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那些冰冷的墓志里,一窥鲜活的五代女性形象

中国妇女报 雅书品iRead 2022-07-28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女性史料匮乏,给家庭史、社会史研究者带来不小的困惑。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一书,从为数不多的五代女性墓志碑文中,爬梳有效信息,以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的“缺席者”——妇女为主角,还原一个个五代家庭史和社会史片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五代女性如何在刀光剑影中担负起家族内务的重担从而获得尊重与爱戴,也能看到她们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流动。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

——演绎别样的五代社会史

文 | 纳兰雁

转载于《中国妇女报》


在中国两千多年(公元前221-1911年)的帝制时代,有两个历史时期最为混乱,一个是东晋五胡十六国,一个是唐末五代十国。帝王将相的厮杀,在分裂状态下尤为惨烈;刀光剑影下的人生百态,也在后世的演绎中光怪陆离。由于现场混乱难以留下信史,第一手资料的匮乏尤其是女性史料匮乏,给家庭史、社会史研究者带来不小的困惑。



基于此,台湾宋史专家柳立言先生带领他的读书会,从为数不多的五代女性墓志碑文中,爬梳有效信息,以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的“缺席者”——妇女为主角,还原一个个五代家庭史和社会史片段,汇成了《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一书。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五代女性如何在刀光剑影中担负起家族内务的重担从而获得尊重与爱戴——五代时期的女性地位并不像南宋以降尤其明清时的“男尊女卑”,实际上她们大有作为;而且通过熟悉掌握贯穿全书的“史学六问”“数馒头”等科学手段,可以于潜移默化中习得阅读史料、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研究方式方法。


还原鲜活的五代女性形象


诚如美国宋史研究专家伊沛霞在《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前言中提及女性墓志时所言:“正史和说教性的列女传往往只注重女性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段,而墓志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图像,展现了女性在一生各阶段中所担当的角色。”记载女性生活的女性墓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但是我们知道,墓志写作通常有几乎固定的模式,而且盖棺定论之时,通常都隐恶扬善,不乏溢美之词,甚至有谀墓之嫌,这就容易给人以墓志主人“千人一面”“万众一德”的印象。


如何透过惯常写作套路的面纱,剔抉有效信息,还原出鲜活的女性形象?我们庆幸地看到,在“史学六问”“数馒头”等科学手段之下,墓志主人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将墓志内容按照“5个W1个H”——时(when)、地(where)、人(who/whom)、事(what/which)、原因∕是否 (why/ whether)、经过 (how) 分门别类;并将墓志关键词以至文句搬运至各自内容门类细目(比如为女受教、为媳奉姑、为妻事夫、为母训子等本人业绩)之下;再通过数字数,获悉墓志中最重要的内容。



以《难道是不孝子与负心汉》《法律人妻的欢与愁》为例,通过对读、拆解姚奭的儿子姚焕为其母亲米氏撰写的墓志、姚奭为妻子米氏撰写的墓志、北宋理学家劭雍撰写的姚奭的墓志、姚奭后妻李氏所生儿子姚煇为其母撰写的李氏墓志,我们可以想见姚奭前妻米氏、后妻李氏的形象,以及她们的欢喜和悲愁。


在以男性精英人物为主体的浩如烟海的中国史料库中,这两位看似平凡的女性,意外地留下了明晰的身影。一个是虽来不及享受富贵但是获得了心怀歉疚的丈夫的爱怜以及有出息的子女的爱戴,一个是妻凭夫贵获封五品诰命夫人(县君)却魂归佛国“无恨”而终。这些印象的获得,靠的是对几个墓志的反复拆解和比对,并结合其他史料中的相关内容。


本书其他女性的悲欢离合,也是通过拆解墓志发现并提出问题,来展示其中的乾坤百态。如《妻也!妾也?》《妻弟与妾子》中为何曹氏遗言安排亲弟照顾长子难道夫家没人?每个问题抛出后,都有老吏断狱般的层层寻绎,必要时让墓志中的人物自说自话、现身说法。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评述本书的研究方法:“先听取墓志口供,再搜球旁证,质询可信性、完整性、关联性,最后作出判决。”


让历史有温度可感触


经过剖析解读墓志,五代女性那被忽视的经历、被淹没的贡献,逐渐清晰起来,乱世之中的女性同男性一样,为了自身生存和家族兴旺努力奋斗。我们看到,墓志中的女性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角。当然,我们不能以今日“独立自主”的标准去看待五代女性,毕竟家族框架下的女性,不可能取得家庭范畴之外的工作或独立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应该看到,主内与主外只是分工不同,只要各自都得到尊重,就不能论定女子缺乏自由与自主。而且即便是“相夫教子”,一些具体细节也可以给现代人以启迪。五代女性不是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恪守“三从四德”,唯唯诺诺的“受气包”,而是大有可为,这可于她们一生各个阶段的经历见分晓。



本书墓志中记载的五代女性,其一生的活动与经历都与男性有关,不论在家受训为出嫁做准备,还是奉姑、事夫、教子、睦族、持家保业,都是在为别人操劳,但其中不乏寻找自我的努力,不应该被埋没。


综观之,基本上被排除于战争、经济、政治、文化、科学与艺术各领域之外的五代女性,在墓志中反倒通过身份、地位、家庭、婚姻、阶层变化的揭示,侧面反映出那个动荡年代时而血脉偾张,时而悱恻悲怆的紊乱脉搏。她们的一生作为虽然逃不出家庭家族网络,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在条分缕析、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演绎出一部别样的五代妇女史、家庭史与社会史。说“别样”,并非指作者刻意颠覆正史叙事,而是其重视下层平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让个体女性在具体角色中正常展示并局部放大,让这一“沉默群体”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得到应有的反映与呈现,让历史有温度,可感触。


可敬的还有柳立言先生及其学术团队严谨的治史态度:既不随大流“男尊女卑”,同时也避免“孤芳自赏”“重女轻男”,不会为了反对“千人千面”而炮制出“百人百面”。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论是墓志碑文分段分行的编排、表格数据的整理、墓志内容的拆解比对,还是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无一不清晰呈现研究过程、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此授人以渔的慷慨,相信必会使更多学人因此受惠。


BOOK


推荐图书


五代时期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家庭地位?本书立足32帧女性墓志碑文,结合史书等百种以上的史料,通过探讨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世变下的妇女角色,藉以观察五代至北宋社会家庭史的连续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五代女性“男尊女卑”“无所作为”的固有认识。书中穷尽挖掘墓志碑文里的信息将成为研究家庭史和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史料,也为五代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从文人武人的妻妾、官女子、平民女子、英雄子女、寡妇到后宫嫔妃,书中探讨的女性身份多元,呈现了一幅五代女性图像,借此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五代女性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五代女性扮演的世变中的贤妻良母,除了具备传统的美德,还要帮助夫家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



 近期推荐 


1. 陈旭麓:触摸千百年的历史神经,解析君臣间的心机智术

2.“乡下人”沈从文|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


— end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