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精要】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助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深意
为了更好地解析文章
特推出“观点精要”系列推文
文章信息
亓浩、周月书、何立峰,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与金融服务质效,《财经研究》2024年第1期。
一
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哪些特殊之处?
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多,单个农村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存在“想做做不了、做了做不好、做了不实惠”的问题。因此,与大多数大中型商业银行自建金融科技系统的转型方式不同,以农信机构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大多由省联社统筹,重点解决基层行社的共性需求;针对基层行社的个性需求,省联社则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放接口,支持基层行社开展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研发。
二
为什么要关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金融交易方式。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创造了条件。而农村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其数字化转型能否助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现仍需进一步研究。这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方式以外包外购为主,能否融入自身经营体系尚不确定;此外,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数字化转型能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仍需检验。
三
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金融服务质效?
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农村信贷业务风险大、成本高,金融机构在逐利动机下缺乏服务“三农”的积极性,而是将资金大量投向风险更小、成本更低的非农部门。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能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能力,实现对“三农”客户的多维“画像”,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信用评级与贷款监督预警;另一方面,能够改变过去以物理网点、人力投入为核心的服务模式,金融机构依托线上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开展信贷服务,降低贷款服务成本。因此,数字化转型能显著降低金融机构从事涉农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和服务成本,提升其从事涉农贷款业务的边际利润,进而促使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四
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转型对农村金融的“赋能”作用?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而农业农村领域数据开放共享程度较低,产生了“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打破农业农村内部各部门、各组织间的数据壁垒,有效整合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税收、保险以及乡村建设项目等数据,在保障隐私安全的情况下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为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实现农村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鼓励并引导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自身信息甄别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涉农主体真实偿债能力的评估,积极开展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理论刊物。《财经研究》为高校经济学龙头期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财经高校联络中心的主任单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和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成为“教育部经济学专业期刊示范基地”并进入教育部名栏。
《财经研究》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入选期刊。《财经研究》设有公共经济与管理、金融研究、财务与会计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区域经济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等栏目。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