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随想录04| 科斯与现代经济学(上)
专栏作者:张凯达(宾州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
科斯与现代经济学(上)
原文链接:http://kdzhang.com/
科斯最为著名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1930年代写的<企业的性质>,一篇是30年后的<社会成本问题>。科斯于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重要文章写于60年前,甚至直到今日仍有讨论,在经济学界实属罕见。(经济学在50年代被萨缪尔森革命了一次,80年代又被博弈论革命了一次,所以基本上1950年之前的论文极少有仍被严肃讨论的。)
科斯的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题眼,就是“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为0,那么企业不必要存在,社会成本问题也会完全内化为私人成本问题。
<企业的性质>一文主要探讨了一个经济学界之前疏于讨论的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上一句话可能会给社会学同学们造成一点困扰,我稍微做点背景说明。经济学在亚当斯密那个年代是研究过“企业”的,亚当斯密的着眼点主要是分工-合作导致的效率提升。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经过门格尔等人的边际革命,经马歇尔集大成发展为“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其实里面是没有企业的一席之地的。
马歇尔的理论里,最重要的东西叫“市场”,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来达成交易。有同学可能会奇怪,这里所说的“生产者”(经济学教科书中时常也称为企业),和科斯所谈的“企业”有什么区别?事实上马歇尔所谈的“企业”概念,本质上不是一个“组织”概念,而是一个“技术”概念。给定一定量的投入品,“企业”将其转换为一定量的消费品。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描述:消费品的成本结构。通过这样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划分,马歇尔可以画出那个著名的供给-需求曲线,从而描述出市场均衡,这也是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
如上所述,马歇尔的“企业”概念是一个黑箱,它无法描述企业内部的层级、企业的规模、企业的人员构成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一个真实的“企业”最核心的一些特征。科斯的文章主要是针对这一缺陷。
科斯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企业仅仅是一组“技术”的话,那人们为什么不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界在上世纪30年代主要有如下的解释:
1. 需要一个管理者来统筹调配。
然而这个解释并不令人满意。管理者完全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自己的管理才能,如同专家可以出售自己的专业技能一样,而这也并不鲜见(各种职业经理人)。
2. 公司所有者可以索取公司剩余,所以承担风险。
这个解释乍一看起来很有吸引力。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工资,所以员工不必承担盈亏的风险。而公司的所有者可能具有特殊的预见力,可以避免这种波动;又或者老板本身就是偏好风险,所以愿意承担这种波动。
然而这种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风险无法在市场上交易。我们在市场上有各种保险,老板和员工间的这种风险让渡为什么不能通过签订一个保险来解决?更加切合现实的类比可能是,为什么不能通过远期合约(e.g. 期货、期权)来解决这个问题?
3. 生产存在规模经济。
这个解释切中了一些要害。但是如果这种规模经济仅仅是技术上的,那么依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定需要企业来扩大规模,这些人完全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缔约来扩大规模。
科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在市场上缔约存在成本,而企业内部的层级结构通过“命令”取代契约,节省了缔约成本。然而企业内部也存在“管理成本”,而且往往随着企业扩张而指数增加,所以企业的规模并不会无限扩张。
科斯的这个回答非常重要,指出了此前一直被忽视的“交易成本”在经济学分析中的重要性。然而科斯所提出的“交易成本”这一概念过于宽泛,以至于很难用于实际分析。为什么有的交易(比如石油)就交由市场,有的交易(比如劳动力)就交由企业?
而在科斯之后,经济学对于“交易成本”的概念做了很多细化,主要是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契约不完全。
有限理性。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很直接,就是缔约某一方存在信息上的优势。其又可以被细化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个问题。我们分别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概念。
比如说一家医疗保险公司查阅了肺癌的人群发病率,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保费,那么这家公司一定是会亏本的。因为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有“私人信息”,比如经常抽烟的人知道自己很有可能会得肺癌。如果保险公司仅仅按照人群发病率指定保费,那么结果就是只能吸引那些发病率特别高的人群,从而保险公司必然亏本。这是逆向选择问题。
再比如佃农与地主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地主承担风险能力更强,佃农风险承担力更弱。那么为什么佃农与地主的契约常常是一定比例的分成制呢?规定一个定额,佃农从地主那里获取这个定额不是更能规避风险吗?问题在于佃农的“努力程度”是一个很难观测的变量,如果采用完全定额制,那么佃农将没有激励好好种地。这就是所谓道德风险问题。张五常在道德风险这个名词提出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甚至可能导致市场完全无法存在。比方说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有好车有坏车,卖方知道自己车的质量,但是买方只能知道市场上好车的比例。那么买方的出价应该会介于好车和坏车之间,如果坏车比例较高,那么这个出价很可能会低于好车卖方的成本价,因而好车卖方会退出市场。然而买方完全可以预期到好车卖方的这一举动,因而他们的报价会更低(也就是报出一个坏车价)。所以要么只能买到最坏的车,要么干脆这个市场无法存在。这就是诺奖得主Akerlof发现的柠檬市场问题。
然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二手车市场的确是存在的,如何解释?在柠檬市场的文章之后此方面的研究汗牛充栋,比如signaling, persuation, repetead game (reputation) 等等。在理解了这些具体的机制之后,我们对于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对应什么样的“交易”就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未完待续)
以下知乎回答亦可供参考:(无视各种无聊的排名比较)
科斯的学术地位
科斯定理的意义 (略technical)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