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西交社会学工作坊:如何让社会理论发展或崩溃
9月23日,“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创办人、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孙宇凡博士受邀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参加2020年秋季工作坊第一期。带来了一场名为《如何让社会理论发展或崩溃》的精彩讲座。本期工作坊由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杨江华副教授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系师生踊跃参与,部分师生从兴庆校区乘车前往参加。
“社会理论增长/崩溃了吗?”
在正式讨论社会理论之前,孙宇凡博士提出了几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做社会理论就是写人物志或者文献综述吗?”、“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是互不相关的?”以及“论文总被评议说没有理论对话?”。这些在研究中经常被讨论或者是提及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学界对理论研究的一些疑惑与不解。进而也引出了下一步的思考,学界现今理论研究的状况为何、社会理论增长或崩溃了吗、如何能够做出好的理论?为了更好地回答以上的问题,他引用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说明“理论和经验事实”之间的关系,并引出“剩余性范畴”这一概念。帕森斯认为,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是相互建构的过程,经验事实是对理论的阐述和量的积累,同时理论也是经验事实不断积累而成的质变。而理论体系的结构性发展(或崩溃)在于剩余范畴的解释与说明。
所有的剩余性范畴,都是可以澄清证实的吗?
在引出帕森斯对于理论体系结构性发展的观点以后,孙博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剩余性范畴都是可以被澄清证实的吗?”。以一些学者批判布迪厄的惯习论不存在反思性为案例,他认为已经被纳入理论体系中的“肯定概念”之间,如果能够“语义连贯、相互支持”,则变成“和解的剩余范畴”,理论体系得到完善和补充;反之,则为“混乱的剩余范畴”,这可能会被放弃或者使理论崩溃。进而他又以“休厄尔读吉登斯”和“胡安宁谈信任梯度”为例,提出“只发展剩余范畴,不是理论的结构性发展;只有同时重述肯定概念,才是理论的结构性发展”的观点。
“理论的体系结构和事实的问答作用”
理论体系与经验事实的相互建构,还体现在经验事实可以作为理论的示例,这也充分体现了库恩“范式作为范例(paradigm as exemplar)”的观点。他个人总结为“更好的理论,不仅有更明确的概念关系,也有更示范性的案例推理;且更能够通过语义关系理解概念,通过范例理解经验。”
讲座结束后,师生纷纷提问参与互动并与孙博士进行了进一步的座谈交流。在此环节中产生了几个需要深思的问题:社会理论如何整体崩溃?肯定概念如何理论的整体崩溃?社会理论如何多源整合?如何看待理论历程的非对称现象?此外,听众们也就“社会学需要回答的问题”、“计算社会学对现今学界理论发展的影响”、“理论本土化”等具体议题与孙博士进行探讨。
文字:吉春苗
排版:申欣悦
责编: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