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海大学课程大纲|异质空间社会学专题:钉子户、摇滚客、精神病(杨友仁老师授课)

杨友仁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 2021-07-24

感谢杨友仁老师授权转载!

下载链接:东海大学社会学系facebook主页

原计划的《全球化社会学》专题推送顺延一期。

 

【106 學年下學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通識教育中心雙掛課程大綱】


異質空間社會學專題: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

Sociology of Heterotopia: Nail Household, Rocker, Psychosis
授課者:楊友仁博士
Email: yyren@ms34.hinet.net
星期二下午 2:00~5:00
2018 年 春

 

一、課程介紹

本課程的基本問題是:什麼是『差異』?社會如何(不)面對/對待/創
造/處理『差異』?「空間」的生產、轉化、毀壞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些又如何影響人們覺得自己是什麼的這回事?

 

社會學家向來關懷「差異」的課題,比如高夫曼的名著《汙名:管理
受損身分的筆記》、《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傅柯點出空間面向對於「主體」形成的重要性,在著述中提出了『異質空間/異托邦(heterotopia)』這個概念,引發相當多的後續研究探索。

 

本課程將從本地社會的歷史-地理脈絡出發,以過去20年授課者參與其中的『異質空間/異托邦』生產的案例—康樂里、寶藏巖、樂生療養院、黎明幼兒園,佐以相關的文本、影像、音樂與實體地景,透過『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這三個可能被人們視為『差異對象』的異質範疇的討論,來貼近、回應這些重要的社會學課題,以及你對自身的疑惑。下面列了幾種有可能()面對/對待/創造/處理『差異』的 pattern
1. 分類,e.g. 傅柯(M. Foucault ) on 瘋癲
2. 汙名,e.g. 釘子戶,高夫曼(E. Goffman) on 汙名
3. 獵奇,e.g. 攝影、觀光客的凝視
4. 隔離,e.g. 精神病院、樂生院
5. 消滅,e..g. 包曼(Z. Bauman) on 現代性與大屠殺
6. 同化,e.g. 民族大融爐(melting pot)
7. 規訓,e.g. 傅柯(M. Foucault ) on 規訓與懲罰
8. 矯正,e.g. XX學員,政治犯
9. 容忍,e.g. 創意新貴(Creative class)與同性戀指數理論
10. 團結,e.g. 搖滾共和國 

11. 麻木不仁,e.g. 齊美爾(G. Simmel) on Blasé attitude


你覺得還有像什麼呢?覺不覺得,這是有趣而重要的課題? 

 

範疇 I:釘子戶(Nail Household)
這個單元要討論的,不只是「釘子戶」這個名詞如何社會地產生,更要面對形塑著空間政治與主體形成的社會權力與空間正義。近年來最常聽聞的「釘子戶」修辭,當屬中國大陸的拆遷新聞,以及台灣的都市更新(如士林王家)、市地重劃(如黎明幼兒園)、工程拆遷(如樂生療養院)等,當反復見到一整家人捍衛自身權益、卻遭遇極大的權力壓迫、乃至於在中國大陸常以自焚收場時,我們很難抱持嘲諷態度,認為釘子戶總是唯利是圖。


「空間」可以有很多分析方法,空間正義的判斷也有很多取徑,舉凡財產權與公共利益、生命經驗與空間韻律、社會融合與排除、規劃的政治、生活方式與消費選擇、私密性、階級、集權主義、家族、生產、交換與分配、使用價值、居住、工作等等,都可以是空間分析常見的關鍵詞,但總而言之對於空間的各式分析,總能聚焦在「正義」這個核心命題。我們如何理解台灣的釘子戶與空間正呢?


範疇 II:搖滾客(Rocker)
在你的生活經驗中,有這樣的朋友--熱愛搖滾樂,視之為在充斥著靡靡之音的生活世界中,唯一能讓他們感動並激發情感力量的音樂形態,對何謂”搖滾精神”有一套能侃侃而談的見解,還會不時向你推薦他/她認為經典的樂團或歌曲,並不厭其煩的向你解釋歌曲或專輯的意涵。他/她們有一群同樣愛好搖滾樂的朋友,不時會聚在一起交流音樂的資訊,有時會「揪團」一起去看他們心中的「天團」表演,甚至進一步組樂團搞 band。搖滾樂對他們而言,超越了娛樂與休閒的功能,是一種生活風格與生命態度的展現,乃至於牽引著他們以抗拒規範、拒絕盲從、凸顯歧異的方式進行生活實踐?你有這樣的朋友嗎?或者,你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音樂社會學研究都嘗試探討上述這些搖滾樂的文化現象,發掘其中的社會學意涵。不論是「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理論或是「次文化(subculture)」理論,在不同立場上均指出搖滾樂與生活風格以及意識形態的關係。其中,次文化理論主張搖滾樂迷有主動創造文化的能力,他們挪用或改造既有的音樂元素,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創造能凝聚認同的音樂風格與意識型態,讓受到壓抑、邊緣化的群體有機會開展異質的論述、文化形式與抵抗空間。雷鬼樂、納粹搖滾(Nazi Rock)與龐克等,都是次文化理論所彰顯的重要範例。

 

又如 Grossberg(1984)提出「搖滾機制(rock apparatus)」與「情感同盟(affective alliance)」的思路,討論搖滾樂如何在樂手、商業機制、樂迷等多方力量的共構過程中,形成一股屬於搖滾社群的情感力量,不斷驅動搖滾場域進行具有社會意義的文化生產,其所蘊含的培力(empowerment)效果,如何使得對搖滾樂的文化認同之能夠進一步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在現代社會中開展異質文化抵抗的動態?


如同 Grossberg 所言:「情感培力不保證抗爭、甚至是生存,但它確實提供了生存、抗爭所必要的『能源』」,縱使搖滾樂所開展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對熱愛此種音樂的人們產生了啟蒙、引導的作用,但是,是什麼驅動著搖滾樂的場域裡不斷發生具有抵抗性、顛覆性與創造性的文化及社會行動?


本課程單元將以「音樂場景(music scene)」和「文化行動主義(cultural activism)」的視角切入,探索由搖滾樂開啟的情感政治及文化行動,鑲嵌在台灣社會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所呈現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

 

範疇 III:精神病(Psychosis)
我一定是瘋了,所以才開這門課!讓我們來讀讀傅柯的瘋癲史,想想如何「看」龍發堂吧。 

 

二、授課進度 

 

Week 1 2/27
導論 從無聲到有聲的所在課程介紹、取得權利義務共識、確認分組、登記印講義、觀賞影片。


Week 2 3/6
主題一 異質空間、社會權力與主體政治
Lefebvri, H.著/李春譯([1972]2007)《空間與政治(第二版)〉 , 〈導言〉 ,pp.1-16;〈空間〉 ,pp.17-33。

Foucault, M.著/陳志梧譯([1986]1993) 〈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 ,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p.399-409。(電子檔)

Goffman, E.著/曾凡慈譯([1963]2010)《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Ch1〈汙名與社會身分〉 ,pp.1-49。
音樂欣賞:〈釘子戶〉(左小詛咒)
影片欣賞: 《我們家在康樂里》
延伸閱讀
王志弘(2016)〈傅柯 Heterotopia 翻譯考*〉 ,《地理研究》,65: 75-105。(電子檔)

Soja, E.著/陸揚等譯(2005)《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像地方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夏鑄九(2016)《異質空間之營造》,台北:唐山。 

 

Week 3 3/13
主題二 都市淨化與反迫遷運動:康樂里
Lefebvri, H.著/王志弘譯([1979]2001)〈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pp.47-58。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的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 Ch4〈台北主義〉 ,pp.91-106;Ch5〈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 ,pp.119-158。

音樂欣賞:〈大爺吃早餐了〉(黑手那卡西)
延伸閱讀
楊友仁(2013)〈金融化、城市規劃與雙向運動:台北版都市更新的衝突探析〉 ,《國際城市規劃》,28(4): 27-36。(電子檔)

Yang, D.Y.R. and Chang, J. C. (2018)Financializing space through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Urban Renewal, Taipei Style. Urban Studies, forthcoming. (電子檔) 

 

Week 4 3/20 

主題三 違建的汙名與文化身份的形成:寶藏巖
張立本(2011)〈台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 ,王志弘編《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pp.365-403。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 ,《城市與設計學報》, 4:301-314。(電子檔)
延伸閱讀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21-186。(電子檔)

侯志仁主編(2013)《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台北:左岸文化。

張偉瑜(2013) 《封印之地:三重大同南段都市更新案 「違建」身份的形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電子檔) 

 

Week 5 3/27
主題四 釘子戶之多重主體敘事:樂生故事多
黃詠光(2007)《樂生故事:樂生院拆遷抗爭中的敘事、主體與抵抗政治》,pp. 9-115,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電子檔)
影片欣賞:《樂生活》
延伸閱讀

姚耀婷(2010) 《重思治理術與日常生活實踐 :以樂生/新莊對立語境為例》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電子檔)

郭文華(2012)〈邊緣之外的「天棄之民」:漢生病與樂生療養院〉 ,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pp.160-175。

Goffman, E.著/曾凡慈譯([1963]2010)《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Ch3〈團體結盟與自我認同〉 ,pp.125-147。 

 

Week 6 4/3
校外教學 黎明幼兒園或樂生療養院 

 

Week 7 4/10
主題五 議題動員與情感動員:作為烏托邦的音樂場景

蕭長展、楊友仁(2014)〈初探台灣的議題動員取向演唱會:以正義無敵及音樂生命大樹下為例〉 ,《社會分析》,8: 117-149。(電子檔)

陳美寰(2016)《音樂祭的在地實踐-蚵寮小搖滾與南吼音樂季》,p.23-106,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電子檔) 

音樂欣賞 :樂生那卡西《被遺忘的國寶》專輯
延伸閱讀 

Grossberg, L.著/張育章譯([1984]1994)〈我寧可痛苦也不願麻木不仁—搖滾:快感與權力〉 ,《島嶼邊緣》,11: 86-97; 12: 112-120。(電子檔)

Bennett, A.著/孫憶南譯([2001]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

Frith, S.著/彭倩文譯([1978]1994)《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

Wicke, P.著/郭政倫譯([1990]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揚智。 

 

Week 8 4/17
主題六 另翼造音:異議之聲與抵抗性認同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等編著(2015)《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遠足文化、立方文化/立方計劃空間。

羅悅全〈關乎音樂,不只是音樂〉 ,p.10-13。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造音翻土—展覽導論〉 ,p.14-17。

丘延亮、何東洪〈民歌採集運動與青年下鄉—丘延亮的回憶點滴〉 ,p.62-71。

黃國超〈台灣山地流行歌曲〉 ,p.72-77。

何穎怡〈台灣新音樂的顛覆和矛盾〉 ,p.106-111。

王淳眉、羅悅全〈水晶唱片〉 ,p.112-113。

劉雅芳〈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從《抓狂歌》到〈不在場證明〉〉 ,p.114-121。

馬世芳〈以歌造反:管窺台灣異議歌曲〉 ,p.122-129。

陳柏偉〈邊緣翻騰:黑手那卡西的社運音樂實踐〉 ,p.130-137。

何東洪 〈獨立音樂的情感認同與危機-- 「地下社會」的生與死〉 ,p.138-143。 鍾仁嫻〈地下社會大事紀〉 ,p.144-146。

音樂欣賞:《黑手參》專輯(黑手那卡西)
延伸閱讀
亦咸(1991)〈台灣新音樂的顛覆與矛盾〉 ,《聯合文學》,82: 95-105。
陳柏偉、何東洪(2012)〈通俗音樂作為社會運動:一個開展與反思〉 ,2012年文化研究年會研討會論文。(電子檔)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 ,《中外文學》,25(2): 109-129。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Padel, R.著/何穎怡譯([2000]2006)《搖滾神話學:性、神祇、搖滾樂》,台北:商周 

 

Week 9 4/24 期中考周,不考試,影片欣賞
《諸眾之貌--黑手那卡西》(97 分鐘)
《台北抽搐》(68 分鐘)
延伸閱讀
郭佳(2016)《追問新工人文化及其中港台民眾連帶:從「新工人藝術團」形塑「新工人階級」之文化行動入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Week 10 5/1
主題七 另逸造音:空間、身體與聲音解放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等編著(2015)《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遠足文化、立方文化/立方計劃空間。

陳界仁〈機能喪失第三號〉 ,p.147-153。

林其蔚〈台灣地下噪音—學運反文化之聲〉 ,p.154-167。

羅悅全〈零與聲音解放組織〉 ,p.168-169。

游崴〈1990 年代的地下刊物〉 ,p.170-171。

羅悅全〈王福瑞/NOISE〉 ,p.168-169。

張鐵志〈濁水溪公社〉 ,p.174-175。

游崴〈吳中煒與九零年代破爛視聽〉 ,p.176-183。

王淳眉〈春天吶喊〉 , 〈北區大專搖滾聯盟/野台開唱〉p.184-185。
黃孫權〈往舞會的路上—台灣瑞舞十年 1995-2005〉 ,p.186-199。

吳牧青〈幽微的常民電音—再見,桃園的大會操〉 ,p.200-206。

張又升〈認真唱爛別人的歌—黑狼那卡西與台灣搖滾場景〉,p.232-237。

音樂欣賞:工業噪音
延伸閱讀
Attali, J.著/宋素鳳、翁桂堂譯([1977]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簡體版電子檔)

Mckay, G.著/黃孫權、邱德真譯(2008) 《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台北:破週報。

*O’Hara, C.著/張釗維、吳佳臻譯([1995]2005)《龐克的哲學 :不只是噪音》,台北:商周。 

梁桂嘉(2006)《龐克風格在視覺設計上之探討與創作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Padel, R.著/何穎怡譯([2000]2006)《搖滾神話學:性、神祇、搖滾樂》,台北:商周。 




链接:

鲍勃迪伦社会学!《摇滚乐社会学》课程大纲!(也是杨友仁老师教的课)


【有趣的台湾社会学系列之五】台湾社会学考研怎么考?清华/东海/中山

【有趣的台湾社会学系列之四】东海大学社会学硕博课程:摇滚/红楼梦/韦伯/陈映真

【有趣的台湾社会学系列之三】在东海大学读社会学博士

【有趣的台湾社会学系列之二】台湾近十年来公共社会学书单:劳工/贫困/教育……

【有趣的台湾社会学系列之一】做有意思的社会学硕士毕业论文!爱情、电影、网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