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光 x 节能有道 | 绿色光年参与的居民低碳生活实践和探索
2018年1月10日,受山东省节能协会邀请,绿色光年理事长倪欢老师为协会的数百位会员以“居民低碳生活实践探索”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线上分享,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分享内容
一、家庭节能低碳的具体实践
二、探讨在社区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的困难和可能的激励方式
三、如何运营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的NGO,以及如何与政府合作
主持人-杨柳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每周三晚的守候。
本期我们将在嘉宾的带领下,一起来感知和开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生活方式。
当前,可能很多节能专家都一直关注工业和建筑领域等非民用的节能技术和政策。但是,在中国近14亿人口的大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一个个的家庭乃至人口密集的城乡社区,如何开展节能低碳工作,在实践中却还鲜有系统性的探讨。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倪欢女士,为大家分享她在自己家里和社区里开展低碳活动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倪欢女士,剑桥大学2004级发展学硕士、英国外交部壳牌志奋领全额奖学金2004年获得者、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金融分会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教委员会(CEC)中国专家委员。拥有18年在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援华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和英国外交部(FCO)“全球繁荣基金”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任职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经验。
曾任上海市发改委低碳社区创建项目评审专家。她在发展类或融资类项目,尤其在国际发展项目开发设计和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她擅长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能效投融资、绿色金融政策研究和实践、生态系统管理与评测、企业社会责任。
她因在国际组织的长期工作经验和自己创立的公益组织,而被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cil)评为“2017最佳英国校友奖”之“社会影响力”奖。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薄膜分布式电站家庭用户,倪欢女士积极在社区中推广新能源在家庭中的利用和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曾被上海电视台、新华社、《财新》杂志、《解放日报》、《上海日报》、《申江服务导报》、《闵行报》等数十家国内主流媒体、以及七个国家的13家外国媒体报道。
她也积极应邀为《中华环境》、《世界环境》、《交大巴黎高科评论》等刊物撰稿,默默地在国际主流媒体中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各项落地在社区的政策和项目代言。
2016年,倪欢女士在上海创建了“绿色光年”公益组织,通过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系列活动,将低碳环保理念持续传播、植入到社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改变中。
接下来,我们有请嘉宾倪欢女士,先向大家讲述一下她和“绿色光年”之间的故事。
一、家庭节能低碳的具体实践
主持人-杨柳
“绿色光年”这个有趣的NGO,相信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家的生活方式,带领大家大步迈入低碳生活。了解了“绿色光年”的诞生,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倪欢女士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家小院打造成“小小环保科技馆”的?以及这样的尝试对倪欢女士自身及其周边的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嘉宾-倪欢
将自家小院打造成“小小环保科技馆”
我家里因为建成了一座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分布式光伏电站,吸引很多社区居民的参观。之后我又陆续建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系统和用厨余垃圾堆肥的垂直小农场(由此我家厨余垃圾基本实现零排放),最近刚刚又安装了一个自动滴灌系统。
我家小院虽然只有20多平米,楼上还有5户邻居,是最普通的公寓楼一楼住户,但还是可以把家里建成为一个小小环保科技馆——这样的低碳改造其实也有一定的推广性。
我们在2016-17年在本社区推动了五户家庭实现自家的低碳改造,其中有两个一楼住户也把家里改造的庭院开放参观。
我家小院2015年春天是这样的,下图图片顺序依次是: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分布式电站(图中左上角黑色部分)、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消灭厨余垃圾的堆肥桶、鱼菜共生系统。
目前除了自动滴灌系统还在测试阶段,其他系统全部稳定运行。堆肥桶在冬天只能放到阳台里,以保证EM菌的活性。不过,已经有一家号称利用了硅谷技术的自动厨余机厂商联系过我,愿意提供一台样机给我试用(大约比家用自动洗衣机小一点)。
来我家参观的人非常多,2014-15年的参观都是街道、居委带来的居民、亲朋好友为主,我们周末都没有生活了。后来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很大的需求,即,我们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和科普方面的投入是非常之大的,我找到的数据是这样的:
但是,在最基层的城乡社区层面,在普通家庭和老百姓的生活场域里,可以让大家能pick up、运用、学习和体验的环保低碳示范展示设施几乎难寻踪迹。于是,我家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体验中心,代替政府做了很多知识和低碳政策的宣讲。
意外收获:社区营造和社区自治的协同效应
来我家参观过的人群达到近6000人,平均每天接待5人多。来我家参观后回家立刻安装了太阳能屋顶电站的别墅用户超过15家、了解了上海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后回家买车的有数十人、上百人(主要是妈妈们)买了堆肥桶带孩子在家里做堆肥实践和阳台种植,我们还有专门的种菜群。
同时,我们在2016年推动小区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落地了上海市第一座社区内的新能源汽车集中式充电桩停车场,也吸引了很多媒体报道。我们把小区里一块建筑垃圾堆场改造成了一个供16个车主停车+充电的停车场,解决了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我们在社区里发动居民参与低碳家庭改造是2016年与自然之友“低碳家庭实验室”项目合作的。收效非常好,因为当时自然之友的资助方汇丰银行提供了一些经费给入围的家庭提供部分改造资金。
其中一个山东的海归家庭的改造项目,大儿子11岁时改造的,拿到了上海市赛复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绿光有喜 | 低碳参观有了生态庭院新景点!
他家二女儿写自己家的改造上了我们公众号的“绿光征文”栏目,还拿到了稿费:我们家的生态庭院
我们也全程指导了另一个社区家庭用户建了光伏电站,主要是申请流程和技术方案,他家电站的报道在这里:绿光科普 | 绿色光年在好第坊社区落地的“四合一”太阳能家庭电站花了多少钱?
我指导他家的儿子和我们小区另外两个孩子在这个庭院做了一个跨度四个月的水质科研课题,其中盖有雨水收集功能的太阳能电站就是“物理法”的一种,刚刚拿到上海市“宝山杯”环保科技论文一等奖:
总之,在建造自己家电站之前,我就跟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一样,实际生活在“孤岛”里,邻居互相不认识,也不在乎要不要认识。但是建设电站需要获得邻居的签字同意,我不得不主动地跟他们打招呼,互相了解,甚至小区业委会为我的电站项目召开业主听证会,有家庭还特别提到“光污染”、“有没有辐射”这样的问题。
这个public consultation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过程。幸好我在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指导下,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完整地经历了,才让我这个三万多元的项目没有被邻居们反对,反而变成了搞好邻里关系的契机。我们如果家里没人,邻居会帮我们浇水管理小院。
也就是说,我们后来成立绿色光年虽然主要在社区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但也有社区营造和促进社区自治的协同效应。这是我建电站之前完全没有料到的意外收获。
.....
完整分享实录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