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终于用两年半完成了未完成的《美国汉学三杰与历史社会学》写作计划

高行云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 2019-09-03

预警!这是篇自恋文!

 

2015年8月22日,星期六。又是工作疲倦到一周的最后只想晚上躺在床上看看电影便睡着的时候。我忘记自己当时看的是什么电影,因为只记得两三个月以来每天早上上班等班车和中午在食堂排队时候看的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终于完结——心里还很激动,想写点什么,于是就扔开手机,戴上眼镜,端起电脑,码了两页字。

 

没想到,结果这两页纸,一拓再拓,写了四五篇文章,成了一个系列

——美国汉学三杰与历史社会学

 

当时,我把那两页草稿发给吕炳强老师请益,并附上刘拥华老师的《何处是江南?<叫魂>叙事中的叙事中的“江南隐喻”》一文。彼此觉得这一议题既有讨论基础,可以再延伸试试。我便又看到朱政惠老师对孔飞力、史景迁、魏斐德三人的历史学风格的比较:

 

孔飞力的特点是理论深刻,剖析业;魏斐德的特点是大气磅礴、宏观洞察;比较而言,史景迁的特色就是笔触潇洒,深入浅出,注意史著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这三位学者都受到美国的中国学前辈大师——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的很高赞赏,认为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史前沿的领军人物。

 

吕老师看过魏斐德的上海史研究,颇有印象,很喜欢,便这样鼓励我:

 

你有没有想过咬住这美国汉学三杰的文本,从理论社会学的视角挑出十二本分析?

 

我说自己没有想过,只是对历史有些兴趣,也许会一边处理Matilda Riley研究,一边做一做孔飞力等人研究。吕老师认为我不应做事三心二意,提议我要“咬住不放,便长写长有,便像Sewell在法国大革命历史研究上的位置”。实际上,我当时也苦闷于找不到Riley的landmarks作品(1960s-70s出版的三卷本Aging and Society),索性也“转行”了。

 

虽然2015年10月便写完了《君主与化身的奥秘:从孔飞力的<叫魂>出发》,并三删五改,得益于吕老师、李越民等师长颇多指点,但投稿颇为不顺。我也想着,今后有机会重回学校读书的时候再投稿吧,现在不过是“小本”毕业、NGO工作,也不像发表文章的人。

 

随后在2016年春天,又开始写《时间、因果性与社会学想象力:与成伯清商榷》一文,然则此文中虽以史景迁为案例,但不过匆匆两页篇幅,无法解渴。当时,我虽然差不多读完了史景迁、魏斐德、孔飞力的重要作品,但也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怎么把这些历史学作品读出社会学的味道,怎么把这些历史故事说成社会学理论的案例。

 

尤其是,在我写了这两篇文章之后,愈加觉得自己虽然运用吕炳强老师的理论(社会学式第四身/人称代名词、士多噶因果性),但也心虚起来:虽然从2012年暑假便开始读吕老师的作品,但一直没有仔细考虑。于是,我转而补起功课,写了一篇《叶启政与吕炳强的理论比较》,并于年末赴台湾社会学会年会发表。

 

经此一役,我想我可以找机会重写史景迁研究的作品了,但也因2016年末和2017年初要申请台湾的硕士班,所以转而写自己的研究计划——当然以美国的中国史三杰与历史社会学为主题。由此机会,我终于可以回过头来看自己当初的写作计划:为什么社会学要理解与接受孔飞力等人的历史学作品?

 

作为副产品或事后的“自缘其说”,又写下了《迈向“迂回与进入”的历史社会学:从“把历史带进来”到“把历史学进来”》,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争议的文章。

 

随后,又挑了2017年5月在台湾中山大学举办的欧洲汉学会议的发表机会,写了《虚构实在、多重身变与假设检验:论史景迁的书写风格、文法层次与诠释规则》一文(其实是想借机提前去见导师,请教下修业计划~~~),并经过匿名评审录用到后来的论文集中(昨天晚上才完成修改返回去,所以有点小感概,就写了这篇感想)。

 

现在只剩下魏斐德了。

 

尽管魏斐德的著作最广最细,看似最像历史社会学家吧(他甚至直接把Tilly的命题拿过来用),但我却一点不知道怎么办。

 

研究孔飞力,处理了《叫魂》;研究史景迁,处理了《康熙》、《王氏之死》、《大汗之国》、《改变中国》;那么处理魏斐德呢?

 

尽管我开始想写上海史那几本的研究,但还是觉得要从《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来“开刀”。可这本厚达近千页的作品,读完一两遍后,整个人掉在了历史的细节与江山画卷中,完全不知道怎么理论化。

 

怎么办?还是要慢下来试一试。

 

其实,我从2016年年末开始把《洪业》当成“枕边书”,每天睡前翻了几页,终于在次年春天的时候翻出了idea——这是正是在处理天命转移的问题?不是在处理正统的问题吗?为什么不可能和赵鼎新老师关于天命与绩效正当性理论的论述对话呢?

 

最后终于写了《捍卫意识形态正当性:天命—正统与明清易代》,刊于刚出版的《清华社会学评论(第8辑)》。

 

 

回过头想,从2015年8月到2018年1月,两年半的时间,越写越心虚,越心虚越写,最后让自己原先的专著式计划在未完成中完成了

毕竟——

 

没什么一手史料,全靠二手研究的启发;

没读过达伽默尔就大谈诠释学;

没搞过正经地历史社会学就宣称是历史社会学……

 

最后,却应验了吕炳强老师当时期许中的另一半:像Sewell……。没错,没想到我现在回到了起点的另一半,开始研究William H.Sewell Jr.

 

我想,我的热情终究还是在theory吧。终于在17年秋季重获返校读硕士的学习机会。尤其是现在要用英文写理论文章,更加感觉到心虚和基本功很差(当然英文写作技能更差!),但不管条,还是把硕士论文聚焦在Reformulating Sewellian Event

 

虽然补课学习明清史料无从下手,但似乎自己逐渐失去了(只)研究中国、只研究政治史的兴趣。可能是这学期课程的影响吧:两位导师(万毓泽、洪世谦)分别开设的《社会学经典(<资本论>)》、《政治哲学(阿伦特、阿甘本)》,以及叶高华老师的《历史社会学(台湾的族群政治史)》,让我的思考开始有些转变

——资本主义体系而非民族国家、从后民族国家下的无国籍者而非“血与土”的公民、台湾原住民/客家的社会史而非中华正统的政治叙事。

 

美国的中国史三杰,这个系列,真的只是工作蹉跎中“学步集”。

下一个系列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也许是19-20世纪之交的中美的货币改革史;

也许是17-18世纪左右的中法的时尚业资本主义史;

也许还是做明清易代史;

也许只研究理论了(恐怕没有份运气和天资);

也许回到当初的工作内容(当代中国政治)。

 

想想两年半,从广州到高雄,从广东省综合发展研究院的副主任到台湾中山大学硕士生,从政府/智库到哲学研究所,从“在抽屉里做学术”到“坐在教室里”,竟以这几篇文章、用越来越不接地气方式勾连起来了~~~。

 

记得当初,吕炳强老师教诲我说:“你写的一篇文章就是一块拼图。别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你究竟想干嘛。但到最后,你能把这一块块拼图拼成一个完整的图画。”可惜我并没有拼起来(至少没有像Daniel Little写《理解农民中国》那样处理美国汉学作品),希望下一次可以~吧。

 

附:撰写“美国汉学三杰与历史社会学”系列(2015.8-2018.1)的产品与副产品(www.sunyufan.com 有部分下载)

——产品:

孙宇凡,2016,《君主与化身的奥秘:从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出发》,《社会学评论》第6期。

——,2017a,《时间、因果性与社会学想象力:与成伯清商榷》,《社会理论学报》第1期。[研究史景迁]

——,2017b,《捍卫意识形态正当性,天命—正统与明清易代》,《清华社会学评论(第8辑)》。[研究魏斐德]

——,出版中,《虚构实在、多重身变与假设检验:论史景迁的书写风格、文法层次与诠释规则》,《“垂天之云:欧洲汉学与东/西人文视域的交映”会议论文集》。

——副产品:论文

《“四两拨千斤”与“硬碰硬”:叶启政与吕炳强的理论比较》

《迈向“迂回与进入”的历史社会学:从“把历史带进来”到“把历史学进来”》

——副产品:翻译

《濮德培(Perdue,2016):孔飞力学术品鉴录》,见link

《欧立德(Elliott,2007):悼念魏斐德(1937-2006)》,见link

《魏斐德(Wakeman,2005):史景迁传略》,见link


链接: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公众号的Q & A



【141-46期预告】精神分析、生命历程与世代的社会学:5篇论文和1个书单

——这个系列其实是当初做《时间、因果性与社会学想象力》那篇的阅读。


第66-68期【预告】扒一扒美国/德国/阿拉伯的社会学【黑历史】

——这个系列是写《迈向“迂回与进入”的历史社会学》时的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