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诺贝尔奖和基因组学有关,也和社会学有关:从马克斯·韦伯到斯坦福大学书单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11-14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2年10月5日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瑞典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对远古人类基因的研究,致力于回答这个根本问题。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人:帕博)
帕博破解了尼安德特人”的遗传密码、发展了“古基因组学”,证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现在的我们)有过繁殖历史,并且现在欧亚人类的基因组里,有1-4%可追溯至尼安德特人。


提到“基因”,即使是普通大众也不陌生了。我们觉得这非常神秘,但又非常日常。究竟“基因组学”又是什么?对我们理解社会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社会学家也早已对基因组学及其类似议题——基因、遗传、演化等早有兴趣,因为正如帕博的贡献那样:当它能说明我们从哪里来,就会和种族/民族认同密切相关,变成了社会问题。进一步,当基因研究普及化,和我们的基因检测的医疗化有关,甚至和产前筛查有关的时候,又进一步变成社会争论的焦点。
科学/非科学、自然/人文,从来不是对立的。
社会学对这方面的关注,甚至能追溯到韦伯。如果你读过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会发现收录其中的、发表于1920年的《序言》颇有意思。作为韦伯的宗教伦理比较研究文集的开篇,他在该文结尾最后一段,却是直指类似于当今基因研究的种族议题——当时刚兴起从生物遗传的角度理解种族与各国发展差异。如果接受这种观点,那么韦伯从宗教伦理比较各国资本主义精神就完全没道理了。所以,他才在篇末不得不回应这一点。只是由于韦伯一笔带过,所以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就不会留意到。


实际上,韦伯一直反对当时从遗传与所谓的国民性角度研究的“有机社会学”,甚至他也反对现在习以为常的“种族”(race)这个概念。因为它太容易政治化、带有价值判断。韦伯在德国社会学界界的短暂时光里,一直对这种生物学化的社会学有所批评。然而在他去世后,这些种族遗传论的社会学家就搭上纳粹的东风,趁势发展起来。
有兴趣可以看我之前分享过“后韦伯时代”的德国社会学种族化/政治化问题。最近Jack Barbalet也在《古典社会学学报》(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发表一篇分析韦伯的种族观。
投诚政治,能成学术大佬吗?从韦伯到纳粹的德国社会学转变
理解韦伯的这种时代背景与学术态度,就会明白为什么有时候现在的“基因组学”被称为“新种族科学”
在华语界,中国台湾前两年已经汇集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共同探讨了基因组学的社会议题,目录见下(标题略有简化,详细可自搜介绍):


导读、潘朵拉的黑盒子解码后:基因科技与伦理、法律和社会的交缠共构
单元一、生物学典范的转移
第1章 理解「基因」概念的演变 
第2章 后基因体时代的侏㑩纪公园


单元二、基因科技的众生相
第3章 族群遗传学与追根溯源 
第4章 基因化世代:产前基因筛检与检测
第5章 后基因体时代的免疫台湾:疫苗的迷思与反思
第6章 麻疯病的抗药性与基因体科技 


单元三、族群、基因资料库与治理
第7章 台湾客家族群基因溯源研究
第8章 台湾人的基因利基
第9章 从老大哥到大数据:国家大型人体生物资料库的隐私权议题 
第10章 精准医疗的新瓶与旧酒


单元四、基因、媒体与公众沟通
第11章 基因研究的告知义务及社会心理风险 
第12章「天生」赢家?从世大运剖析原住民运动基因的再现与迷思 
第13章 媒体上的基因脸谱:以基改食品为例 
第14章 科学传播与基因医学的媒体再现 
结语 写在后基因体之后

不过,宽泛地讲,以基因研究为代表,并不总是和政治/种族/社会议题的具体研究有关,也会和演化生物学有关,这对社会理论有启发——社会学家总是认为人是社会人,但如果人是遗传的、生物的、演化的,那么社会学理论要怎么改写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知道:你可能读过《社会理论的结构》一书的作者乔纳森.特纳,但你不知道的是:他其实近些年就致力于发展演化生物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结合。

(特纳和他的经典理论教材)


比如,他近年就出版了至少四本书和此有关,谈宗教的演化、《新演化社会学》、《论人类本质: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生物学和社会学》、《人类原初制度的演化》等等。


不过,到底演化生物学和社会学理论结合,能够走多远,真不好说,因为文化选择的演化理论、文化人类学等阵营方面也并不同意生物学。比如,我最近在看建模的方法论研究,就有关于ABM的一项经典案例,和此有关。


为什么在公元800-1350年,北美的印第安人中的一支阿那萨吉人,经历了繁荣时期,但后来离开了他/她们栖息的定居山谷呢?到底迁移的决策是什么呢?


科学家从当代土壤、气象、繁殖等自然与生物数据加以人工模拟,但发现都失败了,无法解决当时人们为什么要迁移。因此,从这场关于环境压力与自然选择的人工模拟实验中,得出一种结论:应该只能是社会或文化影响了迁移。



所以,最近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系的何荣宗老师在《社会学视野》(Sociological Perpsective)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批评Turner等人发展的新演化社会学,忽视了基因—个人行为—文化的交互影响。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了解基因组学的社会学,那么特别推荐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Jeremy Freese的课程大纲。

这个大纲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科学、社会学、政策研究、人口学等多种视角分享基因组学的公共议题,分享的文献也不仅包括社会科学,还包括像Nature等期刊的自然科学文献,具体见下:


*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696期推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