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指标升高要注意!很可能会影响中风发生的风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常被称为代谢。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多种代谢物,包括脂质、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
代谢物水平可以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如疾病、遗传或环境等,并且还可以作为细胞健康、心血管健康甚至整体健康的指标,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每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甚至在出现症状之前,就已经在代谢物水平上出现变化。
根据最近一项发表于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神经病学》(Neurology)的研究发现,血液中检测到的多种代谢物水平,与一个人的中风风险有关。
图片来源:123RF
这项研究共包含38797例未发生过中风的受试者。研究开始时,受试者提供了健康史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药物使用以及吸烟状态等;接受了医学检查,如血压、血糖水平;并提供了血液样本。
研究人员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受试者血液样本中147种代谢物的水平,包括常规脂质、14种脂蛋白亚类及其脂质(酯化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总脂质)、脂肪酸、氨基酸、酮体和各种糖酵解前体等。
随后,研究人员统计发现,从研究开始2年后到15年后,共有1791人发生中风。
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多种代谢物水平与中风风险相关。在这些代谢物中,有的与中风风险升高有关,而有的则与中风风险降低有关。
组氨酸(Histidine)、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2-胆固醇(HDL2-C)水平升高,与中风风险降低有关;
糖酵解相关代谢物丙酮酸(Pyruvate)、急性期反应标志物糖蛋白乙酰化(Glycoprotein acetyl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与中风风险升高相关。
当按照中风类型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不同代谢物对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风险的影响也有所区别。组氨酸水平升高与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有关,但与出血性中风风险无关;糖酵解相关代谢产物丙酮酸和急性期炎症标志物糖蛋白乙酰化,也主要与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相关。
图片来源:123RF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表明多种代谢物与中风风险之间存在关联,并未显示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出血性中风受试者数量较少,降低了研究人员检测这种中风类型相关性的能力。
研究人员指出,与中风风险降低有关的组氨酸来自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乳制品和谷物,是帮助维持生命的必需氨基酸。组氨酸可以转化为组胺,而组胺已被证明对血管的扩张有很强的作用,它还在大脑中发挥神经递质的功能,在一些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可以降低血压和炎症。
与中风风险升高有关的丙酮酸,对于向细胞供应能量非常关键,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可以降低炎症,而相比之下,丙酮酸也会增加一个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代谢物和中风风险之间关联的生物学机制。
研究人员建议,应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并通过进行更多的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从而降低中风风险。可以用鱼、坚果、橄榄和鳄梨等食物中更健康的脂肪来替代坏脂肪,从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研究作者、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医学中心Dina Vojinovic博士表示:“由于中风是全球死亡和严重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来识别高危患者,确定更多中风的原因并制定预防策略。”
图片来源:123RF
中风也是中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人总体中风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每5个人大约会有2人在一生中罹患中风;《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因脑血管病致死比例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中风。
我们期望,相关研究能找出更多中风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以降低中风发生及死亡风险。
推荐阅读
癌症治疗期间,该静养还是运动?该怎么吃?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坚持吃素100多天,会发生什么?改变的不止是体重,还有胰岛素、胆固醇……
参考资料
[1] Dina Vojinovic, et al.,(2020). Association of circulating metabolites in plasma or serum and risk of stroke: Metaanalysis from seven prospective cohorts. Neurology,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11236.
[2] Study finds 10 metabolite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stroke. Retrieved Dec 3 ,2020,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aaon-sf1112720.php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About us
e药环球 | 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点“在看”,分享健康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