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前沿理论会成为永恒经典?93648篇社会学论文的大数据研究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9-24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1年12月30日


做社会学理论,一定要读经典,不管是马克思、韦伯还是帕森斯。

相信这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有争议的是,对于近十几二十年兴起的理论思潮,到底要不要读呢?

有的人说要读,要追踪前沿。

有的人说别费心,只是时尚。

 

最后成了抬杠。

 


做学术,永远不要抬杠。

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

现在,我就用一份证据告诉你:当兴起的理论思潮一旦有了影响力,一定要深入学习,因为它们多半会成为几十年后的经典。

 

错过这波的前沿,也就是错过下次的经典。

 

一位即将从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博士生Alec McGail,本科是学概率论和物理学,着迷于编程,但后来转到社会学读博,突然在想:我能不能用这些编程知识,为社会理论研究做些贡献。于是,他写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用计算社会科学办法研究社会理论史——人物与作品——的起起伏伏。

 

姑且不论他没当码农、来学社会学,损失了多少,但至少社会学可以从他的转行里得到收益!McGail2021年在社会学史专门的刊物The American Sociologist发表了一篇论文,分享了他的博士论文观点。

 


 

他使用了Python string-grouper,在Web of Science文献库里抓了73份社会学期刊在1900 年至 2020 年间发表的 93648 篇文章、总共370 万次引用!

 

没看错!用大数据来研究社会理论史了!

 

结论很明确:社会理论史有“马太效应”!

1. 如果一部作品在发表后的短时间内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就越能避免被社会理论史完全遗忘,生命历程越长(这并不完全代表现在和过去有同样的讨论,只是生命历程拖得长)。

 

2. 大多被引用作品是有典型的轨迹:“爆款研究”在发表的短短几年后达到其最大的年度引用次数,并在 5-10 年内可能下降,直到它再次基本上未被引用。

 

我们来看看作者分析了哪些社会理论著作的“生命历程”。

1940年到2015年,在每十年里进过被引次数前20名的社会理论著作,共有106部。如今来看,这个名单包含了许多熟悉的著作,比如帕森斯、戈夫曼的作品,但还有一些不太熟悉的了,比如李普塞特。

 

 

紫色阴影部分是该社会理论著作发表后,第一次进入社会学全学科被引用次数前20名(以十年为单位计算)。所以,尽管有的紫色阴影部分相较后面年份确实引用次数不高,但也意味着在那十年里,它是社会学家都不得不重视的作品。

 

这张图看到什么呢?

大多作品在出版后就进入学科的聚光灯之下,排在以十年为单位的前20名之中。一旦获得这份殊荣,即使会走下坡路,也不会在当代完全被遗忘。

 

比如,第1列的倒数第4个是象征互动论的库利的《社会组织》,出版于1926年,在1940-1950年是前20名。虽然此后波波折折,但至今仍然每年会被引用。

再比如,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是第2列的第9个,1979年出版后就在头十年位列被引用前20名(阴影框),此后一直上涨趋势。

 

像福柯的情况非常多,比如戈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

 

这意味着,大多现在被认为经典的社会理论作品,在它们刚出版没多久,就被高度引用和关注,是弄潮儿!所以不要再感觉只是时尚、只是一阵风了!

 

当然,不同作品的“衰老速率”是不一样的。比如超级经典的Berger & Luckmann 的《实在的社会建构》现在被引用的比例也低于他们早期学术生涯的 1/4。更不用提,大幅下降的社会理论家索罗金的《社会、文化和人格》一书(1947 年)。但是即使如此,也不是完全没有被“遗忘”。这里说的是“完全”,这意味着每年还是有一点引用。

 

比如,索罗金和默顿合著的名篇《社会时间:方法论和功能分析》,发表于1937年,是经典中的经典。该文在在 2005 年至 2015 年间保持了每年 1.1 次引用。

 


最值得在这种场合讨论的是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随着结构功能主义的衰落、米尔斯的批评,他常常被当作稻草人。但是我们要注意:他的不同作品的衰退速率是不同的。1951年的名著《社会系统》一书,仍然平均每年收到 13.5次引用,《社会行动的结构》则是平均每年有7.5次(2005-2015年)。但是,他和席尔斯合著的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同样发表在1951年,却在1978 年到 2015 年在这个数据集中没有被提及。

 

其实,最快“死亡”的,不是理论书,而是方法论作品,你能看到H. BlalockO. Duncan L. Goodman 是这方面的当年餍老,但是他们的书很快就没有被更多提及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理论史没有“复活”这一事——没有任何一部进入前 20 名的作品每年的引用量下降接近零之后,随后被重生或复活、回到前20名。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要重新思考开头的说法:

做社会学理论,一定要读经典,不管是马克思、韦伯还是帕森斯。

但是,经典也会被遗忘。并且,如果你真的相信经典是永恒,就会勉强只接受遗忘是暂时的、偶然的。但事实上恰恰不是如此。经典确实是永恒的,但却是只有一次生命的永恒,因为一旦被遗忘就不会被复活。

 

对于近十几二十年兴起的理论思潮,到底要不要读呢?

有的人说要读,要追踪前沿。

有的人说别费心,只是时尚。

 

这篇文章也许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如果这个新兴思潮足够有影响力,一定要去关注它,因为“马太效应”之下,新兴的经典会成为永恒。

 

究竟有哪些新兴的经典呢?

毫无疑问,法国的拉图尔、德国的霍耐特以及最近的新唯物主义都是重要的新兴思潮。拉图尔已经成为了布迪厄之后、第二大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国社会理论家。霍耐特及其后辈罗萨也成为德国理论绝对的代表。

 

读这些新兴经典,你是准备等到它们在几年十年后、被别人说是永恒的经典才开始读?还是现在就开始读呢?

 

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晓。

所以,最后和你推荐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作彧的寒假课程《当代欧陆前沿社会理论》。

 

这是华语社会理论线上课程,第一次专门讲授拉图尔!

这是华语社会理论线上课程,第一次专门讲授霍耐特!


那你要好奇了,究竟是谁来主讲呢?

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曾)兼任德国耶拿大学特许教授资格研究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生态经济研究院网络学术专栏作家。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术专长为社会理论。2012年,《德国时间政治学会通讯杂志》(Das zeitpolitische Magazin),曾以《优秀青年学者》专文介绍郑作彧老师!

 

来自黑格尔和马克思母校的郑作彧老师,为你讲授《当代欧陆前沿社会理论》!


这是欧陆+前沿!

因为你理解的欧陆社会理论,可能还是马克思、哈贝马斯,但是郑作彧要带给你最一线、最前锋、最地道的欧陆视野!

 

错过这次前沿,也就是不要错过下次经典。

 

 

 1  课程大纲

 

《当代欧陆前沿社会理论》课程大纲

 

 

第一讲:欧陆社会理论发展脉络

18日)

 

最晚自1970年代开始,欧洲(特别是德国与法国)便(再次)成为除美国之外另一个领衔国际的社会理论研发重镇。然而中国今天对欧陆社会理论的理解,多半只通过美国的的视角并停留在2000年以前,亦即我们所了解的欧陆社会理论常常一定程度上体现的反而是美国的学术发展情境,并只了解至2000年为止。那么欧陆自身的社会理论发展脉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一讲将介绍,德国如何在1950年代开始的社会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围绕着沟通确立了行动理论与系统理论两大主流研究范式,以及法国如何因特殊的学术氛围与学术体系而形成大起大落的英雄崇拜式发展。

 

阅读文献

吴真,2021,〈转向、重构与余问——当代法国个体社会学的进路〉,《社会学研究》,第1期,页69-90

约阿斯、克诺伯,2021,《社会理论二十讲》,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郑作彧,2021,〈社会学本土化的德国经验:角色之争及其去美国化效应〉,《学术月刊》,第53卷第5期,页120-133

郑作彧,2021,〈工业时代中的人类危机──哲学人类学与批判理论关于工业技术问题的共识与分歧〉,《福建论坛》,第十二期。

郑作彧、吴晓光,2021,〈卢曼的风险理论及其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1卷第6期,页83-94

Harste, Gorm 2021, The Habermas-Luhmann Debat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ilbron, Johan 2015, French Sociology. New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oebius, Stephan and Ploder,Andrea (eds.) 2018, Handbuch Geschichte der deutschsprachigen Soziologie.Bd. 1: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im deutschsprachigen Raum. Wiesbaden:Springer VS.

 

第二讲批判理论与批判社会学霍耐特与博东斯基

115日)

 

霍耐特是为德国批判理论重新灌注当代生命力的重要人物,其承认理论与社会自由理论在国际上已有重大影响力,是德国当代前沿社会理论承先启后的中继站。博东斯基可能是布迪厄最知名的弟子了,但他对布迪厄多有批判,也与布迪厄有相当大的差异。2008年与霍耐特辩论对谈之后,博东斯基通过对批判理论的质疑清楚彰显出自己的批判社会学,广获国际社会学界的重视。本讲便旨在系统性地介绍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博东斯基的批判社会学,并介绍这些理论可以为我们的经验研究带来什么主题。

 

阅读文献

博尔坦斯基、希亚佩洛,2012,《资本主义的新精神》,高铦译。南京:译林。

霍耐特,2013,《自由的权利》,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霍耐特,2021,《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汪行福,2012,〈资本主义精神与批判的命运──解读博坦斯基、恰佩罗的《新资本主义精神》〉,《国外马克思主义》,第10期,页29-36

郑作彧,2018,〈承认的社会构成〉,《社会》,第38卷第4期,页180-211

郑作彧,2019,〈批判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自由概念及其不足〉,《社会科学》,第2期,页71-80

Boltanski, Luc 2011, On Critique. A Sociology ofEmancipation. Cambridge: Polity.

Boltanski, Luc and Honneth, Axel 2014, “Sociology ofCritique or Critical Theory? Luc Boltanski and Axel Honneth in Conversationwith Robin Celikates.” In: Simon Susen and Bryan S. Turner (Eds.), TheSpirit of Luc Boltanski: Essays on the ‘Pragmatic Sociology of Critique’.London, UK: Anthem Press, pp. 561-589.

 

第三讲:世界转向:罗萨与拉图尔

122日)

 

罗萨是德国当代最知名,且相当有活力与极富原创性的社会理论家。除了早年的加速理论外,他的共鸣理论将过去社会学仅专注在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研究视角,扩展到整个世界,并以此宣称提出了一套同时包含规范任务与批判任务的世界关系社会学。这种超越人类范畴的社会学研究视角,也让人联想起在国际学界早已成为重要范式的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本讲将介绍罗萨的共鸣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并在最后除了介绍该理论在经验研究上的实用性之外,也会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及这样的不足之处如何在新唯物主义那里获得了解决。


阅读文献

拉图尔、伍尔加,2004,《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张伯霖、刁小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拉图尔,2010,《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刘鹏、安涅思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拉图,2019,《面对盖娅:新气候体制八讲》,陈荣泰、伍启鸿译。台北:群学。

罗萨,2018,《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萨,2022,《不受掌控》,郑作彧、马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萨、郑作彧,2022,〈如何对抗加速内卷的社会?〉,《信睿周报》第65期。

郑作彧,2021,〈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批判理论第四代的共识与分歧〉,《社会科学》,第3期,页53-67

Cheng, Tsuo-Yu and Zhang, Shuwen 2021, “Critical review of Hartmut Rosa’s Resonance”,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36(5):757-761.

Latour, Bruno 1999, “On recalling AN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7(1-suppl.): 15-25.

Latour, Bruno 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Oxford Press.

Reckwitz, Andreas and Rosa,Hartmut 2021, Spätmoderne in der Krise. Was leistet dieGesellschaftstheorie? Berlin: Suhrkamp.

Rosa, Hartmut 2019, Resonance: A Sociology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Cambridge: Polity.

 

第四讲:新唯物主义

129日)

 

严格来说,新唯物主义不能算欧陆理论,因为它的代表学者几乎都是美国人,也主要是在美国发展的。但它却非常有欧陆风格,其思想渊源也极为仰赖欧陆哲學。并且,如果1960-1990年代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那么今天将会是新唯物主义取而代之产生爆发性发展的时代,因为我们今天已然正处在新物质时代。新唯物主义是当代社会理论中最前沿、最热门、也是对经验研究来说最具实用性的理论。因此本课程也将新唯物主义纳入其中,系统性地介绍新唯物主义的三条主要发展轴线:以布拉依多蒂为代表的后人类主义,以博菈德为代表的能动实在论,以及以哈曼为代表的物导向本体论,并以此为各位学员介绍新唯物主义为当代社会学经验研究所开启的庞大研究蓝海。

 


(左一为哈曼,中间为齐泽克)

 

阅读文献

布拉伊多蒂,2016,《后人类》,宋根成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哈曼,2018,《铃与哨:更思辨的实在论》,黄芙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哈曼,2020,《迈向思辨实在论:论文与讲座》,黄芙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梅亚苏,2018,《有限性之后:论偶然性的必然性》,吴燕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肖雷波等,2013,〈论女性主义技术科学研究——当代女性主义科学研究的后人类主义转向〉,《科学与社会》,第三卷第三期,页57-72

Barad, Karen 2007,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ennett, Jane 2010,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raidotti, Rosi 1991, Patterns of Dissonance: A Study of Women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Dolphijn, Rick and Tuin, Iris van der 2012, New Materialism: Interviews & Cartographies.London: Open Humanities Press.

Fox, Nick J. and Alldred, Pam 2017, Sociology and the New Materialism. Theory, Research, Action. London: Sage.

Fisch, Michael 2018, An Anthropology of the Machine: Tokyo’s Commuter Train Net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Gamble, Christopher N. et al. 2019, “What is new materialism?” Angelaki, 24(6): 111-134.

Harman, Graham 2017,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A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 London: Penguin Books.

Hoppe, Katharina and Lemke, Thomas 2021, NeueMaterialismen zur Einführung. Hamburg: Junius.

Lemke, Thomas 2021, The Government of Things. Foucault and the New Materialism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oh, Janina 2018, Trans- und Posthumanismus zurEinführung. Hamburg: Junius.

Morton, Timothy 2013, Hyperobjects – Philosophyand Ecology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

Pyyhtinen, Olli 2016, More-than-Human Sociology:A New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Rosa, Hartmut et al. (eds.) 2021, CriticalTheory and New Materialisms. London: Routledge

 

 2  往期学员的交流和反馈

 

跟郑作彧老师学习,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欧陆理论讲得让你彻底理解!


 

  3  授课时间

 

四周四讲

南大郑作彧老师课程:

202218日、15日、22日、29日(周六)

 

时段均为20—2200(北京时间)


 4  授课形式

 

1)网络授课

本课程为网络授课,使用小鹅通”APP/小程序

 

每门课均是4讲,每讲均为2小时/120分钟,包括:老师讲授90分钟、师生交流30分钟。合计8小时/480分钟。

 

2)课前提问

学生在每周开课前在班级的微信群提出自己对该周学习内容的疑惑。主讲人每次会在讲课时对应回答。

 

3)回放有效期

180天,至 2022625日!

如果你寒假学完了,还可以下学期整个学期好好复习!

 

 5  报名方式 

报名费:

单报一门南大郑作彧老师的理论课程:798

单报一门浙大李昂然教授的方法课程:498

双修合报两门课程:9折优惠!原价1300元,合报优惠价:1170

合报优惠流程见下。9折优惠仅在开班(18号)前有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文中海报的二维码,进入在小鹅通平台上购买和观看直播;

购课支付后显示课堂助手的微信,或者直接添加微信ID sunyufan1991

以订单支付凭证,进入课程交流群。


 6  导师介绍

 

郑作彧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兼任德国耶拿大学特许教授资格研究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生态经济研究院网络学术专栏作家。

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学术专长为社会理论、时间社会学、传播研究、定性研究方法;目前集中于批判理论研究。

发表有专著《社会速度理论大纲》(德文)、《激情与目光:韦伯思想的当代翻新》(德文专书收录文章)、《社会的时间》,译著《新异化的诞生》、《社会理论二十讲》、《不受掌控》(合译),以及《社会学研究》、International SociologyTime& Socie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数十篇,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三项。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617期推送 *


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为什么要“理论+方法”双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