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老手艺】你知道吗?白云的藤编曾经闻名全国!
记得童年时,夏日炎炎,我们都爱抢着爬上外婆家那把光滑、凉爽的藤椅,窝在里边睡觉,舒服极了,睡醒之后,脸上浮着横竖条纹的印子。上世纪90年代以前,珠三角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件藤制家具。
你知道吗?
曾经白云的藤编闻名全国!
▼▼▼
以沙贝、凤岗、白沙、冲口、陈溪、永澄、泌冲、横沙这八个自然村为中心辐射开来。而作为藤编起源地的沙贝村,几乎每家每户的经济来源都“拴”在这一条藤上。
“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此语出自清代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一书,可见,300多年前,广东藤编业已经十分繁荣。
据悉,广东藤编业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广州对外通商,荷兰人将印尼藤简单编成箩筐来盛装货物,货物拆卸后,箩筐被遗弃。当时广州十三行打工仔周月庭发现,印尼藤的光泽、质地比本地藤要好得多,便捡回家,巧手织成谷箩等制品。由于藤条质量好、做工精致,这些藤制品都卖出了好价钱,不少村民纷纷效仿,慢慢地,用“洋藤”编织藤制品的手工艺便逐渐遍及沙贝、凤岗等八乡。
藤主要有六种表现形态,包括藤皮、藤心、藤席、藤笪、藤织件、藤家具等。
旧时很多外国人去野炊,喜欢带个藤篮,装上食物,轻便又精致,还不怕食物闷坏。
1956年,随着政策的发展,藤乡附近169个私营藤厂合并为南海藤厂。在多年的改良中,藤编工艺愈趋精细。从最初的简单编织进化到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总共十几道工序。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开始使用机械操作藤编的一些工序,比如拉藤、削藤等环节。用机械拉出的藤皮大小一致,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加。
据悉,当时厂里的藤制品主要销往美国、西北欧等十多个国家,品种多达上千。藤厂没有专门的设计师,多是生产岗位上的师傅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边做藤边摸索。据悉,当时在全部3000多名正式员工中,能自主设计出新产品的师傅就有100来位。在他们的奇思和巧手结合下,藤厂每年都有上百个新品种诞生。
上世纪80年代,藤厂的出口量达到巅峰,每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因为需求量大,藤厂还将部分订单外包,当时,至少有万人靠藤厂吃饭。
直到塑料、木制品的涌现,藤制品才慢慢淡出人们视野
如今,在沙贝村乃至整个白云区已很难找到做藤的,而早在2012年,佛山已成功将南海藤编制作技艺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新闻优选
1.人和镇大巷村老祠堂重现百年前面貌,大门“曹氏宗祠”四字由探花书写!
3.【白云族记】白云区各祠堂的家训这么多,你知道你们家族的家训吗?
文|方洽旋
图|石建华
编辑|小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