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做过的体检,意义有多大?哪些人需要高度重视体检?

e药环球 健康榨知机 2022-04-24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关于体检,你是什么态度?你觉得体检的意义有多大?自己是否需要定期体检呢?


本期内容,我们先来讲讲体检对我们的意义,以及哪些潜在的人群可能相对需要引起重视。下次将和大家分享常规检查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常见高发慢病筛查的相关内容。



体检的意义有多大?




近期,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重要研究,该综述回顾了近60年间的32项高质量研究后指出,常规体检可以更好发现和控制慢性病,促进生活习惯改变、疫苗接种和癌症筛查,而且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医学院David Liss教授表示,“很多人只在出现问题时才去看医生,但这时再谈疫苗接种或癌症筛查已经为时过晚。

从分析结果来看,定期体检在减少死亡率,或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方面的益处很小或无益处(缺乏明确证据)。但有意思的是,参加常规体检的人群,血压、胆固醇和心血管风险评分等健康风险因素控制得更好。且在该综述中有多个研究表明,“患者报告结果”有改善,比如对健康担忧减少、幸福感增加、生活质量改善、自我健康评价更好

这也提示常规体检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好、风险因素控制不佳、没有进行癌症预防干预、缺乏常规诊疗服务的人群等。

不过研究团队也指出,常规体检不一定需要每年进行。JAMA同期发表的社论文章也指出,关于常规体检的价值争议,合适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刀切。医生和患者可以结合患者的偏好和具体情况,在合理的临床实践范围内,制定长期计划,结合适当频率的体检、特定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图片来源:123RF




哪些人群需要高度重视体检?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需要体检时会做一些基础体检项目。通常包括体格检查:如体重、血压和内外科、眼耳口等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检查等

可能有人认为,之前做过的常规体检结果没什么大问题,且身体没有不适,就万事大吉了,不用管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而且相隔很久都不去复查。但其实,这些常规检查的结果没问题,并不一定代表没有患其它疾病的风险。

一方面,对于体重异常的人群来说,即使目前的检查结果可能正常,也并不意味着健康,因为肥胖是慢病之源。另一方面,常规体检的检查项目一般相对局限,可能忽略了遗传因素。如果你或家人的体重指数(BMI)异常,或有遗传家族史,建议高度重视体检:




1



BMI异常

BMI分为正常(18.5 kg/m2 - 22.9 kg/m2)、正常偏高(23.0 kg/m2 - 24.9 kg/m2)、超重(25.0 kg/m2 - 29.9 kg/m2)或肥胖(≥30.0 kg/m2)。

肥胖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某些癌症都具有很强的流行病学关联,甚至还会增加过早死亡风险。仅在2019年,就有500万人死于超重和肥胖。

研究证明,BMI指数和代谢疾病风险增加有关。美国内分泌学会(the Endocrine Society)发表“内分泌疾病患者血脂管理”的临床指南中针对肥胖等十多类患者,提出了详细的血脂/心血管风险评估和治疗建议。其中,建议肥胖患者评估代谢综合征的多项指标以及体脂分布,以确定心血管风险

代谢综合征是由于代谢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具有心血管代谢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高血糖、腰部脂肪过多、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如果不加控制,会增加人们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心梗风险。

建议超重/肥胖人群重视体检,并及时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将体重维持在健康水平。

BMI异常人群的参考体检项目
  • 针对血糖调节情况: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耐力测试、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胰岛素(尤其是腹部脂肪偏多的人群)

  • 针对心血管代谢情况:血压、血脂、心脏彩超、血管超声、眼底检查、冠脉CT成像、头颅MR等(尤其是家里有人患心血管疾病、爱吸烟喝酒、吃东西口味重、重盐重油的人群)


图片来源:123RF





2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除了“三高”的发病率较高外,中国人患癌症的概率也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癌症早期通常症状不明显、不易被我们发现,且常规检查通常没有各种癌症的筛查项目,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如果家人中有患癌史,建议提高警惕。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约457万人,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其中和遗传家族史有关的常见癌症分别有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等。针对上述几种高发癌症,有以下建议: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指出,如有≥1个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一般人群推荐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推荐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在5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推荐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在40~75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的筛查项目有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肠成像、结肠镜检查(金标准)、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粪便中微生物标志物等等。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21)》指出,对于高风险人群推荐从40 岁开始进行乳腺癌筛查,且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指南中指出,对于高风险人群,推荐使用乳腺 X线检查联合乳腺超声进行筛查。高风险人群包括有遗传家族史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二级亲属 50 岁前,患乳腺癌 2 人及以上;二级亲属 50 岁前,患卵巢癌 2 人及以上;至少 1 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 BRCA1/2 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 BRCA1/2 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

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建议,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指出,对于符合第1条和2~6条中任1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应进行食管癌筛查:①年龄超过40岁。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③有上消化道症状。④有食管癌家族史。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⑥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食管癌的筛查方法以普通白光内镜为基础,综合使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特殊技术。

图片来源:123RF

慢性疾病和癌症都可防可控。研究显示,中国45%的癌症死亡归因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早筛查早发现不仅有助于减少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还可能改善治疗效果。以上推荐仅供参考,建议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咨询专业医生。

推荐阅读

世卫组织最新宫颈癌筛查指南:首选方法改变,这16条建议所有适龄女性要了解!

癌症筛查有什么用?10年研究发现,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这种疾病可能一生都逃不掉!该怎么办?常规体检就能筛查!

差别太大了!长期筛查,大幅减少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

普通女性要筛查卵巢癌吗?《柳叶刀》发表20年随机试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Liss DT, Uchida T, Wilkes CL, Radakrishnan A, Linder JA. (2021). General Health Checks in Adult Primary Care: A Review. JAMA, doi:10.1001/jama.2021.6524

[2] Brett AS. (2021). The Routine General Medical Checkup: Valuable Practice or Unnecessary Ritual? JAMA, doi: 10.1001/jama.2021.4922

[3] 中国45%的癌症死亡可预防,做好这几点很重要. Retrieved 2021.0309, from http://m.chinacdc.cn/xwzx/gwxx/202103/t20210309_224558.html

[4] 中国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5]  Zhang J, Zhao Y, Dai Y, et al. (2020). Effectiveness of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Testing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China: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DOI : 10.1001/jamaoncol.2020.6575

[6] 中国抗癌协会,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 from http://medi-guide.meditool.cn/ymtpdf/2A8BA412-8F35-7F5A-6E51-8230F7018739.pdf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 年版)

[8]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9] Felix Teufel, et al., (2021). Body-mass index and diabetes risk in 57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level data in 685 616 adults.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844-8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欢迎扫码关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我们为您带来靠谱和前沿的好医新药全球资讯。

 About us 

e药环球 | 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点“在看”,分享健康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