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钞机轰鸣,为何反而“通缩”?钱去哪里了

行研资本 2023-04-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刘晓博说财经 Author 刘晓博


导语

2023年很难有真正的通缩,宏观政策强烈不支持通缩。

今日免费下载:

来源:刘晓博说财经(ID:liuxb929)

作者:刘晓博


3月10日下午,央行公布了2月的金融数据,显示出“宽货币”正在向“宽信用”转变。


“宽货币”,是说货币政策变得宽松了。“宽货币”未必产生“宽信用”,只有当大家愿意扩大消费、扩大投资的时候,才出现“宽信用”。

或者说“宽货币+有信心”,才能等于“宽信用”。

“宽信用”出现后,资产价格将上涨——房价、股价将上涨。
现在,大家期待已久的“宽信用”终于长出了幼苗。

先看广义货币M2。
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
M2的同比增速,可以看做是“印钞速度”,12.9%的增速不仅创了疫情后的新高,也创下了7年来的新高。
中国的货币总量达到了275.52万亿,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将在2023年末突破300万亿大关。

我们常常说“央行印钞”、“印钞机轰鸣”,前者是一个笼统、不准确的说法,后者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

如今的央行在发行货币的时候,已经用不着印制纸质货币了。主要方法是增加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比如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或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放水”,是有数量计划的,但最终衍生出多少M2(广义货币),央行是很难控制的。因为企业、个人都参与“印钞活动”。
当我们乐意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就意味着参与印钞的人多了,M2的增速自然会提高。
最近几个月M2不断创新高,有大家投资、消费意愿增强的因素,还有老百姓赎回银行理财的因素。银行理财不计入M2,赎回变成存款就计入M2了。
所以,当前M2的高增速是有水分的。
另外,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末的基础货币数量(35.89万亿),可计算出当前的货币乘数是大约7.68倍。

再看M1的同比增速。
狭义货币(M1)余额65.7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
上图中的蓝线就是M1的同比增速,比1月显著回落了。但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去年1月的基数特别低,所以今年1月就显得比较高。剔除这个因素,则2月5.8%的增速还是不错的。
M1的主要变量,是企业活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不计入M1)。所以,M1增速反弹,只能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企业回笼资金增加了;第二,企业把定期存款转换为活期存款了,这显然是准备扩大再生产。
所以,M1同比增速走高是一个好消息,有时候比M2增速反弹,还能传递春天(甚至夏天)到来的信号。
M1同比增速,是判断牛熊市的重要指标。目前这个指标是在向好的。
再看社会融资存量增速。
2023年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3.97万亿元,同比增长9.9%。
社融的统计口径,远比M2宽。所以,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印钞速度”。
过去几个月,虽然M2同比增速不断反弹,但社融增速一直在走低,一度跌到了9.4%。
社融和M2的严重背离说明了两件事:一,过去1年M2的增速是有水分的,主要是央行上交利润和老百姓赎回理财带来的“扰动”;二,社融存量增速的走低,更深刻地揭示了全社会投资意愿不强、消费意愿低迷。
但情况终于好转了。2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反弹到了9.9%。
新增人民币贷款,也是一个重要指标。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
一直滑落的住户贷款,情况也在好转。2月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而去年同期减少了3369亿元。
另外,中国居民的住户存款在2月末达到了128.17万亿。其中2月新增的住户存款是7926亿元,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住户存款快速增长的态势有所放缓。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印钞机轰鸣,钱增加得很快,应该出现通胀迹象才对,为什么最近反而出现了通缩的迹象?

的确,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CPI和PPI数据,都不太理想。
上图是2月CPI,同比涨幅跌到了1%。中国的通胀控制目标是3%左右,如果CPI持续几个月超过2.5%,则可认为通胀抬头;如果持续几个月都低于1.5%,甚至小于等于1%,则是通缩在抬头。2月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也跌到了“-1.4%”。这意味着,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也在下跌,这会进一步传导到CPI上,可能会让未来两个月CPI继续走低。

通胀的意思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大家就会去投资、消费,避免拿着现金。通胀抬头后,中低收入阶层的日子比较难过,所以CPI被我称为“穷人指数”或者“生存指数”。

通缩的意思是:钱不怎么贬值,甚至还显得购买力在上升。这时候大家就不会愿意投资或者消费,因为投资有风险,晚点消费购买力更强。通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捂紧钱袋子,经济的车轮会逐步放慢。
所以,各国政府无不采取措施,避免通胀、也避免通缩。

通胀的时候,就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缩的时候,则降准降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印钞速度创了7年新高,但却没有出现通胀迹象,反而出现了通缩迹象,钱到哪里去了?

我的解释是:

第一,印钞机的轰鸣声,被M2的增速夸大了。
“表内”的钱的确在快速增长,“表外”的钱增速就慢了很多。我建议大家多看社融存量增速,也就是本文第三张图,它显示“广义的印钞速度”刚刚从地板上爬起来,只创了2个月以来新高。距离疫情中的13.3%,还差很远,更谈不上7年新高。
M2的增速快,去年上半年是央行上交利润所致,最近几个月是老百姓赎回银行理财所致。
货币政策的确宽松了,大家也开始愿意借钱了,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二,国内房价、房租1年来的下跌,遏制了通胀。

统计局分析CPI走低时候,没有强调房价、房租的因素。但我觉得这个才是更重要的。因为不动产是“价格之母”,它会传导到所有价格中去。
过去三年大y,再加上房地产惨遭痛殴,很多地方房价出现了显著下跌,由此带来房价下跌。
以深圳为例,官方公布的房价跌幅有限,比如国家统计局1月数据显示,深圳二手房同比下跌了2.7%。但如果你在深圳生活就知道,普遍跌幅肯定是超过15%的,部分片区甚至跌了30%以上。
房价跌了,房租自然会下降。房租的普遍下降,会带来物价的上涨乏力。
第三,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都在加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回落。而这,正是PPI持续走低的一大原因。
工业制成品价格下跌,当然也会传递到CPI上。比如最近汽车价格就出现了显著下跌。

所以当前CPI走低,出现疑似通缩的局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是阶段性的、很难持续的。

虽然最近传出美联储可能超预期加息的消息,但再超预期也很难回到去年的加息节奏了。

CPI和PPI的回落,给中国进一步加码货币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估计“两会”后,很快会有一次降准。到4月末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前后,或许会有今年第一次降息。

结论是:2023年很难有真正的通缩,宏观政策强烈不支持通缩。鼓励投资、鼓励消费,才是当前的政策基调,而且初见成效了。



推荐阅读:1、震惊!硅谷银行“杀猪盘”,潘石屹一夜返贫?2、宁德时代:负债4200亿,钱都去哪儿了?3、一家顶级PE,去年亏了9500亿

——END——

【PS:点击详情可查看内容】


点击微信小程序👉:;免费下载各行业研究报告pdf和word、可视数据、学习资料。提供研究报告、市场研究报告、行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市场调查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