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齐美尔理论研究七大姑八大姨,发在英文社会学顶刊,终于搞明白过年爱唠叨的原因了!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2年2月3日
好不容易的假期,你以为的过年是这样的
但是,其实是这样的….
因为七大姑八大姨,这个年就不能过得消停点吗?!
每次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都成为你回家最大的担忧。
但是,反过来也一样呀。你有没有想过,想当一个“好姑姑”、“好阿姨”,也超级不容易呀!
问你问多了,你嫌烦。问你问少了,又感觉不够关心你。和你爸妈提建议提多了,可能你爸妈又感觉被干涉太多了。不和你爸妈商量你的前途吧,又感觉不够尽家庭责任。
到最后,七大姑八大姨只好说些有的没的,但又切中要害的,显得关心但又不越界。
这个边界,好难好难呀!
快来体谅体谅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吧!
你说这里这么多纠结的地方,还不值得好好研究吗?
这么重大的人生困扰,难道就没人好好研究下吗?
说来你不信,还真有!就是研究七大姑八大姨,还用了齐美尔的理论,甚至发表在顶尖社会学期刊Sociology。
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讲师、日常生活研究中心主任Vanessa May及其合作者KinneretLahad于2019年在《社会学》(Sociology)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
七大姑八大姨是一种“涉身其中的观察者”(The Involved Observer)
作者指出,我们往往社会学研究只关注:
如何从鸡娃现象和海淀妈妈现象,理解什么是“母职”(motherhood)?
如何从办公桌上摆个家人照片就是“好爸爸”来理解什么是“父职”(fatherhood)?
但是家庭里还有很重要成员呀!姑且不说祖父母(也有研究的~),但七大姑八大姨可也一样不能忽视。
因此,相较于“母职”和“父职”,什么才是“姑姨之道”(aunthood)呢?
于是,两位学者竟然发现有一个美国论坛,叫Dear Savvy Auntie,专门是姑姑阿姨吐糟的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她们经常会分享自己在大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向论坛上一位心理治疗师Natalie Robinson Garfield 寻求建议
作者筛选了这个论坛最最受欢迎的帖子里涉及到158个的帖子,反映了阿姨们的共同担忧。通过直接的统计,她们发现姑姑阿姨其实一直面临怎么和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打交道的问题。
80个热帖:姑姑阿姨和她们兄弟姐妹商量,如何对待侄子们和外甥女们的关系问题
54个热帖:和侄子们和外甥女们的关系问题
15个热帖:涉及到怎么做到一名好阿姨、好姑姑的情感甚至医疗建议问题
4个热帖:没有什么家庭关系方面的
究竟会商量些什么呢?
这个边界怎么拿捏呢?
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好阿姨、好姑姑?
- 1 - 姑姑阿姨和你家有点距离
所以觉得自己看得明白!
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齐美尔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人之形象——陌生人:仿佛的是潜在流浪者、来了就坐一坐,和你总有些距离感,但又会在你身边。
这种含糊和距离感,特别适合描述做姑姑阿姨的体验。尤其是,陌生人的位置感,更仿佛是“近与远的结合,好像很远,又很近”。
结果,这种距离感赋予阿姨姑姑一种自信:我身在局外,能看得清你家发生的事情,能明白你的处境,能给你提一些“客观”、“鸟瞰”的建议!
因此,当阿姨给你买房、相亲、升学的建议,好像你只是理解为“过来人的经验”,但也未必。她可能觉得我不是“你们小家庭的人”,但我更看得清,你爸你妈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发展。
- 2 - 姑姑阿姨也是参与者
所以特别想帮忙!
但是姑姑阿姨却不仅如此,好像一个客观的、中立的咨询师在唠叨。
她们也同时感觉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是可以参与其中的,才会提出这些买房升学的建议。
姑姑阿姨喜欢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提供帮助的人。一位阿姨就在这个论坛上吐糟说:自己侄女的父母离了婚,所以每当父亲节到来时,侄女总是很难过。自己特别苦恼,想要帮助但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尤其是最近,这个侄女一直把自己锁在她的房间里,到底自己应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来帮助她度过难关?而且她也相信自己的姐姐也在挣扎。
因此,姑姑阿姨不仅因有距离感而有“客观观察者”,也感觉自己“总要做点什么”、“帮点什么”。
- 3 - 当好姑姑当好阿姨太难了
因为边界特别不好拿捏!
面对孩子,父母总想保持自己是“好爸爸”和“好妈妈”的状态。但是你们家里,每到聚会,其实父母都可能有一点点紧张。因为作为子女的你,可能对父母不多,只知道光鲜亮丽为主,但作为父母的姐妹,姑姑阿姨却掌握你的父母过去的所有八卦、现在的一切担忧和未来的可能状况。
姑姑阿姨给你提建议,想规划,又要尊重你爸妈,其实特别难。这个过程,是个边界协商的过程,不断要质问自己:“我可以干预吗?”、“我适合介入”吗?
参与但不介入
帮助但不干预
观察但不揭短
……
你看有多难。
而且,面对侄子外甥女,永远也面临美国社会学学会前会长拉蒙特提出的“边界”理论的一个问题:不管是家庭还是阶级或团体,边界都往往是在实践中做出来,既是纳入也是排除。因此,侄子外甥女们心里都可能在想——“你又不是我父母,说这么多干嘛!”这是这个论坛热帖里,姑姑阿姨们常会出现的一个担忧。
同时,姑姑阿姨也要考虑到,如果自己揭露太多,说得太多,可能招来自己的姐姐或弟弟(侄子外甥女的父母)的不满,甚至可能面临被疏远、排除的风险!
在这个论坛上,一位阿姨就非常清楚自己跨越的界限和随之而来的风险:“我的姐姐和丈夫可以随时终止我与侄女之间的亲密关系,甚至决定结束这段关系”。所以,阿姨们必须小心并注意自己的位置,总她处于潜在的脆弱和不安全的境地。
这种状态又特别像芝加哥学派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帕克所形容的“边缘人”:“渴望但却被排除在正式成员团体之外”。
这里所说的“正式成员团体”,正是在现代化过程被神圣化的“核心家庭”,而非“大家庭”。
核心家庭,就是只有爸妈和子女。布迪厄早在1996年的论文,就专门谈过现代的理想之中,就是将家庭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并且内部理想化,外部边界永久化。因此,这对于处在大家庭、但不在核心家庭之中的姑姑阿姨造成了挑战。
不管是齐美尔的“陌生人”、帕克的“边缘人”还是拉蒙特的“边界”,都在讲述从外甥女角度看阿姨,从阿姨角度看自己的姐姐,从姐姐角度看自己的孩子和妹妹的三角纠结关系。
下次当七大姑八大姨再唠叨你的时候
想想她也很不容易呀!
姑姑阿姨是涉身其中的观察者,多一步变干预,少一步变陌生!
文献来源:
May, Vanessa, and Kinneret Lahad. 2019. “The Involved Observer: A Simmelian Analysis of the Boundary Work of Aunthood.” Sociology 53(1):3–18.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625期推送 *
从海淀中产鸡娃到贫困妈妈育儿,意味着什么?换尿布的社会学研究
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同住?家庭社会学家指出父母也会收房租、子女还想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