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为什么代替不了纸质书?阅读体验的文化社会学
文/高行云
María Angélica Thumala Olave. (2020) "Book love. A cultural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ttachment to books" Poetics Online First.
1 社会学也能研究书籍与阅读?
随着文化史的兴起,书籍史研究已经成为历史学的重要领域。同样的,在文化社会学领域,书籍史也不再陌生了。
2018年美国社会学学会文化社会学分会的获奖专著:
Clayton Childress, Undert the Cover: The Creation,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a Novel. (Princeton,2017)
从一本小说的作者构思、市场推动和读者消费各个环节,描述了文化社会学过程。
2017年美国社会学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的获奖专著:
Haveman, Heather A. 2017. Magazines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 Modernization, Community, and Print Culture, 1741-186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这本书分配了美国建国后到内战前,如何随着“杂志”的竞争与流通,逐渐形成“美国”这个想象的共同体。
或许你会觉得,这些文化社会学研究,都忽视了“书籍”本身或者我们的“阅读体验”。确实,社会学在处理美学/艺术题材时,经常出现这种问题,变得“过度社会学化”。
今天要分享的这篇文章,则希望更关注我们的“书籍之爱”。
来自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老师María Angélica Thumala Olave常年关注“书籍社会学”、“阅读社会学”(sociology of reading)。她在刚发表于文化社会学的重要刊物Poetics上的文章再次开展了自己的研究。
2 社会学如何研究书籍阅读?在文化研究与布迪厄学派之外
主流的书籍/阅读社会学,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1种流派:基于“文化研究”的批判传统,将书籍阅读与意识形态批评结合起来。代表人物如Barton & Hamilton, 1998; Radway, 1987; Sweeny, 2010。阅读这件事,可能对意识形态的服从还是逃离,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第2种流派:布迪厄传统,从文化资本、社会位置角度分析什么样人的读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文化品味”,因而有了“阅读阶级”(reading class)这种结论。代表人物如Atkinson, 2015; Nagel & Verboord, 2012
显然,不管哪一派,都也不关注“阅读”这个体验本身。
3 另一种文化社会学
——书籍作为物质的符码、阅读作为美学情感体验
Thumala Olave教授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耶鲁大学“强纲领文化社会学”学派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及其学生德国Bartmanski所推进的作品。其中,有几篇已经翻译过来,见下:
杰弗里·亚历山大. 2015. “艺术与生活中的图像经验 ———由贾科梅蒂的 《站立的女人》开启的表层/深层.” 文化研究 (23):27–46.
杰弗里·亚历山大, 高蕊, and 赵迪. 2016. “像似意识:意义的物质感.” 文艺理论研究 (2):41–51.
我自己之前也写过一篇短文,分析了亚历山大的思路的强与弱,见下:
书籍被视为“符码”(icon):
the icon as a material object that enables the objective manifestation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acred, socially valued goods.
首先,书籍不仅是“表层的物质”,也深层也有一定的认知、美学、情感体验。
其次,这样的体验,也往往和社会文化意义结合起来,比如社会流动、修养。
再者,这样的情感/认知体验,需要的是我们“沉浸”(immersion)到书籍里,从而在阅读时产生“主观化”的过程,仿佛呈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4 数据与方法
Thumala Olave同时使用了两种数据:一是英国自1937年就启动的一个项目:the Mass Observation。这个项目在1993年和2009年都留下了60位志愿者关于他们的阅读与书籍的问答。另一个来源是她自己于2016、2018年于苏格兰等地多处的43份访谈。这些应答者和受访者,基本都“爱书之人。”
具体见下:
5 “爱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社会学体验?
这些“爱书之人”有个共同点,正如1993年一位东英格兰地区的女性所说:
I have a love of books and even if I don’t always read them I like seeing them there.(我爱书。即使我并不总是阅读这些书,我也想要能看它们于眼前)
问题在于:
Why do these people wish to have books as part of their surroundings?
Why do they want to be able to “see them there”?
首先,并不否认书籍在家庭之中,具有装饰,甚至经济地位象征的功能。作者分析了中世纪以来欧洲的书籍史,指出尤其是18-19世纪的英国,书籍承担了这样的功能。但是,随着大众出版的普及,这功能逐渐衰落了。
究竟“爱书”是种什么样的文化体验?作者以纸质书和电子书为对比:
即使电子书和纸质书,都是“物质性”的visible,但是二者却大不相同。在43位受访者中,只有一位是非常爱电子书,比如kindle。但即使如此,对电子书的理解仍然是“便携”导向,并不涉及到个人情感。反过来,电子书的物质载体,导致一个后果:所有的书都以同样的方式被承载。于是,个人和书籍之间的情感/美学纽带就无法建立。
因此,大多受访者这样表达电子书所达不到的效果:
1. 气味
一位50多岁的受访者认为,他不喜欢kindle,是因为纸质书具有texture and smell。
Most books historically have had a pleasant smell or a smell that I think of as pleasant because it has the connotations of reading, I’d imagine.
2. 美感
一位家庭主妇也说电子书只是实用,但自己喜欢纸质书的“beautiful to look at”,尤其是在为家人做饭时在厨房放本书边看边做,会有一种美感的情感体验
3. 纽带
尤其一些喜欢二手书的读者,会认为阅读纸质书,会感受到和过去读者的情感与共鸣。
除了关注阅读时的美学体验、对比电子书与纸质书,作者还关注第3个方面:
——扔书之痛。
扔书最大的痛苦,在于一种文化分类:如何将在自己心中神圣化的书籍,化入“垃圾”这个分类呢?因此,一位访者这样说:
I’ve got lots of books and I hate throwing books. I like having books around, even though it’s probably pointless
除了像这样有书也舍不得扔,也会“因恨”而产生消费习惯的改变:少买书。
I stopped buying books because they take up space and the library service is so efcient(…)You’ve got to dispose of them and you don't like disposing of them because you think they should be treated with respect, but they're not when you chuck them out.
除此之外,对“爱书”之外,“借书”不是一个愉快的体验。
最后,作者指出:不同于意识形态批判、不同于社会位置的文化口味分析,这种美学情感化的物质体验,作为文化社会学的第三种进路,对于理解书籍具有不一样的分析效果:
The book is at the same time a type that condenses social values, -such as self-cultivation, imagination, knowledge and joy-, and a token of subjective aesthetic experiences whereby these very goods are generated.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sources of cultural meaning and emotional respons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books: the text, the book as objec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Book love, or attachment to books, emerges from the practical fusion of communication, aesthetic pleasure and the pre-reflexive grasp of books as sacred goods
这是Soioclogical理论大缸第465期推送
美学/物质转向?英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期刊十年获奖论文述评
美国社会学学会Culture社会学分会年度获奖专著荐读(201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