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群与专家沟通
可扫码加好友,或联系熟悉的工作人员
合成生物学下游应用领域蓬勃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带来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赋能传统行业。合成生物学取代传统生产方式的关键在于成本和效率。技术、生物资源积累和工程化构建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壁垒。同时合成生物学企业具有较高的商业化壁垒。合成生物学处于快速发展期,在医疗健康、化工及新材料、农业、大消费等多领域涌现出一批合成生物学企业,响应下游需求,解决下游痛点,推动产品落地产业化,应用场景快速拓展。
苏州聚维元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创生物”)就是这样一家优秀的合成生物学企业,就在前不久宣布接连完成Pre-A2轮和A轮融资,由招银国际、广发信德和厚新健投共同投资,总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融资金额将主要用于聚维元创苏北新产线的建设,并推进秸秆糖化再利用模式的复制。公司希望趁此势头进入高价值生物基材料、精细化学商品下游,同时也将基于自身的上游碳源利用的特色,打造国内生物制造产业生态的关键能力。此次A轮融资是聚维元创自2021年7月以来,12个月内完成的第四轮融资。
聚创生物成立于2018年6月,拥有多学科融合团队,创始人具有生物质能源和代谢工程的复合背景,两位合伙人分别具有大规模秸秆糖化研究经验以及下游藻类应用创业经历。
公司致力于从事非粮生物质的生物转化和高效利用,能够将常见的农牧业废弃物转化为发酵原料,并最终成为各类终端产物。
公司早期聚焦于农作物秸秆。在当前的农业种植过程中,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巨量的水稻、玉米等作物秸秆。这些粮食的副产品,无论是还田还是焚烧处理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碳足迹。而事实上,秸秆本身主要由木质纤维素构成,是发酵行业潜在的碳源,因此秸秆等纤维素的高效再利用,一直是人类可再生生物质产业关注的话题。
从2014年开始,聚创生物团队便确立了以秸秆作为碳源的核心思路,经过漫长的工业化实践和技术打磨,逐渐摸索出具有商业化潜力的秸秆处理标准。再加上团队构建细胞代谢通路的过硬能力,使得公司能够形成一套独特的非粮食生物产业模式。
聚创生物的第一款产品为高价值的动物营养微藻,用于水产养殖等领域。通过独特的育种技术,聚创生物团队让藻类能够适应秸秆糖的特殊组成成分,最终使得相比于传统的光照培养工艺,藻类生产效率可提升30倍以上,成本约降低70%。
公司目前的首条示范产线落地于山东省,借助该地区丰富的秸秆资源,规模化后有望摆脱长期以来我国在高价值饲料领域对国外产品的重度依赖。
李承博士,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Research scientist,聚维元创生物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李博士擅长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与酶工程,主要利用工程细胞工厂以秸秆或塑料为碳源生产萜类高附加价值产物,结合多套基因编辑整合系统,建立α-胡萝卜素、叶黄素、维生素A、维生素K和独脚金内酯等萜类相关高效合成途径,实现高附加值产物与能源的高效联产,解决生物质产业主导产品单一等问题。与可口可乐、沃尔玛、Godiva、SimeDarby、AlEn、Conagen等公司合作开发相关产品管线,已提交申请美国专利五项,其中两项已完成产业转化。刘德鹏先生,曾在我国最大规模之一的秸秆综合利用集团任职副总,有着超过15年的工艺研发和生产运营经验,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一项,拥有百万吨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的经历。邵雄俊博士,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出师于能源领域著名的Lynd研究组,现于湖北大学任职教授。邵教授长年研究秸秆等木质纤维素的转化利用,并主持了美国能源部项目在内的多项领域尖端课题。邵教授将作为合伙人之一,负责上游秸秆利用酶和工艺的开发。直播预告: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推动颠覆性创新的前沿代表与生物化工产业链的底层核心技术来源之一。碳源作为细胞工厂的“粮食”,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秸秆生物基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其水解液的碳源主要为葡萄糖和木糖。然而,细菌同时利用这两种糖类会导致分解代谢抑制,降低合成产物的得率。以α-胡萝卜素为目标产物,构建获得以葡萄糖或木糖分别为单一碳源的工程谷氨酸棒杆菌,利用混合培养的方式快速利用秸秆水解液中的不同碳源,实现α-胡萝卜素的高效产出。通过分析α-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代谢物含量预测合成限速瓶颈,合理调节相关基因表达,进一步提高α-胡萝卜素表达量。最后,通过代谢途径优化和混合培养条件优化等方式提高碳源的利用,α-胡萝卜素产量达2.1g/L,为目前报道中微生物的最高水平。谷氨酸棒杆菌高效利用秸秆生产萜类高值产物”的内容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Research scientist,聚维元创生物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李承博士线上分享。欢迎转发下方海报预约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