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赖红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路径

赖红波 长江产经智库 2021-07-01



赖红波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并至少有三处提及。(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出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3)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可以看出,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到“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等层层递进。

《政府》报告如此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全是有必要的。当前,我国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其中,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很大程度导致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中低端,并出现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的局面。可以看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已是迫在眉睫。 正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明方向,尤其是关键两点突破值得重视:

其一,《政府工作报告》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报告》中特别提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报告》重视研发投入,尤其是0-1的投入及突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推动政产学结合融通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我们知道“关键核心技术”涉及更多的是0至1的创新,而不是仅仅从1到100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扩张。前期我们关注太多的从1到100的应用型创新。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后续更多关注从0到1的内源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甚至把战略眼光布局在5年或10年之后。对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二,《政府工作报告》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视。《报告》特别提到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在创新活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能进一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也是推行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依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改变从过去输出廉价生产商品,到利用内需市场虹吸全球先进创新要素,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对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建设高水平开放经济具有战略意义。

正如《报告》所指出,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其本质就是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培育壮大新动能,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十四五”规划落到实处。

过去几年,伴随中美经贸摩擦,我们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随着世界格局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新阶段,出现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全面竞争态势,我国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政治经济环境,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必须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重中之中,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可以看出,《政府工作报告》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企业创新主体”等结合起来,给企业一种豁然开朗感觉,尤其让企业创新更有使命感和方向感。伴随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格局等方面,从而带动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坚定信念,瞄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近期和长期目标结合,立足于激活和更好协调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和创新要素,才能构建和完善新形势下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目标导向的创新资源优化组织。


往期 推荐


长江产经智库学者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系列文章(一):闫浩:强化江苏企业在创新引领中的主体地位

长江产经智库圆桌会:2021政府工作报告简评

疫情中坚守:2020年长江产经智库这十件大事


版权声明: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务。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或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