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后运动,我差点猝死在健身房”:记住这5件事能保命!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但还有一种“好习惯”——运动健身,却也是年轻人猝死的高发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来源:123RF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2022年2月21日,北京一名28岁男子在健身房运动1小时突然出现头晕呕吐。工作人员拨打了120,并进行了心肺复苏,但送医抢救后仍然无力回天,遗憾离世。
2020年,上海一名47岁男子在健身房内沙发椅上猝死,小腿部有明显淤血,等身边人发现拨打急救电话时,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2018年,广州一名22岁男子熬夜后去运动,差点猝死。晕倒前,他曾连续几天通宵看球,因球队输了赌气去公园跑步。
所幸,当他感觉到剧烈胸痛胸闷、恶心、出汗虚脱后,马上去了医院挂急诊(但更好的做法是直接打120),刚到医院就心脏骤停。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终于和死神擦肩而过。
甚至,就连一些健身教练、运动员,也免不了在运动中猝死的情况。
通过这些故事,今天是想告诉大家一个“运动悖论”的问题——
适度规律的运动是好习惯,和久坐不动的人相比,运动可以锻炼心脏和骨骼肌肉、降低心血管、三高等疾病的风险,也就是能“续命”;但某些情况下去运动、出现不适症状还继续运动,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送命”。
哪些人更容易发生运动相关猝死?
关于运动(不一定剧烈)为什么会造成猝死,已经有很多医学研究,普遍认为的原因有这些——
1.大多数运动中的猝死属于心源性猝死,和缺血缺氧有关。尤其剧烈运动时,耗氧量会增大,会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短时间内心脏骤停的风险升高。
2. 死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中老年(但之前可能没发现)。运动时斑块破裂脱落、增加了血管堵塞风险,最后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3. 少数情况下,死者本身有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之前可能没发现)。其中,肥厚型心肌病容易发生血流动力学梗阻,一旦心脏骤停,比其他类型更难救回来,猝死时往往非常年轻。
4. 死者身体没问题,但有心脏病家族史,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一般人更高。
上面提到这2、3、4类人,就尽量不要参与剧烈运动,可以先从中低强度运动开始。
图片来源:123RF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运动更安全”,甚至还有人宣扬“生命在于静止”,这就因噎废食了。
相反,长期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能加强心脏功能,反而降低了猝死风险。
害怕猝死就不运动了?千万别因噎废食
一篇发表在美国心脏学会《循环》杂志的文章分析指出,在北美和欧洲一般人群中,与心脏骤停的总体发病率相比(每100万人里有500~1000例),运动相关的心脏骤停发病率(每100万人有5~20例)其实低得多。
也就是说,还有约95%的心脏骤停都和运动无关。只是,运动中猝死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公共场合和大型赛事上,更容易被新闻报道出来,就形成了刻板印象和幸存者偏差。
同样的,还有一些研究都发现,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长跑、打篮球、健身时的猝死发生率最高。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项目也是普及率最高的。尤其是跑步,几乎没有门槛和场所限制,关键还是适度。
更让人惊讶的是,如果长期习惯性、规律性地运动,是可以降低运动相关心脏骤停风险的。
图片来源:123RF
但需要警惕,久坐不动的人如果突然去运动,发生运动相关心脏骤停的风险比不运动时高出56倍。所以,之前缺乏基础的人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鼓作气”。
而且,《欧洲心脏杂志》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35岁后,运动相关心脏骤停,明显比运动无关的心脏骤停存活率更高。(注:这里都是院外心脏骤停,医院里就太常见了,没有算进来)。
这是不是与运动场所急救条件更好有关呢?但研究刨去旁观者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等因素后,仍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所以,长期运动、身体素质好,关键时刻真的能帮自己“续命”。
比如2020年,南京有一位34岁女子在健身房倒地心脏骤停后,医护人员持续按压2小时,竟终于恢复了微弱心跳,经过ICU治疗半个月后完全苏醒。
医生都表示是“奇迹”,因为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脑细胞损伤就不可逆;10分钟以上,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是脑死亡。这可能和她平时就喜欢锻炼,再加上年轻有关系。
熬夜后运动,对身体有多伤?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熬夜后运动,身体会更僵硬,还会让大脑的判断力下降,更容易受伤。
我们知道,长期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做事时总感觉“脑子不好”,出错和发生事故的风险也会增加。
图片来源:123RF
那熬夜后再去运动,心脏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022年,瑞典的一项研究请来了16位体重正常的健康年轻男性,他们没有心血管或相关疾病的家族史,平时每天睡7~9个小时。
研究人员让他们在连续三晚正常睡觉,每天睡8.5小时,第四天进行高强度运动;又连续三晚熬夜,每晚只睡4.25小时,第四天再高强度运动。
结果发现,连续三晚熬夜+剧烈运动,肌钙蛋白(心血管压力或心脏损伤的标志物)激增的程度,比正常睡眠后运动高出了约40%!
这提示我们,在健康年轻人中,如果长期睡眠不足、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会增加急性心脏应激反应和心脏病的风险。
另外有研究发现,专业运动员头天晚上睡眠不足,第二天早上大量运动,会导致运动表现更差,还会出现代谢不规律,如血浆乳酸浓度下降、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水平升高等问题。
经常运动,也要重视身体的求救信号
有研究分析过,运动中猝死的人,不少在倒下甚至运动前就出现过胸痛、胸闷、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但他们当时并没有及时停止运动。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运动中猝死是因为平时太缺乏锻炼,突击去运动,才会出现不适症状。”
但实际上,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其他地区,哪怕是专业运动员或健身教练,也发生过不少运动中猝死的情况。
而且从心理上讲,经常运动的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壮、生病少、很强大、可以扛”,反而可能忽视猝死的预警信号。
运动中感觉不舒服时,平时运动少、觉得自己“身板弱”的人可能就停下了。
而他们却可能只当是小毛病(比如头晕,以为只是低血糖),没有及时去医院或打急救电话,甚至旁边的人劝说休息也不听,结果延误了救命的黄金时间。
还是那句话,别太高估你的身体。
它不是机器,而是比机器更精巧、也更需要你好好呵护的生命。
除了自己要懂得保命,场所的急救设备是否完善、人员的急救技能是否过硬,也能对生死起到决定性作用。
总之,经常运动还是好处更多,但也希望大家记住5个“保命技巧”:
1、选择运动场所时,最好找装有AED的地方,或者离医院比较近的地方。假如有人倒下了,估算下AED多久可以送过来(不超过黄金4分钟的距离是最好)。
2、还可以跟教练、周围的运动爱好者多交流,看有多少人懂急救、会急救,有急救证书和经验最好(有学医的更好)。
3、运动时戴上能监测心率的手环等仪器,心率尽量不要超过140次/分钟。
4、生病、熬夜、劳累、酒后或身体不舒服时,不要去运动。
5、运动中一旦出现任何不适,不管你之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情况、有没有快速恢复状态,也不管你以前的体检报告有多“优秀”,都要及时停下休息。非常难受时别犹豫,及时拨打120!
推荐阅读
1周吃几次肉好?牛津大学47万人研究,超过这个量,更容易得癌症
参考资料
[1]字节回应“28岁员工单位健身猝死传闻”:截至凌晨仍在抢救_10%公司_澎湃新闻-The Paper. Retrieved Mar 2,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816608
[2]年仅47岁!上海一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在健身房外,警方回应-新民晚报. Retrieved Mar 2, from 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20/12/20/31867706.html.
[3] 熬夜后不要剧烈运动 当心诱发心梗-羊城晚报. Retrieved Mar 2, from http://health.ycwb.com/2018-09/07/content_30084429.htm.
[4] Marijon, E., Uy-Evanado, A., Reinier, K., Teodorescu, C.,Narayanan, K., Jouven, X., ... & Chugh, S. S. (2015). Sudden cardiac arrestduring sports activity in middle age. Circulation, 131(16),1384-1391.
[5] Berdowski, J., De Beus, M. F., Blom, M.,Bardai, A., Bots, M. L., Doevendans, P. A., ... & Mosterd, A. (2013).Exercise-relate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cidenceand prognosi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4(47),3616-3623.
[6]34岁白领健身房中突发心跳骤停,两小时心脏按压,抽出的血都是黑色的!. Retrieved Mar 2, from https://m.gmw.cn/baijia/2020-05/20/1301234874.html
[7] Martikainen, T., Sigurdardottir, F.,Benedict, C., Omland, T., & Cedernaes, J. (2022). Effects of curtailedsleep on cardiac stress biomarkers following high-intensity exercise. MolecularMetabolism, 101445. DOI: 10.1016/j.molmet.2022.101445
[8] Dolezal, B. A., Neufeld, E. V., Boland, D.M., Martin, J. L., & Cooper, C. B. (2017).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and exercise: a systematic review. Advances i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7.doi: 10.1155/2017/1364387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e药环球丨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微信号 : ey_global
▇ 关注我们,掌握好医新药全球资讯
分享、点赞、在看,传播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