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暨课程思政大赛
为促进我院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质量意识,深入课程思政,加强学院教师的教学交流与学习,10月2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暨课程思政大赛于综合楼A529举办。此次大赛有陈秀玲、马金芳等5位教师参赛,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韩淑芹主持,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张庆荣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岳金霞、外国语学院教授孙秀丽、副院长孙大满和副教授郑琳担任评委,在校师生参加。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韩淑芹)
在比赛过程中
各位教师纷纷展现了
自己出彩的专业技能
下面就跟随小e的步伐
一起来看看各位老师的风采吧
大赛前,参赛教师需提交参赛课程3个不同章节的教学节段教案,包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专业班级(或教学班)等相关材料,要求教案应体现课程思政设计,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还需于比赛当天通过抽签现场确定参赛顺序,再根据参赛顺序逐个抽签确定参赛的具体教学节段。比赛场上,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为20分钟,讲授形式上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参赛老师与学生课堂探讨环节)
陈秀玲老师首先进行展示,她抽到的章节是Art for Art’s Sake。在讲解的过程中,她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介绍引出中国民歌《茉莉花》,并结合以“茉莉花”为主题的古诗,深刻剖析了其文化象征意义,并将“茉莉花”与“玫瑰花”进行对比,展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气质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参赛教师陈秀玲老师)
马金芳老师讲授的主题为传统中国屋顶。于300年前风靡欧洲的中国风,尤其是富含中国元素的建筑,激发了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自信。马金芳讲解了三种最常见的传统中国屋顶形式:庑殿顶、歇山顶与攒尖顶;然后又介绍了关于传统中国屋顶的细节,比如屋顶的建筑材料、飞檐的双重作用以及脊兽的身份与寓意。最后她强调:不要盲目模仿西方建筑或者千城一面,要打造更多有中国民族印记的建筑。
(参赛教师马金芳老师)
付丽燕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学术技能、语言综合技能和思政育人相结合,实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她采用了协作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信息整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她教导学生对日常概念进行分类,引出对学术技能的讲解;引导学生熟悉分类法在学术语境下的使用,深化学生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对导致全球变暖的人类行为进行反思。她的小组展示环节话题是“垃圾分类”,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和环保意识。
(参赛教师付丽燕老师)
孙烁老师主要讲授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性别差异。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差异,而社会性别则侧重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差异。她表示:“外界对男性和女性给予了不同期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性别也是后天习得,是社会性的。女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两性平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参赛教师孙烁老师)
孙淼老师授课的主题是带前缀的运动动词,这是俄语动词学习中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前缀动词的用法,孙淼以Олег外教校内核酸检测路线图和Инна外教解释信为切入点,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不同前缀的意义;通过情景展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思考前缀的意义和用法。在课后,她还根据本课内容,通过场景设置自行组织一个带前缀运动动词的语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赛教师孙淼老师)
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各参赛教师结合本节段课堂教学实际,在2分钟内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赛后,评委们分别结合各位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对各位教师的表现给出点评,评委们就比赛时的仪表仪态和板书情况,讲课时的语言条理性,形象性,逻辑性以及讲授时的课堂氛围,教学时间的安排,思政元素的嵌入,立德树人等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在场教师收益匪浅。
(赛后评委点评)
经过评选,陈秀玲获一等奖,马金芳和付丽燕获二等奖,孙烁和孙淼获三等奖。
此次大赛的举办旨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以能力为导向实施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此次大赛的举办让我们
看到了老师们的风采
让我们为所有的参赛教师喝彩
往期推荐
首届新文科本硕一流课程建设高端论坛通知
职场青年说 | 张纳卫:机会是自己创造的
文字:外国语学院新闻工作室 张馨月 赵子元
编辑:徐艺甜 于诗雨 张馨月 赵子元
责任编辑:刘赫力 张茜
审核:王敏 杜文倩 王钰鑫
为老师们的精彩表现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