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语| 社会学理论体系化精读*暑期班
文/高行云
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米格代尔在一则访谈中这样回顾自己的读博生涯:
朱迪思·芭尔( Judith Baer) ———后来她还担任了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在我研究生时上过她的课———这是我上过的最难的课了。这是关于政治哲学的课,她给了我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阅读任务———每周两到三千页。……。但无论如何,熬过去,学习所有政治学理论和阅读,你知道,我在那一个学期里阅读了两万多页政治哲学文献,整个过程有点像浴火重生,因此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历。
我对这种美国研究生阅读训练,既羡慕,又怀疑。
一方面,我深感自己对西方社会科学文献(不仅是我本业的社会学)基础还不够扎实,所以在读研时候,每学期修了五门课程——来自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但就算如此,计算下来,每周也不过是读四五百页中英文文献,离米格代尔这样的研究生训练(只一门课!)实际是差得太多。
另一方面,硕士期间给我最影响最大的几门课,全来自阅读效率最慢的。
一身宋儒装束的何乏笔老师,半学期带我们读海德格尔的一篇文章,我才在如此反复地没有效率地阅读、但深有所感的训练中,感受到苏格拉底式提问与反思。我也相信,这种低效的精读,让我相信今后再遇到任何文本,没有什么是不能提问的。
能写三种语言、能读九种语言的导师万毓泽,半学期带我们重点读了《资本论》第1卷,尽管时间还是那么紧赶紧,但是在不同语境和不同语言间穿梭,在各种不留意处的要点中逗留,有一种传感设备在慢慢敏感化的过程。我相信今后再遇到任何文本,没有什么是不能拓展的了。
这种广与精间的张力,让我开始将天平往后者倾斜。
除了开拓视野,我没有从泛读的课程里学到任何东西。
因此,我投入更多精力在修读哲学所课程,尤其是宋灏老师的现象学,也只修社会学所的精读课,放弃再修政治学所的课程。
究竟,精读课程,让我能学到什么?
首先是缓解我们的知识焦虑。没有什么时代比现在更能贩卖知识的焦虑了。每日的微信公号推送,涌来大量的文献提醒,每年的发表绩效,也让我们上了阅读的发条,但相信我们大多都会紧张于一点:什么时候我们能读完要读的文献?为什么TA们总是比我知道得更多?
还在读博的甘阳,讲过一段和他导师席尔斯的故事,值得思考。我摘录见下:
我的老师席尔斯曾不止一次和我说过,他在二十岁以前一直相信天下的书是看得完的。 ……。他二十岁后第一次感到天下书是不可能读完的时候,就曾有过这种很沮丧的感觉。……。当我顺口说想借其中两本时,却听他说了一个毫不含糊的No!我当时大为惊讶,……。未料他开口又说“我二十岁以前”,但这次他接下去说,你现在看书好像还是我二十岁以前那样,似乎天下书都是看得完的,只要看到好书就都想看,这样是不行的。说到这里他颇认真地对我说,你如果只知道什么书应该读,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必须控制自己不再读,那会被书埋葬掉的。那次他其实后来还是借给了我这两本书,但他这番话却使我想了很久。
面向读不完的文献,即使天才如席尔斯,也只做negative choice,而这种的重点词,也许更在于:”什么时候“四个字。正如甘阳想借的两本书,席尔斯起初不借,但后来却适时而借一样。
理解阅读的时机,比抓紧先读,更重要。
这个”时机“是多难呀!如果不对全局有个把握,如果基础不够扎实,如果能轻易评判整个体系中的一两书的阅读时机呢?
就好比,很多年轻学生被法国当代思想吸引,多被福柯华丽的文笔、精妙的结论所折服,但是——So What?阅读文献、阅读经典,最后往往变成了一两句口头禅,或者教条式结论。这样的阅读,没办法把我们从某一个点,带到另一个点,或者带出一个面,去观察与反思其它的阅读,思考其他作品的位置。于是,读得越多,越像码格子,看不出体系,便看不出时机。
如果带出阅读的时机感,需要有更完整的体系观、比例感,那么恐怕又会回到对二手导论文献,甚至教材的崇拜了。确实,近年引进的一些《导读》对于降低阅读门槛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希望有人给我们现成的地图或图谱,然后标出布迪厄、福柯的作品表,告诉我们先读哪本再读哪本,或者在想理解哪个概念或理论,去找他们的哪本书。
如果翻开答案去看习题,我们还能得到阅读时的解惑通达感吗?
我当然不反对阅读二手文献,但我希望指出阅读理论时另一条道路。传统上,我们希望阅读经典是为了撰写论文,而论文的标准是”总结一句话“,所以我希望以某一论点、某一关键词,或者某If then的命题,概括整本书或文章。然而,这种论文写作思维的阅读越深,越会发现自己不会提出问题,更不会和经典文献作对话。理由很简单: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知道研究什么,觉得自己读教材都乏味无趣的时候,我们丧失的正是想象力。
我们需要一种阅读方式,让可见的文本阅读训练与不可见的想象力培养,同步并行。
也许作为社会学学生,到了哲学所读研,给我最大的启发就在于反其道而行:如何展开?深爱海德格尔的宋灏老师曾调侃地和我们说:
福柯是历史学而非哲学家,因为他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他仍然在问"我是谁”。如果你看海德格尔,他已经问:当我们说“是"的时候,何为“是”?
如果看过《存在与时间》,无不被海德格尔的展开所折服——“在世界之中存在”——,何谓“存在”、何为“在……中”,何谓“世界”?也许你会说,这不过是哲学家的语言游戏。但其实不妨回到不被认为是玩理论文本的人类学,格尔茨也一样在一篇界定何谓宗教时,如何一步步展开他的定义中的语素。
我们不得不继续反思,究竟我们阅读韦伯、哈贝马斯、福柯,是被他们“结论惊骇性”所折服,还是被他们的“论证丰富性”所折服呢?
社会学常常不过是说了些常识。但超越常识之处,往往在于如何展开那一两句常识。
三、精读,不是蛮读
在刚上完《社会学理论体系化精读》(暑期班)前一两讲的时候,一位同学和我说:
原来精读不是蛮读呀。
蛮读?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个词。也许是“读书百遍,其意自显。” 也许这种文献阅读,让人难免想到“小镇作题家”风格了。
当我们在第一讲,终于从近年火热的政府组织社会学家的官僚制与反官僚制(如运动治理等)讨论,回到韦伯《经济与社会》的《官僚制》一章时,很多学生才发现,原来韦伯一开始就没有把官僚制限定在政府。韦伯这样说:
这样被理解的官僚制,只有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与宗教共同体中以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经济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当我们展开它时,开始想象与提问:为什么是“现代”国家?为什么还有宗教共同体?为什么是“私有经济”?公有经济不行吗?古代帝国不行吗?
我们的想象力,随着韦伯一起推进,才领会到韦伯接着讨论家产制、封建制,讨论到社会主义。原来,精读当然不是蛮读,我们不是为了粗暴地得到一两句结论总结、一两句和教材差不多的答案,而是随着韦伯的文字,一步步开展它的书卷——
想象韦伯是如何提问的。
当我们阅读完了韦伯对于官僚制的讨论,我们才终于可以开始阅读马克思的政治著作。这是阅读的时机。因为我们对于政治想象,已经习惯于韦伯式,但韦伯对于post-资本主义的反思,引导我们去要开第2讲的文本——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进一步,我们又从《法兰西内战》等作品中理解《共产党宣言》中一句话: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在知识焦虑时代,一方面我们丧失了做出negative choice的勇气,只想着囤课或快读,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方法的狂热。
有没有一通百通的方法?
经典阅读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追求通则的精致消费主义”。
一方面,经典阅读仿佛让我们追求一种人格情操的培养,如同韦伯在德国战败后的两篇演说,仿佛被吹捧成一种政治人格与学术人格之作。同样的,当我们问及为什么会阅读自己学科的经典著作,似乎潜在的理由和我们在中学期间要阅读《论语》等经典一样,用提升消费档次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遗憾的是,带有这样的精神与理念去阅读学科经典,往往是极度受挫,因为大量学院化的语言让人忘而却步,也因而让鲍曼、米尔斯这些或许更贴近生活的写作,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种人格素养背后的精致消费主义,确实不合适作为阅读学院派经典的作法。而这种取向进一步的后果是:追求方法通则却得不到。
如果为了感受、启发、人格等目标,个体化的体验是最重要,又还追求什么阅读方法呢?但吊诡之处也在于:在学科训练甚至论文写作压力下,经典阅读变成人格化消费体验,焦虑感又在于找不到一通百通的阅读方法。
精读当然有方法。
贯穿八周八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化精读》,我一直和同学交流一种理念:文体是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阅读取向。
我们不仅要区分G.H.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作为课堂速记稿文体,会带来的重复拖沓问题,也要知道他如何在每次讲课的开头与结尾,埋下了自己的小心思,我们也要理解马克思的非学院派、往往有政治目的写作,如何让动员式语言揉进了自己的知识意图。进一步,我们面对大量学院派的作品,如果要理解文本的融贯性在哪里?
最后一种情况,我们尤其在阅读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第1章时感受明显。诚如上面所说——展开文本,而非总结文本。但当涂尔干在第1章结尾直接给出自己的结论时,我们要如何看待它和其它文字间的向心力?我们花了小半堂课的时候,仔细推敲、拆解那两句结论句,再一步步对应与回到这一章其它内容,看到其中的融贯性。
因此,难怪有同学在课后和我说:
向心力和离心力的融贯阅读,真是让我知道怎么读文本。
也许大多社会学学生都知道一本社会学教材,叫《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但可能不太多人知道,作者乔纳森·H.特纳一直希望“废掉”社会学理论的传统观。随着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在1970年代的流行,社会学家也希望探讨自己的理论观念与理论传统,而特纳将认为:所有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要转化为实证检验。于是,他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一个又一个带加号或减号的命题图式,希望学界能够去检验了总结韦伯、齐美尔、米德等人的理论著作。
显然,特纳的企图,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
一方面,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渐“分支化”,在Sociological Theory,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oilogy等期刊近二三十年的努力下,成为自留地的一套研究;另一方面,即使已经高度经验研究取向的美国社会学学界,一流的社会学家也仍然是多线作战:既发展理论文本研究传统,又致力于经验研究,因而没有必要把两项工作对立起来,或者化约至一方。
不管是从教材还是从自己论文的文献综述,相信都能理解到社会学有自己的理论传统,就好比我们会从涂尔干读到帕森斯再读到哈贝马斯等等。
究竟要理解这种传统与体系呢?
当我们对于有疑惑不解时,也难免自己的论文会被质疑:为什么没有理论对话?为什么只能套用理论?
进一步, 我们需要把铁板一块、固定不变的体系或传统,理解成一个学术过程:
所谓的传统与体系,不过是问题解决过程、不过是对话过程。
当我们很难不承认帕森斯确实留下了人的能动性的遗留问题时,我们便在第7讲阅读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第7章时,理解为什么吉登斯强调“行动的反思监控”这回事。当我们很难不承认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可能难以适合当今时代时,我们便能够理解第8讲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最后,为什么他希望用交往行动代替劳动,进一步把划清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作为目标,而不是要夺权系统。
我们越能理解这种“遗留问题—解决问题”、“前人摆擂—后人挑战”的过程,我们就会反问:
我在社会学理论传统的什么位置?
也许当我们精读了从古典、现代到当代、从韦伯到帕森斯到布迪厄的重要章节与段落
也许当我们逐渐建立了一套精读方法、对话观念、提问想象的时候
我们终于能够理解席尔斯告诫甘阳的那句话:
如果只知道什么书应该读,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必须控制自己不再读,那会被书埋葬掉的。
让我们在这一门课结束之际,以此句共勉,继续探索。
【附: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 古典奠基
(一)韦伯:现代的命运
课程说明:
第1讲精读讨论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研究,综合考虑从古典到当代遗产的三个方面:
* 德国的政治体制问题变迁影响了韦伯的思想?
* 韦伯的官僚制研究涉及到哪些前因(如财政)、
后果(如民主化)和特征(如职业观)
* 官僚国家如何在非洲和中国各有体现?
* 官僚科层制在组织社会学有何拓展?
《暑期班》(第1期)第1讲的精读示范,见link
精读文本(59页):
中文版:
韦伯,《官僚制》,收入《经济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21-1380页。
英文版:
Weber, Max.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edited by G. Roth.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56-1005.
穿插讲解:一手作品
1.《经济与社会》(尤其是第9-10章、第11-13章)
2.《韦伯政治著作选》
3.《经济与社会》附录收入的《德国重建后的议会与政府》
穿插讲解:当代遗产
1. 查尔斯·卡米克等著,2014,《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评论指针》,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张永宏编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周雪光,2017,《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三联书店。
4. McDonnell, Erin Metz. 2020. Patchwork Leviathan: Pockets of Bureaucratic Effectiveness in Developing Sta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二)马克思:时代的新声
课程说明:
马克思在韦伯式悲观中看到探索人类的希望,继续热爱世界。第2讲从马克思的最后一本著作式文本《哥达纲领批判》出发,理解革命导师对于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改良主义的不满。这一讲最后展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当代遗产:
* “劳动”有几重意涵?
* “国家”在未来会是什么形态?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精读文本(31页):
中译本:
马克思,2009,《哥达纲领批判》,收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19—450页。
英译本:
见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穿插讲解:一手作品
1. 《共产党宣言》
2. 《资本论》(第1卷)
3. 《法兰西内战》
穿插讲解:当代遗产
1. E.O.Wright,2015,《真实的乌托邦》,群学出版社。
2. 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2005,《反资本主义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
3. 万毓泽,2018,《<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联经出版社。
4. Musto, Marcello. 2019. “Marx’s Critique of German Social Democrac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o the Political Struggles of the 1870s.” Pp. 21–40 in Karl Marx’s Life, Ideas, and Influenc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n the Bicentenary, Marx, Engels, and Marxisms, Springer.
(三)涂尔干:学科的奠基
课程说明:
当我们在说社会学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什么?涂尔干为社会学学科争取一席之地,不得不与心理学等学科作出深刻的理论划分。这一讲会精读他对学科的根本规划,思考他的理论贡献与当代遗产:
* 涂尔干如何类比社会学作为生理学与解剖学?
* 涂尔干如何区分与运用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
* 英国新兴的批判实在论如何理解涂尔干的学科规划?
精读文本(43页):
中译本: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引言、第1章(什么是社会事实)和第5章(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英译本:
Durkheim, Emile. 2013.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trans. By Steven Lukes. Macmillan.
穿插讲解:一手
《社会分工论》
《实用主义和社会学》
《社会学和哲学》
穿插讲解:当代遗产
1. 陈涛,2019,《涂尔干的道德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 Gross, Neil. 1997. “Durkheim’s Pragmatism Lectures: A 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5(2):126–49.
3. Sawyer, R. Keith. 2002. “Durkheim’s Dilemma: Toward a Sociology of Emergence.” Sociological Theory 20(2):227–47.
4. Gane, Mike. 2010. On Durkheim’s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Routledge.
《暑期班》(第1期)第3讲的精读示范,见link
第二部分 现代分殊
(四)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帕森斯
课程说明:
当我们在说“社会学理论”的时候,“理论”到底是什么?被称为“无可救药的理论家”,帕森斯最早也早完整的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给出了说明。我们精读文本,将不仅得到各位学者的“社会”构成的理论,也在这一讲回到“理论”的构成。同时,这一讲也分享帕森斯的案例应用,以及当代关于帕森斯的反思:
* 帕森斯的阅读文本的方法是什么?
* 帕森斯如何进行理论综合与创新?
* 新功能主义与帕森斯有何不同?
精读文本(60页):
中文本:
帕森斯,2009,《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张人杰编,《国外教育社会学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19-439页。
帕森斯,2012,《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第1章。
英文本:
Parsons, Talcott. 1959.“The School Class as Social Ssystem: 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29 (4): 297-313.
Parsons, Talcott. 1966[1937].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Free Press: ch.1.
穿插讲解:一手
《现代社会学结构功能论选读》(收录帕森斯、默顿、李普塞特、古尔德纳作品)
穿插讲解:当代遗产
1. 杰弗里·亚历山大,2003,《新功能主义及其后》,译林出版社。
2. 赵立玮,2018,《规范与自由:帕森斯社会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
3. Bouzanis, Christoforos, and Stephen Kemp. 2019. “Residuality and Inconsistenc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o-Theoretical Systems.” Sociological Theory 37(3):282–92.
4. Mouzelis, Nicos. 1995. Sociological Theory: What Went Wrong?: Diagnosis and Reme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五)象征互动论学派之米德
课程说明:
相较于宏大与抽象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微观与实用著称的象征互动论,又讲的是什么?这一讲精读象征互动论的奠基人物米德的经典作品,将有利于今后布鲁默、戈夫曼等学派人物的思想。这一讲也分享实用主义基础、关系取向的象征互动论的当代研究:
* 经济社会学家如何运用这种理论?
* 当代理论家如何发展米德思想?
* 米德如何作为宏观社会学家?
精读文本(47页)
米德,2018,《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64-202页(自我产生的背景、玩耍游戏与泛化的他人、自我与主体、主我与客我)、第368-377页(概要与结论)。
Mead, George Herbert. 2015. Mind, Self and Society: The Definitive Edition. edited by D. R. Huebner, J. Hans, and C. W. Morris.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留意版本】
穿插讲解:一手
《现在的哲学》(米德)
《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布鲁默)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戈夫曼)
穿插讲解:当代遗产
1. 威利,2011,《符号自我》,四川教育出版社。
2. 薇薇安娜·A.泽利泽,2007,《亲密关系的购买》,上海人民出版社。
3. Emirbayer, Mustafa, and Ann Mische. 1998. “What Is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3(4):962–1023.
4. Silva, Filipe Carreira da. 2019. The Politics of the Book: A Study on the Materiality of Ideas.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5. Cronk, George. n.d. “Mead, George Herbert.”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第三部分 当代综合与时代反思
(六)布迪厄:在结构主义之中的象征互动论
课程说明:
结构功能主义与象征互动论为我们铺垫和了解当代社会理论家奠定了基础。这一讲将思考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如何既综合又超越上述两个学派。同时,这一讲也从思想发展与应用的角度,介绍“后布迪厄时代”的前沿研究:
* 布迪厄理论如何运用到新闻社会学研究?
* 布迪厄思想如何全球传播的?
* 布迪厄思想到底有没有致命漏洞?
精读文本(51页):
布迪厄,2015,《反思社会学的导引》,商务印书馆,第120-171页。
Bourdieu, Pierre, and Loïc J. D.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穿插讲解:一手
《国家精英》
《实践理论大纲》
《所述之言》
穿插讲解:当前遗产
1. 罗德尼·本森、艾瑞克·内维尔,2017,《布迪厄与新闻场域》,浙江大学出版社。
2. Jean-Louis Fabiani,2019,《布赫迪厄:从场域、惯习到文化资本》,麦田。
3. Medvetz, Thomas, and Jeffrey J. Sallaz. 201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ierre Bourdieu.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Bouzanis, Christoforos, and Stephen Kemp. 2020. “The Two Stories of the Habitus/Structure Relation and the Riddle of Reflexivit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50(1):64–83.
(七)吉登斯:在象征互动论之中的结构主义
课程说明:
同样致力于解决主观/客观矛盾,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致力于从结构/能动性角度,批判整个社会学史,以及展望社会学的新可能。这一讲将择要阅读吉登斯最精彩和简洁的段落。同时,这一讲也分享“后吉登斯时代”的前沿研究:
* 吉登斯理论被怎么围攻批判的?
* 吉登斯的理论还可以再发展吗?
* 吉登斯理论可以怎么用?
精读文本(40页)
吉登斯,2007,《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章(当代社会理论的展望)。
吉登斯,2016,《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言。
Giddens, Anthony. 1979.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穿插讲解:一手
《社会的构成》
《现代性的后果》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穿插讲解:当前遗产
1. 尼克·克罗斯利,2018,《走向关系社会学》,格致出版社。
2. 休厄尔,2010,《历史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3. Stones, Rob. 2005. Structuration Theory: Palgrave.
4. Archer, Margaret Scotford. 1995. Realist Social Theory: The Morphogenetic Approach.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八)现代性社会学专题(讲授)
课程说明:
经历了前七讲的精读啃嚼,相信各位同学已经辛苦了一个暑假,因此最后一讲以发散+综合的方式,改为讲授的方式,再回到本课程的起点:学科的时代之思。对于现代性的灾难与进步,当代的其它社会学家如何回应?我们如何智性展望与投入建设更好的社会?
* 埃利亚斯:现代性作为相互依赖的文明化
* 福柯:现代性作为真理体制的装置
* 哈贝马斯:现代性尚未完成
* 贝克:风险与反思
讲授文本
埃利亚斯,2009,《什么是社会学》,群学出版社。
福柯,2010,《安全、领土与人口》,上海人民出版社。
哈贝马斯,2011,《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
贝克,2018,《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
这是Soioclogical理论大缸第459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