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撑。经过四十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体系完备、规模巨大、外向度高的产业基础优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背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我们应聚焦内外循环的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围绕“四三二”任务框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求,应以“完备协调、自主可控”为原则落实四项任务
任务一:促进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具体包括各区域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新兴产业竞争力塑造等。一要以省市为单位,对各地产业开发区和园区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在深入分析研判基础上清理或合并一些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落后产业集聚区,推进各产业在空间上形成高质量集聚;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金融、研发技术服务,建设促进技术产业化的中间市场(如知识产权、咨询、法律、猎头等专业性服务机构),对制造业升级形成强大支撑;三要在巩固发展传统产业同时,结合我国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要注意应在中央部门主导下整体规划、协同发展,避免各地区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任务二:推进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包括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系统等方面,旨在筑牢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根基。一要围绕重点产业整合我国各方面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优势高校学科、国家级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同产业界的协作;二要采取“揭榜挂帅”“赛马”“一条龙攻关”等方式聚焦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攻关;三要强化新型举国体制对技术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尤其要创新资金支持模式,探索实施财政资金“拨投结合”、国有与民营基金“优先劣后”分级产品合作等新方式;四要统筹整合各相关政府部门,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高水平谋划建设“世界级产业人才中心”,并搭建与各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互动机制。任务三:培育若干“链主”企业。目标是在我国优势制造业领域形成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强大整合能力的跨国龙头企业。一要在深入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形成各产业“龙头链主企业培育名单”,“一企一策”制定定制化培育方案;二要建立由国家部委和省级领导牵头的“链长制”,借助政府力量整合协调各项资源帮助目标企业整合全球产业链,要注意支持的方式力度,避免政府之手过度干预市场,可借鉴美国支持苹果、特斯拉等跨国龙头企业的机制和模式;三要打好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两个攻坚战,形成世界级的技术引领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建议采取“企业主导、政府幕后”的模式。任务四: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森林。目标是打造一批在关键产业环节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群体,以实现我国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一要鼓励各省市快速扩大形成专精特新企业“蓄水池”,推动各地区围绕各自主导产业的细分领域积极培育企业;二要打造一批“产业-技术”转化平台及团队,将产业难题通过持续、系统、专业的“翻译”变成科研团队攻关课题,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范式;三要进一步优化形成中国特色“拜杜法案”,以市场化的价值实现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发“产学研用”创新主体积极性,可将深圳经验向全国推广;四要打造政府支持体系,推动土地、技术、人才、数据、资金等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完善政府服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工作专班”“联席会议”等方式形成各部门间有效协同。围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目标,应以“高水平国际化”为原则落实三项任务
任务五:建立产业跨国合作机制。核心是以高质量“内循环”产业体系带动高水平“外循环”产业合作。首先,应聚焦我国优势产业搭建国际化产业合作平台,如交通装备、工程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领域,根据其实际特点打造论坛、交易会等各类活动;其次,要深入研究各主要国际经贸组织最新规则,例如CPTPP、RCEP等协定,围绕各产业个性化需求制定我国产业发展的对接方式;第三,要大力支持具有全球产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投资,尤其要为其在发达国家设立机构创造好的条件,可利用政府的外交机构、对外投资平台等力量。任务六:增强先进要素的虹吸能力。方式是以强大国内市场和产业规模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第一,要在国家层面设立各类常态化、制度化平台,以各类活动定期对外宣介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特点、发展方向等内容,让国际社会客观了解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可考虑与国家层面的产业“链长制”相结合运行;第二,要统筹力量建立我国重点产业领域的各类要素清单,如关键产业环节的核心技术、重要高端人才等,以市场化猎头方式定向精准招引;第三,要久久为功聚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制定国家层面和各省市3-5年行动方案,重点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型外企来华。任务七:打造全球市场中心。目的是建立能够发挥强大国内市场吸引力的平台,为前两项工作提供支撑。一方面,要参照上海进博会、北京贸促会等模式,以各省市为单元聚焦优势产业领域谋划举办“产业国际贸易促进会”,打造全国性重点产业的贸易采购和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统筹整合各产业的各类企业,强化同行间联合,形成统一采购平台,汲取以往教训避免分散式国际合作,建议应由行业联盟来牵头而非以政府名义组织。提供坚实制度基础保障,应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原则落实两项任务
任务八: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是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一要平等各区域产业政策,拆除地方性保护主义壁垒,应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建立国家层面的地方政策“负面清单”,逐一落实废除并将其纳入到各地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二要建立中央主导型产业政策体系,增强中央与地方在产业政策实施层面的合作,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定分工机制;三要高标准建设全国性要素交易市场,如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优化资本市场、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打造确权定价交易一体化的全国性数据市场、产权明晰交易高效的知识产权市场等;四要聚焦关键领域、以法治化为方向建立相关市场基础制度(如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任务九:塑造“有为政府”。方向是科学界定和明确政府角色和职能范围,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用好中国特色“政府之手”。首先,应禁止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影响企业的行为,建议建立政府行为“黑名单”制度,系统梳理分析目前政府行为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其次,要细化落实依法行政的形式,从规则、程序、监督体系、追责机制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完备规范的制度体系;第三,在产业体系中要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功能,在做强做优做大目标下更多承担产业发展的公共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提供所在行业的公共品(如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转化等);最后,在政府政策的制定落实方面要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让更多产业界人士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优化等环节,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