳出河套看河套,在深圳河一河两岸差不多30平方公里的沿边结合部考虑和规划,做长远和全局的考衡,这些已经提出的功能区都可以安排,充分发挥一河两岸独特的地缘优势。深港边境合作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河套地区,还应把“一河两岸”的周边地区都纳入未来发展的视野和蓝图中,应该将深港“一河两岸”的有效地段作为未来深港“两制双城”大都会建设的核心区域。成为未来“两制双城”最具潜力和壮观的双城新区——深圳河沿河新市区。


二、“一河两岸”是实践“一国两制”下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经过十余年的,尽管深港在边境区域的实质开发并没有展开,但连接深港两地的大型基建项目一直在进行中。陆续投入使用的深港两地的大型跨境基建如: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改造以及即将实施的深港东部莲塘口岸、深港机场快线、深港东部海滨口岸等等,这些跨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两地的城市规划定位,为未来深港“一河两岸”边境区域的实际合作开发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由于天然的地域优势,深港之间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得天独厚、无法复制的,而“一河两岸”作为深港交界的结合部,成为未来深港合作的重点区域也是顺理成章的。利用深港地缘关系,融合两地社会、文化,形成和谐共处的深港大都会。深港合作是“一国两制”的落实,利用深港河套地区的特殊优势,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同时为中国的统一大业树立成功的榜样。

 

从两岸发展现状看:深圳河香港一侧的新界地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而深圳河深圳一侧的罗湖、福田等地也面临产业转型和城区功能提升等机遇,因此,深圳河沿岸的规划开发需要有整体眼光和长远考虑,优先解决沿河周边的土地问题,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项目设想的空间落地问题。

 


沿两岸规划相关的产业带,构筑深港“一河两岸”新城市带,此举将成为深港合作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将成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又一次具体实践。深圳河沿岸地区的特殊性使得深港双方具有了共同利益,任何单方面的规划和行动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也会损害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深港双方政府应当在“协商规划、合作开发、共同繁荣”的基本理念下在“一河两岸”开发问题上达成共识。

 

对于这个地区的产业类型,我赞同一些政协委员的观点:港深两地政府可以提出指导性原则,而不具体确定产业类型。应在确保环境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在确保两地经济社会往来不受到重大影响的基础上,由市场主导产业类型的选择。两地政府可以通过环境标准的制定、土地租金的确定等机制,按照“高附加值、低污染、高土地利用率”原则引导产业的进入和发展,这样更有利于这个地区的发展。

 

“一河两岸”的合作与发展也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问题,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通盘考虑未来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安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展开和落实。此外,深港合作正经历从单一的经济合作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合作转变,对于未来两岸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也应提前做好相关规划和安排。

 

“一河两岸”地区的开发模式也要有新的机制。应该有深港两地各界别人员的广泛参加,突出以民间力量参与建设的发展思路,真正实现造福两地居民、服务两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一河两岸”地处深港边境地区,涉及两地资源的汇聚和整合,无论从开发规划还是项目实施都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启动的时机。大处看是一国两制,中处看是两地分治,小处看是土地业权零杂,的确需要智慧来处理,需要深港两地政府、专业人士、财团和原居民及海外侨胞的共同参与推动。因此,两地政府需要紧密协商、合作规划,鼓励和引导产业发展导向;两地企业、财团需要高瞻远瞩、长远规划,保持投资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专业人士需要科学论证评估、采取恰当方案处理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当地居民及海外侨胞需要长远考虑、积极参与,可以土地入股方式等方式参与建设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对“一河两岸”沿河发展和粤港澳合作规划的思考

 

深港两地协调规划,将“一河两岸”地区作为深港共建“两制双城”世界级大都会的核心区域之一;整体考虑其在未来粤港澳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功能和带动意义,将其纳入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重点发展区域;在此基础上,充分协商双方的发展定位、合作模式、运作机制、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一)  以罗湖为结点,分东西两片总体规划沿河发展。深圳与香港两地统筹考虑。罗湖以西以科技教育商贸金融经济和环境生态保护为主,罗湖以东以社会综合服务和贸易工业为主。(见图1)。

 

1、原有建议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的基础上,新辟沙头角到深圳河的河道,当时的研究是沿深圳香港交界地段,有一段隧道。现在香港边境区开放,考虑新城区的建设,借鉴香港70年代建设沙田新区和开辟城河的经验,建议在沙头角香港区内开河引水至深圳河(可从),贯通大鹏湾和深圳湾,彻底改善深圳河河水的交换能力和周边环境,发展沿河旅游。(见图1中A-B一线),将沿岸地区作为未来深港合作规划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2、将罗湖口岸以西,深圳河南岸的片区作为未来该区域建设的核心地带,规划为金融商贸区(D区)和配套区(F区),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3、将目前的“河套地区”一平方公里规划为高新科技高等教育研发区(E区),现有福田保税区可进行功能调整,将仓储物流业务部分转移,配合“深港创新圈”的发展。包括深圳一侧鹿丹村、下步庙等,可以考虑整体改造,配合都会新区的规划。

 


4、将罗湖口岸以东,新河道(A-B一线)地区进行开发(见图2),河道两岸规划为旅游开发区(A区)和工业物流区(B区)。在沙头角入口处可以建立香港回归纪念广场和一国两制都会博物馆等公共设施。

 

5、将罗湖口岸以东,深圳河南岸地区规划为“社会综合区”(C区),建设基础教育、医疗等公用设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二)精心设计,长远打算,以“一河两岸”区域为基点,连接贯通粤港澳合作。

 

1、向东:开挖深圳大鹏湾水道、惠州考洲洋水道;在大鹏湾建立新的海上口岸。通过水路交通。连接“三湾”(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整合四地(香港、深圳、惠州、汕尾),(见图3)开辟新的粤东片区,聚合旅游资源,形成海陆一体的珠三角东翼城市通道和黄金旅游线路。也为深圳与香港的都市合作计划提供腹地的新通道,新资源。

 


2、向西:与深圳河沿河城市区的规划配合,与新开通的沙头角内河形成水路通道,并借助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便利,进一步将此城市水陆通道向珠江西岸辐射,加强珠江两岸的联系,带动整个粤港澳地区的开放和发展。


(2008年3月12日)(本建议起草过程中得到了张克科先生的全力支持以及深港发展研究院、新福港运输有限公司同仁的协助,谨表致谢)


延伸阅读



香港-深圳

“一河两岸”合作与发展研究


2000年5月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三年了。三年的实践和事实向世人证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成功的。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香港实行高度自治,保持了行之有效的经济体制和独特的生活方式;香港亦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与内地提升了多个领域的合作层次。正如由董建华先生亲自担任主席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在2000年2月发表的《共瞻远景 齐创未来——香港长远发展需要及目标》的报告中提到的:“香港回归中国,是一个重大的契机。港人享有高度自治。回归之前规划工作的种种限制在回归之后已经消除。现在是时候为香港定下长远的发展路向,确立一致远景,激励公营和私营机构以至整个社会上下一心,为共同目标而努。”看到这一切,我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筹委会成员之一,亲身经历了香港回归前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更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艰难和挑战。我不由得回想起那些曾经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繁荣稳定作出过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在我的脑海中闪现的那个长长的名单中,“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香港-深圳“一河两岸”合作与发展研究》一书中汇集了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牵头组织和委托有关方面从1991年到1996年期间对深圳河沿河经济带及皇岗-落马洲河套片区的研究成果,包括远景规划、投资模式、建设分期,以及涉及一国两制跨界的口岸、交通、协同发展等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构建与创新。书中收录了国内及香港各界专家的建议与深圳政协委员等提案。


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10月。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贯“一国两制”方针,将深圳和香港接壤的深圳河一河两岸作为重点的研究区域,从历史到未来,从人文地理到社会经济,从基础建设到乡情民俗,从合作与发展的可行性与必然趋势等,开展多方位的考察,并认为深圳河两岸地区是“一国两制”地域连接最近的地方,这个地区的衔接是深港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三角洲一深圳一香港的交汇处,也是深港乃至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合作之陆路交通运输和旅客出入的必经之路,香港与内地跨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接口大多分布在这一地带。这里是两地社会经济衔接的枢纽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缘优。两地如能很好地配合发展,将成为互利互惠互补和共同促进的新经济增长带。这是一个非常美好,又特别实际的设想,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会为之呼吁。但是,当时的港英当局所推行的是殖民地政策,种种限制,步履艰难,更不要说开辟新的合作。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开辟了民间渠道,争取香港社会各界的认同,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着眼于发展,着眼于回归后的机遇,不失时机的开展了对一河两岸区域的综合发展、交通设施、口岸运转治理深圳河、环境评估、科技服务、投资基金、华侨政策等系列研究,使一些关注深圳和香港发展的人们有了一显身手的舞台。本书收录的就是当年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资助和承担的部分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对推动深圳与香港的合作,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项目已经付诸实现,有些观点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了香港的社会。时至今日,我们看到,香港社会已经认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报告中的观点,即“香港要成为亚洲首要国际都会,就必须在经济发展上,与珠江三角洲其他主要城市如广州、澳门、深圳、珠海等密切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界交通的不断改善,这个发展趋势会日益明显,并会带动香港和区内其他主要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增长,促使珠江三角洲城市一区城的形成和发展。”回头再读一读本书所的于几年前完成的报告,虽然有些观点还有待深化和发展,但它的历史作用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值得肯定的。


▲2021年4月1日,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创会会长张克科向深圳南山图书馆捐赠了图书《深圳-香港:一河两岸合作与发展研究》。该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区域可持续发展丛书之一,2000年正式出版,这次赠送的是编辑者为研究需要提供的翻印版本。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文伙泰先生。文先生是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捐资人,他是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侨联名誉主席、深圳市政协常委,他是香港新界原居民,是最早到深圳投资的华侨。他关心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与发展。文先生给我看过他于1997年4月给董建华先生的一封言词恳切的信,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动深圳河沿岸地区发展。他在信中说:从长远看,构筑两带、贯通两湾;在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的基础上,新辟从三岔河ロ到沙头角河ロ的河道,贯通大鹏湾至深圳湾,建立运河,改善环境,发展内河航运与旅游,沿两岸构筑相互关联的产业带;从近期看,利用深圳河栽弯取直后落马洲一段有1平方千米土地南移,在重新划定管理线后,在这个区域可开展多项合作,如,与福田保税区配合,建立合作的高科技园区等。文伙泰先生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15年,深圳河一河两岸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50年内沿河两岸将展现一个新兴城市带。这是举世无双的,是“一国两制”的创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拳拳爱国之情,跃上字里行间,其执著令人钦佩。


“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千里度关山”。香港的发展要由许许多多像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像文伙泰先生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将身化明月”才得来。希望他们的神和本书的面世,能够引起更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策分析家关注深圳河两岸地区的发展与合作,与香港、深圳两地人士起,将一国两制深港合作、共同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得更漂亮,为一河两岸的繁荣,把握机遇,齐创未来。


2000年5月


(高尚全(1929年9月-2021年6月27日),汉族,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研究员、教授。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1982年起任国家体改委处长、副局长、中国体改研究所所长,1985至1993年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1999年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