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目 录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角下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

任中平(1)

理性与非理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知的差异与差序

 张爱军(16)



马克思主义研究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新认识

齐卫平(26)



党的建设研究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

陈 静  刘 兰(37)




数字时代专题(主持人:蓝江)


数字劳动、数字生产方式与流众无产阶级——对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蠡探

蓝 江(49)

从神圣共同体到数字共同体:社会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困境

董金平(62)



公共治理研究


中国省级政府移动政务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陈世香 王 芮(74)

干部数字化考核:组织内部激励创新路径

李元珍 吕德文(88)



社会治理研究


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布局的基层创变——以上海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为例

李锦峰(101)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本土化概念建构的三个层次

叶娟丽 曾 红(112)



政治学研究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学阐释

马雪松(131)

走向行动主义:建构风险社会中的政策分析范式

向玉琼(143)



英文摘要                                                                

(155)



文章摘要


1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角下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


任中平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


引用格式

任中平:《全过程人民民主视角下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新的重要论断,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实践遵循和理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的实践状况及发展走向。根据这一要求,我们从以下三个面向来揭示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一是按照民主的逻辑进程,“四个民主”相衔接,实现“四个民主”的均衡发展;二是根据民主的实际内容,民主与民生相统一,推进民主与民生一体化建设;三是基于民主的实现形式,民主与治理相结合,从选举民主走向协商民主。而在我们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中,正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实践中逐步地处理和解决。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基层治理;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发展走向


2

理性与非理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知的差异与差序


 张爱军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张爱军:《理性与非理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知的差异与差序》,《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知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知包括理性认知、非理性认知、差异认知和差序认知等维度,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知的基础性认知面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性认知影响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性共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非理性认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影响具有正向维度和负向维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知受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民本主义话语体系、西方话语体系认知都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产生差异性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知“差序格局”增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体性、丰富性和多维性。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知的认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理性认知;非理性认知;差异认知;差序认知


3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新认识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齐卫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新认识》,《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提出的新论断,体现党中央的新认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思想发展逻辑,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大论断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提出实践新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发展,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

【关键词】《历史决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蕴


4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

陈 静  刘 兰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陈静、刘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党的组织本质特性、行为主体、价值取向进行规律性总结,对组织路线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人民性、全局性、服务性、创新性的特征更加鲜明。人民性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鲜明底色;全局性回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继而夯实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基础,确保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方向;服务性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支撑,不仅是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更是实现党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有力遵循;创新性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它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新变化、选贤任能的新概括、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形成“一体两翼”新布局。新征程上,我们要系统认识、全面把握,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把党建设得更加强劲有力。

【关键词】组织路线;人民性;全局性;服务性;创新性


5

数字劳动、数字生产方式与流众无产阶级

——对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蠡探

蓝 江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蓝江:《数字劳动、数字生产方式与流众无产阶级——对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蠡探》,《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在对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首先要面对的概念就是数字劳动。在国内外研究中,如何界定数字劳动,众说纷纭。为了赋予数字劳动一个理论的分析基础,我们需要重新将数字劳动界定为在数字生产方式下产生,并能够形成一定的生产后果的活动。而数字生产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之处在于,产业生产方式是在工厂和机器旁的雇佣性生产关系基础上生产出商品价值的方式;而数字生产方式则是透过手机和电脑等终端设备,接入一般数据之中,从事数字生产的方式。数字生产导致的结果是雇佣式生产关系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不稳定的流众化的数字生产关系,而这种生产关系特点是极少数人获得了赢者通吃的收益,绝大多数用户成为流众,让自己无产阶级化。

【关键词】数字资本主义;数字劳动;数字生产方式;流众


6

从神圣共同体到数字共同体:社会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困境

董金平

(社会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董金平:《从神圣共同体到数字共同体:社会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困境》,《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社会理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古代世界里之所以没有社会理论,是因为家族共同体、以信仰为基础的城邦共同体没有为理性个体的社会的存在留下任何空间。只有在工业革命之后,个体才从血缘关系和信仰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过他们并不是形成抽象的自由个体的联合,而是像涂尔干和埃利亚斯描述的功能分工组成了个体的社会,但这种个体的社会必然是功能性的个体,古典社会理论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下。但这种功能性个体的联合最终形成了铁笼式的官僚体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人物哈贝马斯主张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建立了公共空间,为理性协商和对话的伦理学提供了基础。不过,在进入数字时代之后,这种理性自决的个体在数字监控和渗透下逐渐消亡,因此,需要今天的理论家们重新构建属于数字时代的社会理论,在数字共同体的基础上来为人们重塑社会理论的希望。

【关键词】数字时代;社会理论;神圣共同体;数字共同体


7

中国省级政府移动政务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陈世香 王 芮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爱丁堡大学比较公共政策硕士,武汉大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引用格式

陈世香、王芮:《中国省级政府移动政务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移动政务已经成为电子政务重要的发展方向。鉴于其在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个性化需求、扩大公共参与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我国省级政府先后开展移动政务建设,但各省移动政务服务水平呈现出明显差距。为了对我国31个省份的移动政务服务APP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基于 TOE 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入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生成了4种高服务水平路径,分别为“组织-环境”驱动型、“技术-环境”驱动型、“组织”主导驱动型和综合驱动型,加深了对实现高水平移动政务可行路径的认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省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寻找可行路径、优化本省“技术-组织-环境”条件以发挥联动作用等建议,以期对各省提升移动政务服务水平、缩小省际发展差距有所启示。

【关键词】移动政务;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生成路径;TOE


8

干部数字化考核:组织内部激励创新路径

李元珍 吕德文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

 李元珍、吕德文:《干部数字化考核:组织内部激励创新路径》,《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如何实现公务员精准考核,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长期关注的议题。在公共组织内部,由于个体绩效评估难以实现,导致组织运行效率低下,“二八定律”盛行。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开始建构干部数字化考核平台。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嵌套于智能办公系统基础上的“干部战斗力指数”考核,能够通过工作颗粒化分解,精准实现干部数字画像,从而实现公共组织内部的个体绩效评估。数字化考核具有标准精细化、主体智能化、对象精准化、方式实时化、结果运用闭环化等特征。这种考核方式在极大程度上激活了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但是也存在指标设计认知偏差、考核对象技术反控制等隐忧。如何借助数字化考核来实现个体绩效评估,同时避免陷入技术理性的囚笼,是完善个体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字化考核;干部考核;绩效评估;技术治理;组织激励


9

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布局的基层创变

——以上海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为例

李锦峰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


引用格式

李锦峰:《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布局的基层创变——以上海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为例》,《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公共服务是对经济发展初次分配不公的修正和补偿,但公共服务供给在开放、整合、协调程度上存在差异,自身也会面临分配不均的问题。对社区居民来说,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对提供者来说则是要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两方面都需要从“社区生活圈”的角度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布局,按照“人的尺度”,不断提高其开放性、自足性和共享性,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人民的幸福感。上海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的基层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从打造村居“公共服务空间”入手,形成了以“家门口”服务站为核心,包括“开放空间”“自足空间”和“共享空间”建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圈层”结构。

【关键词】公共服务;上海浦东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生活圈;空间布局;“家门口”服务体系


10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本土化概念建构的三个层次

叶娟丽 曾 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叶娟丽、曾红:《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本土化概念建构的三个层次》,《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乡村治理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40多年来,我国本土学者在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努力践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这些概念的建构大体上聚焦于三个层次:乡村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如政权经营者、悬浮型政权等概念);乡村治理中的农村社会(如社会化小农、半熟人社会等概念);乡村治理中的关系结构(如分利秩序、中坚农民等概念)。总体而言,这些本土化概念为我们勾勒出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总体样态。但这些概念重在描述,且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实践性,有些在学理上还处于较低层面,表现为分析性不强、累进性弱等。因此,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概念本土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乡村治理;学术概念本土化;话语体系创新


1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学阐释

马雪松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马雪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学阐释》,《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制度创新与发展反映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标指向涉及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秩序性保障,其实质内容在于党领导人民不断总结制度建设经验且坚持务实取向与精准施策,其时代意蕴包含依据体制转型与制度改革的客观趋势以增强适应能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复合动力来源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政治制度的动态适应与持续创新。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健全与发展进步,需要促进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政治制度的韧性建设与协同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家治理;自我完善;制度建设


12

走向行动主义:建构风险社会中的政策分析范式

向玉琼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向玉琼:《走向行动主义:建构风险社会中的政策分析范式》,《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2期。

【摘 要】政策分析范式是一种政策建构框架,随着社会历史情境变化而变迁。实证主义政策分析范式在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后实证主义范式的影响,但政策分析中理性设计的特征并未被削弱,实证主义范式的根基并未动摇。风险社会的到来从根本上质疑了实证主义政策分析范式,推动了第三种政策分析范式的生成,那就是行动主义范式。行动主义政策分析范式否定了划界式的分析式政策分析,融合了民主与科学两大主题,综合技术理性与经验知识,强调问题情境与即时行动,重塑制度与行动的关系。总体上说,行动主义从横向知识体系与纵向政策流程两方面对实证主义范式做出批判式发展,主张在合作行动中开展政策分析应对风险社会。

【关键词】风险社会;政策分析;实证主义;行动主义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1期

《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6期

《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