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视频 | 【云端论坛01】多元视角下的佛教学

文研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1-04-21

三年多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交流,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加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诸多核心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激发学术发展的潜在活力。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我们依托文研院的微信公众号,重启思想对话与交锋,特开辟“云端论坛”栏目,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文研院长期以来致力推动的跨学科交流,呈现给关注文研院的朋友们。


今日推出首期云端论坛“多元视角下的佛教学”,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副教授叶少勇、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助理教授范晶晶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王俊淇三位老师,从佛教文献、历史考古和哲学义理等不同角度探讨多元视角下的佛教学。本次论坛分上、下两篇推出,上篇为三位老师单独论述部分,下篇为讨论环节,此为上篇。




多元视角下的佛教学


1

作为佛教学常识的文献学


叶少勇


英语philology一词,学界并无统一的译法,大致有“文献学”“历史语言学”和“语文学”三种译法,对应到中文语境中,则三种译法各有侧重,但可以确定,philology所处理的基本对象,既不是纯粹的语言本身,也不是文本所要传达阐发的思想体系,而是文本。


2

桑奇佛塔舍利弗

与目犍连舍利的发现与漂流


范晶晶


佛教约于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印度,13世纪初在伊斯兰教的打击下在印度本土几近消亡。18、19世纪,英国殖民者对文献材料的搜集、各处遗址的发掘,使得佛教重新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1851年康宁汉在桑奇遗址中发现了舍利弗和目犍连的舍利。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舍利弗和目犍连的舍利流转海外,在大菩提学会多年的斡旋与交涉下,直到1947年才由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交还,并于1952年回归桑奇、建寺供养。


3

佛教的“逻辑学”——因明


王俊淇


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东方哲学具有神秘性和超逻辑性。不过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当然有其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的一面,但佛教也有理性、世俗与平实的一面。本次报告“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即是补全大家对佛教印象的一块非常重要的拼图。在本次报告中,王俊淇老师将会对佛教因明学的五个特征逐一进行评述。




栏目推荐

纪要|【文研讲座155】叶少勇:口诵与书写——印度文化载体的流变与东传

未名学者讲座55 | 范晶晶:佛教譬喻、因缘文献从印度到中国的嬗变

纪要 |【文研论坛75】中国的印度研究:学术史、视野与问题

线上雅集|贾妍:塔缪的理想——“云养”一只埃及猫(1)

线上雅集|贾妍:塔缪的理想——“云养”一只埃及猫(2)


视频剪辑:陈洁樱、刘雨桐

责任编辑:曹全友、王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